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美了!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珍貴館藏(附高清細節)

2021-02-13 御府和田玉


文章轉載自今日聯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西漢南越王墓發現於1983年,是迄今嶺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隨葬物最豐富、唯一飾有彩繪的石室墓。該墓藏於象崗山腹心深處20餘米,出土了「文帝行璽」金印和「趙眜」玉印以及玉角杯等珍貴文物一萬餘件,可確定墓主為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眜(約前137年至前122年在位)。印臺長 2.3釐米,寬 2.3釐米,通鈕高 1.6釐米

「文帝行璽」金印

墓室建築面積約100平方米,仿陽宅形制建造,坐北朝南、前朝後寢,分前後兩部分,分別由石門隔開。墓前部為前室、東耳室、西耳室;後部為主棺室、東側室、西側室和後藏室。墓主葬具為一棺一槨,安放在主室正中。墓中不僅放置了諸多奇珍異寶和生活用品,還隨葬了15個殉人,作為他地下的僕役。

邊長 2.15釐米,寬 2.15釐米,通鈕高 1.5釐米,重 65克南越王墓及其隨葬珍品是南越國的重要歷史遺存,對研究秦漢時期廣州乃至整個嶺南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1996年,南越王墓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越王墓共出土文物1000餘件(套),種類涵蓋玉、石、金、銀、銅、鐵、鉛、陶、漆、木、食品殘骸等30餘種。

其中玉器有244件(套),墓室7個部分中,僅後藏室無玉器出土。數量多器形豐富,蔚為大觀,分為玉容器、玉帶鉤、玉佩飾、玉劍飾四大種類,絲縷玉衣、角形玉杯等也是獨一無二的稀世之珍,充分體現了當時高超的制玉技藝,被認為是西漢玉器的代表作,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玉衣,長1.73米,2291件玉片組成,用絲線穿系和麻布粘貼編綴做成。分頭套、面罩、上身衣、兩袖筒、兩手套、兩褲筒和兩鞋共十一個組合體。修復後的整件玉衣長度是1.73米。整衣的片形及其大小是依人體各部位的不同形狀而設計的,以長方形、方形為主,還有一些呈梯形、三角形和五邊形。

頭套、手套和鞋所用的玉片加工細緻,厚薄均勻,兩面光滑潤澤,邊角都有穿孔,以絲線穿綴,裡面再用絲絹襯貼加固。頭套頂部縫有一塊小玉璧。

軀幹部位所用的玉片有殘留的紋飾,多是利用廢舊玉器和邊角料切成,故厚薄不一。

表面用朱紅色窄絲帶作對角粘貼,組成菱形網格狀的地紋,四邊再以寬絲帶粘貼成縱橫方格,各部位邊緣處都以絲織物縫合包邊,宛若一套精工細作的高級服裝,十分規整,顏色鮮豔,引人注目。

玉衣片出土情形

墓主頭箱中出土的角形玉杯,更是國之瑰寶。它由整塊青白玉雕琢而成,玉質溫潤,高18.4釐米,呈犀牛角造型,器表有一尖嘴獸紋飾,生動逼真。全器雕工細膩豐富,綜合運用了線雕、淺浮雕、高浮雕、圓雕、透雕等多種技法,這標明該時期的玉雕在章法布局、材料運用、技巧發揮等方面日趨成熟。它是漢代唯一考古出土的角形玉杯,其造型溯源,觀點紛呈,或認為與南越人對犀牛角的崇拜有關;或認為此物正是中國古代酒器「觥」,有罰酒之用;或認為這是西方「來通杯」的造型,應與海上絲綢之路所帶來的異域文化有關。本件器物工藝盡善盡美,造型引人遐思,是中華文明中不可多得的稀世之寶。

玉組佩,共11套,墓主1套,夫人7套,其他殉葬人3套,在漢墓中首屈一指。

墓主組玉佩

長60釐米

墓主玉組佩為其中佼佼者,原覆蓋於玉衣之上,由32個配件組成,玉組件包括雙鳳渦紋璧、透雕龍鳳渦紋璧、犀形璜、雙龍蒲紋璜、環、佩、翁仲、環、珠等,再輔以玻璃珠、煤精珠、金珠等小配件,從而形成了一套輕重有序、主次分明、色彩斑斕的華美佩飾。

