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視點|張軍擴:構建新發展格局看似發展問題,實則是改革開放問題

2020-12-16 中國智庫

文|張軍擴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不僅把構建新發展格局列為一項重點工作任務,而且將其確定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深刻認識其重大意義、本質要求和關鍵舉措,對於貫徹落實好這一戰略任務十分重要。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國發展階段變化的必然要求

總的來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我國發展階段變化的必然要求。這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方面,隨著我國發展階段變化,我國傳統的參與國際大循環的模式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和調整壓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參與國際大循環的基本模式有兩個特點:其一,從供給側來看,就是不斷通過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並基於國外的技術、設備及產品的可獲得性建立自己的產業體系。經過較長時期的發展和積累,目前我國的產業規模已經相當龐大,技術水平也有不小進步,但總體來看,關鍵技術、關鍵設備、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還是高度依賴外部。其二,從需求側來看,我國企業憑藉優越的要素組合和獨特的制度環境優勢,在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檔次的同時,不斷降低產品成本,物美價廉成為中國產品的代名詞,中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不斷提高,在世界市場上的份額不斷擴大。

隨著我國發展水平提升和發展階段變化,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從供給側來看,傳統的技術進步和對外合作方式面臨調整壓力。過去,我國技術水平比較低,與先進技術差距比較大,這時對國外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吸收,不會與發達國家的產品形成競爭關係,而是會形成上下遊的利益共同體關係。我們雖然憑藉低廉的成本優勢賺了一些辛苦錢,但發達國家憑藉技術優勢賺得更多。這時不僅不會有矛盾,甚至會很受歡迎。但當我國的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顯著提升,尤其是在有些方面還處在比較領先位置、不少產品開始形成與發達國家產品競爭關係的時候,矛盾和摩擦就會隨之而來。從需求側來看,擴大出口方面也會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我國出口份額的增加,必然伴隨著國際競爭格局的調整和變化,伴隨著國家間一些產業、企業競爭力的此消彼長。這種情況在我國發展的早期階段影響不明顯,因為那時我們的發展水平較低、經濟體量較小,但當我國達到第二大經濟體體量並仍然以相對較快的速度持續增長的時候,壓力就會越來越大,矛盾和衝突也會越來越多。

另一方面,我國發展水平提升和發展階段變化,也從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形成了新的發展優勢和潛力,從而為我們克服挑戰、保持經濟持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我國除了擁有巨大和快速成長的內部消費和投資需求市場這一基本優勢外,所具有的獨特的超大規模性優勢亦十分明顯。

隨著我國發展水平提升和發展階段變化,一方面,我國傳統的曾經十分有效且作出巨大貢獻的參與國際大循環的模式將會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和越來越大的調整壓力;另一方面,發展階段變化也使我們形成了巨大而獨特的內部發展優勢和潛力,為應對挑戰提供了有利條件。只有從我國發展階段變化的角度來分析和認識,我們才能夠深刻理解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的深刻含義。

|準確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核心任務和本質要求

關於構建新發展格局所需完成的主要任務,《建議》從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和拓展投資空間等幾個方面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其中最關鍵的,是要完成好兩大核心任務。一是進一步加大擴內需力度,更充分地釋放內需潛力,使內需在支撐今後的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二是加快補齊我國發展中的諸多弱項、短板,進一步增強我國發展的韌性和安全性。

加大擴內需力度並不是一個新的要求和舉措,只不過在新的形勢下更加重要和緊迫。按照《建議》部署,新形勢下進一步擴大內需,要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著力。一是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二是通過改革釋放需求潛力。比如,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調整和優化收入分配關係,不斷釋放消費需求潛力;通過深化土地、金融等要素市場改革,進一步釋放投資需求潛力等。三是處理好釋放內部潛力與擴大開放的關係。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與擴大對外開放並不是相互矛盾或相互替代的,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內循環更加暢通了,內部優勢和潛力更加充分地發揮出來,既有利於我國更好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和促進全球增長,也有利於提升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優勢和能力,從而對更好地做好對外開放和擴大外需工作起到強有力的支撐和帶動作用;反之亦然,繼續堅持擴大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大循環,也能為我們更好更有效地暢通國內循環和釋放內部發展潛力創造更好的條件。

