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專家何日輝:女大學生因抑鬱症被拒絕登機,患者出行到底該...

2020-12-16 選調生

01、抑鬱症患者登機引起的風波

10月13日,一名抑鬱症患者被航空公司以「有精神類疾病,情緒激動」為由拒其乘機。

據報導,當天下午,於海和女友畢敏(均為媒體化名)準備搭乘春秋航空的航班到南京看病。在過安檢時,畢敏持續出現雙手顫抖的症狀,航空公司的員工便叫他們到登機口進一步詢問。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於海說,他向工作人員提供了女友罹患抑鬱症的證明,也出示了幾個月乘坐過航班的記錄,解釋了女友手抖是因為藥物副作用。因為快到登記時間了,工作人員還沒答覆是否可以順利登機,畢敏說話開始急躁,並哭了起來。

而春秋航空則表示,當時畢敏雙手顫抖,在登機口喊叫,引起周圍旅客投訴,甚至有旅客不願意與其同機。

隨後,機組人員以「乘客有精神類疾病情緒激動」為由,告知其無法登機。

於海認為這非常不合理,便將此事發布在網絡上,很快就引起了熱議。有人認為,航空公司的舉措不妥,有歧視抑鬱症患者之嫌,甚至可能違反了相關規定和法律,侵犯了於海和畢敏的合法利益。

但也有人指出,雖然我們不能歧視抑鬱症患者,但當時畢敏情緒明顯不穩定,飛機上又缺乏專業的精神衛生人員,萬一出現危急情況確實難以應對,所以航空公司拒絕他們登機也無可厚非。

我作為一名精神心理醫生,雖然我同情於海和畢敏在求醫過程中遇到的波折,也理解他們的心情,但個人來說,我更加支持第二種觀點:在那種情況下,航空公司的決定是比較合理的。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來看看事發經過。畢敏當時雙手顫抖,而且達到了旁人很容易發現並覺得異常的地步。事後男友解釋,這主要是因為服用了碳酸鋰引起的副作用。

一般來說,精神科藥物中可引起手抖等錐體外系反應副作用的主要有抗精神病藥,比如奧氮平、喹硫平等等。碳酸鋰不是抗精神病藥,而是心境穩定劑,它的不良反應中也有雙手細震顫,但發生率較低一些。

所以,畢敏除了服用碳酸鋰,是否還服用了抗精神病藥,我們不得而知。

但關鍵是,一般來說,心境穩定劑是用於治療雙相情感障礙(又名「雙相抑鬱」或「躁鬱症」)的,大部分單純的抑鬱症患者不需服用心境穩定劑,除非症狀不典型,大夫為了預防轉躁而使用。

所以,畢敏的診斷有可能不是單純的抑鬱症,而是雙相情感障礙,又或者被大夫懷疑是雙相障礙。

而且,通常服用的藥量較大,才會引起如此明顯的手抖症狀。畢敏的病情應該是比較嚴重的。

很多人對精神心理障礙的知識不太了解,總將抑鬱症與雙相障礙(又稱為「雙相抑鬱」)混為一談,認為雙相障礙是抑鬱症的一種。其實,兩者是不同的疾病,不要把所有的「鍋」都甩給抑鬱症。

後來,當工作人員與患者交流時,可能有一些表達不當,且就在登機口進行詢問,令畢敏認為自己被歧視了,隱私不被尊重,產生了負性情緒。而且快到登記時間了,畢敏可能開始災難化思維,認為不能去看病了,於是情緒開始激動。

這個過程有可能激活了她的一些心理創傷,實際上,她當時處於激越狀態,情緒和行為有所失控。

在這種情況下,工作人員為了確保航班安全,拒絕其登機,應該說這是理性的決定,也是對其他乘客負責任的體現。

據媒體報導,在被拒絕登機後,兩人只好連夜乘坐高鐵趕往南京。於海透露目前畢敏的情緒不好,有自殺的傾向。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其實畢敏的病情並不穩定,更遠遠未達到康復階段,一受到相關的應激就容易出現劇烈的情緒波動。

