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奇案之劫案迷情(上)

2020-08-28 司隸左校尉

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進士出身的唐之屏來到浙江衢州府常山知縣任上。唐之屏,字君公,號曾城,江蘇華亭縣人,經過7次考試,才獲得進士,20多年的科場,沒有使他的志氣消磨,而是想在父母官的位置上有一番作為,所以上任伊始,就修建常平倉以防饑荒,建魁星樓以祀名宦,禁溺女以全人命,可謂是轟轟烈烈,卻沒有想到縣北山區發生了一件強盜劫殺財主案。據丁文、丁武兄弟的訴狀講:本月十七日夜,有強盜40餘人,明火執仗地衝進他家的宅院,殺死家奴3人,全家人驚慌逃散,唯獨丁文愛妾祝氏因為腳小,來不及躲避,被強盜抓獲輪姦,而家內的財產被掠奪一空,是「言可痛心,聞皆酸鼻」。因此請求縣太爺剪除強盜,為民除害,並且追回家財,以全餘生。出現這樣的大案,地方官一般都會採取息事寧人的策略,因為一旦管轄之地出現強盜,地方官就會被革職,戴罪緝捕,如果不能抓獲過半,就要被抄家充軍,所以地方官總是諱盜為竊,要當事人講被竊賊偷去財產,而不是被強盜搶去財產,這樣才能夠保住地方官的身家性命,這也是當時強盜橫行無忌的根本原因之一。唐知縣熟讀聖賢書,曾經勵志造福蒼生,因此勇於承擔責任,畢竟按照律例規定,如果能夠及時擒獲強盜,不但可以保住官職,還有可能得到嘉獎,所以唐知縣當時受理,並沒有讓當事人更改控詞為竊賊。

辦理強盜案件,宜速不宜遲,所以唐知縣在接到控詞以後,火速帶著30名捕快及20名家丁前往出事地點。唐知縣仔細勘查,丁氏兄弟所住乃是一個具有堡壘性質的建築,猶如一個山寨。四周都是用山石壘砌的高牆,約有兩丈,上面箭垛林立,牆上可以行走,要想突破寨牆,不生雙翅則難以越過。再看前後兩門,都是用厚達尺餘的杉木製成,要是沒有神力,幾乎無法穿過。這樣一座山寨,如果沒有內應,僅靠40餘名強盜的力量,是很難攻破的。

事發當日,是十七日夜,月亮應該是很明亮的,牆上有人巡邏,如果有40多名強盜從外面殺來,牆上的人是很容易看到的。丁家祖上是官宦之家,饒有財產,有家奴20餘人,還有14名護院,晝夜在寨牆上巡邏,不可能看不到40多名強盜從外進攻。檢驗前後大門,絲毫無損,很顯然盜賊是從大門進入宅院的,而大門如此厚實,卻沒有衝撞的痕跡,顯然是有內應來開門納寇,絕不可能如控狀所講,強盜明火執械殺入院中,應該有內賊接應。

再看寨內,房屋多達百間,形成三個院落,各院落之間都有門相通。詢問事主,得知平常各門鎖閉,丁氏兄弟各執一把鑰匙,必須兄弟倆同時用鑰匙開門,才可以通行,顯然要想進入丁氏兄弟的後宅,並且姦污丁氏的妻妾,絕非易事,如果不是丁氏兄弟寨內有眼線,是不可能使強盜暢行無阻的。

經過勘驗,唐知縣懷疑必有內奸,所以將丁氏兄弟的家奴及護院全部收拿,進行分別審訊。眾人招供與丁氏兄弟差不多,並沒有找到什麼新的證據,不過得知自這次莊園被搶以後,除死了3名家奴之外,另有2名家奴失蹤,而護院則有5人失蹤,其中護院頭目王恆的失蹤最為可疑。

據眾人交代,王恆身材高大,方面大臉,有兩個虎牙,一身武藝,是徽州府婺源縣人士,5年前流落此地,因為有一身本領被主人招為護院,後來升為頭目,統領護院習武,替主人下鄉討債,也深得主人信任。但不知道為什麼失蹤了,想必是莊園被強盜攻破,無顏面對主人,故此潛逃。

