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憂外患與運氣不佳,使得一度輝煌的大明王朝瞬間崩塌

2021-01-13 七彩論世

我國古代歷史上封建王朝更替頻繁,每個王朝都有建立、興盛強大與衰落滅亡的時期。每一個王朝滅亡都是由於諸多因素的積壓才導致曾經輝煌的王朝衰落與滅亡。其中,在封建王朝中最令人痛心疾首就是大明王朝的滅亡。

明朝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王朝,也是令人刻骨銘心的盛世之一。大明王朝的開頭,就是乞丐出身一無所有的朱元璋白手起家,喊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推翻了壓迫漢人的蒙古元朝,把侵佔漢族人地盤的蒙古人趕回了大漠蒙古老家,也洗清了南宋末年崖山海戰的雪恥,可謂是漢族人重新當家做主,令漢族人揚眉吐氣。

大明王朝也開創一個屬於漢族的繁榮昌盛朝代。明成祖的鄭和下西洋,向世界傳遞了中原王朝的富裕與強大。明長城的修建,也展現了大明王朝國力的強大。在明滅亡五十年前的萬曆時期,也是中國歷史經濟最繁榮時期之一。

當時的中國,無論在思想、社會、文化、海內貿易等方面獲得突飛猛進的進步,使得很多學者也認為當時江南地帶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有些學者還認為這也是中國近代的開端。在萬曆年間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最重要就是在1592-1598年朝鮮戰場上打敗了日本豐成秀吉的軍隊,粉碎了豐臣秀吉的「大東亞共同圈」夢。這也是古代中國漢人少取得的對待外敵輝煌勝利。

可惜,一個繁榮昌盛輝煌的明朝沒能走得太遠,也不能讓漢族人創造的輝煌繼續延續下去,最終還是迎來了慘痛的衰落滅亡,中原地區還是拱手相讓給被漢人訓斥為「夷敵」的遊牧民族—滿清。明朝的滅亡滿清的建立,也標誌著古代漢族王朝的結束!

無論是清初的明朝遺老遺少,還是現代學者,對曾經輝煌大明王朝卻在短短幾十年間滅亡做了不同探討。大明王朝的滅亡,也是諸多因素的重疊與爆發。

從運氣來說,當時明末也正好處在全球性氣候變化的小冰河時期。小冰河時期全球氣溫驟然下降,由於氣候的變寒使農作物減產,這對小農經濟與種植業為主的大明王朝打擊是致命的。由於數年大旱讓農作物顆粒無收,最後百姓飢不果腹只能揭竿而起,於是李自成農民起義就讓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身亡。

從明朝內部來說,由於長年累月的戰爭,把國家給拖垮了。如萬曆年間朝鮮的七年戰爭,也揮霍了國庫富裕的家當。再加上萬曆皇帝的怠政,長達三十年不上朝,都走完了他荒唐的一生,留給子孫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大明江山。所以也有話明亡於萬曆怠政。

有人說自古都是「攘外必先安內」,當時明朝是兩線作戰,對付北方的滿清與國內各地蜂擁而起的農民起義軍。就是內外的戰爭,把盛極一時大明王朝最終拖垮。明末崇禎皇帝採取正確的策略,應該與滿清妥協,然後安撫國內民眾的情緒。

可惜當時明朝官場黑暗貪汙腐敗,也是失去了民眾支持,很難安撫民眾情緒。明朝官場黑暗是有目共睹的,太監魏忠賢幹政令人痛恨不已。再加上明朝官員都是自私自利、只注重自我享受與貪汙腐敗。為官時候不顧百姓生死,缺乏「天下為公」的胸懷,在地方都是橫徵暴斂與魚肉百姓,失去民心與群眾力量支持,自然也加速了滅亡。

可以看到內外因等因素,最根本就是失去了群眾支持,使得漢族人建立的大明王朝分崩離析,這也是令清初漢族知識分子扼腕痛惜的!