但於海卻曾對航空工作人員稱,「女友病情已基本康復,只需定期到醫院複查」。我們不能肯定他說這些話是為了矇混過關,還是真實想法。如果是後者,那麼說明他對女友的病情缺乏理性客觀的認知。

從這個角度來看,航空公司拒絕一位病情尚不穩定的精神心理障礙患者登機,也是情有可原。

所以,在事件的還原當中,航空公司的處理方式缺乏技巧,有一定的責任;但於海和畢敏的行為也存在很多問題。

於海後來發指責航空公司,期望引起大眾關注,明顯沒有意識到自身的問題,缺乏理性和自我反省能力。如果他的網絡公開未得到女友的同意,還暴露了女友的個人隱私,可能對女友造成心理壓力。

於海所發的截圖

如果他的這個行為得到了女友的認可和支持,那麼畢敏也明顯缺乏自我反省意識,認為「弱者有理」,否則就是歧視。

當然,近年來發生了兩起較大社會影響的、精神心理障礙患者在航班上引發的不良事件,春秋航空公司的做法也有可能受到了影響。

第一起發生在今年9月,由福建飛往成都的某航班中,有一名疑患抑鬱症乘客在機內衛生間自殺,航班緊急降落,該乘客最終搶救無效死亡。

第二起則發生在去年,國航員工牛宇虹乘坐飛機時與另一名乘客發生矛盾,牛宇虹在航班上不斷大聲抱怨、斥責、影響了其它乘客。後來媒體報導,牛宇虹曾被診斷雙相障礙。

無論如何,希望這次事件能給各航空公司一個警醒,面對精神心理障礙患者時應注意溝通技巧和私密性,甚至可以配備懂得心理溝通方法的專員,建立一套完善而有人性化的應對流程,儘量減少類似矛盾。

02、患者出行需要注意的事項

這次事件也引起了很多精神心理障礙患者及家屬的擔憂:到底還能不能順利坐飛機和出行了?

在媒體報導中,有權威精神科醫生表示,處於穩定期的患者到醫院開具病情穩定的證明後,乘坐飛機是沒有問題的;但不建議發病期的抑鬱症患者乘坐航班,密閉空間可能會令患者不適。

航空法教授則指出,目前國內沒有明確的細則規定抑鬱症患者是否可以乘機,主要由機長來綜合各種因素進行判斷,如果乘客在現場情緒波動較大,機長有權拒絕乘客登機。

就我個人的精神心理臨床經驗而言,我認為單純抑鬱症及雙相障礙患者如果病情已得到控制,情緒較穩定,不屬於重症患者的話,他們的安全風險往往較低,一般不會傷害他人和自己。

反而,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及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攻擊別人的風險較高,航空公司更應該加強對這類患者的識別和應對。

在臨床現實中,很多患者不是單純的抑鬱症及雙相障礙患者,還伴有偏執型或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這一類群體的風險也較高。

當然,這並不代表患者就完全不能乘坐交通工具了,如果能做到以下幾點,風險還是相對可控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第一,如果居住地缺乏優質的醫療資源,想外出就醫,也應該採取「就近原則」。

業內公認,國內精神科醫療機構有「四大巨頭」,分別是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上海精神衛生中心、湘雅二院精神科及華西醫院精神衛生中心,分別位於北京、上海、長沙及成都。