按理說婦女是不能夠上公堂的,但法律規定奸盜除外,所以唐知縣可以提訊受害人祝氏。但見祝氏不足20歲,淚痕滿面地哭訴,講到出事那天,自己因為來不及躲避,就藏在床下,被強盜發現而慘遭蹂躪。婦人突遭此大難,呼喊反抗是無濟於事的只好順從。在被奸的過程中,發現有一人身材高大,指揮眾人搬運財物。婦女平日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認識的人很少,但此人經常在院牆上巡邏,也見過幾面,除了身材高大之外,兩個大虎牙格外引人注目。後來向丈夫哭訴,得知此人應該是王恆。既然眾人及祝氏都認為王恆是嫌疑人,因此抓獲王恆,便成為當務之急。唐知縣正準備發出緝捕令,卻見王恆帶領3名護院回來。唐知縣不由分說,將他們先捆縛起來,然後審訊。據王恆招供:自己那天帶著3名護院到鄉下去收租,很晚才回來,發現莊園出事,便率領護院去營救,因為強盜人多,不敢貿然行動,便尾隨強盜而行,發現強盜逃往開化縣,進入一處山寨。因為山寨地勢險要,自己勢單力孤,絕對不是強盜的對手,所以趕了回來,報告主人,看主人如何處置。

唐知縣想:「王恆有3人跟隨,而跟隨他的人眾口一詞,應該是可以相信,但其相貌特徵與祝氏所講一樣,就應該讓祝氏前來指認。」想到此,便把祝氏帶來相認。祝氏一見王恆,便失聲痛哭地說:「就是這個賊人姦污了我!他身材長大,鼻方口直,尤其是那兩個虎牙,讓人過目不忘。」

唐知縣問王恆如何抵賴,而王恆說:「天下之人,相貌長得一樣的很多,那天是黑夜,祝氏如何能夠辨別清楚呢?更何況我率領護院3人在外,如果要是姦污祝氏,其他3人焉能不知?想必是祝氏身遭凌辱,無以自白,所以才誣陷小的,懇請大老爺明鑑。」

唐知縣也認為王恆講得有理,本來他已經離開莊園,如今與其他3人一起回來,要是他犯有奸盜之罪,肯定不敢再回莊園來自投羅網。然而,有受害人指認,也不能夠輕易釋放,因此唐知縣命人將王恆等人帶回縣城,關押在獄,等候審訊。

失蹤一共七人,王恆等四人回來,還有三人未歸。經過查核,發現失蹤家奴二人,名叫丁家興、丁家升;護院一人,名叫何子秀。於是傳令捕役緝捕這三人到案聽審,並且諮文開化縣知縣,請其協助捕獲強盜。

勘驗完畢,唐知縣回到縣衙,深知諮文到開化縣的作用不大,因為不是開化縣發生的案件,該知縣絕對不會用心辦理,更何況還是強盜案件,如果上司得知該縣有強盜盤踞,定會將其革職查辦。果然,開化知縣很快回文,講該縣一直安寧,從無盜匪生發,想必是貴縣犯人懼怕牽連,亂扳強盜,希圖卸罪,肯請貴縣查明,以免誤會。

看了開化縣知縣的回文,唐知縣不由得苦笑,但也怪不得別人,誰不是避禍猶恐不及呢?問題是這40餘名強盜在開化縣與常山縣交界之處佔山為王,必然會威脅到兩縣人民的安全,只有剿滅,才能夠確保兩縣人民不受其害。如今開化縣知縣不配合,將此事告知知府,也不會得到知府的諒解,畢竟是強盜之案發生在常山縣境內,將責任推到開化縣,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既然不能夠申報上司,又得不到開化縣的配合,只有衡量本縣的力量,是否能夠徹底剿滅強盜。唐知縣深知,這些強盜都是夜聚曉散,有事聚在一起,無事回家務農。如果官軍前來圍剿他們都是農民,而官軍撤走,他們又是強盜。如果請示朝廷,派大軍前來圍剿,無異於拳頭打跳蚤,有力使不出。不請朝廷派兵圍剿,以本縣的武裝前往深山老林去剿匪,更是不可能的。本縣額定的三班衙役,不足百人,雖然有一些白役幫助衙役辦理各種事務,總數不過千餘人,也不可能將他們全部調去剿匪,弄得本縣其他地方空虛。除了衙役與白役之外,縣太爺可以指揮的還有民兵。

