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在深閨的遵義皇墳 石刻最為豐富的南宋墓葬 憑實力躋身重點文物

2020-12-18 騰訊網

在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深溪鎮,有一處被老百姓稱為「皇墳」的大型墓葬,它便是統治播州725年的楊氏土司家族第13代孫楊粲夫婦的合葬墓。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規模宏大,雕刻最為豐富的南宋墓葬,被考古界譽為「西南古代石刻藝術寶庫」。

楊粲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屬於養在深閨人未識,即便在過去對於當地許多老百姓來說並不知道楊粲墓,但提到「皇墳」卻幾乎無人不知。在遵義當地老百姓眼中,楊粲墓因為墓地規模宏大,石刻精美,因此得名。楊粲墓所在的地方,也因此得名皇墳嘴。

對於許多朋友來說,可能對這座早在1982年便稱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南宋墓葬還是第一次聽說。但如果你知道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只有62處,其中被列入的古代墓葬更是僅有7處,楊粲墓便憑藉實力名列其中。當時與楊粲墓一起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代墓葬可以說都是大名鼎鼎,有司馬遷墓、宋陵、李時珍墓、鄭成功墓、清昭陵以及成吉思汗陵。可見楊粲墓完全是靠實力入榜。

作為墓主人的楊粲,是播州楊氏土司楊端的第12代孫,字文卿,小字伯強,宋寧宗嘉泰初年(公元1201年)襲播州安撫使,執掌播州40餘年,開創了史書中頗有讚譽的「播州盛世」。

楊粲墓由貴州省博物館在1953年田野考古調查時發現,1957年進行發掘,一經發現1958年便被列為了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令人可惜的是,楊粲墓不但早年便已經被盜,在明朝末年平叛楊氏第29代孫楊應龍的平播戰爭時,該墓便已經遭到破壞。棺木、屍骨、隨葬品、神道、家廟、城堡等均被破壞,唯有楊粲墓精美的石刻得以留存。

整座楊粲墓墓室佔地64平米,由496塊100公斤至3000公斤不等的白砂石料構建而成。楊粲墓為石砌雙室建築,左右墓室結構大致相同,分為墓門、前室和後室,左右墓室後室有過道相通。整座楊粲墓共有石刻190幅,內容有人物、動物、花卉、仿木結構等。其中28尊人物造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具有五代、北宋以來的高度寫實主義傳統,與四川的大足石刻有著相似的雕刻手法。

即便在早年被盜被破壞的情況下,楊粲墓依然出土了不少珍貴文物,彩繪陶瓶、仙人白鶴有柄銅鏡均為宋代風格的典型器物。其中楊粲墓出土的銅鼓,更是作為了中國南方八大銅鼓類型中「遵義鼓」的標準器。

