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琦:出塞曲

2020-12-12 大好河山悅讀

南方的地名,多半風雅嫋娜、婉約靈秀,有種清風拂面的美感。譬如我的家鄉,因「地產嘉禾,和氣而生」,故名泰和。而北方的地名,譬如太原、大同,自帶一種剛毅不俗的儀態,像颯颯西風夾雜著塞外黃沙秋葉,猝不及防拍到人臉上。再往西,樓蘭、龜茲,濃濃的異域風情撲面而來。

以前很喜歡辛棄疾一闕詞《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塞外,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一個仿佛遙不可及的地方,金戈鐵馬,烽火狼煙。邊塞環境荒寒艱苦,徵戍生活緊張動蕩,將士們難得一次開懷痛飲,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我似乎聽見烤肉在滋滋的冒油。

我曾以為塞外是一個固定的地方,特指寧夏甘肅一帶,後來才知道,「塞」是邊關的意思,時代不同,邊關的地點也隨著發生改變。「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這是範仲淹在陝北鎮守的邊關;袁崇煥「單騎閱塞」,這是山海關;「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這是嶽飛在寧夏戰場上守護過的邊關;「昭君出塞」,她是從哪裡出塞去匈奴的?百度上說是光祿塞,而我在雁門關驛站看到了王昭君的足跡。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雁門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上,是大雁南下北歸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傳說大雁飛過這裡也要歇歇腳,故名「雁門關」。

隋煬帝楊廣曾經率兵在此與突厥作戰;唐將薛仁貴曾經在此追趕突厥兵馬捷報頻傳;北宋楊業也曾幾齣雁門大破遼兵,使其聞風喪膽,博得「楊無敵」稱號;後晉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宋徽宗、宋欽宗二位皇帝自此被擄至金....呵,真是悲喜交加的雁門關。

雁門關由關城、甕城和圍城三部分組成,蜿蜒於山巔的內長城,猶如玉帶聯珠,將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聯成一體。牆體以石座為底,內填夯土,外包磚身,牆垣上築有垛口,雁門關長城巍然屹立在崇山峻岭之間,向兩側群山綿延伸展,如一雙孔武有力巨臂,護衛著身後的江山社稷,刀槍不入,安享太平。登上城樓,極目遠眺,天空澄澈如洗,白雲漫捲,極目四望,是連綿不絕的陡峭山峰。空中幾隻孤雁乘風而來,掠過雁門關城頭,匆匆遠遁,天高雲淡望斷雁南飛。雄關之外的群山,荒蕪寂寥,回望著千年軍事要塞,耳邊響起「古來徵戰幾人回」的千古絕唱。強勁的朔風襲來,呼哨入耳,仿佛還能看到兵戈相交的鐵色和四處瀰漫的戰火硝煙,聽到古代將士們的衝鋒吶喊和戰馬的嘶吼。

是否戍邊的魂靈有知,回應我這遠方而來的旅人懷古思緒?

三千年的風沙撲面,雁門關固如磐石,醉臥沙場的留念,馬革裹屍的悲涼,羌笛孤鳴的寂寞,繪就這中華第一關的滄桑畫卷。

出了雁門關,再往西去,就離開故土中原了。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驛道地面的石磚凹凸不平,可以想像古人出行何等的艱難。

關城邊有個雁門關驛站,是山腰一排窯洞,說是昔日行旅之人歇腳處,有帝王洞、將軍洞、公主洞等。

介紹上說漢武帝、隋煬帝、唐太宗等20多個帝王,衛青、李靖、徐達等20多員大將以及王昭君等多名公主曾在此歇息。窯洞條件簡陋,王昭君在此歇腳,想必心裡是悽悽惶惶的。孤伶伶一座戍邊的堡壘,粗糲蒼涼,昭君這裡稍事休整,出雁門關離開故土,孤身遠赴匈奴和親,從此山高水長,有可能與家人永不相見。昭君出塞後,漢匈邊塞烽火熄滅了五十多年。單于去世後,王昭君上書漢成帝,請求返回故土,漢成帝勅令 「從胡俗」。三個字,讓昭君永無歸漢之期。

