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患者親筆漫畫:與抑鬱症鬥爭了20年,我終於康復了!

2020-12-18 精神心理學專家何日輝

我是一名「70後」大叔,幾乎與動漫絕緣。但最近我一口氣看完了一部漫畫作品——《能改變我的,只有我自己》。

這篇短小精悍的漫畫作品記錄了作者罹患抑鬱症20年的親身經歷。

作者從小遭受了大量來自原生家庭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尤其是父親的粗暴教育。動輒被打罵,內心長期恐懼、壓抑,這是他兒童、青少年時期的常態。

小學、初中階段,作者成績優秀,尤其喜歡並擅長歷史科目。這是獲得他自信和父親認可的唯一來源。但高中後,作者逐漸出現嚴重的失眠,並直接導致學習障礙,曾經的學霸變得連書本上的一個字都看不進去了。

此時他已經罹患上抑鬱症了,但其自己和家人都沒有意識。直到高中畢業參加工作後,作者才開始直面自己的症狀。他曾經嘗試自殺,幸好未能成功;後來到醫院求診,被診斷為重度抑鬱症。

服用精神科藥物後,他的症狀有明顯好轉。但不到一年,藥效逐漸消退,多次尋醫問診的效果也不理想。他不得不嘗試與抑鬱症共存,利用自己的方法來緩解症狀。

而且,作者還幸運地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女友。她不但不歧視作者,還對抑鬱症有一定的理性認識,作者情緒低落時,她懂得無條件地接納、尊重、理解、支持和鼓勵。

作者也開始嘗試心理療法,比如阿德勒心理學、正念冥想、催眠治療等等。他的自我覺察能力慢慢增強,懂得識別自己的消極思維。

最終,他在女朋友的支持下,以自己對抑鬱症的獨特理解和應對方式,成功結束了與抑鬱症長達20年的鬥爭。

這篇漫畫的畫風非常簡單,甚至可以說略顯枯燥。在內容方面,也沒有激蕩人心、峰迴路轉的情節。作者在描述他所經歷的心理創傷和痛苦時,不但刻意克制,不煽情、不渲染,還使用了略帶調侃、詼諧表達方式。

那為什麼這篇漫畫這麼吸引我?主要是因為它比較完整地反映出了大部分青少年抑鬱症患者從童年期成長、起病、病情加重、尋求精神科診療和心理治療的康復過程。

而且,最終的成功康復令作者重新看待抑鬱症時,能帶著積極的、有覺悟的心態,而不至於陷入對抑鬱情緒的過度負面表達和渲染。

換言之,這篇漫畫相對真實、客觀、理性地描述了個體抑鬱症的發展過程,但不陷於消極和絕望,而是帶來了積極的理解和希望。這才是一部合格的、值得被廣為傳播的抑鬱症相關作品。

相比之下,日本作家太宰治的著作《人間失格》雖然知名度很廣、很暢銷,太宰治本人也是抑鬱症(實際上是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但他最終並未康復,反而自殺身亡。

這篇由未康復的、抑鬱症患者撰寫的作品裡,充滿了對社會百態和生活意義的扭曲、消極理解。雖然文字優美,並看似引發了很多抑鬱症患者的認可和共鳴;但其實,閱讀這本書是非常不利於患者們康復的。

相反,這本書很有可能不斷地激活患者的創傷,加重患者的扭曲認知和情緒波動,甚至可能模仿太宰治而出現自殺行為。請抑鬱症患者及其家屬一定要對此提高警惕!

不過,這篇漫畫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更不是說患者和家屬可以照搬個中的理念和方法。

漫畫作者採取的康複方法究竟適合哪一類患者?他對待抑鬱症的態度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有待商榷的?抑鬱症的康復是否真的只能靠自己?還有,父母能不能把這篇漫畫給患病的孩子看?

明天的推文中,我將從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的角度對漫畫內容進行詳細分析,希望能幫助大家對抑鬱症的發生、發展和康復有更深入的理解,更加理性地選擇適合於自己的康複方法,從而實現「免於恐懼,加快康復」的目標!