玉劍飾,共58件,同樣在漢墓中為數最多。這58件玉劍飾,在墓主身邊15件,其餘43件藏於西耳室。從現有材料看,漢代形成了4件玉劍飾各有分工合為一套的組合樣式,其名字分別為首、格、璲、珌。以玉作劍的裝飾,實用性不強,南越王趙眜一方面傳承先祖趙佗尚武傳統,墓中隨葬兵器豐富且尤其長劍令人讚嘆,另一方面也將自己愛玉之心與尚武之志結合,這批玉劍飾有相當一部分紋飾造型極其精美生動,是漢代玉劍飾發展水平的巔峰之作。

玉劍飾一組

南越王墓出土各種玉璧56件,僅主棺室就有47件,說明墓主對玉壁的喜愛。這些玉壁中比較突出的有大玉璧、透雕二龍銜環璧、透雕龍紋玉璧、透雕龍鳳紋玉璧、獸首玉璧、雙連玉璧等。

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

原放置於墓主玉衣頭罩之上,直徑約10.6釐米。其構圖分內外雙環,內環一遊龍居中,前後爪伸至環外,有一鳳鳥在外環中站立於龍前爪之上,扭頭回望遊龍,鳳冠及尾部以抽象的紋飾似雲似水延伸於內外雙環間。整體構圖主次分明,龍鳳呈祥,妙韻天成。這件玉佩寓意龍鳳呈祥,構圖完美和諧,主次分明,雕鏤精細,是漢玉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它的器形圖案被選為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的館徽。

透雕三龍紋璧

直徑9.6釐米,由青玉透雕而成。外圈飾渦紋;內圈三龍,龍首伸出銜住外圈,成為內外兩圈的連接點。

鳳紋牌型佩

長 14.0釐米     寬 7.4釐米

出土於墓主左肩,由青玉雙面透雕而成。玉佩正中為一個長方框,框內透雕一隻變形鳳鳥。(方框下端原已折斷,特製兩個「H」形的小金橋連接)方框上連一朵捲雲紋,下為一高冠卷尾變形鳳鳥。框右側雕一鳳鳥,雙足踩璧,長尾下垂。左側透雕瓔珞一串,其上飾一小鳥。整器構圖充滿動感,而且突破傳統的均衡、對稱手法。

獸首銜璧玉佩

通長 16. 7釐米  寬 13. 8釐米

出土於墓主的頭部,由一整塊青玉雕成,構圖上突出不對稱的特點。整體由一個方形獸頭和一塊谷紋玉璧組成。獸首左側透雕一隻螭虎,左右形成不對稱的格局。下面的玉璧套在獸鼻子突起的長方形的銎(讀瓊,指斧子上安柄的孔)孔裡,可以前後轉動。

花蕾鳳紋玉佩

心形玉佩

心形玉佩

心形玉佩

心形玉佩 

心形玉佩 

心形玉佩

龍形玉佩

玉制容器在漢代目前所知極為稀少,據不完全統計,僅10餘件,而南越王墓中出土有5件之多,其意義非同一般。這其中,銅承盤高足玉杯,世所罕見。該器高17釐米,除高足玉杯外,還有金首銀身遊龍銜花瓣形玉託架、木託座、銅承盤等部分構成。一件器物綜合運用玉、金、銀、銅、木五種材質,以玉杯為核心,呈三龍拱杯之勢,匠心獨運,造型奇巧,讓人聯想到史書記載同一時期漢武帝所建的仙人承露盤,它也許就是漢代五行及黃老思想對南越文化影響的體現。還有學者認為本器或為史籍中所載「方諸」的形象。

銅承盤玉高足杯

玉雜器可分為印章、帶鉤、六博棋子三種。

三枚玉質有字印章

墓中出土璽印共23枚,其中玉質印章9枚,6枚無文字,有文字的三枚隨墓主貼身下葬,分別是:「帝印」玉印,以螭虎為鈕,該印用「帝」不用「璽」,將「帝」「印」二字連用,獨具創新;「趙眜」玉印,覆鬥鈕,為墓主名章,為我們確認墓主姓名提供了直接證據;「泰子」玉印,覆鬥鈕,「泰」通「太」,是南越國預立太子制度的體現。

龍虎合體玉帶鉤

帶鉤在墓中共出土36件,其中4件為玉帶鉤,它們形體最大,造型精美,作工精緻,保存狀況好,同出自墓主棺槨中。此4件玉帶鉤代表了漢代玉帶鉤的最高水準,如其中一件龍虎並體玉帶鉤,玉色青白,質地瑩潤,造型奇特,虎在鉤首,龍居鉤尾,兩體並連,龍張巨口,虎舉利爪,二者共奪一圓環,整個器物構圖簡練,式樣新穎,前所未見。

