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木清華
引
寫這篇文章前,我想先給大家講一講兩首古樂曲的事情,一首是唐初李世民時的《秦王破陣樂》,一首是唐初李隆基時的《霓裳羽衣舞》,有點類似於現在的軍歌與流行樂。
李世民時期,唐朝剛開國,國家百廢待興,內憂外患。君王勵精圖治,臣民銳意進取,上下一心希望實現國富民強,國力雖弱,人心圖強,這種欣欣向榮,勃勃向上的社會局面與官方的引導也是分不開的。
那時候,大唐朝廷上傳唱的就是軍樂《秦王破陣樂》,620年,秦王李世民破叛將劉武周,解唐之危,將士百姓們為了歡慶勝利,合力促成"秦王破陣"之曲,後編入樂府。貞觀初(627),訂為《秦王破陣樂》。貞觀七年,唐太宗李世民親制《破陣舞圖》。
此曲經唐太宗欽定為朝廷大型宴會及莊嚴場合樂舞,據《唐會要》記載:
凡宴三品以上的官員及"蠻夷酋長",於玄武門外奏之。擂大鼓,聲震百裡,氣壯山河。後用馬軍2000人,引隊入場,尤為壯觀。
這個歌舞使百官看了都激動不已,興奮異常。 在表演這個舞蹈的時候,連外國的賓客都禁不住跟著手舞足蹈。中華民族鼎盛時期的象徵,果然氣勢不凡。
《秦王破陣樂》從初唐傳至晚唐,不過最為人們重視及喜歡的時期還是在初唐,在這樣軍樂精神的激勵下,大唐開疆拓土,威震四海,成為全世界學習的榜樣,樂曲也隨著各國使團傳至海外。諷刺的是,如今此譜在國內已無遺存,但在日本保存有五弦琵琶譜、琵琶譜、箏譜、篳篥譜、笛譜等多種,這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再說《霓裳羽衣舞》,唐玄宗李隆基繼位以後,外患漸無,內憂不見,四海昇平。唐玄宗創作了此曲,由愛妃楊玉環表演,隨後整個帝國在一片柔和纏綿的靡靡之音中沉醉,直到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盛世成為了永遠的歷史。
其實,說這兩首古樂曲是因為看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煉鈾之父」王明健的故事觸發的感想,王明健就是屬於「百廢待興」時代的人,他臨終前只想再聽一聽軍歌,為此兩個女兒穿上軍裝含淚為他演唱,他半躺著莊嚴地敬軍禮,一周後溘然長逝。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述的就是祖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成功大功臣王明健的故事。
臨危受命,不辱使命
建國初始,百業待興,在祖國的各條戰線上湧現出了許許多多的英雄模範人物,其中「兩彈一星」及國防事業科學家們的事跡更為感人,我們熟知的有鄧稼先、錢學森等著名人物。但更多的人是默默無聞,鮮為人知。
一方面與他們從事行業性質有關,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們大多數人都是潛心科研,淡泊名利。王明健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位科研工作者。現在公開查閱到關於他的資料並不多,生平事跡也很少,只知道他1934年6月生於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1955年畢業於中南礦冶學院。
剛畢業,王明健1956年7月就被秘密分配到309大隊,主要從事原子彈研究,期間,他在北京隨著專家組學習了兩年,1958年,他在二機部一次秘密會上學習了上級領導傳達的毛主席指示: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提前爆炸,不依靠蘇聯。而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能提前爆炸,當務之急便是解決原料問題。
翁源下莊202廠附近,王明健和工人合影
還沒等他緩過神來,二機部隨後廣東翁源下莊(當時檢測出有鈾礦)建立309大隊11分隊水冶廠,讓他擔任技術負責人,並要求半年內拿出製取二氧化鈾的原料重鈾酸銨(黃餅)。當時,我國的核工業處於初級發展階段,連處理鈾礦和處理鈾礦石的正規設備和廠家都沒有,困難可想而知。
但是,製造第一顆原子彈又急需兩噸二氧化鈾作原料。當時的地質學家李四光也說:"一般的天然鈾礦石,能作為原子彈原料的成分只含千分之幾。"如果按照傳統的方法從鈾礦石中提取千分之幾的有用原料,在當時的條件下完成任務,顯然是不可能的。