以下為全文轉載這篇抑鬱症漫畫——《能改變我的,只有我自己》的完整內容。

——何日輝

(以下來源於公眾號:阿正說動漫)

抑鬱症,現在可以說是挺常見的病。

有不少不堪世事的小年輕,甚至還假裝自己有抑鬱症來給自己增添點文青氣質。

可是,一個真正抑鬱症患者的人生究竟會是怎樣的呢?

這就是今天要說的故事——

《能改變我的,只有我自己》

從這隨性的封面就看得出來,這就像是作者的信手塗鴉,但你翻開後就會發現,內容是那麼的沉重。

作者本人被抑鬱症折磨了整整20年,不過最終還是憑自己的努力走了出來。

他在康復後,就用漫畫記錄下了這一切。

這是一個關於自我救贖的旅程——

男主從小就生活在痛苦之中,他有一個暴力的父親。

父親經常對他各種拳打腳踢——

父親揍他的時候沒有任何理由,連男主都搞不清楚父親為什麼要這樣對自己——

不知道什麼時候父親的打罵又會再次降臨到自己頭上,他的生活被無處不在的恐懼所包圍——

唯有自己學習有些起色,被外人誇獎時,父親才會露出一點笑意,孩子給自己長臉了啊——

自己也因此想努力學習,來避免父親的打罵。

而在努力學習後,他卻無意中發現自己對歷史情有獨鍾,也因此找到了在這個家裡的解脫方式。

只要自己坐在桌前,精神就能遨遊在另一個世界,哪怕再大的痛苦自己都能忍過去——

整個初中時期對他來說,都是一段無比幸福的時光。

家裡的問題和父親的打罵都不再是困擾,他只要能每天看書就很幸福了——

只是有時候,看到父親的笑臉,總有種想和他幹一架的衝動——

不管怎樣,學習也給自己帶來了很大的回報,他從一個三流初中直接考入了當地的頂級高中——

原本,光輝的未來正在遠方等著他。

可他沒想到,自己迎來的不是夢想與將來,而是一個名為抑鬱的惡魔——

上了高中之後,他就陷入了莫名的抑鬱。

腦子好像蒙上塵一樣,整晚整晚地睡不著——

連正常的走路都像是被壓得喘不過氣來一樣——

每天都打不起精神,連最喜歡的歷史書都讀不下去了——

這樣的他當然沒辦法繼續學習,原本的大學夢想也隨著自己的病情一天天加重而無奈擱置。

等熬到高中畢業,他想離開這個家輟學打工,卻又被父親痛罵一頓。

父親對學歷有種莫名的執著,好像是想將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寄托在兒子身上——

可這樣的責罵,只讓男主倍感壓力。

最終,他根本沒參加大學考試,直接從家裡逃走了——

到了東京後,雖然徹底擺脫了父親的魔掌,但抑鬱依然沒有好轉。

自己每天可以說是竭盡全力地活著——

可這在外人眼裡看來,不過是懶散的表現——

哪怕自己來東京已經足足2年,生活卻遲遲無法進入正軌,連自己想做什麼都不知道。

終於有一天,他下定決心,直面自己的病症,開始在網上查找關於抑鬱症的事情——

可在確定自己的病症,知道自己連正常的生活都沒辦法實現之後,他一時衝動跑去自殺——

幸運的是,因為繩子沒扣緊,他總算撿回了一條命——

不過,這也相當於他是死過一次了。

有過這樣的死亡經歷後,他徹底看開了,既然連死都不怕,那自己還怕個球?

