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如何平衡和取捨,是管理者一生的必修課。
—1 —
時刻以身作則
人生的第一個管理問題:員工能力不如你,這是經常會遇到的挑戰。
當你把一件事交給員工來做的時候,你總覺得處理得不好,怎麼能弄成這個樣子?
放著,我來。
一旦你說出這4個字,你依然沒有跳出個人貢獻者的思維定式,無法躍升至合格的管理者。
我第一次從員工到經理,開始管人的時候,當時我的領導給了我特別大的震撼。
他做了這麼1件事。
有一次我們參與了一個很重要的活動,活動結束之後,要寫一份報告,寄往美國。
第一次接觸這麼重要的活動報告,我特別緊張。
我小心翼翼把這個全英文的報告寫完之後,用長長一封電子郵件寄給了我的老闆。
然後,我的老闆只做了1件事。
他在我的報告上不斷標註。不斷駁回。
這個地方我認為哪裡不對,那個地方哪裡不對。
這些老闆直接改,很快,對吧?
但他就是給我提意見,而且就是不動手。
我沒辦法,我就只能改。一遍又一遍無休止地改。
改完這一撥之後,我特地在郵件的標題裡面加上一個V2,就表示這是第二版,Version2。
然後又寄回去,我說我改完了,您....看一下。
然後他就坐在他的小房間裡面,我在我的那個座位上。
他看完之後,搖了搖頭,繼續在鍵盤上敲擊數下。
改完之後又迅速寄回來給我。
然後又給我提了很多的意見,很多批註,但就是隻字不改。
我特彆氣憤。
接著又在他的標註之下繼續改,然後他又改。
就這麼你來我往,改來改去,改來改去。
我已經記不得大概到底改了多少,反正改了非常非常多的版。
我們是從下班時間開始改的,一直改到第二天早上7:00點...
最後早上七點鐘他終於說:
嗯,可以了。
那一刻,我覺得這是世界上最動聽的4個字。
今天我再想起來,我真的特別特別感激當時的領導。
為什麼?因為他其實花了跟我同樣的時間。
從效率的角度來說,他幫我改一遍是最省時間的,但是他就是不改。
他不改的目的什麼?就是要幫助我成長。
只有我自己真正搞懂了這件事情,我才能真正幫他去做在這方面的事,他才能成為一個管理者。
我認為,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優秀管理者。
很多的管理者,總是忍不住出手,沒法「眼睜睜地看著下屬把事情搞砸」。
無法把自己從一個執行者,躍升至管理者。
再講一個故事。
創業酵母創始人張麗俊老師人生第一次在阿里巴巴管團隊的時候,帶了15個小員工,在此之前,她原來是一個老師,並非熟稔管理之道。
結果也確實很慘,所管理的團隊,一個半月都沒出過一單。
這15個下屬就寫了一張A4紙,聯名上書說要fire掉她這個管理者。
吐槽這個管理者簡直.....
這封殺氣騰騰的「聯名信」最後被遞送到了高層的手上。
但當時她的領導找她談話,卻是這樣說的:
麗俊(Cherry),有人反饋你做得不好,但我認為這是我的責任,因為我沒有輔導你。
第一,從明天開始,每天早上你拿筆記本過來,寫清楚今天要幹什麼事情,為什麼要做,打算怎麼做,我來輔導你;第二,每天晚上你要有一個良好的工作習慣,做完的事情打勾,今日事今日畢;第三,在任何公眾場合,我都會支持你。
然後,在各大場合,這位領導每次都會說:
今天麗俊(Cherry)就是你們的管理,如果你們有人反對她,請你離開,我不會讓(Cherry)離開。
多年以後,已經從主管做到區域經理、大區經理、總經理的Cherry,回想起17年前,15個下屬聯名上書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那種恨不得鑽地洞的心情以及領導的處理方式,依然會心存感激。
在以後的日子,她便用同樣的方法,輔導自己的下屬。
什麼是優秀管理者的「以身作則」?