患者可就近就醫,減少路途上的風險,也便於複診。

像該事件的患者畢敏,她身在山東,離北京其實更近,但選擇遠赴南京就診,這就難免增大了出行期間的風險,她和男友應該做好更充分的心理準備。

第二,出行時,儘可能選擇相對舒適的交通工具。

精神心理障礙患者首選的交通工具應是高鐵,速度快,時間不會太長,列車上的活動空間也較大,車窗外的景色也能舒緩壓力。這些因素都能降低患者情緒波動的風險。

而且,高鐵基本準時,不容易引起患者的焦慮情緒和災難化思維。

相反,飛機看上去很快,但其實加上候機、登機、交通接駁、飛機晚點等情況,所耗費的時間不一定比高鐵少。

而且飛機機艙空間狹小,乘客之間挨得較緊,容易引起患者緊張、不安情緒,或引發人際矛盾。

第三,出行前,陪護人一定要跟患者提前溝通,商量好遇到突發事件的應對方式,尤其是一定要坐飛機的話,準備工作一定要做足。

比如,如果是父母陪患病的孩子出行,而且選擇了坐飛機,那麼父母應儘可能將出行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引發孩子情緒波動的事件羅列出來,與孩子仔細溝通對策,強調遇到難題時應該保持理性和儘可能穩定情緒,才能順利達到目的地。

我們曾接診過一位被診斷為雙相障礙的患者小超,他們的居住地離廣州較遠,每次前來我們機構進行心理幹預都需要乘坐飛機。

小超因遭受過來自於外界的大量疊加性心理創傷,表現為嚴重的社交恐懼症,與人交流容易產生負性情緒,甚至有一定的暴力傾向。因此,小超的母親每次出遠門前都會與孩子進行交流,做好預防措施。

今年年初,小超及父母在國外度假,但隨著國外疫情日漸嚴重,小超的情緒有所波動。小超的母親決定帶孩子回國,但長時間乘坐飛機、轉機、途中感染風險等難題令她十分焦慮。

她向我求助,我便引導她一定要給小超打好「預防針」,包括分析國內外疫情情況、做好最壞狀況的應對,保持積極心態,遇到突發事件不能衝動等等。

最後,小超一家整整花了48小時,終於回到了祖國接受隔離,並最終順利解除隔離,在這期間小超的表現很好,情緒穩定,母親非常欣慰。

第四,若孩子服用藥物後出現明顯的副作用,出行前可以與精神科醫生溝通,適當調整藥物。

部分精神心理障礙患者服藥後,會出現明顯的副作用如手抖、流口水、反應遲鈍等,這可能會引起旁人的注視或有色眼光,令患者感到不安、恥辱甚至憤怒。

所以,如果有這樣的症狀,最好諮詢大夫開具相關的藥物或者降低藥物服用的劑量,控制副作用,降低風險。

最後,希望大家面對這一類資訊事件時要理性看待,不要汙名化「抑鬱症」患者,更不要把所有的問題都歸咎於「抑鬱症」。這並不利於解決實際問題,甚至會加重患者病情,危及社會的安定。在日常生活中,抱著包容的心態,理性而有人文關懷地面對精神心理障礙患者,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文明程度。

當然,部分精神心理患者確實欠缺自我反省意識和能力,如果在衝突事件中他們的行為有所不當,大家也應理性指出,不能一味縱容,不能走「弱者有理」的極端。這有助於幫助他們加強自我反省,但絕對不要對他們辱罵、言語攻擊,加劇矛盾!否則,最終受傷害的是我們整個社會,乃至於禍及我們自身!