從供給側來看,我們必須加大在關鍵核心技術方面的自主創新和集中攻關力度,必須著力解決核心技術、核心設備和關鍵元器件受制於人的情況。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我國在創新發展方面也積累和形成了諸多新的優勢和潛力,有待充分發揮。但自主創新和集中攻關決不等於關起門來搞創新,而是以我為主地充分吸收和利用國際資源的開放創新。自主創新也絕不意味著我們要在每個領域或環節上都掌握關鍵核心技術,那樣既無可能也無必要,而是在充分發揮和利用我國基礎和優勢的前提下,在若干重要的關鍵和核心技術方面取得優勢,以形成相互制衡相互利用的關係。在加大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同時,按照《建議》要求,要加快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

|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要靠深化改革

構建新發展格局,看似是發展問題,實則是改革開放問題。無論是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補齊經濟發展短板弱項,還是充分利用我國優勢條件挖掘內需潛力,都要靠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對於「十四五」時期如何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建議》已經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從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出發,應著重從四個方面進一步著力。

首先,要進一步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充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其中最關鍵的,一是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切實打破對非公有制經濟企業的各種隱形壁壘,切實加強產權保護,穩定民營企業家的預期和信心。二是通過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優化國有經濟布局,使其更好發揮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支撐、引領和帶動作用。三是進一步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促進要素在城鄉之間的雙向流動,促進鄉村建設,釋放鄉村投資潛力。四是進一步完善公平競爭相關制度,包括加快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建立市場準入評估制度、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等。

其次,要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下一步的發展爭取更加有利的外部環境。在擴大開放問題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已經提出了諸多明確要求,比如,要「吸收借鑑國際成熟市場經濟制度經驗和人類文明有益成果」,要「加快國內製度規則與國際接軌」,要「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市場化改革」,等等,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關鍵是要把這些要求落到實處。

再次,要進一步優化創新的生態和環境。創新不僅是科技創新,而是一個包含文化、理念、制度等在內的社會系統工程。可以預見,下一步創新的國際競爭將會更加激烈。為此,必須下大力氣著力改革我國的教育、科研和人才管理體制,著力解決制約創新的諸多「卡脖子」問題,著力營造與新時期創新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創新生態和環境。科技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在中美經貿摩擦不斷加劇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營造良好的在全球範圍內具有競爭力的吸引人才的社會和文化環境,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

最後,要積極探索和創新推進改革的方式方法。結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推進改革的成功經驗,當前需要從兩個方面著力推進改革舉措的落地見效。一是更好地處理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的關係。改革進展到現階段,頂層設計無疑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基層和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首創精神。頂層設計主要應當明確方向性、原則性,要給基層探索留下充足的空間。二是加快完善幹部政績考核評價制度,強化對幹部的正向激勵,建立健全改革容錯糾錯機制,更加充分地調動廣大幹部尤其是地方幹部改革創新的積極性。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2020年12月11日,原題為《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要靠深化改革》

=====中國智庫 China Think Tank=====

《中國智庫》《中國發展觀察》均為中國發展出版社旗下的連續出版物。

《中國智庫》是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發展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具有雜誌特點和思想庫色彩的智庫論叢。旨在讓決策者更多地了解民間聲音,讓決策內容和過程更多地為民眾理解和認可,在政府與理論界和民眾之間搭建橋梁。

《中國發展觀察》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出版,是以發展為主線、以經濟為重點的綜合性半月刊,具有前瞻性、權威性、可讀性。

