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AB面:患者已超9000萬 擺脫「汙名化」是康復最重要一項前提

2020-12-22 中華網廣東站

原標題:透視|抑鬱症AB面:患者已超9000萬 診療率不到30%

,近日,曾在《今晚80後脫口秀》擔任主持人的王自健,在一檔節目上自曝曾患嚴重抑鬱症。脫口秀演員出身的人怎麼會得抑鬱症?該事件還一度衝上微博熱搜,一石激起千層浪……

其實,抑鬱症在近年來已逐漸成為一個高頻詞。這個人群到底有多大?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數據,目前全球有近3.5億名抑鬱症患者。其中,中國抑鬱症患者已超過9000萬。

但這只是抑鬱症的A面,B面是我國得到診斷和治療的抑鬱症患者僅有20%-30%。

初期:否認患病、抗拒就醫

為了更加清楚抑鬱症患者的診療狀況,《科創板日報》記者輾轉聯繫了多位患者,了解他們的就診歷程。

在採訪過程中,記者發現抑鬱症患者在最初察覺到自己可能有抑鬱傾向的時候,最容易見到的心理現象是:否認、抗拒。即否認自己有抑鬱症,抗拒就醫。

「因為手心出汗,每天會溼透六七張紙巾。睡眠也很不好,兩點睡,四點醒。」曾患抑鬱症兩年多,目前已通過治療病癒的小天這樣描述最初感知到自己可能抑鬱時的症狀。

即便如此,小天當時也並沒有選擇去醫院,「我最初是抗拒就醫的,因為不覺得自己是生病了,覺得自己能克服。」

上周剛剛在醫院被確診為中度抑鬱的小山,也同樣有過抗拒就醫的時期。「自我感覺沒那麼嚴重,因為本身就是個很悲觀對生活提不起興趣的人,我覺得這是階段性低落,是可以慢慢調節的。」

最後去醫院,都是因為他們感覺「實在受不了了」。

為什麼不願意就醫?或許有很大一部分是源於公眾的誤解。另一名抑鬱症患者小水告訴記者,他最初並沒有抗拒過就醫,因為覺得公開病情有利於治療。「可是當周圍的人知道我得了這個病,就仿佛關心精神病人一樣關心我,這種感覺很難受。」

我國精神衛生領域首位中科院院士陸林教授,近期就在騰訊醫學ME大會上表達過類似的觀點,「抑鬱症負擔加重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低就診率、低診斷率。」對抑鬱症的誤解和基層醫療資源的不足,讓我國得到診斷和治療的抑鬱症患者僅有20%-30%。

對此,陸林強調,通過醫學科普消除歧視,消除「病恥感」,擺脫「汙名化」是抑鬱症康復最重要的一項前提。

治療:擔心副作用、容易反覆、擅自停藥

而到了治療階段,僅以記者的採訪來看,也還存在著許多困難。

首先願意去就診,也不等於就願意接受治療。小山的醫生認為她需要藥物治療,但她到現在還沒有吃過藥,「醫生給我開了奧思平,聽說這個藥吃完會頭暈、出冷汗等等,前期我先不想吃。」

這也並不是個體現象,記者在豆瓣、知乎等社交網站上瀏覽抑鬱症相關帖子時發現,擔心副作用的問題被屢次提及。「第一天,藥沒吃。看到好多人說副作用多,還是下不了決心」;「很多人說吃藥沒有用,副作用大,不想吃」;「有吃XXX的病友嗎?談談副作用」……

另外,吃了藥情況也很容易反覆。「我吃藥5個多月了,體重增加了12斤,但總體確實感覺比吃藥前好多了,我以為一切都好起來了。」小水告訴記者,但他最近幾周又明顯感覺到狀態在下降了,睡眠也回到了吃藥前的狀態,凌晨2、3點就會醒過來。

還有一種情況是,感覺好轉了,患者就擅自停藥,這個也是小天的真實經歷。「抑鬱症的藥物,真的感覺藥到病除。吃完20分鐘內,心情就變好了,焦慮感也消失了。」小天說,「就感覺我是不是真的好了,然後就自己停藥,之後的幾天就處於崩潰的狀態了……」