王明健生前所珍藏的紀念品:上圖是宴會請帖,下圖是當年手繪的煉鈾工藝圖紙
可王明健已經憑著一腔熱血向組織拍了胸脯:「黨交給我的任務,必須完成!」接下來,他只能拼命想辦法,玩命去幹活。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總比困難多。王明健廢寢忘食地做實驗,夜以繼日地想辦法,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很快想出了一套不同以往的煉鈾的工藝流程:
第一要弄出富礦,第二把富礦破碎,再用硫酸去浸泡它,讓產品出來,最後用氨水中和就能得到比較純的產品。
這套簡易的流程在實驗室裡成功了,但能否在實踐中成功應用還是一個未知數,為了驗證實效。王明健帶領工人們日夜泡在工地上,半年後終於如期完成任務。隨後,他再接再厲,兩年半的時間生產了71.3噸的重鈾酸銨,佔當時全國土法煉鈾的總量的67%,實踐證明王明健另闢蹊徑創造的簡易煉油方法非常有效。
八一電影廠製作的《土法煉鈾的一面旗幟》解密了當年煉鈾的程序,電影再現了核試驗爆炸場面。
潛心科研,淡泊名利
王明健的這套簡易煉鈾方法後來又被人們稱為土法煉鈾,就是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創新,卻是當時最為實用可行的辦法,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做出了巨大貢獻,堪稱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煉鈾之父」。
隨之而來的是榮譽,1960年王明健的表現在袁成隆副部長發表在《上遊》雜誌中的一篇報告中得到肯定和讚揚:
"三局王明健同志在一項重要實驗中遇到上百次的失敗,每當遇到挫折,他都再三閱讀《矛盾論》從中吸取力量……"。
1959年,他出席了全國群英代表大會,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197711月,被授予基建工程兵先進生產者稱號(兩次榮獲全國勞模稱號);2008年,授予"獻身國防科技事業"勳章。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王明健下莊309大隊11分隊解散,他選擇了繼續留下,放棄了回北京的機會,之後一直在祖國的核工業戰線上奮鬥,不求名不求利,"我這一生,能為中國人民最需要,最輝煌的事業做出貢獻,我覺得太有意義了。"
從1964年到1995年,他堅守在一線從事鈾礦冶煉研究,解決了12項重大技術革新問題,實現了從不能生產、可以生產到超額生產的3大步。1995年,王明健離休,隨著時代變遷,他之前工作的單位幾經變遷,於2004年底破產。
離休後的王明健卻從沒停下學習的腳步,他選擇了研究化學上兩道世界級難題,經歷了兩次爆炸以及長期的輻射暴露,王明健晚年飽受著病痛的折磨,時刻都有生命危險,2019年2月,王明健生病恐怕時日不多,他緊急把小女兒王琴叫到身旁交代後事:「爸爸解了一生的一道化學題,我說你記,讓聽得懂的科學家少走彎路。」
王明健生前為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作出的貢獻閉口不談,功名利祿看淡。
直到2014年慶祝原子彈爆炸50周年,國家「兩彈一星」辦公室找到王明健,問他還有什麼要求時,王明健揮揮手:「我沒有任何要求,只要祖國和人民需要,我無上光榮!」
結語
一生盡瘁,國士無雙。王明健生前曾說:「不要為自己活著,人為自己活著很渺小,人生最美好的是當你停止生存時,還能以你的發明創造為人類服務。」
2020年7月1日,王明健在重病中醒來,守在身邊的兩個女兒問他有什麼願望,老人家說,他想聽軍歌《我們走在大路上》,兩個女兒穿上軍裝含著淚為他唱:
「我們走在大路上,意氣風發鬥志昂揚,毛主席領導革命隊伍,披荊斬棘奔向前方。向前進!向前進!革命氣勢不可阻擋,向前進!向前進!朝著勝利的方向。……」
聽著聽著,突然,王明健伸出手艱難地敬軍禮。兩個女兒忍不住撲倒在父親的懷裡泣不成聲。一周後,7月7日上午,王明健逝世,享年87歲。
我們永遠向前進,回頭看,要銘記王明健那一代人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