民兵也稱民壯、鄉兵、義勇等,明代的民兵是由各州縣按照裡甲招的,大縣有兩三千名,小縣五六百名,一般都在千名左右。這些民兵平日生產,春秋季節,每月操練兩次,冬天集中操練3天,休息5天。官府平日並不提供器械糧草,遇有緊急時調集民兵,官府才提供糧草。這些民兵雖非正規軍隊,但由於都是本鄉本土的人,遇有外來侵略,多能拼死抗敵。明代的民兵在倭寇入侵時,不但拼命抵抗,還跟隨正規軍遠徵,戚繼光所帶的「義烏兵」,就屬於這類,而義烏兵抗倭寇、修長城,至今還傳為佳話。

調動民兵在本縣徵剿,固然是在縣太爺權限範圍之內,但要給民兵提供糧草,這筆開銷從何支出呢?本縣雖然有糧倉,但那是屬於國庫,沒有聖旨,任何人都不能動用,否則按照挪移錢糧治罪,弄不好會被殺頭抄家,唐知縣當然不會冒這風險了。再說了,調動民兵,必然興師動眾,弄得本縣百姓人心惶惶,非但不能夠平定強盜,弄不好還會釀成動亂。基於種種原因,唐知縣不可能興師動眾地去剿匪,但也不能讓這40餘名強盜盤踞山林,成為本縣心腹大患。

唐知縣冥思苦想,決定自己冒險,來一個深入虎穴,探明強盜行蹤,然後各個擊破,分而治之。如果能夠做到分而治之,要比聚而殲之省力。如何能夠分而治之呢?不了解情況,無異於紙上談兵。要深入虎穴,所冒風險太大,弄不好會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來一個賠了夫人又折兵,到頭來搭上性命。

唐知縣反覆權衡利弊,認為丁家護院頭目王恆可以利用。唐知縣讓手下把王恆從監獄帶到後堂,設宴款待。本來王恆被祝氏指認強姦搶劫,被縣太爺關押起來,若無證據可以證明自己是被誣陷,恐怕是難見天日了。如今看縣太爺平心靜氣,還設宴款待自己,確實是有些受寵若驚。

唐知縣讓王恆入座,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後,唐知縣開始詢問強盜所在地的地理民情。王恆此時感恩不盡,便將自己的見聞全都講了出來,並且說:「大人若去剿匪,小的願為前驅,即便是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

唐知縣了解詳情,更認為王恆可用,便把自己要親自前往匪巢勘探虛實的想法告知了他。王恆一聽就急了,他絕不能讓父母官去冒這風險,情願自己孤身一人前往,定然會探出究竟。縣太爺要是去,因為不是本地人,很容易暴露身份,而王恆是本地人,一般不會引起別人的懷疑。唐知縣覺得有理,便讓王恆帶領被關押在縣監獄裡的三名護院,另外遴選了四名捕快,與王恆等人一起前往。

王恆等8人馬不停蹄,很快就趕到常山縣與開化縣交界的地方,四處尋找強盜的蹤跡。這夥強盜不是佔山為王的土匪,平日並不聚在一起,只是搶劫時才臨時召集,搶到財物,分贓以後,又各自星散,所以很難發現強盜的行蹤。王恆那天帶領三名護院跟隨強盜,見強盜們進入名叫焦夾的村落,此地山林茂密,人煙稀少,距離丁家莊園所在地約20裡,而穿過一座山峰就是開化縣界,是常山縣與開化縣的交界處,看來是強盜的據點。強盜之所以選擇這裡為據點,有諸多方便,如果常山縣派捕役來緝捕,他們翻過山就進入開化縣了,常山縣的捕役就奈何不了他們。要是開化縣派捕役前來緝捕,他們再翻山,又進入了常山縣,開化縣的捕役也無可奈何。此外,這裡有許多林場,強盜可以散在各林場充當伐木工人或運木工人,又有誰能夠指認他們是強盜呢?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犯法者總以為可以逃脫法律制裁,慶幸自己沒有被發現,孰不知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因為只要犯罪,就會留下蛛絲馬跡,遲早是會暴露行蹤的。