「今日推薦」

△玉雕,後浪

(點擊文字,查看文章詳情↑↑)

長按識別二維碼,買玉、品玉就找她

關於和田玉的一切

她都知道


相關焦點

  • 《尋找夜郎》走進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龍首柄銅釜  西漢六盤水市黃土坡  貴州省博物館藏一字格曲刃銅劍  漢代2017年徵集  貴州省博物館藏早在2000多年前,地處嶺南的南越國與地處西南的夜郎國就有著密切的聯繫,2000年後的今天,代表夜郎文化的珍貴文物來到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與南越文化相遇與碰撞。
  • 2020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有哪些展覽?
    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有哪些展覽?  1、南越王墓原址:西漢南越王墓是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眜之墓,於1983年發現並發掘。南越王墓是嶺南迄今發現規模最大、隨葬品最豐富、墓主人等級最高的漢代彩繪石室墓,保存完好,未受盜擾。
  • 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遊玩攻略(門票+看點+交通指引)
    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簡介  1983年發現的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眜之墓,保存完好,是嶺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漢代彩繪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一萬餘件,集中反映了兩千年前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
  •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漢玉掇英
    ↖ 點擊關注「今日聯拍」藝術品全業態交易平臺西漢南越王墓發現於1983年,是迄今嶺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
  • 西漢南越王墓不為人知的秘密!
    、隨葬品最豐富、保存完好的一座漢代彩繪壁畫石室墓,出土文物多達1000多件(套),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和藝術價值,是廣州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被評為中國重大考古發現之一。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金鉤扣龍形玉佩虎頭金鉤扣龍形玉佩出土於南越王墓玉衣頭罩的右側位置。龍形玉佩長11.5釐米,金鉤長5.9釐米,整體通長14.4釐米。
  • 古玉界:館藏鏤雕戰漢龍紋玉環、玉璧、玉瑗賞析
    山東臨淄商王村齊國墓、廣州象崗南越王墓、徐州漢墓等都有出土,多用組玉佩的組件。從館藏玉器看,這種玉環青玉的較多,白玉相對較少。南越王墓出土鏤雕龍紋玉環這件西漢南越王墓出土鏤雕龍紋玉環,外直徑7.4釐米、內直徑3.8釐米、厚0.3釐米,鏤雕三條首尾相連的龍,龍頭造型各異。
  • 展覽 成吉思汗「造訪」南越王
    今天(24日),《成吉思汗八百年——鄂爾多斯蒙古族歷史文化展》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開展。201件從內蒙古鄂爾多斯博物館引進的文物將呈現蒙古民族八百年來的歷史演變、鄂爾多斯部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形成以及鄂爾多斯蒙古人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展覽分為蒙古史話、草原牧歌和神明護佑三大部分,展期三個月。
  • 廣州西漢南越王墓——真實而神秘的漢墓筆記(上)
    南越王墓的平面布局明顯繼承於戰國楚系豎穴迴廊形棺槨墓,然而有其根本的區別,即前者墓室為仿照墓主生前宅居之前堂後寢的形制營造構築,是典型的橫向墓葬。《史記》載:「高祖時,中國初定,尉他(即南越國第一代王趙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陸賈賜尉他印為南越王。陸生至,尉他魋結箕倨見陸生。
  • 瓦當雖小藏宇宙:兩千年瓦當「通史」盡在南越王宮博物館