相關焦點

  • 成渝雙城共奏「文物曲」,金沙遺址與大足石刻「組團出道」
    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王方認為,此次兩館合作,代表兩個文化遺產首次牽手,大足石刻已經申遺成功20餘年,無論是文物保護,還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等方面,都能為古蜀文明遺址申遺提供豐富經驗。在展覽開幕儀式上,大足石刻研究院向金沙遺址博物館贈送了《大足石刻全集》。
  • 15處文物上榜!廣西再亮厚重「家底」
    10月16日下午,國務院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含762處文物保護單位和50處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的文物。其中,廣西共有15處文物躋身「國保單位」,至此,廣西已有81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你去過幾個?
  • 對一件南宋女子時尚單衣的抽絲剝繭:從考證主人到文物修復
    距今800多年前的福州南宋黃昇墓葬曾出土一批隨葬品,尤以精美絕倫的絲綢衣物居多,為人們揭開了南宋貴族女性奢華生活的一角。本文以這件低調奢華的南宋紫褐色羅印金彩繪花邊單衣(現收藏於中國絲綢博物)為主線,從出土過程到考證墓主其人,到文物保護修復這一抽絲剝繭的過程,考證出了大量文物背後的信息。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甘肅市縣排名,玉門排前列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後,甘肅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增至152處,其中古遺址50處、古墓葬11處、古建築53處、石窟寺及石刻24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浦城山水——埋藏著豐富的文物資源
    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0年在此考古發掘,共清理新石器時代墓葬19座,灰坑8個。出土石器、玉器、陶器等文物300多件。該遺址的發現,為研究新石器時代人類社會生產、經濟和氏族部落的原始形態提供了實物佐證。被考古學界稱之為「牛鼻山文化」。2009年經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聲遊江津博物館丨《溯回長江要津》·宋代女性武士像石刻
    花木蘭的故事發生在南北朝時期,而在700年以後的南宋,女人們又一次卸下紅妝,身披寒甲踏上戰場。這一次的故事是收藏在重慶江津博物館的一對「宋代女性武士像」。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對江津博物館的館藏文物,聽聽王世儉館長講講她們的故事。這對石刻發掘於南宋的一個古墓。
  • 八百年前的南宋「衣櫥」:趙伯澐墓出土服飾的應急保護(下)
    1950年代建起長潭水庫(為浙江省內僅次於新安江、珊溪水庫的第三大水庫),高峽出平湖,墓地所在的前礁村「大墳」,風貌大改,然而其地山清水秀、群山懷抱,猶能看出當年的好風水。 現存地貌南宋時期的地下墓穴大多為三種類型,一種是土坑墓,也就是在土裡挖一個坑,把人埋下去,相對簡單。
  • 唐昭陵陪葬墓「為冢象山」型墓葬—李勣墓
    1971年,禮泉縣昭陵文物調查組配合農田水利建設清理了李勣墓。李勣墓墓葬封土保存比較完好,是由三個高約18米的大土堆呈倒「品」字形構成,佔地約3千多平方米。據《新唐書李勣傳》載:「起冢象陰、鐵、烏德鞬山,以旌功烈。」《舊唐書李勣傳》中記載:「所築墳一準衛、霍故事,象陰山、鐵山及烏德鞬山,以旌破突厥、薛延陀之功。」
  • 大足石刻的鎮館之寶 為何面帶淡淡的哀傷?
    「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特展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展以來,源源不斷的觀眾慕名而來,感受大足石刻獨特的美學內涵。  特展上,有一件南宋時期的釋迦牟尼佛像,是大足石刻的鎮館之寶,也是國家一級文物。造像重達720公斤,衣袂翩翩,與普通中國人的形態面相已然相差無幾,只不過帶著淡淡的哀傷。
  • 【昌都的文物來了】芒康縣確定8處吐蕃時期石刻
    ,並對芒康縣境內的吐蕃石刻群進行了深入調查。據了解,芒康縣境內目前發現並經調查確認的吐蕃時期石刻共計8個地點。較集中分布於納西鄉、幫達鄉、嘎託鎮,包括摩崖造像、圓雕造像、古藏文摩崖題刻、瑪尼石刻四類。其中,芒康縣納西鄉扎果西溝現存7尊摩崖造像,時代約為9世紀初,於2013年被批准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芒康縣幫達鄉然堆村朗巴朗增拉康造像,造像本體及座保存基本完整,但頭光和身光不存,現存造像各部分間以榫卯相連,時代約當公元8世紀中後期至9世紀中葉,於2007年被批准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 晚唐最精美作品觀無量壽佛經變像:大足北山石刻藝術欣賞之二
    晚唐最精美作品觀無量壽佛經變像大足北山石刻藝術系列之二北山石刻,位於大足區主城北1.5公裡的北山山巔(俗稱佛灣),由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韋君靖於唐景福元年(892年)首先開鑿,後經地方官紳、士庶、僧尼等相繼營建,至南宋紹興末年(1162年),方具現存規模
  • 大足石刻三大鎮館之寶亮相成都,寶頂山千佛壁首次「露面」
    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是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它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唐、宋時期中國石窟藝術風格的重大發展和變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並以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保存完好而著稱於世。1999年12月1日,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五山」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科普丨帶你追尋大足石刻的前世今生
    大足石刻是大足區境內摩崖造像的總稱,始鑿於初唐(公元7世紀中葉),歷經晚唐、五代、北宋、興盛於南宋,延續至明、清,石刻題材以佛教為主,現造像5萬餘尊,以寶頂山、北山、石篆山、南山、石門山摩崖造像(簡稱「五山」造像)等為代表。是公元9至13世紀中國石窟藝術史上最為壯麗輝煌的代表作,是釋(佛教)、道(道教)、儒(儒家)「三教」和諧共處和空前的石窟藝術生活化的實物例證。
  • 九日山:祈風石刻講述海絲故事
    九日山全景(陳英傑 攝)九日山,位於南安市境內豐州鎮西面,距泉州市區約7公裡,距南安市區16公裡,是我國著名海外交通史跡,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申遺項目「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22處遺產點之一。
  • 甘肅去年完成16項重點考古發掘 科技保護促文物「解危」
    中新網蘭州1月11日電 (記者 馮志軍)記者11日從甘肅省文物局獲悉,2019年甘肅以早期文明起源、東西方文化交流及周秦文化研究為重點,開展了天祝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陽關遺址、石家墓群、鎖陽城遺址等重點考古發掘項目16項,不斷豐富對中華文明與甘肅文化的考古認識。
  • 【展覽】帶你一同探尋神秘的土司墓葬 ——王璽家族墓地介紹
    在古代,人們「事死如事生」,貴族墓葬通常具有奢華的建制及大量財寶,那麼,遠在四川地區的土司墓葬又蘊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秘密呢?讓我們一同走進四川平武明代王璽家族墓,探尋土司鮮為人知的「地下珍寶」。王璽家族墓地遠景圖平武土司始於南宋末期,以王、薛兩家族為主的客籍漢族土司歷宋、元、明、清、民國至新中國,統轄了當地長達近八百年之久,是我國歷史上承襲時間最長的漢族土司,成為我國土司制度史上的一朵奇葩。王璽是四川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土司之一,然而,王璽去世後的墓葬卻鮮為人知。
  • 平潭石刻掌故丨一起走進摩崖石刻背後的故事
    明鏡石刻(採訪對象供圖)平潭眾多的摩崖石刻,分布在全島各個角落,已成為平潭珍貴的歷史文物古蹟,成為海壇島歷史文化的見證。「平潭現存的石刻有摩崖類、寺廟、墳墓以及宗祠。保護文物就是發揚歷史摩崖石刻,這是一種與山巖並存的詩文,起源於遠古時代的一種記事方式,不僅承載了先人留存的遺蹟,也給後人留下可以觸摸的人文脈絡,從而也能推演和判斷平潭鄉土文化和歷史發展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