這一天,王恆等人來到一處山場,看見許多工人扛著樹木下山,便停下來觀看,忽然發現了失蹤的護院何子秀。王恆不由大喜,指揮眾人就將之拿下,得知何子秀乃是內奸,便星夜兼程,將之押赴縣城。

唐知縣得知抓到重要人證,馬上開堂審理。何子秀被王恆等人抓獲,已經交代了自己的罪行,如今被帶到縣太爺面前,更是無法抵賴,所以不等縣太爺刑訊逼供,便一五一十地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原來,何子秀在丁家充當護院,生活還算安逸,但喜歡賭博,常常去地下賭場。俗話說:「十賭九輸。」這一天何子秀輸了錢,就急於翻本,誰想到越賭越輸,就借了高利貸,結果還是肉包子打狗——去不回頭,借的錢也輸光了。欠了高利貸,那還了得?結果被債主捆綁起來,給他上私刑。就在這時,有一個名叫陳子清的人,前來解救,其條件就是讓何子秀裡應外合,趁夜間打開丁家莊園的大門,迎接他的黨羽進入,這樣不僅可以免除高利貸,還可以得到一筆錢財。身在矮簷下不得不低頭,何子秀只好答應。身為護院,是很難進入內宅的,而丁家莊園各個院落在晚上都上鎖,強盜們能進入莊園,但很難進入院落,而各個院落有20多個家奴看守,也不容易攻破。因此何子秀找到家奴丁家興、丁家升。這二人不是家生奴,是父母貧窮將他們賣身為奴的,看到主人家花天酒地,三妻四妾,生活如此奢侈,其羨慕嫉妒恨之情,常常溢於言表。何子秀把丁家興、丁家升介紹給陳子清,經陳子清的威逼利誘,二人同意入夥。何子秀也曾經試圖說服王恆,沒想到王恆忠於主人,要告訴主人嚴懲他,幸虧自己再三哀求,王恆才沒有聲張。上個月十七日,王恆帶領幾名護院下鄉收租,何子秀認為機會難得,便告知陳子清,結果當夜就裡應外合地攻破丁家莊園,搶掠姦淫,無所不為。搶得財物,眾強盜來到焦夾村,來了一個大秤分金銀,然後就四散了。何子秀分得紋銀150兩,珍珠12粒,如果用來營生,可以成為中產之家,但賭徒本性難改,又進了賭場,最後輸得血本無歸,只好來山場伐木為生,卻沒有想到被王恆發現,如今只有懇求縣太爺饒其不死。唐知縣要何子秀指認夥黨所在,當即傳集地方保、甲長,帶領丁壯,走村串戶地緝捕,共計捕獲30餘人,按照當時的制度,已經算是捕獲過半,朝廷不會處分,還有可能嘉獎,不過盜首陳子清及家奴丁家興、丁家升沒有被捕獲。有盜首在,強盜依然會死灰復燃。家奴不捕獲,王恆遭誣陷的罪名就不能夠解脫。

盜首陳子清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家奴丁家興、丁家升又會藏在何處呢?唐知縣審問那些被捕獲的強盜。這些強盜則不同於何子秀,都是與陳子清歃血為盟的弟兄,任憑縣太爺如何用刑,都是抵死不招,而且是各個爭當盜首,有視死如歸的氣概。唐知縣也無可奈何,只好將這些強盜都打入死牢,待擒獲陳子清、丁家興、丁家升,再將他們一起發落。