    不過在廣州,卻有一家博物館,有全國獨一份的瓦當「通史」一手材料。從秦到清,2000年的瓦當發展全過程,在這裡,不間斷地展示出來。這就是位於中山四路上的南越王宮博物館。 上世紀70年代末以後,廣州陸續開展比較系統的城市考古,但多為配合城市基建的搶救式發掘,在考古人員進場之前,一些唐宋以後的地層,可能已經被挖掉了;而且早期大家考古的焦點在墓葬,作為建築構件的瓦當受到的關注比較少,所以館藏來源就有限。各家收藏機構很難建立起系統的瓦當時間序列,多偏重於某一時間段的收藏。 而在南越國宮署遺址上建立起來的南越王宮博物館,卻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 它是西漢南越文王的行璽金印,承載著一代帝王獨霸嶺南的夢想!
    直到秦始皇時期,為鞏固皇權,顯示出天子的尊貴,秦始皇規定皇帝所用的印稱作玉璽,而所有臣民所用只能稱為印玉璽當中還有一類發布詔命的印信稱為行璽,歷史上所記載的擁有行璽最多的朝代為西漢,不過由於時間的流逝與歷史長河裡朝代的更替,許多西漢皇璽都已流失,至今下落不明,發現且被收藏的寥寥無幾,迄今為止最大的一枚西漢金印為收藏於廣東省廣州市的南越王墓博物館中的西漢文帝行璽金印。
  • 廣州這座小山,從約50米變20米,有未被盜的南越王墓,成「國寶」
    今天繼續廣州的國家一級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的行程,前面我們參觀了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展廳,重點講解了「價值連城」的展品:犀角形玉杯和絲縷玉衣(有興趣了解的朋友可翻閱前面的文章《廣州珍藏:「價值連城」的杯形玉器,為何龐貝「來通杯」極相似?》、《廣州「國家級」博物館,有件鎮館之寶,不是通常金銀銅縷「玉衣」》)。
  • 金石華彩方寸間,松江博物館的珍貴館藏,值得來看看!
    金石華彩方寸間,松江博物館的珍貴館藏,值得來看看!松江博物館以「金石華彩方寸間」為主題,推出館藏印章展,展出了200餘方館藏印章,大多為松江本土及流寓松江印人的作品,從中可以管窺當時文人士大夫的交遊、意趣、情懷,熟悉松江的篆刻歷史,欣賞篆刻藝術的魅力。
  • 廣州一座西漢大墓,出土「皇帝金印」,如今成鎮館之寶
    而陸上絲綢之路的形成,是在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派張騫前往西域運輸絲綢時,形成的一條道路。這條絲綢之路以西安為起點,途徑甘肅、新疆後,抵達中亞和西亞,另一條海上絲綢之路是以廣州和泉州為起點,途徑南太平洋沿岸等海域,抵達東非和歐洲各地。
  • 南越建國初期,表面向西漢稱臣,實則是貌合神離
    所以,趙佗會見與西漢「特使」陸賈,說了: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我居中國,何渠不若漢?意思是說自己要是在中原,也就沒劉邦什麼事了。但趙佗知道當地越人勢力頗大,對於外來者的南越政權是排斥,表面上臣服,只是暫時的。這點連陸賈也看出來了,評價南越國是「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是說南越國內民心並沒凝聚。
  • 南越王趙陀
    今天來到廣州,想起2400年前的南越王趙佗。 趙陀是恆山郡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原為秦朝將領,與任囂南下攻打百越。遇秦末大亂,趙佗割據嶺南,在番禺(今廣州)建立南越國。        趙佗是南越國第一代王和皇帝,號稱「南越武王」或「南越武帝」。
  • 全球著名博物館高清資源匯總
    前段時間,日本正倉院和巴黎市博物館聯盟宣布開放館藏數字資源的消息引起了刷屏。 在這裡,貓史官整理了一些目前已經開放數字資源的世界著名博物館,並附上簡介和直達連結,你可以在這些博物館的官方網站上瀏覽高清的圖片,大多數圖片都提供免費下載、自由使用,一些甚至允許商用。
  • 西漢人體經脈漆木模型
    西漢人體經脈漆木模型 2020年02月24日 08:3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想 字號 內容摘要:綿陽博物館館藏文物以漢代文物精品聞名海內外,其中人體經脈漆木模型
  • 南越王趙佗的自立,是對大秦帝國的背叛嗎?
    趙佗在當地採用了「和輯百越」的政策,安撫南越人民,緩和剛經歷戰亂的南越人民的仇恨。不僅如此,趙佗還勸自己帶來的秦軍士兵和當地女子通婚嫁娶,將中原的秦文化傳入南越。
  • 南越王是一個多矛盾的人?
    南越王趙眜的性格是個矛盾體?《史記》《漢書》並沒有這樣記載,但是我們從南越王墓出土的一套青銅樂器,似乎可以隱約得知,這套樂器名叫句鑃。
  • 掃描「多寶閣」把文物「帶回家」,濰坊市博物館通過高科技展示館藏...
    5月17日,記者來到濰坊市博物館一樓看到,自2017年開始改造升級的市博物館展陳室如今基本完成改造,正式對外開放,顯得特別「高大上」。市博物館還打造「多寶閣」,運用先進AR系統向市民展示館藏精品文物,讓市民把文物「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