作者/來源:精神心理專家何日輝

#社會百態#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大學生因抑鬱症被拒登機?航空公司回應,網友卻吵翻...
    最近,一則抑鬱症患者被航空公司拒絕登機的風波把這個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 因患抑鬱症服藥手抖 女乘客被拒登機10月14日凌晨,網友於先生在微博上發文稱,10月13日14時許,他與大學生女友畢小姐在山東威海大水泊機場準備乘坐春秋航空9C8743
  • 抑鬱症患者「情緒激動」被拒絕登機,男友稱登機時被問「為什麼會抑鬱」
    於海稱,工作人員在詢問過程中,多次對畢敏使用「怎麼證明自己抑鬱」、「為什麼會抑鬱」等話語,因迫近登機時間,畢敏說話開始急躁並哭泣。
  • 大學生因抑鬱症被拒登機、留學生抑鬱頻發,青年抑鬱成「標配」?
    昨天剛看完關於「大連理工大學研三學生實驗室自殺身亡」的消息,今天又看到了「女大學生因抑鬱症被拒登機」的消息。 注意,關於「女大學生因抑鬱症被拒登機」的消息,我更想說的是「大學生」和「抑鬱症」這兩個詞。 壓力大、抑鬱症...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這些「名詞」侵蝕,在快節奏的今天,是不是該反思一下,慢下來。
  • 精神心理專家何日輝:她曾被診斷抑鬱症、雙相障礙,今年重新高考,考...
    01、復讀後成功考上大學兩年前,我們曾分享過患者小林的真實案例文章。小林12歲就有輕生念頭,從13歲開始,媽媽便帶著她四處求醫,曾先後被權威精神科專家診斷為難治性抑鬱症、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和強迫症。
  • 網友控訴春秋航空拒絕抑鬱症女友登機 專家:有權拒載
    日前有網友在微博發文控訴春秋航空拒絕其患上抑鬱症的女友登機,引發網絡熱議。據網友所說,10月13日,他與女朋友在山東威海大水泊機場準備乘坐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9C8743航班前往南京就醫,但其女朋友患有抑鬱症,因服用藥物副作用導致手抖,被拒絕登機。
  • 春秋航空回應抑鬱症患者被拒登機 出於對旅客本人和飛行安全考慮
    10月14日凌晨,有網友微博發文稱,10月13日,他與女朋友在山東威海大水泊機場準備乘坐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春秋航空)9C8743航班前往南京就醫,但其女朋友患有抑鬱症,因服用藥物副作用導致手抖,被拒絕登機。
  • 全球抑鬱症患者超3億 網際網路醫療平臺打造精神心理專科項目
    全球抑鬱症患者超3億 網際網路醫療平臺打造精神心理專科項目
  • 女大學生畫漫畫 讓世界理解抑鬱症
    近日,一名網名為「白不黑」的女大學生因用漫畫「對抗」抑鬱症走紅網絡。  10月29日,白不黑告訴記者,作為重度抑鬱症患者的她是在朋友的「逼迫」下才開始重拾畫筆的,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每天繪出自己與抑鬱症鬥爭的漫畫就成了習慣,而她的抑鬱症也因為繪畫有了一定的好轉。  白不黑說,她希望,能夠以親歷者的身份畫出抑鬱症患者的各種疾病表現,讓更多的人正視抑鬱症,並減少對抑鬱症患者的誤解。
  • 被抑鬱症吞噬的大學生
    從2005年至2015年的10年間,抑鬱症患者增加了18%以上。抑鬱症是世界各地的首要致殘原因,是導致全球疾病負擔的一個重大因素。從成因上來看,抑鬱症是社會、心理和生理因素複雜的相互作用產生的結果。抑鬱症可導致更大的壓力和功能障礙,影響患者的生活並加劇抑鬱症狀。自殺企圖和自殺死亡是抑鬱障礙的最嚴重後果。
  • 抑鬱症就診率不足10%,醫聯發力線上精神心理專科
    北京大學回龍觀臨床醫學院譚淑平教授、童永勝教授,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主任醫師孫新宇教授,清華大學玉泉醫院劉破資教授等受邀出席,還有多位專家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參與,共同就抑鬱症的診療、藥物、技術以及網際網路化發展等話題進行了討論。會上,醫聯正式宣布其在精神心理領域的布局,建設七大核心能力,打造全國領先的精神心理專科項目。
  • 【特寫】被抑鬱症吞噬的大學生