(文章整理自柏樺教授法律講堂,圖來源於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明清奇案之誅殺淫妮案(上)
    滕生通罷姓名,道:別無他事,久慕寶房清德,少備香火之資,特來隨喜(參觀遊覽寺院)。」袖中取出銀兩遞過來。慧澄是個老世事的,一眼瞅去,覺得沉重,料道有事相央,口裡推託「不當」,手中已自接了。謝道:「承蒙厚賜,必有所言。」滕生只推沒有別話,表意而已,別了回寓。慧澄想道:「卻不奇怪!這等一個美少年,想我老尼什麼?送此厚禮,又無別話。」一時也委決不下。只見滕生每日必來院中走走,越見越加殷勤,往來漸熟了。
  • 明清奇案:成衣匠佯狂投河,新娘子姦情殺人!
    眾人趕緊點上燈燭,只見鄉下人的衣服遺落在河邊。新媳婦號啕大哭,傷心不已!鄉下人的父母看見兒子已經死了,新媳婦又青春年少,就打算讓兒媳婦改嫁,不想讓她青春守寡。世上作惡之人不可不引以為鑑!這個小故事的鄉下人迂腐不堪,別人編的瞎話居然也相信。也許那個時代的人過於誠實樸素,讓有些奸詐之人得售其奸!
  • 明清奇案之毒殺記(上)
    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秋,連日大雨,滾滾黃河水自清江入淮後,如發怒的烈馬狂奔,多年失修的堤岸哪能阻擋得住。轟然一聲,山陽縣(今淮安)內的一段河堤崩潰,洶湧的黃水立即席捲了那些低洼的縣份。山陽縣的災情尤烈。滾滾的水面上漂浮著稻草、門板、死豬、死牛,還有小孩、老人婦女的屍體。
  • 悍匪·張君(十四)「武廣」劫案
    商場營業員全部趴在櫃檯下,不見影蹤(筆者註:這又一次證實了張君的預言:槍一響,人都會跑光)。只見一個劫匪在前,其餘劫匪正提著大袋子和一個紙箱向五號門外逃竄,我正想追上拍照,這時5號門外又響起了槍聲,後聽說是警方和劫匪發生了槍戰。劫匪在大廳作案時間不到3分鐘。12個黃金櫃的鎖和玻璃被砸壞,裡面的黃金首飾被洗劫一空,地上撒落著一些金銀首飾和一頂保安帽子。&39;——傻瓜一個,還我的外甥?
  • 明清奇案之真假連環案(上)
    道光十三年(1833年)間,駱先揚是村裡數一數二的財主,一座白牆青瓦的房子,掩映於綠樹之中。他家的田地幾十畝,散布在山前山後,溪頭水邊,家裡僱了長工姚二娃、歐娃,農忙時還得僱短工。這樣,地還是種不過來,便租佃給人耕種,他家的佃戶有林錫仁、林貴父子。那村子大,沿溪上上下下幾十家,有窮有富,也有矛盾,但農民是純樸的,不大惹事生非,因此全村的生活平靜、安適。
  • 狄仁傑之柳樹巷奇案(9)
    狄仁傑之柳樹巷奇案(9) 「縣尉,這是何故?」狄仁傑問道。 「狄刺史,小官糊塗,自那日去訪菜園村後,小官思前想後,深感慚愧,無臉面對寧縣父老鄉親,辜負朝廷隆恩,特來辭官請罪。」 「周縣尉,請起,有話盡可道來。洪亮快快為縣尉備椅。」 洪亮搬來椅子,喬泰扶周衡起身坐下,狄仁傑親自沏了茶。 「謝,刺史大人。」
  • 狄仁傑之柳樹巷奇案(8)
    狄仁傑之柳樹巷奇案(8) 逢旬休,各知縣也無緊急公文。清晨用過早膳 ,狄仁傑邀喬泰、馬榮、洪亮在堂屋飲茶。狄仁傑坐正中,喬泰、馬榮一左一右坐兩邊,洪亮居左手。 「新來寧州已經十日,諸位也是勞累,今日難得空閒,請大家品茶,嘗嘗武后親賜的上等普洱。」狄仁傑笑著給大家添茶。紅褐色茶湯鮮豔明亮,油麵醇厚,茶蓋一開,滿屋散發出沁人心脾的濃香。