相關焦點

  • 明崇禎十三年,大明王朝氣數已盡,細說皇太極,與大明的決死之戰
    大明王朝似乎距離我們的時代並不遠,可以說我們是非常熟悉的了。大明的東廠和 西廠很有名,大明的有幾代皇帝也很「有名」。有的甚至是創新了我國歷史上皇帝的某項紀錄。大明王朝到了其統治末期,已經是千瘡百孔了。不斷爆發的農民起義持續的衝擊著大明的統治,高額的軍費支出使得這個王朝上下不安,同時還有背面少數民族的崛起,可以說是內憂外患的了。終於在崇禎十三年也就是清崇德5年,皇太極向崇禎帝發出了最後的通牒。
  • 他是最後一位漢人皇帝,心繫天下、勵精圖治卻拯救不了大明王朝!
    他是最後一位漢人皇帝,心繫天下、勵精圖治卻拯救不了大明王朝!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明太祖朱元璋於1368年初建立,國號大明,初期定都在南京。到了明成祖時,將都城遷往北京。大明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很神奇的朝代,主張: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相對於其他朝代而言,明朝歷任皇帝都很有血性!
  • 大明王朝最後6個皇帝的所作所為,及其對於明朝發展走向影響
    對於大明而言,嘉靖皇帝確實是個"分水嶺"。並不是說從他開始由強轉衰,也不是說從他開始由弱變強,而是從他開始皇帝個個"個性十足"。明世宗嘉靖皇帝,一生潛心修道,甚至連裝扮和宮內起居都像是一個道士在統治王朝。
  • 大明王朝最慘痛的失敗——土木堡之變
    1449年,漠西蒙古瓦剌,藉口明帝國為滿足他們進貢邀賞的要求,開始在邊境地區不斷製造摩擦,當時的大明王朝的掌舵人是明英宗朱祁鎮,他九歲登基,時有三楊輔佐(楊士奇,楊榮,楊溥)和英國公張輔,社會尚算安定,但是在其統治期間,重用宦官王振,1442年元老三楊或死或貶,王振掌握大明王朝政權,大明王朝政治開始腐敗。
  • 亡國之君朱由檢可悲可嘆,天災人禍內憂外患,天亡大明
    明朝自古以來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具血性的王朝,建國之初就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誓言。可嘆就算再強悍的政權也敵不過昏君亂政,小人禍國,走向衰敗。作為明朝的最後一為君王,朱由檢繼位之初,國家已是內憂外患,岌岌可危,有滅國之險。
  • 擅改祖制,開放海禁,這位皇帝在位6年,為大明積累了巨額財富
    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一直以來都非常的有話題,不僅僅是因為明朝時期16位皇帝,大多數都有自己的性格,就本身國家而言,在晚年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了高昂的戰鬥力,以至於一直到明朝滅亡以後,滿清都沒能順利的從關外打進來。
  • 大明王朝之明穆宗隆慶皇帝朱載垕(被二龍不相見坑哭的皇帝)
    ,但到後期嘉靖帝崇信道教,追求長生不老,收刮民脂民膏,大興土木,大修道觀,三十年不上朝任由嚴黨禍國亂政,使得國家內部矛盾更加激化,一觸即發,大有崩塌的風險,身為裕王的朱載垕全然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可惜三月,太子朱載壡病死,接連兩位太子的離世,使得嘉靖帝「心生疑竇」,都是封了太子之後便夭折。 於是崇信道教的嘉靖帝逐詢問道教方士,得出的結論是「二龍不相見」,嘉靖帝是天子,是真龍,太子是未來的天子,是未來的真龍,真龍相見必有一夭,只有二龍不相見才能避免皇子夭折的事情。
  • 一代明君:朱佑樘開創弘治中興,給大明王朝打了最後一針強心劑
    怎奈何,只因錯信王振,此人不擅用兵,這才致使自己土木堡被圍,慘遭瓦剌圍堵,成為瓦剌人的俘虜。一時間,大明王朝權力出現真空,使得瓦剌人大有可乘之機。瓦剌首領綽羅斯·也先親率大軍,挾持人質朱祁鎮揮師南下,意欲一舉攻破北京,侵佔中原。
  • 王永昌詠贊:大明王朝的龍巖身影
    大明王朝的龍巖身影 王永昌 大明王朝從歷史的沉澱中迸發出來的能量如火山噴湧,有明一代,王源、石應嶽、蔡夢說、王命璿父子、連繼芳、柯元伯等一代又一代共14位士子,從永樂盛世到萬曆中興,朝綱上下,大江南北,終於有了一大批龍巖士子的聲音,他們卓越的政績,特別是作為高級官員的廉潔聲名,在明代,乃至中國歷史上都留下了擲地的政聲、輝煌的一頁。
  • 大明王朝之明世宗(大明史上著名的道君皇帝)
    誰來接手這大明江山呢?那今天的主角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便登上了歷史舞臺,開啟了他以「道」治天下的帝王生涯。 誰來接手這大明江山呢?這是擺在群臣面前的一道難題。按照老祖宗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皇位繼承制度:「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現在武宗並無子嗣,只能從兄終弟及這條線去尋找了。於是張太后(明武宗的母親)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這樣這位道君皇帝便拉開了他執政46年王朝的神秘面紗。
