前屈下不去,就開始懷疑自己這緊,那緊。玩兒命往下壓不顧腰椎感受的也大有人在。但腳掰到頭上又怎樣,不放下了嗎?倒立過來再能變體又怎樣,你不下來了嗎?所以瑜伽是精細的、感知的藝術,不是雜技。
我們今天也不雜技,硬壓,跟我無關,前屈深度跟我有關。結構上的穩定、物質上的承載、能量上的調動,一層層穩固構建。手夠腳,那真的不是「別人家」的,是咱自己做到的。
做之前你可以先自測一下,一會學習、練習完畢,再來做個對比,有沒有效果,你的身體不會說謊。
1.屈伸肌的平衡
進入前屈的過程是膕繩肌的離心收縮,即伸肌的調動。膕繩肌是髖關節中主要的伸肌,在整個過程中平衡好膕繩肌與股四頭肌的關係,即主動肌與拮抗肌的關係,對於平穩的進入退出體式有重大意義。
背靠牆站姿,腳跟離牆5公分開始,再慢慢靠近,直到腳跟靠近牆面。微微屈膝,啟動膕繩肌和股四頭肌,骨盆不向後推,用骨盆轉動的力進入前屈。退出時膕繩肌在做向心收縮,前側是啟動狀態下相對放鬆的(但多數人大腿前側肌肉減弱,所以可能會感覺前側比後側用力多)。
2.髖屈肌的啟動
a.進入前屈後,將腳跟抬高一張A4紙的高度,重心轉移到前腳掌,下腹瞬間就會有凹陷上提(提向臀部)的感覺。
b.站姿雙手放髖關節上方,閉上雙眼,觀想雙手從髂前上棘向前向肚臍方向剛開始練習找感覺時,確實可以給一個向前的力),再向後到腰椎方向,然後繼續像卷蛋卷一樣找到骨盆的包裹感,感覺骨盆後側向兩側展開飽滿,盆底自動上提,下腹會有微微的發熱感。這是因為髂腰肌、膕繩肌、大腿內側內收肌都是相連的。
用這樣兩個方式練習後,腹股溝處有明顯的發熱感。
任何進入和退出前屈的過程中,都儘量迅速上下,這需要高度警覺和控制。任何深層肌肉的喚醒都是需要時間的,耐心練習,你也會慢慢有所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