  • 狄仁傑之柳樹巷奇案(12)
    狄仁傑之柳樹巷奇案(12) 「想來周衡料定自己將有殺身之禍,又知身邊衙役不足信,故提前將此圖送出府衙,委託一行乞之人,真乃良苦用心。」狄仁傑打開錦囊,取出一張圖,閱後黯然說道。 喬泰、馬榮、洪亮看完手繪的桂花山地形圖後,愈發為周衡一家遇害深感悲痛。 用過午飯,喬泰、馬榮又安排知府幾個親信衙役輪流蹲守於柳樹巷口口留香包子鋪周邊,著便裝隱於鬧市。
  • 狄仁傑之柳樹巷奇案(11)
    狄仁傑之柳樹巷奇案(11) 東方已泛魚肚白,寧州刺史府依然燈光通明,狄仁傑、喬泰、馬榮等徹夜未眠,反覆推演案情,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報,王廷守知縣到!」 一衙役通報。 「狄刺史,喬校尉、馬校尉。」 王廷守進入刺史府邸議事廳,隨即拱手說道。眾人亦是回禮。 「王知縣,昨日之事想必你已知曉,這般早請你過來,想共同商議下一步如何處置。」
  • 狄仁傑之柳樹巷奇案(1)
    狄仁傑之柳樹巷奇案(1) 公元686年,狄仁傑因遭酷吏來俊臣誣告​被貶為寧州刺史,即刻赴任。中秋前幾日,狄仁傑帶少數家眷長途跋涉,經三日舟車勞頓,到達寧州。 到寧州刺史府衙內,已經太陽西落。 「刺史,實不相瞞,刺史府邸修建時因監工技藝不精,正廳曾坍塌,據說是不祥之兆。」 「修建房屋發生坍塌,各地未必少見,重新修整即可,不礙事」 「話是如此,,,有三任刺史住府邸不足三月,或得病而亡或精神失常,不得善終,方才嫂嫂及刺史家人在場,不便多言」知縣壓低聲音說到。 「那之後歷任刺史可否安好?」
  • 狄仁傑之柳樹巷奇案(15)
    狄仁傑之柳樹巷奇案(15) 狄仁傑、馬榮相視一眼,勒住馬韁繩,迎著追來的妖僧一字擺開。追來眾妖僧也停住馬,在對面排出一列。 「狄仁傑,終於又見面了!哈哈,我刀下又能沾染你們這些無用朝廷狗官之血了。」為首妖僧大笑說道。 「狂妄之人,報上名來,我從不殺無名之將!」狄仁傑喊道。 「告訴你們這些將死之人也無妨,讓你們死的明白!
  • 狄仁傑之柳樹巷奇案(16)
    狄仁傑之柳樹巷奇案(16) 狄仁傑等四人回到刺史府已日起三桿,將張富貴交於醫官勘驗,洗漱用膳,換上乾淨官服,一同到後院巡檢。府邸後院,十口大鍋,一字排開,熱氣騰騰,牛肉塊上下翻騰,溢香無比。洪亮及家丁將陀羅花粉投入煮七份熟的肉湯鍋中浸泡,爾後將肉塊撈起晾乾後,逐個密封裝袋,滿滿兩大車。 「狄老爺,這般多牛肉,可有何用?」一家丁問道。
  • 狄仁傑之柳樹巷奇案(13)
    狄仁傑之柳樹巷奇案(13) 縣衙府內後院已空無一人,守門衙役報王廷守妻女等下午已乘車往城東方向去。馬榮及眾衙役對府衙後院進行徹底搜查,並無所獲。不覺,已是子時三更,狄仁傑安排眾人散去歇息,明日再議。 下午申時,喬泰、馬榮第三次到刺史府後院狄仁傑臥房門外,依然被告知狄仁傑還在安睡,並讓一衙役守門,任何人不得打擾。
  • 狄仁傑之柳樹巷奇案(17)