他決定開始隨心所欲地生活,自己想怎麼過就怎麼過。

以前覺得去了醫院就算輸,可現在感覺去醫院也沒什麼了——

他被確診為重度抑鬱,按照醫生的囑咐,他吃了藥。

沒想到的是,藥的效果居然那麼好,他久違地一覺睡到大天亮——

在藥物的幫助下,甚至眼中的世界都變得美好了。

只是,藥物給他的,不過是暫時好起來的錯覺而已。

不到一年,藥就漸漸地失效了——

藥物失效後,他繼續踏上了尋醫問診的道路。

可事實證明,醫院也幫不了他。

最後,他找出了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那就是和痛苦共存。

他嘗試和自己的抑鬱症和解,當自己感覺到抑鬱的時候,他就放下一切,嘗試用各種娛樂來衝淡抑鬱——

當自己與抑鬱症嘗試和解的時候,他的生活才真正迎來了轉機,甚至還交上了一個女朋友。

原本他害怕自己的問題會耽誤人家,但對方卻迎難而上,將男主徹底攻略——

女朋友非常善解人意,在知道男主飽受抑鬱折磨之後,還努力看了相關的書想去了解抑鬱症到底是怎麼回事。

她甚至發明了用數字交流的方式,讓男主能告訴她抑鬱的等級——

在男主特別抑鬱的時候,能表示理解——

女友是個很積極的人,有這樣一個人陪在自己身邊,男主第一次有了想治癒抑鬱症的積極性——

他開始嘗試各種療法,比如阿德勒心理學,比如正念冥想。

每種方法確實都有一定的作用。

比如通過阿德勒心理學,他開始知道事實和感受其實是兩碼事。

像是同樣是半杯水,有人能從中感覺正面的想法,還有半杯水。

而有人卻能從中感覺到負面的念頭,只剩半杯水——

而通過正念冥想,他第一次察覺到自己滿腦子都是負面的念頭——

但這些作用都是只是增加了他相關的知識,並沒有幫助他消解抑鬱。

而真正起關鍵作用的,還是他在一名催眠醫生的幫助下,發現了自己抑鬱的真面目,是「自我虐待」——

有個很簡單的方法來判定自己是不是在進行自我虐待,就是你對自己說的那句話,會不會對別人說?

如果那種話只對自己說,比如自己天天說「自己很沒用」,但不會對別人說「你很沒用」,那你就是在進行自我虐待。

男主在知道這點後,第一次去好好感受自己的抑鬱。

他真的發現在自己內心的最深處,自己一直在虐待著自己,就像童年時父親對自己做過的事一樣——

整整20年,他一直是在被自己折磨——

既然知道了原因,那解決辦法就很簡單了,只要好好地愛自己就行。

只要有了愛自己的念頭,事情就會開始有轉機。

男主在做正念冥想時往往都會被負面念頭所困擾,杯子好髒,腳好冷,手心好多汗。

可是啊,這些問題不都是能解決的嗎?

杯子髒了,擦乾淨就好。

手心好多汗,洗乾淨就行——

他自己都沒意識到,放任那些讓自己難受的事,就是一種自我虐待啊。

自己覺得哪裡不好,把它改掉不就行了?

而只要自己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增加自己的愉快,事情慢慢地就會好起來。

直到最後,抑鬱消失了.....