    「大學生抑鬱症發病率逐年攀升。」2019年7月18日,貴州醫科大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主任、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心理科主任王藝明在一個論壇上公開表示。同年7月24日,中國青年報在微博上發起針對大學生抑鬱症的調查,在超過30萬人次的投票中,超兩成大學生認為自己存在嚴重的抑鬱傾向。大學生抑鬱群體越發引起社會關注。
  • 深度觀察|聚焦抑鬱症患者群體,我們該如何推開心中那扇「門」
    不知不覺間王悅開始大量脫髮,白天心跳不止,精神萎靡不振,仿佛身體裡所有的能量都被吸走了。「但是為了工作,一點兒也不能讓別人看出來我有抑鬱症,否則丟了工作怎麼辦?」 帶著面具生活,王悅痛苦又無奈。 據中國心理協會有關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職場抑鬱症病患率已高達2.2%至4.8%。
  • 高中生、大學生體檢將篩查抑鬱症!5個危險信號提示抑鬱症傾向
    孕產婦、學生都要篩查抑鬱症世界衛生組織最新估計,全球約有3.22億名抑鬱症患者,我國抑鬱症患者約有4680萬人,並呈逐年上升態勢,同時伴隨低齡化趨勢。「方案」提出總體目標,到2022年,在試點地區初步形成全民關注精神健康,支持和參與抑鬱症防治工作的社會氛圍。
  • 抑鬱症患者背後的「燃燈人」
    一年後的同一天,中國首家關注精神健康和抑鬱症防治宣傳的基金會成立,創始人正是毛愛珍。 在國內,精神心理領域醫療端和資訊端的供給仍處於早期階段,社群求生通道閉塞,這是任可的判斷。走出抑鬱症的「小黑屋」後,她創立了已有6萬抑鬱症患者和家屬的線上社群。 10月10日是精神衛生日。
  • 抑鬱症患者親筆漫畫:與抑鬱症鬥爭了20年,我終於康復了!
    作者在描述他所經歷的心理創傷和痛苦時,不但刻意克制,不煽情、不渲染,還使用了略帶調侃、詼諧表達方式。那為什麼這篇漫畫這麼吸引我?主要是因為它比較完整地反映出了大部分青少年抑鬱症患者從童年期成長、起病、病情加重、尋求精神科診療和心理治療的康復過程。
  • ...到自殺的抑鬱症患者,有一句不敢說出口的話:好想愛這個世界啊
    一名有長達6年抑鬱症史的患者在接受心理治療時這麼說道,而抑鬱症患者中的大多數人也抱有同樣心理,不敢說,因為明白說出來也不會被理解。在不知情的外人眼中,抑鬱症就是一種「矯情病」,他們會覺得你不缺吃短喝怎麼會有抑鬱症,有錢有時間閒的瞎想才會得這種「富貴」病。
  • 得了抑鬱症,我該怎麼辦?
    抑鬱情緒到抑鬱症是一種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質變的點就是兩周的時間界限。 兩周是由眾多精神領域專家商定的時長標準。不足兩周的情緒低落,是抑鬱情緒,如果超過兩周還無法自行調節恢復,那就有可能是抑鬱症了。但這並不是判斷是否患病的唯一標準。
  • 抑鬱症患者的一百個痛苦時刻
    直到心理醫生告訴羅靈,你不是救世主,你只是個需要被關心的普通人。 一些人認為,「生活挫折」會導致抑鬱症,抑鬱症患者也被評價「脆弱」。這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精神心理科醫生吳秀華看來是不準確的,她在一篇有關抑鬱症的科普文章中解釋:「挫折」更多是作為疾病的「扳機點」,誘發」多米諾骨牌效應」,臨床上接觸的抑鬱症患者很多是無故出現的。
  • 高校心理諮詢,能否解救被抑鬱症裝在套子裡的人?
    不久前,網紅李雪琴向媒體透露,自己在北大讀書期間罹患抑鬱症,在學校心理諮詢中心治療時,雖然她曾殷切地懇請心理老師為她保守秘密,但老師最終還是將她的情況告知了學校,致使她對學校心理諮詢中心徹底失去信任。這個故事,再次引起了公眾對於大學生抑鬱群體和高校心理諮詢工作的廣泛關注。
  • 最新研究:抑鬱症到底吃藥好,還是心理諮詢好呢?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文/老K「抑鬱症」越來越常見,自殺和自殺未遂的人群中,抑鬱症患者佔50%-70%。事實上,很多自覺是「抑鬱症」的人,只是「抑鬱情緒」。關於抑鬱症到底要吃藥還是心理諮詢的爭論一直存在,很多人覺得吃藥不能徹底解決抑鬱症,而且吃藥的復發率非常高,但也有人覺得心理諮詢的費用那麼高,並且很多時候不能直觀感受到效果,這一點的確不如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