從前的車馬很慢,一生只夠一次旅行。昭君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遠行,是沒有歸途的。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愁腸百結。她撥動琵琶琴弦,奏起幽怨的離別之曲。天上飛過的大雁聽到這悽婉動人的琴聲,看到坐在馬車上的美麗女子,一時忘記揮動翅膀,跌落地下。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這就是昭君得來"落雁"之名的典故。

杜甫詩「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寫的就是昭君出塞和親。和親是無奈的選擇,國家的安危和榮辱,沉甸甸的壓在一個弱女子的肩頭。對於承擔這項使命的女性來說,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南方人到北方,親眼看一看邊塞的粗獷與壯麗,邊塞的詩歌更令人覺得震撼。那裹挾了數千年的漫天黃沙,那升起了數千年的狼煙烽火,自始激蕩從未停止過的英雄豪氣與嘆息,都在這裡。詩歌不再是乾巴巴的印在紙上的幾行字,詩人也不再是書本上那個長鬍子老頭,邊塞的風吹在旅人的臉上,也吹在詩人的臉上,一樣的溫度,一樣的心情。臨山而吟,那是一種我一直嚮往的面山水而起詩意的風流。

請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

請用美麗的顫音輕輕呼喚,

我心裡的大好河山。

相關焦點

  • 楊素之《出塞》——流傳最久遠的邊塞詩
    楊素之《出塞》等我國的邊塞詩一直以其豐富的思想內容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在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並成為我國軍事史的重要內容。從我國的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到清朝的詩人(如顧炎武),都有關於軍旅的壯麗詩篇。
  • 【每日一首詩】《出塞》 王之渙
    《出塞》    作者: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
  • 李彩樺版《昭君出塞》美化出塞情節的做法,你們覺得對嗎?
    剛剛恰巧看到了《母儀天下》中,昭君出塞的情節,讓我一下就想起來了李彩樺版的《昭君出塞》。若說最美昭君,李彩樺的昭君扮相,在我心裡一直是最美的。有事沒事,就喜歡去回顧一下她那一版《昭君出塞》。這才是昭君出塞這個故事的本質!昭君出塞這個故事,流傳至今,已是多年。根據這個故事改編的電視劇,也有好幾個版本。但就我所看過的版本中,只有李彩樺版的《昭君出塞》把王昭君跟呼韓邪之間的感情,進行了美化。
  • 楷書《出塞》欣賞!
    楷書《出塞》欣賞! 《出塞》 E X P E D I T I O N
  • 人物探秘:試議昭君出塞途徑喬河打扮
    但昭君的出塞確實為匈奴和大漢的和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昭君出塞後,漢朝匈奴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幹戈之役」,展現出一派和平的景象。 2 昭君出塞跋山涉水、越過茫茫大漠,來到匈奴王庭(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託附近),一路上吃了不少苦,為漢匈雙方的和平共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從西漢都城長安(今西安)到匈奴王庭的道路不止一條,昭君出塞是從哪條路走的,史料卻無過多記載,因此成為人們想搞明白卻又很難搞明白的話題。
  • 王昌齡《出塞》翻譯賞析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出塞(唐)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
  • 學詩計劃|《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猶記得第一天我們學的是李白的《塞下曲》,正好今天學的是王昌齡的《出塞》,講的都是中華好兒女保家衛國的豪情壯志,說來很巧,也表明愛國是貫穿文藝作品的精神主線。這首詩寫於盛唐,那時,唐朝對西北邊疆的徵伐,使得戰爭頻繁,百姓們不能安居樂業。王昌齡早年科考落第後,決心出去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看見這飽受戰爭之苦的邊關百姓,一時情動,寫下了《出塞》。
  • 【詩詞鑑賞】 願得此身長報國,十首塞上曲,送給邊疆戰士們!