男主是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各位展示了他與抑鬱症長達20年的鬥爭。

雖然抑鬱確實很可怕,但也並非治不好。

正如這部漫畫的名字——能改變我的,只有我自己。

當你自己徹底接受你自己的時候,一切痛苦終將過去。

好好地愛自己吧,希望你永遠不會被抑鬱所困擾。

相關焦點

  • 我是如何從抑鬱症中恢復的:來自一位已康復抑鬱症患者的治療建議
    最近有一位已經康復了的抑鬱症患者匿名接受了採訪,他詳細介紹了自己是如何患上抑鬱症、如何在抑鬱症中掙扎、以及最終是如何康復的,這篇文章將會著重講解他與抑鬱症的故事,文章中的「我」均指代這位抑鬱症患者。我是如何患上抑鬱症的?我是一名退伍軍人。
  • 女大學生畫漫畫 讓世界理解抑鬱症
    10月29日,白不黑告訴記者,作為重度抑鬱症患者的她是在朋友的「逼迫」下才開始重拾畫筆的,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每天繪出自己與抑鬱症鬥爭的漫畫就成了習慣,而她的抑鬱症也因為繪畫有了一定的好轉。  白不黑說,她希望,能夠以親歷者的身份畫出抑鬱症患者的各種疾病表現,讓更多的人正視抑鬱症,並減少對抑鬱症患者的誤解。
  • 一名抑鬱症患者,寫給抑鬱症患者的6句話
    文/老K抑鬱症有多痛苦,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知道,最近看到一個帖子是一位重度抑鬱症患者寫給其他病友的五句話,每句話都非常真誠,而且還很勵志。其實我們有時候痛苦的原因就是因為自己不了解自己,很多人患上抑鬱症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總是攻擊自己,比如在人群中出現問題之後總是先找自己的問題,要不你看心理學有個理論認為抑鬱症患者都是善良的人,其實說更準確一些就是不敢表達攻擊性的人。
  • 抑鬱症患者的疑慮
    在我的工作中,很多時候都在回答大家同樣的一個問題,就是思維訓練是如何做的?我抑鬱了住院吃藥不能康復嗎?為什麼還要做思維訓練?我相信很多抑鬱症患者都有過這樣的疑問,到底是住院吃藥治療,還是選擇心理疏導,很多人都在這兩者之間糾結著,徘徊著,因為不了解,拿不定主意很正常。
  • 抑鬱症:我的重度抑鬱症靠運動康復了起來!推薦給你的三種運動
    文/阿秋看過我過去的文章都知道我曾經也是一名重度抑鬱症患者,曾經的我也非常嚴重,我是重度焦慮症、重度抑鬱症、重度失眠症,這三種症狀把我折磨得非常悽慘和痛苦!好在自己,還有一點理性思維存在,不然真的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 抑鬱症患者自述:「我並不會整天以淚洗面,而是在假裝輕鬆」
    關於抑鬱症相信很多人多少是有所了解的,但是很少有人真正地去了解,導致對抑鬱症產生了很大的偏見,而且很多人認為患上抑鬱症是一件好事,那麼下面我就給大家帶來一位抑鬱症患者的自述,希望大家能夠理解以及認識抑鬱症,並不是抑鬱症患者矯情而是病了,患上抑鬱症後那種痛苦很難想像,並不是好玩,下面進入正文
  • 失眠就是抑鬱症嗎?治好了,90%的抑鬱患者都是人才
    失眠的時間越長,他們就越懷疑自己得了抑鬱症。他們覺得抑鬱症就一定會失眠,然後就開始焦慮,甚至盲目地尋醫問藥。真相其實不是這樣的。失眠就是抑鬱症嗎?我想很多人腦海裡幾乎都會同時冒出一個問題,失眠的等同於抑鬱症嗎?
  • 「我看你不是抑鬱症,就是作!」|與抑鬱症患者相的相處法則
    今天更新熊哥系列--------------------------今日【爆漫畫】值日生編劇:十萬加繪畫:小鈴鐺、一隻呱當得知身邊的親友得了抑鬱症後,最難辦的就是該如何與他們相處1.督促就醫/吃藥抑鬱症患者最需要的是接受專業的治療,督促病人與醫生交流、按時按量服藥、定期複診,千萬不能私自減藥或者停藥2.密切關注病人情況,收拾乾淨危險物品刀片、藥物、繩子等都應該是收在病人找不到的地方,以防他們產生輕生的念頭。
  • 疫情之下,最「危險」的是抑鬱症患者!抑鬱症患者要做好兩點防護
    另一方面,我們也擔心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祈禱他們能早日康復,回到家人身邊。但在醫護人員跟感染病毒的患者之外,「心理高危人群」也是我們在這次疫情期間要著重關注的群體,比如抑鬱症患者。抑鬱症的患病率逐年升高,據悉,在我國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的患者已接近4%。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他們有的被「限制」宅在家中,原本的生活計劃也被打亂。
  • 心理學:在幫助抑鬱症、強迫症患者康復前,先改正這兩個觀念