相關焦點

  • 劉鶴:構建新發展格局本質上是改革問題
    1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人民日報》發表了署名文章——《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文中指出,從深化改革和推動發展的關係看,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全面深化改革。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發展問題,但本質上是改革問題。
  • 智庫視點|馬建堂 馬駿:民營企業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肩負重大歷史使命
    廣大民營企業要積極響應中央的戰略部署,順應時代發展的主旋律,承擔起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歷史使命。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主體,是我們黨長期執政、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力量。
  • 張軍擴:構建新發展格局靠改革開放,把創新當作社會系統工程
    12月20日,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主辦的國家發展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表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改革開放問題,要在突破對非公有制經濟企業的隱形歧視限制、優化創新這一社會系統工程、推動各項改革舉措的落地見效等方面支撐新發展格局的形成。
  • 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要靠深化改革
    來源:經濟日報張軍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不僅把構建新發展格局列為一項重點工作任務,而且將其確定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
  • 灼見|張軍擴: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抓住這個「關鍵」
    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把握中央關於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戰略決策的重大意義和政策思路。要充分認識我國參與國際大循環傳統模式所面臨的挑戰和轉型壓力。這一傳統模式適應當時的條件和環境,推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但是,隨著我國發展階段和國際環境的變化,傳統模式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一方面,傳統技術進步和對外合作方式面臨轉型壓力;另一方面,擴大出口也會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要充分認識新階段和新形勢下我國所具備的發展優勢和潛力。
  • 張軍擴: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要靠深化改革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不僅把構建新發展格局列為一項重點工作任務,而且將其確定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深刻認識其重大意義、本質要求和關鍵舉措,對於貫徹落實好這一戰略任務十分重要。
  • 推進新發展格局下的新型智庫建設
    這對於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具有重要意義。在新發展格局下,智庫作為政府部門科學決策的重要參考,必將與時俱進,進一步夯實和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助力我國經濟社會改革開放的新徵程。準確把握戰略抉擇當前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實現升級發展的關鍵時期,國內外環境不同以往。
  • 李鴻忠: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創新,凝心聚力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
    大家高度評價我市「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完全贊同中共天津市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並圍繞深化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強港城融合、打造先進位造研發新優勢、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促進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加大創新型人才引育力度、加快推進養老事業發展、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提出意見建議。
  •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筆談⑩|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贏得...
    對構建國內國際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幾點認識為應對國際局勢的複雜變化,進一步保證我國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的積極態勢,黨中央及時提出了以國內經濟大循環為主,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思路,習近平總書記5月27日在政協經濟界代表座談會上講話中首次提出這一概念
  • ...構建新發展格局——訪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
    新華社北京9月23日電題:「內外兼修」構建新發展格局——訪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新華社記者姜琳、劉紅霞新發展格局正在成為各界高度關注的「熱詞」。在複雜多變的形勢下,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具備哪些優勢?還存在哪些梗阻?下一步應從何處著力?記者採訪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
  •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注重發揮國企作用
    原標題: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注重發揮國企作用第二十屆中國國有經濟發展論壇暨「新發展格局與國有企業」學術論壇近日在京舉行。會議由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等主辦。
  • 四川如何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 10家智庫機構這樣看
    本期《川觀智庫》邀請省內外10家智庫機構為四川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建言獻策。,具有擴大內需的市場腹地、協同開放的區位優勢、成鏈集群的產業基礎,有責任有條件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融入新發展格局,必然涉及一系列深層次變革。下一步四川應在深化經濟領域重點改革上下功夫。
  • 開放發展時代中國智庫大有可為
    本屆年會還舉行了中國社會智庫聯盟發起儀式,該聯盟旨在搭建平臺,促進社會智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加強社會智庫間的協同,為新時期更好發揮智庫二軌外交、建言獻策作用,促進我國政策市場的繁榮貢獻力量。現代意義上的智庫是集合官產學等各界人士的組織。一個國家智庫發展情況,可以反映社會的開放水平、精英的活躍程度及國家軟實力。
  • 陳文玲: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堵點」是什麼?
    陳文玲:全球化智庫(CCG)學術委員會專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核心觀點●打通堵點,對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至關重要。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堵點是什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這段話是我們理解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主題和主線的重要表述。
  • 湖南: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
    我們具備全面融入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諸多條件,理應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積極作為、大展身手,為建設現代化新湖南塑造新發展優勢。「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構建新發展格局,題中之義是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立足自身、「練好內功」。要牢牢扭住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 構建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這樣戰略布局
    (一)  構建新發展格局  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繼續用足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保持勇往直前、風雨無阻的戰略定力,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  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們是有顯著制度優勢和堅實改革基礎的。
  • 智庫視點|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探索和構建新發展格局,長江經濟帶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又有內陸開放的優勢;五是發展的任務很重,既包括長江生態保護也包括脫貧攻堅的任務。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賈若祥表示,長江經濟帶分布有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對全國經濟增長具有核心支撐作用的城市群,要促進要素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聚,通過城市群「點」上的高質量發展帶動長江經濟帶「面」上的高水平保護,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局面。
  • 加大雙向投資 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
    王輝耀(全球化智庫(CCG)主任)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新形勢下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在國際經濟下行背景下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在做大做強內循環基礎上,更好發揮內循環對外循環的拉動作用,同時以外循環刺激內循環提質升級,形成「雙循環」雙輪驅動戰略。其中,雙向投資連接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是國際大循環的主要表現形式。近年來,全球外商直接投資持續低迷,特別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資大幅減少。
  • 抓住機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建議》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抓住經濟全球化機遇,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推動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
  • 理論周刊 | 以新開放戰略助力新發展格局
    以新開放戰略助力新發展格局 □ 王小萍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在「全面擴大開放」一詞之前加上「銳意開拓」,並再次闡述擴大開放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係。學思踐悟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對於如何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廣東如何堅持新發展理念、全面擴大開放、實現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 以開放拓思路,以開放謀格局 - 「以開放促改革」是深圳特區創造偉大奇蹟、廣東取得輝煌成就的工作密鑰和成功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