    願得此身長報國,十首塞上曲,送給邊疆戰士們! 塞上曲 唐-戴叔倫 塞上曲 唐-張祜
  • 《出塞書》突破文體界限的意義
    著名文學評論家賀紹俊對梁曉陽的《出塞書》作出中肯的評價。(李航 攝)賀紹俊在發言中說,有人說《出塞書》是小說,有人說它是散文,也有人叫它非虛構。我首先要說,梁曉陽用一種特別的寫作姿態,擺脫了文體的束縛,65萬字打造了一種特別的文體。它文體上的突破,個人認為,具有革命性的意義。
  • 【詩詞鑑賞】​願得此身長報國,十首塞上曲,送給邊疆戰士們!
    願得此身長報國,十首塞上曲,送給邊疆戰士們! 塞上曲 唐-戴叔倫 塞上曲 唐-張祜
  • 廣西作家梁曉陽長篇小說《出塞書》出版
    人民網南寧9月5日電 近日,廣西作家梁曉陽創作的長篇小說《出塞書》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出塞書》是一部題材獨特的小說,採用復調式結構,一條主線敘述五十多年間以呂冰瑩、呂冰潔、章洮洲、謝良珍為代表的老一輩人從忍受苦難到超越苦難的滄桑往事;另一條主線以「我」和光旭、光亮、蘭花、杏花等新一代人為主角,在時代的大潮中,歷經艱辛生活的磨鍊,竭力走出世俗固化的眼光,在欲望的煎熬中困頓掙扎,在理想的鼓舞中馳騁遠方,最終實現了夢想的曲折經歷。
  • 《出塞書》研討會在廣西北流舉行
    【《出塞書》研討會在廣西北流舉行】廣西日報記者張天韻報導:12月13日,作為2020年「文學名家進玉林」系列活動的長篇小說《出塞書》研討會在北流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位知名作家、評論家對該書進行了分析、研討。
  • 【唐詩三百首】《出塞》王之渙
    〖出塞〗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莫須埋怨,羌笛吹奏摺楊柳的悲調曲,誰還不知道,春風歷來就不度玉門關。
  • 唐詩鑑賞:王昌齡·出塞·其二
    出塞·其二 王昌齡 騮馬新跨白玉鞍, 01 賞析 出塞·其二 王昌齡 騮馬新跨白玉鞍, 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寶馬出戰, 騮馬:黑鬣黑尾巴的紅馬,駿馬的一種
  • 王昭君出塞經朔州的故事
    《後漢書·南匈奴傳》則記載昭君出塞後的生活:「生一子。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于閼氏焉。生二女,長女為須卜居次,小女為當於居次。昭君出塞和親是漢匈雙方的政治大事,經過幾十年的戰爭,漢匈在人力、物力、財力和國力上都損失很大,百姓苦不堪言,因而雙方都不願,也不能繼續戰爭。
  • 王昌齡的塞上曲原文、翻譯以及創作靈感詳解
    塞上曲是王昌齡寫的一首著名的詩詞,是被所處的時代所感染,充分的反應了他的內心獨白,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塞上曲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騮好。
  • 王安石寫詩評昭君出塞,歐陽修跟風也寫了2首,誰寫得更好?
    讓漢元帝吃驚的是,王昭君其實是個實打實的美人,但是命令已下,漢元帝也沒辦法再將王昭君留在身邊,只能忍痛將美人王昭君送去匈奴,之後便有了昭君出塞的故事。三年之後,呼韓邪突然去世,王昭君本來要按照胡人的傳統,嫁給雕陶莫皋,也就是呼韓邪和他前妻的孩子。
  • 昭君出塞人人知道,但有多少人知道他發生在漢朝的什麼時候?
    漢宣帝之後,他的兒子漢元帝即位,著名的「昭君和番」、「昭君出塞」故事便是發生在這一時期。 傳說昭君善於彈琵琶,行於大漠,悲懷於自身的命運和背井離鄉的苦楚,彈出《出塞曲》,曲調幽怨感傷,令人肝腸寸斷。
  • 《出塞》這首詩寫了什麼呢?
    《出塞》寫於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王昌齡處於盛唐時代,但當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全詩雖然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但也表現了詩人渴望和平的心願。《出塞》的原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青青誦讀 |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這一期誦讀的是一個歷史故事下面就和團團一起來用心聆聽吧~昭君出塞是漢元帝時期,為安撫北匈奴,漢元帝選王昭君遠嫁匈奴的歷史事件。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 昭君出塞,對進一步發展和鞏固漢與匈奴兩族之間的團結友好關係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