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的小陳右腿腿麻脹痛已有半年,在當地醫院檢查顯示「考慮惡性腫瘤,惡性神經源性腫瘤與骨巨細胞瘤待鑑別」,近日來到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就診,骨傷科黃剛主任團隊為小陳手術切除了半骶骨,重建了腰骶骨盆。這例風險不小的手術,術前得到了3D列印技術的加持,通過數字影像三維重建患者骶骨模型,精準模擬術中腰骶骨盆重建方式,得以在10個小時內圓滿結束。目前小陳正在積極康復中。
腿麻脹痛未重視,一查竟是腫瘤惹的禍!
小陳從今年6月開始右腿出現反覆脹痛麻木,一開始他並沒有放在心上,認為好好休息就可以緩解。誰知這一症狀越來越嚴重,足足折磨他到今年10月,隨後小陳在當地醫院做了腰椎+骶尾椎增強MR檢查,結果顯示「骶1、2椎體右側團狀腫物,考慮惡性腫瘤,惡性神經源性腫瘤與骨巨細胞瘤待鑑別」,就診醫生表示小陳右腿脹痛麻木的原因是由腫瘤壓迫神經導致的,建議去上級醫院就診。
為求進一步診治,小陳來到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就診,入住該院骨傷科後,黃剛主任團隊立即為小陳做了CT引導下骶骨腫瘤穿刺活檢術,術後病理顯示為間葉性軟骨肉瘤。
利用3D列印技術重建腰骶骨盆,順利完成高風險手術!
骨傷科黃剛主任組織第一次MDT多學科會診,綜合多位專家意見決定為小陳先行新輔助化療。一期新輔助化療後,小陳返院複查,誰知症狀不僅沒有減輕,反而還加重,複查的結果清晰可見腫瘤在增大。
考慮到小陳對化療不敏感,腫瘤也越來越大的情況。骨傷科迅速組織第二次MDT多學科會診,集結醫院多科室專家共同參與病例討論,精心制定手術計劃,最後決定為小陳行」矢狀位半骶骨切除並腰骶骨盆重建」手術。
據骨傷科黃剛主任介紹,「矢狀位半骶骨切除並腰骶骨盆重建手術」屬骨科極高風險手術。小陳的腫瘤巨大,腫瘤所處的地方前面毗鄰直腸、膀胱等器官,腫瘤切除後殘留空腔,增加了術後術區出血、感染的風險;外加毗鄰會陰,術後傷口發生併發症率高;且腫瘤所處的地方供血極為豐富,切除中或切出後存在出血量巨大的可能性,稍不注意便有生命危險。術中馬尾神經的切除可能會導致小陳出現膀胱、直腸、性功能、右下肢功能障礙問題;骶骨作為支撐人體軀幹的基石,半骶骨切除後,腰骶骨盆的連續性完全中斷,導致脊柱骨盆「懸浮」極不穩定,術中腰骶骨盆穩定性的重建非常棘手。若是骨盆不能重建,小陳將無法站立!目前國內外只有少數頂尖骨科中心能完成此類手術,且已經報導過的手術案例中,術中出血量均在5000ml以上!
鑑於手術風險大,為保證手術順利完成。骨傷科術前利用3D列印技術,數字影像三維重建患者骶骨模型,精準模擬術中腰骶骨盆重建方式,3D列印半骶骨假體,保證完美適配。同時,術前由介入科唐巍醫師行選擇性血管栓塞術減少術中出血,為手術做好前期準備;術中先由普外科薛琪主任醫師腔科鏡下遊腫離瘤與盆組腔織、結髂扎內動脈再行骨科手術,進一步保障手術安全,麻醉科寧雪主任醫師帶領團隊全程保障麻醉安全,輸血科保障備血充足。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黃剛主任帶領骨傷科團隊順利完成手術,手術歷時10個小時,術中出血3500ml,術後小陳部分馬尾經神以及下肢能功得以保留,正在積極康復中。
專家提醒:腿麻不止是腰椎問題
相信大多數人都經歷過腿麻,大部分人是因為肢體長時間受到壓迫,比如久坐、久蹲等,通常這種情況下會導致血液流通不暢,受壓部位就會有麻木的感覺。但是有些並未受到長時間壓迫,就出現麻木,甚至疼痛,這時候就要考慮一下是某些疾病的原因。
一、神經受壓:
1、腰椎間盤突出
突出的椎間盤會壓迫到它後面的神經,最典型的症狀就是臀部和腿部的放射性疼痛或者麻木。彎腰時如果出現腿麻,則高度懷疑是腰椎間盤突出症,應及時找專科醫生就診,有利於明確診斷。
2、腰椎管狹窄症
典型症狀是「間歇性跛行」,即安靜或休息時常無症狀,行走一段距離後出現下肢痛、麻木、無力等症狀,蹲下或坐下休息一段時間後緩解,又能繼續行走。隨病情加重,行走的距離越來越短,需休息的時間越來越長。
3、梨狀肌症候群
梨狀肌是臀部一塊深層肌肉,其形狀有點像「梨」,故起名叫「梨狀肌」。它與坐骨神經一起穿過坐骨大孔。當梨狀肌受到損傷時,會發生充血、水腫、痙攣、粘連等損傷性、炎性改變,這便會刺激或壓迫其間穿出的神經、血管,從而引起腿麻、活動受限、下肢放射性痛等一系列臨床症狀和體症,我們統稱為梨狀肌損傷症候群。
二、動脈硬化:
1、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症
由於血管狹窄甚至閉塞,下肢無法得到充足血液,在運動時就會出現供血不足引起包括下肢發涼、麻木、腿部肌肉痙攣等症狀。間歇性跛行是典型表現。隨著病情加重,病人會出現「靜息痛」,即不運動時仍有疼痛,難以緩解。
2、腦動脈硬化
腦動脈硬化也可引起下肢麻木。患有腦動脈硬化者,神經的傳導速度會減緩,大腦的局部供血、供氧也會減少,會導致中樞功能障礙,可引起相應肢體部位的麻木。這種麻木往往有一側性、陣發性特點。隨著血管狀態的改善,持續數小時或數日後,麻木症狀可自然好轉或消失。
總之,腿麻不止是腰椎的問題,還需要關注血管病變、神經病變、肌肉骨骼等方面的病變。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周潔瑩 通訊員鍾柱威、胡贏、李凱欣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吳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