相關焦點

  • 中國現有抑鬱症患者達9000萬 抑鬱症真的是病嗎?
    之後她放棄了自殺的念頭,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以後,如今已恢復了學業,陽光、健康。  據有關調查,中國現有抑鬱症患者達9000萬,人數還在快速增長中,每年自殺的抑鬱症患者上百萬。在15~34歲青壯年人群的死因中,自殺是首因,其中60%~70%的人患有抑鬱症。
  • 趕走那隻叫抑鬱症的黑狗
    「就此推算,抑鬱症患者數量大概在6000萬到9000萬人之間。發病率超過5%以上的疾病就是常見病、多發病,所以抑鬱症是生活中的常見病之一。」陸林說,「女性發病率比男性要高50%左右,老年人抑鬱症的發病率也比較高。」據陸林介紹,當前抑鬱症負擔加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低就診率、低診斷率。
  • 趕走那隻叫抑鬱症的黑狗(健康直通車(第43站))
    2019年發表的中國第三次精神疾病調查結果顯示,抑鬱症的終生患病率達到6.8%,也就是說,中國成人中可能有6.8%的人正在得或者是曾經得過抑鬱症,這個統計還不包括青少年。  「就此推算,抑鬱症患者數量大概在6000萬到9000萬人之間。發病率超過5%以上的疾病就是常見病、多發病,所以抑鬱症是生活中的常見病之一。」
  • 抑鬱症被汙名化:從精神殺手到信任殺手
    審核丨louis 流年如墨 文丨大嘴 排版丨Arc翼執泠 封面來源丨異次元臭豆腐喬碧蘿被各大直播平臺封禁之後,在一次採訪中講出了自己擁有10年的抑鬱症病史。抑鬱症患者往往能因病症帶來的情緒低落等原因收穫大眾的同情。但抑鬱症這個標籤並沒有起到效果——她再次遭到口誅筆伐。
  • 抑鬱症患者親筆漫畫:與抑鬱症鬥爭了20年,我終於康復了!
    主要是因為它比較完整地反映出了大部分青少年抑鬱症患者從童年期成長、起病、病情加重、尋求精神科診療和心理治療的康復過程。而且,最終的成功康復令作者重新看待抑鬱症時,能帶著積極的、有覺悟的心態,而不至於陷入對抑鬱情緒的過度負面表達和渲染。
  • 我是如何從抑鬱症中恢復的:來自一位已康復抑鬱症患者的治療建議
    最近有一位已經康復了的抑鬱症患者匿名接受了採訪,他詳細介紹了自己是如何患上抑鬱症、如何在抑鬱症中掙扎、以及最終是如何康復的,這篇文章將會著重講解他與抑鬱症的故事,文章中的「我」均指代這位抑鬱症患者。我是如何患上抑鬱症的?我是一名退伍軍人。
  • 家屬提問:為什麼抑鬱症患者對我們的愛拋之腦後呢?
    患者怕被汙名化:因為大家的這種疾病的認知缺乏,讓很多的患者受到很大歧視,認為抑鬱症就是傻子、神經病,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待自己,很多患者非常擔心自己的情況被洩露出去,而且很可能會影響生活環境,承受輿論的壓力,會被指指點點。
  • 抑鬱症患者的疑慮
    我在幫患者治療的過程中,首先要讓患者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知道自己的抑鬱情緒是如何形成的,學會感受自己內心情緒的波動,學會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我們才可以運用方法來控制自己的情緒。有很多患者藥已經吃了很久了,幾年十幾年的都有。可他只知道自己抑鬱了,卻不了解自己的內心,不了解自己的抑鬱情緒,不知道抑鬱症形成的過程,他肯定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雖然在吃藥,情緒並沒有減少,康復是很難的。
  • 抑鬱症患者自救的10種方式,只要你肯踐行起來,那麼就會有所收穫
    文/阿秋每一個抑鬱症患者都應該具備一個自救的意識,當我們擁有這種自救的意識,並把這些意識化作一個個行動的時候,那麼意味著我們一定比那些「沒有自救意識的患者」要康復得更快和更順利。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在我這麼多年的心理諮詢的生涯中,我每天都在跟抑鬱症患者打交道,幫助他們做心理治療和疏導等等,這些年積累下來的康復案例實在是太多了,當然他們的康復並不全是心理治療的效果,還有一些是藥物的效果。除了這些,這些已經康復的抑鬱症患者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他們都懂得去積極的自救。
  • 抑鬱研究所:覆蓋用戶上百萬,已為6萬抑鬱症患者構建社群網絡
    目前中國有1.8億泛抑鬱人群,抑鬱症患者已達9500萬。抑鬱症已成為一億中國人的噩夢。 「沒人覺得我病了,他們只是覺得我想太多了。」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比病症更可怕的,是他人的漠視和不理解。近年來與抑鬱症有關的熱門事件和明星事件頻發,許多地區也逐漸推動抑鬱症的教育講座和知識普及。但即使是這樣,在網上仍可以看見許多人對抑鬱症患者的冷嘲熱諷。
  • 一名抑鬱症患者,寫給抑鬱症患者的6句話