  • 大明王朝內部,風雲再起
    文:季詩魂大明王朝之中,在崇喜皇帝身邊的大紅人劉奎太監。挑撥離間之下,昏君帝王崇喜皇帝。他,就昏庸無道的老毛病又犯了啊!為了,大明王朝的江山穩定。和,天下蒼生的和諧幸福。海瑞,也是蠻拼的啊!他,不辭辛苦。日夜兼程,到處巡視。只是,希望早日剷除嚴嵩父子。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朱由檢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在位17年間一直勤於政事,朱由檢即位之初就開始剷除在明朝橫行多年的閹黨勢力,並最終徹底滅掉閹黨,他還平反冤獄,扶正除惡,大力並重新任用有才能的被閹黨陷害入獄的良官,朱由檢還派遣得力幹將去「澆滅」農民起義軍的「烽火」,並在關外抵禦清軍南下,但他為何還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
  • 大明王朝的「曠世悲歌」 緣起只是明英宗的荒唐懦弱嗎?
    原本強盛的大明國力,和神勇無敵的大明軍隊,就這樣在太監王振伴著明英宗默許的胡亂指揮下,僅此一役,皆實力殆盡。也使得之前強大的大明王朝由天下無之與匹敵轉為軍事力量的防禦。特別是,他的父輩朱瞻基創下的「仁宣致世」最繁盛的大明基業也隨著這場戰事的吃敗,從此一蹶難振,而逐步走向衰落。
  • 解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大明王朝
    漢唐以後,對外擴張的行動逐漸暫停,中華帝國也由最初的攻勢漸漸轉為守勢,宋朝以來首開重文輕武之國策,軍事積弱,民風文弱,使得遊牧民族愈加猖狂,宋朝時期出現了多個由遊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權:西夏、遼朝、金朝、蒙古等,他們曾多次進攻中原,使得邊疆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也令尚武之風僅存無幾。
  • 大明督師孫傳庭幾乎無一敗績,卻為何依舊幹不過屢戰屢敗的李自成
    大概直到這時,崇禎帝依然沒弄明白:這位之前三年裡,被他折騰得死去活來,連耳朵都失聰的孫傳庭,才是最有可能拯救明王朝的人。說起那個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到抓狂的明末崇禎年間,後人常津津樂道的,就是孫傳庭那曾經「活捉高迎祥」「打垮李自成」的輝煌戰績,以及他手裡那支堪稱勁旅的「秦兵」。
  • 《大明王朝1566》就是最好的國產歷史劇,沒有之一
    /《大明王朝1566》宅在家裡,只好看劇。無奈的是,看幾集就棄的劇太多,一集不落看下去的劇又太少,兜兜轉轉,最後還是看回老劇。世紀末家喻戶曉的《雍正王朝》,也就此成為七年後《大明王朝1566》的先聲。《大明王朝1566》與歷史史實相去甚遠。
  • 內憂外患的美國:距離解體或許只差一場戰爭
    再看美國國內,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全世界範圍內爆發,美國聯邦政府的不作為和民眾所謂的自己有不帶口罩的「自由」,直接導致近千萬美國人感染,二十萬人死亡。
  • 我們為什麼再也拍不出《大明王朝》
    說到底就是我們為何再拍不出《大明王朝》呢?01中國傳統歷史劇現在為何拍不出《大明王朝》這樣的歷史劇?2007年的《大明王朝1566》後,中國歷史劇只剩一支獨苗《大秦帝國》系列,差不多也是計劃經濟時代延續下來的歷史劇。
  • 小冰河時期塑造出大明王朝
    加拿大漢學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撰寫的《掙扎的帝國:氣候、經濟、社會與探源南海的元明史》就從氣候變遷的角度切入,解析東亞大陸蒙古帝國的分支大元,以及由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朱姓王朝兩個朝代的國運和政策,是如何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
  • 清朝的江山,是從大明王朝手裡奪得,還是李自成的大順王朝?
    首先我們要知道,當時的清朝之所以能夠從北方向南進攻,並且用幾年的時間入主中原,一方面因為當時的清朝在北方統一了各部自己的實力得到了一個很大的提升,而另外一個方面與明朝有著很大的關係,因為當時的明朝發生的一些重大的事件和幾場影響比較大的戰役,使得明朝的綜合國力走上了一個下坡路。而如果沒有這些因素的話,以清朝的能力是不太可能擊敗明朝成功的入主中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