    狄仁傑之柳樹巷奇案(17) 「狄仁傑,本想敬重你是英雄,居然暗箭傷人,等候受死!」劉全喊道,說罷扶劉忠消失在門樓。狄仁傑、杜佑、馬榮轉身到指揮臺。 「箭!」杜佑一揮手。前排持盾軍士列陣,弓箭手點燃箭頭火焰,並拉滿弓。 「放!」無數火箭划過夜空,刺向聚義山莊城牆內外。數個護城牆上的嘍嘍應聲倒地,山寨內燃起星星點點火苗。 「鼓!」
  • 狄仁傑之柳樹巷奇案(5)
    狄仁傑之柳樹巷奇案(5) 「何人在窗外?」狄仁傑大喊一聲。 無人應聲,人影依然站立門外,左右晃動。狄仁傑披衣,提起亢龍鐧,闊步向前,打開臥房正門。此時風雨驟停,一輪明月掛在當空,四處如死一般寂靜。 「如若實情,卻屬冤屈,但你一面之詞,何足為信?」 「狄大人,劉全那斯將小民勞作備用衣物、頭巾等瑣碎物品,埋於這柳樹之下,明日挖掘,定可尋獲。」 「僅憑埋存衣物,恐不足為證,你可有故人家眷?」 「狄大人,小民亡故時,還未婚娶,但家有老母,如尚在,應已是古稀之年。」說罷,又是哭聲直上。
  • 狄仁傑之柳樹巷奇案(7)
    狄仁傑之柳樹巷奇案(7) 狄仁傑一行車隊出城東約三裡地,路遇九孔石橋。橋頭有一高三尺石墩,刻「菜園村」三字。剛過橋不足百米,遇一上身著深棕色外褂,藍色粗布裙,腰帶兩三個補丁的老嫗。老嫗提一個空竹籃,往石橋方向走,見官府車隊,慌忙閃躲到一旁。 「請問,本村王有財可否知曉,不知現家居何處?」狄仁傑見老嫗,叫停車馬,俯身下車問到。
  • 狄仁傑之柳樹巷奇案(2)
    狄仁傑之柳樹巷奇案(2) 柳樹巷朱家宅院甚是闊綽,亭臺樓閣一應俱全。想來前幾任刺史已把朱宅當成刺史府邸,逐年修繕,越發齊整,華麗在寧州縣域數一數二。 狄仁傑對於暫住朱宅一事,總感不妥,不待天亮,簡單洗漱完畢, 著便裝出了宅門。 「老爺,這麼早,這是要去何處?」狄仁傑剛出門,身後傳來洪亮的聲音。
  • 明清奇案之 失蹤的少婦
    王小二發現後心中害怕,把老婆的屍體扔進了井中,卻不料屍體竟然不見了……且說大明正德年間,河北定州州官名曰胡良,此人是個幹吏,特別擅長破案,在任其間,破奇案無數,深得當地人民的愛戴。某日,突然有一村民王小二和其嶽父一家前來報案,說自己的妻子失蹤了,並懷疑是嶽丈的鄰居所為。人命關天,胡良接到報案後,當即傳來報案的村民和被告開始詢問案情。
  • 明清奇案之蹊蹺七命案
    小媳婦坐在驢子上,她的弟弟則在前面為其牽驢。就在姐弟二人快到家時,年幼的弟弟突然看到在大路旁邊,有個包袱,弟弟上前打開包袱一看,裡面竟然是幾個熱氣騰騰的蒸餅。夫家的人見小媳婦帶了蒸餅回來,個個都很高興,於是都圍上來。這時,小媳婦的丈夫有事外出去了,家裡正好剩七個人,而包袱裡的蒸餅也恰好是七個,於是夫家的人就每人分了一個蒸餅吃起來。小媳婦的婆婆捨不得吃,想把這個蒸餅給小媳婦的弟弟吃,但是小媳婦卻堅決不答應,婆婆見此,也只好自己把蒸餅吃了。
  • 明清奇案之「新科狀元之死」始末(上)
    那仵作解了屍體上的白絹,見死者外穿一件千補百衲的百家衣,身上散發出一股臭氣。他捂住鼻子正要去解衣襟,卻見裡面露出了掛在頸項上的招文袋,伸手往袋裡一摸,摸出了一個空印盒,便隨手遞給李知縣。李雨接過仔細一觀察,這印盒製作得精緻考究,像是皇宮之物,卻不知怎麼會到這乞丐手裡。哦,他想起來了,這不是那年他偶然見到過的巡按的印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