    文/老K抑鬱症有多痛苦,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知道,最近看到一個帖子是一位重度抑鬱症患者寫給其他病友的五句話,每句話都非常真誠,而且還很勵志。其實我們有時候痛苦的原因就是因為自己不了解自己,很多人患上抑鬱症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總是攻擊自己,比如在人群中出現問題之後總是先找自己的問題,要不你看心理學有個理論認為抑鬱症患者都是善良的人,其實說更準確一些就是不敢表達攻擊性的人。
  • 對抗抑鬱症,一起好好愛這個世界
    醫療健康領域自媒體「抑鬱研究所」發布的《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抑鬱症患者已達9000萬,患者年齡佔比近五成為18到25歲,其中,原生家庭矛盾的不可調和以及在學業、職場競爭下對自己感到失望,成為青年抑鬱症群體發病、加重的主要原因。
  • 抑鬱症患者該如何正確度過維持治療期?
    抑鬱症由於其特殊性,所需的治療時間較長,通常需要數月至數年時間,在最初病情控制後,往往需要患者再堅持服藥很長的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鞏固維持治療階段對於患者康復與防止復發均十分重要,臨床上不少患者由於自覺臨床症狀緩解而擅自減藥停藥,導致鞏固不足,疾病復發。
  • 疫情之下,最「危險」的是抑鬱症患者!抑鬱症患者要做好兩點防護
    另一方面,我們也擔心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祈禱他們能早日康復,回到家人身邊。但在醫護人員跟感染病毒的患者之外,「心理高危人群」也是我們在這次疫情期間要著重關注的群體,比如抑鬱症患者。抑鬱症的患病率逐年升高,據悉,在我國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的患者已接近4%。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他們有的被「限制」宅在家中,原本的生活計劃也被打亂。
  • 失眠就是抑鬱症嗎?治好了,90%的抑鬱患者都是人才
    失眠者佔了其中很重要的一大部分,但不是所有的都是抑鬱症患者。有些人失眠只是身體內分泌失調的一種表現。並非所有的失眠都會得抑鬱症,也不是所有的抑鬱症都會有失眠的表現。失眠是絕大多數抑鬱症患者軀體表現特徵之一,那麼怎麼判斷自己有沒抑鬱症狀呢?
  • 對於男性抑鬱症的汙名化,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為了下一期節目能夠正常播出,貝利斯試圖向那些抑鬱症患者「道歉」。他說:「在昨天的節目中,我唯一提到過的抑鬱症來自普雷斯科特與另一名選手的採訪。你應該使用你覺得合適、舒服的方式來對付抑鬱症。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有超過2.64億不同年齡段的人患有抑鬱症,我就是其中之一。貝利斯說的很多話都是危險的,會給像我和普雷斯科特這樣的人帶來強烈的恥辱。
  • 精神心理專家何日輝:女大學生因抑鬱症被拒絕登機,患者出行到底該...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其實畢敏的病情並不穩定,更遠遠未達到康復階段,一受到相關的應激就容易出現劇烈的情緒波動。但於海卻曾對航空工作人員稱,「女友病情已基本康復,只需定期到醫院複查」。我們不能肯定他說這些話是為了矇混過關,還是真實想法。如果是後者,那麼說明他對女友的病情缺乏理性客觀的認知。
  • 伯恩斯告訴你:抑鬱症患者如何邁出走向康復的第一步
    行動永遠比想法更重要。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晚上思緒萬千,各種好想法不斷湧現,可是,早晨起來,該幹什麼還是幹什麼。所有的想法都只停留在大腦裡。等別人成功了,自己還說呢,這個事我早就想到了,就是沒做。很多心理問題也是如此。現在流行的一種治療心理問題的方法:行為激活法,簡單地說,就是通過行為來改變心理狀態。
  • 心理學:在幫助抑鬱症、強迫症患者康復前,先改正這兩個觀念
    心理學:在幫助抑鬱症、強迫症患者康復前,先改正這兩個觀念第一:抑鬱症、強迫症並不是我們口中所說的神經病,也不是精神分裂。所以我們不要用異常的眼光來看待抑鬱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患者。在心理學領域,大家習慣說抑鬱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是一場精神的感冒。感冒是可以康復的。同樣,抑鬱症、強迫症也是可以康復。只要大家多點耐心,找對方法,康復只是時間問題。第二:抑鬱症、強迫症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那樣,認為只是因為患者想的太多了,鑽牛角尖,太小氣等心理所造成的。
  • 抑鬱症患者的大腦發生了什麼變化?變笨、記憶下降如何恢復?
    抑鬱症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流行病」。 每隔一段時間,社交媒體上就會出現關於抑鬱症的新聞:自殺、遺書、中學生、情侶……各種關鍵詞吸引著大眾的眼球。據國際衛生組織,抑鬱症已成為世界首位致殘疾病,全球約3.5億患者,危害程度甚至超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