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平臺反壟斷將會是2021年的重頭戲,但對於行業壟斷,我們要一分為二看待。一些平臺逼商家和消費者二選一,的確造成了較壞影響,這種風氣要嚴打。但是,也有一些平臺,靠自身競爭力,靠技術、體驗、服務上的領先,在行業脫穎而出。對待這類企業,我們應該一分為二看待。比如,網約車領域滴滴遙遙領先,但其市場份額又是通過市場競爭獲得的——這個領域競爭對手眾多,叫得出名字的就有嘀嗒、萬順叫車、曹操、首汽約車、美團打車、神州專車、易到、享道出行、T3等。
日前,我國計程車產業聯盟呼籲有關部門繼續對滴滴優步展開反壟斷調查。在我看來,計程車產業聯盟跳出來高喊反壟斷,是因為滴滴等網約車平臺搶了他們的蛋糕。打車原本屬於計程車的生意,現在相當部分份額流向了網約車。所以,他們希望藉助「反壟斷」這把劍,刺向滴滴。
計程車行業走向今天的被動局面,更多是自身管理不善、技術能力落後造成的。從管理角度來看,網約車誕生之前,它們憑藉長期壟斷,沒有改進的意願,對司機也缺乏約束機制。除了北、上、深等大城市,即便是一些新一線城市,計程車管理普遍較為混亂,司機態度不友善,拒載,故意繞路,計費存在問題,車內環境差,乘客掉了東西難找回……這些問題長期存在,讓乘客對計程車行業失去了信心。
先不說過去打車難,出行難。如果沒有網約車,即便是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打車,乘客也會經常遭冷眼。對此,我深有體會。多年前,我在首都機場打車,就經常碰到不愉快的經歷。尤其是對去望京這樣距離相對較近的地方(打表價格大約50到60元),司機要麼找理由拒載,要麼一幅不樂意的樣子,上了車還喋喋不休。北京還算好的,在絕大部分城市,一些的士司機直接拒絕打表,價格要得離譜。
這並不是我個人的經歷,而是帶有普遍性。很多人跟我說過,他們因為從機場到家的距離較近,被計程車司機拒載和「鄙視」。那時,部分計程車司機很拽的樣子,對乘客愛理不理。網約車的出現,促使計程車行業作出改變,否則就沒有生意了。
事實上,儘管網約車出行的價格在上漲,但在我看來,相對計程車,更多的時候,我依然喜歡網約車。尤其是一些中遠距離的訂單,網約車是可控的,計程車是未知的(註:一線城市的計程車管理正逐漸規範)。有時候,我會可以測試網約車與計程車,看看哪一種出行更方便,價格更合理。
大概兩個多月前,我在濟南遙牆機場乘坐計程車到市中心(趵突泉公園附近),途中基本上未堵車,結果車費花了185元(打表計費,含高速費)。兩天後,我從濟南市市中心幾乎是同樣的位置去遙牆機場,這次選擇打滴滴過去,同樣沒有堵塞,費用只需要108元(含高速費)。如此大的價格差異,也可看出,計程車雖然打表,其中依然暗藏了一些貓膩。而網約車就較少發生這類問題,平臺計費透明。
計程車產業聯盟要求對滴滴進行反壟斷調查,總給人感覺不太光明磊落。正面交鋒打不過網約車,就試圖藉助其他力量,牽制網約車。這種做法,不會提升計程車行業的競爭力。這也說明,計程車行業尚未正真認識到行業存在的問題。當然,在一些特大型城市,計程車已開始規範運作,服務也在持續提升,比如上海、北京、深圳等,其計程車給人的印象還不錯。
對我來說,如果是去北京、深圳、上海,計程車和網約車都會使用;去新一線、二線城市,會優先選擇網約車出行;去中小城市,只選網約車出行。可能很多人都是如此,因為乘客對網約車的信任,是建立在平臺規範基礎之上的。以滴滴為例,它有全流程的標準,這樣會讓乘客覺得更安心,基本上不用擔心被亂收費,行程有記錄可查,可以分享給最親近的人。當然,這個行業也會有極個別的「老鼠屎」,但整體上來看,要比計程車行業更規範。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滴滴通過平臺,為乘客搭建起了一個溝通的橋梁。通過這個平臺,乘客可以對司機進行評價。如果對出行的某個環節不滿意,可直接通過滴滴平臺,傳達自己的聲音。正是有了便捷高效的交互通道,滴滴司機也會規範自己的行為,保持清潔的車內環境。相對來說,計程車就沒有這麼規範了,沒有系統記錄乘客的出行信息,即便乘客保留了計程車票,要跟計程車公司溝通也十分麻煩。
再回到滴滴份額高這個問題上來,滴滴的確佔有巨大的優勢,但市場份額是競爭來的。文/徐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