這就是。
—2 —
考核過程,而非考核結果
很多從大公司出來準備創業的人都特別喜歡講一句話:
我以後創業了,絕對不能向大公司這樣管理團隊。
員工想買個東西,不僅需要申請,還需要部門經理同意,還要上報財務經理甚至總經理批准。
如果公司再大點,還要有專門的採購部,專門負責尋找公司要買的各種各樣的東西。甚至會辦招標會,向社會公布說我們要採購一批東西,向全社會詢問誰有興趣向我們供貨。
報價結束後,公司內部還會有個評委會對3家公司進行打分,看看各家的信譽怎麼樣,產品怎麼樣,技術怎麼樣等等。
打分完畢後再報給公司的副總經理、副總裁去審批,超過一定金額,可能還要上報總經理審批....
決策流程太複雜,審批流程太長,還是幾十人的小團隊好,效率特別高。
但是,總有一天,你會從幾十人發展到幾百人、上千人。
這時候,你就會發現,對幾十人的懷念,不過是對童年的期許罷了。
當你從18歲,一直到20歲,30歲的時候,你再懷念10歲的無憂無慮,也知道不可能回去了。
大公司面臨的問題,當你成長起來的那一天,你依然會面對。
所有管理者一定要做一件事:
「戰略流程化,流程工具化。然後分設不同部門,設立KPI。」
為什麼呢?難道創業早期不用分嗎?
一個初創的小公司,也許還不知道怎麼分KPI,部門怎麼劃分,怎麼去考核。
一旦走到成熟期的時候,就必須要經歷這個過程:「從考核結果變為考核過程。」
考核過程?難道不是一切以結果為導向嗎?
很多人痛恨考核過程,覺得要考核結果。
考核結果是對的,但是考核結果會有個問題。
結果一旦塵埃落地,便再無挽回的可能。
你只有回到結果沒有發生的「現在進行時態」,考核結果沒有發生之前的那個過程,你才有機會影響那個還尚未發生的 」果」。
比如管理一個項目的生命周期,全年分有日報、周報、月報、季度報、半年報、年報。
將項目執行過程的顆粒度切細,遇見問題,及時溝通調整策略,才不會到全年結束時,對結果的發生無法挽回。
真正優秀的管理者,對外協作顆粒度可以精準計算顆粒度、分解到每個動作,懂得考核過程,而非結果。
—3 —
只有當時平衡的決定
沒有完美的決定
一個優秀的管理者,還要有一個能力。
一定要明白這個世界上只有相對好的決定,只有當時平衡的決定,沒有完美的決定。
舉個例子:微軟技術支持部門,要接受來自客戶的產品質詢。
怎麼考核團隊的工作?微軟設計了三個指標:
A、解決每個問題的時間。這是員工自己記錄的;
B、解決問題的個數;
C、有效工作總時間。這個數字,就是A和B的乘積。
A越短越好,這代表技術能力;B越多越好,這代表工作量;
C越長越好,這代表努力程度。比如,有的員工為了展現技術能力,用2小時解決問題,他記錄成1小時。
但因為A x B得出的C,他的有效工作總時間就會減半,顯得很不努力。
有的員工為了展現努力程度,工作8小時,想顯得工作了16小時。
A x B = C,因此,他必須把用2小時解決的問題,記錄成4小時。
但這樣就顯得他的技術能力不行,解決問題時間比同事長很多。
這三個指標的平衡性,幾乎杜絕了技術支持員工,只關注一點、偏廢其他的可能性。
真正的優秀的管理者,都懂得如何平衡和取捨。
最後的話
公司裡的文化與制度,對應社會上的道德與法律。
管理10人,100人,和1000人是不一樣的。
管理10人需要身先士卒,帶著兄弟們奮勇殺敵,同吃同住,用你的個人魅力大呼一聲:兄弟們,跟我上!
管理100人就不行了。你看不到每一個人,因此你需要制度。
什麼情況下應該做什麼事情,如果做了,得到什麼,沒做怎麼懲罰。
「幹好了,有獎勵!」,於是公司井然有序。
管1000人又不一樣了,制度的漏洞凸顯、個人魅力無法到達。
於是要靠文化:「我高興,我願意」,大家齊心協力。
共同的文化是由內而外的原動力,良好的制度是由外而內的約束力,個人的魅力是由我而你的感染力。
管理者不是魔術師,不能憑空創造奇蹟。
所有的決定都帶有傾向性、個人判斷、價值觀以及各種實際情況限制。
你需要平衡每一個要素,懂得取捨,懂得妥協,然後找到最適合當下情況的選擇。
所以說管理是一門藝術,是一門平衡的藝術。
懂得如何平衡和取捨,是管理者一生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