    心理學:在幫助抑鬱症、強迫症患者康復前,先改正這兩個觀念第一:抑鬱症、強迫症並不是我們口中所說的神經病,也不是精神分裂。所以我們不要用異常的眼光來看待抑鬱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患者。在心理學領域,大家習慣說抑鬱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是一場精神的感冒。感冒是可以康復的。同樣,抑鬱症、強迫症也是可以康復。只要大家多點耐心,找對方法,康復只是時間問題。第二:抑鬱症、強迫症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那樣,認為只是因為患者想的太多了,鑽牛角尖,太小氣等心理所造成的。
  • 患有抑鬱症五年的患者自述:現在的我已經治癒了,每天活得很開心
    很多抑鬱症患者以及家屬會想到這樣一個問題就是說:如果疾病恢復了,是怎樣的一種狀態?這個問題就讓這位患有抑鬱症五年的康復抑鬱症患者來告知大家吧,下面我們來看看患者的自述吧!內心變的柔軟又堅定,有種無所畏懼的力量,對生活有了熱情以及期待。
  • 抑鬱症AB面:患者已超9000萬 擺脫「汙名化」是康復最重要一項前提
    該事件還一度衝上微博熱搜,一石激起千層浪……其實,抑鬱症在近年來已逐漸成為一個高頻詞。這個人群到底有多大?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數據,目前全球有近3.5億名抑鬱症患者。其中,中國抑鬱症患者已超過9000萬。但這只是抑鬱症的A面,B面是我國得到診斷和治療的抑鬱症患者僅有20%-30%。
  • 紅酒作畫,「抑」路相伴公益活動|奧蘭酒業關注抑鬱症患者
    抑鬱症在臨床上的特徵以顯著而長期的心境低落為主,因此,疫情之下有可能導致抑鬱症患者人數增加,以及原本抑鬱程度得以控制的患者症狀加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估計,全球約有3.22億名抑鬱症患者,每年自殺死亡人數高達80萬人左右。很多明星藝人都曾飽受抑鬱症的折磨,「好萊塢的周星馳」金·凱瑞就是其中之一,在他與抑鬱症鬥爭的十多年裡,畫筆成為了他的武器。
  • 1年抑鬱症經歷讓我明白,患有抑鬱症的人,懂事得讓人心疼
    文/老K我是在5年前患上抑鬱的,經過一年的治療後康復。記得那是2015年的國慶節,我好不容易可以休息一下,可那一天突然有個念頭「萬一我睡不著怎麼辦」。結果這個念頭讓我一驚,那天十分焦慮,結果就是睡不著了。
  • 伯恩斯告訴你:抑鬱症患者如何邁出走向康復的第一步
    等別人成功了,自己還說呢,這個事我早就想到了,就是沒做。很多心理問題也是如此。現在流行的一種治療心理問題的方法:行為激活法,簡單地說,就是通過行為來改變心理狀態。但是,很多有心理問題的人,根本就不想動。特別是抑鬱症患者,哪怕是躺一天,也懶得動一動,這無疑增加了抑鬱症康復的難度。
  • 一個中學生抑鬱症患者的經歷:我曾想遁入空門
    編輯 老師把我的情況告訴了媽媽,媽媽起初覺得我只是學習壓力大,而我也只是這樣想的,於是去了醫院,卻被查出,我有中度抑鬱症,可這正是高考前夕
  • 中國現有抑鬱症患者達9000萬 抑鬱症真的是病嗎?
    小夏是我去年初秋接訪的一位少年重度抑鬱症患者。當時她初三開學不久,這是她一個月內第二次入住精神衛生中心,就在接受治療的同時還在嘗試自殺。她自訴兒童時代遭遇過性侵,進入青春期後逐漸被羞恥感淹沒,只想一死了之。
  • 抑鬱症患者背後的「燃燈人」
    走出抑鬱症的「小黑屋」後,她創立了已有6萬抑鬱症患者和家屬的線上社群。 10月10日是精神衛生日。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預計現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2019年,中國泛抑鬱人數超過9500萬人,成為心理健康問題「重災區」之一。 在每年約有100萬人自殺的龐大患者群體背後,如今已湧現出越來越多的支持者。
  • 她一生都在與抑鬱症作鬥爭,可惜在39歲時戰敗了
    結婚3年後,他們離婚了。沒有人知道他們為什麼會離婚,她的父母對此也沒有提供更多的信息。但是作為一名抑鬱症患者,我深知其中的緣由。與抑鬱症患者的相處、尤其是夫妻之間的相處,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舉例來說:抑鬱症患者的睡眠狀況通常很糟糕,作為伴侶的丈夫也一定會受到一些影響。抑鬱症患者的情緒長期處於低落的狀態,他們就像是一個黑洞一樣,會將你愉快的心情也逐漸吸走。抑鬱症患者缺乏動機,他們的日常生活邋遢,因為他們沒有做事情的動力。
  • 抑鬱症患者「殺人事件」
    嫌疑人滕某被鑑定為抑鬱症患者。 2019年1月18日, 在濟南市天橋一居民小區內,一名男子在殺害父母,妻子以及兩個兒子之後,跳樓自殺身亡。根據警方調查,該男子曾經服用過精神類疾病的藥物,頻繁瀏覽抑鬱症相關網頁,並且記錄了自己強烈的厭世想法,以及自己不在的話,對家人未來生活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