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透視|抑鬱症AB面:患者已超9000萬 診療率不到30%
,近日,曾在《今晚80後脫口秀》擔任主持人的王自健,在一檔節目上自曝曾患嚴重抑鬱症。脫口秀演員出身的人怎麼會得抑鬱症?該事件還一度衝上微博熱搜,一石激起千層浪……
其實,抑鬱症在近年來已逐漸成為一個高頻詞。這個人群到底有多大?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數據,目前全球有近3.5億名抑鬱症患者。其中,中國抑鬱症患者已超過9000萬。
但這只是抑鬱症的A面,B面是我國得到診斷和治療的抑鬱症患者僅有20%-30%。
初期:否認患病、抗拒就醫
為了更加清楚抑鬱症患者的診療狀況,《科創板日報》記者輾轉聯繫了多位患者,了解他們的就診歷程。
在採訪過程中,記者發現抑鬱症患者在最初察覺到自己可能有抑鬱傾向的時候,最容易見到的心理現象是:否認、抗拒。即否認自己有抑鬱症,抗拒就醫。
「因為手心出汗,每天會溼透六七張紙巾。睡眠也很不好,兩點睡,四點醒。」曾患抑鬱症兩年多,目前已通過治療病癒的小天這樣描述最初感知到自己可能抑鬱時的症狀。
即便如此,小天當時也並沒有選擇去醫院,「我最初是抗拒就醫的,因為不覺得自己是生病了,覺得自己能克服。」
上周剛剛在醫院被確診為中度抑鬱的小山,也同樣有過抗拒就醫的時期。「自我感覺沒那麼嚴重,因為本身就是個很悲觀對生活提不起興趣的人,我覺得這是階段性低落,是可以慢慢調節的。」
最後去醫院,都是因為他們感覺「實在受不了了」。
為什麼不願意就醫?或許有很大一部分是源於公眾的誤解。另一名抑鬱症患者小水告訴記者,他最初並沒有抗拒過就醫,因為覺得公開病情有利於治療。「可是當周圍的人知道我得了這個病,就仿佛關心精神病人一樣關心我,這種感覺很難受。」
我國精神衛生領域首位中科院院士陸林教授,近期就在騰訊醫學ME大會上表達過類似的觀點,「抑鬱症負擔加重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低就診率、低診斷率。」對抑鬱症的誤解和基層醫療資源的不足,讓我國得到診斷和治療的抑鬱症患者僅有20%-30%。
對此,陸林強調,通過醫學科普消除歧視,消除「病恥感」,擺脫「汙名化」是抑鬱症康復最重要的一項前提。
治療:擔心副作用、容易反覆、擅自停藥
而到了治療階段,僅以記者的採訪來看,也還存在著許多困難。
首先願意去就診,也不等於就願意接受治療。小山的醫生認為她需要藥物治療,但她到現在還沒有吃過藥,「醫生給我開了奧思平,聽說這個藥吃完會頭暈、出冷汗等等,前期我先不想吃。」
這也並不是個體現象,記者在豆瓣、知乎等社交網站上瀏覽抑鬱症相關帖子時發現,擔心副作用的問題被屢次提及。「第一天,藥沒吃。看到好多人說副作用多,還是下不了決心」;「很多人說吃藥沒有用,副作用大,不想吃」;「有吃XXX的病友嗎?談談副作用」……
另外,吃了藥情況也很容易反覆。「我吃藥5個多月了,體重增加了12斤,但總體確實感覺比吃藥前好多了,我以為一切都好起來了。」小水告訴記者,但他最近幾周又明顯感覺到狀態在下降了,睡眠也回到了吃藥前的狀態,凌晨2、3點就會醒過來。
還有一種情況是,感覺好轉了,患者就擅自停藥,這個也是小天的真實經歷。「抑鬱症的藥物,真的感覺藥到病除。吃完20分鐘內,心情就變好了,焦慮感也消失了。」小天說,「就感覺我是不是真的好了,然後就自己停藥,之後的幾天就處於崩潰的狀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