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妾成群》頌蓮:女人靠男人養的日子,靠不住

2020-10-08 小鈴鐺聊情感

擁有漂亮的臉蛋,是不是意味著女人有更多的選擇權?長得好看的女生,是不是更受生活優待?顯然不是。

《妻妾成群》裡的頌蓮擁有姣好的面容,但她的婚姻之路,她的人生都籠罩著悲劇色彩,命運並沒有因為她長得好看而優待她。頌蓮的悲劇,歸根結底是她放棄了努力,走了大多數女人都會走的道路。

一、在家靠父,出嫁靠夫

頌蓮的命運轉折從她父親去世開始。父親破產自殺,繼母不再負擔頌蓮的生活。讓她在做工和嫁人之間做選擇。頌蓮果斷的選擇了嫁人,嫁個有錢的人家,哪怕做小妾也無所謂。

頌蓮的選擇,葬送了自己的一生。一個從小依靠父親撫養的女孩,面對人生變故的時候,她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嫁人。

那個年代做工太苦,況且頌蓮生的細皮嫩肉吃不了那樣的苦。嫁人比做工輕鬆多了。

繼母嫁了父親,不說生活多麼輕鬆,至少在父親破產之前生活都是無憂的。自己有貌有樣,又何必去吃生活的苦。

嫁給陳佐千,頌蓮覺得自己揚眉吐氣了。在他的太太跟妾室之中,自己是最年輕的,也是最漂亮的。

她不再是寄人籬下的醜小鴨,她飛上枝頭變鳳凰了。她可以責罵戲弄嘲笑自己的丫鬟,因為她是主子。

頌蓮忘記了難熬的日子,忘記了看人臉色的不安。父親死了,她沒了靠山,如今找到陳佐千,頌蓮的腰杆又硬了。

她仗著陳佐千的寵愛,不將大少奶奶放在眼裡,當面嘲笑她老。父親靠不住沒有讓頌蓮意識到男人都是靠不住的。

陳佐千心情好的時候可以寵頌蓮上天,心情差的時候可以拽頌蓮落地。這一切,頌蓮無法把控。但除了男人,頌蓮能依靠誰呢?

有個男人倚杖,生活總會輕鬆點。這是頌蓮嫁給有錢男人的初衷。為了少受苦,少受氣,她可以放下身段,屈尊做小妾。

頌蓮打心裡承認自己弱,承認自己擔負不起生活的重擔,除了父親她的人生只能依靠嫁人。

這種思想不僅頌蓮有,其實很多女性都有。她們打心裡相信男人比自己強,男人可以賺大錢,自己不行,自己只能依靠男人生活。

自己不行源於不相信自己的實力,和不想讓自己吃苦。因為奮鬥不一定有未來,不一定能達到自己滿意的結果。

而且奮鬥太苦。既然如此何不選擇一條輕鬆的道路?嫁個有錢的男人,不是漂亮女人的權利嗎?女人信奉依靠嫁人可以改變命運。

二、自我放逐,陷入一群女人的鬥爭

草率地嫁人,是頌蓮的第一錯,頌蓮的第二錯是深陷情感鬥爭,為一個男人爭風吃醋。

大宅院的生活,一下亂了頌蓮的眼。頌蓮從不可一世,到發現危機四伏。宅院裡的女人,宅院裡的生活,不像頌蓮想像的那麼美好。

四個女人爭奪一個男人,家庭地位如何保全,全靠這個男人愛誰多一分。頌蓮慌了,她想牢牢抓住陳佐千,可越想抓越亂套,越努力越得罪陳佐千,讓陳佐千越厭棄她。

那一刻頌蓮才意識到靠男人的尊寵過日子,不過是花架子。一切全憑男人的心意,他今天高興想對你好點就好點,不想見你就不見。

而你無法對他發脾氣,你的生活指望著他。頌蓮是這樣的遭遇,又有多少女性深陷在這樣的遭遇裡?

男人是她們的天,她們仰望著男人生活。知道男人有小三有二心,她們不敢輕舉妄動,想用體貼善解人意收回男人的心。

她們外捉小三,對內不敢言語。她們的經濟大權在男人手裡,她們的日子指望著這個男人。

她們知道離開這個男人自己的生活將沒有依靠。她們不知道依靠家庭這麼久的自己離開男人後,還能做什麼?這樣的日子她們不敢想像。面對男人出軌,她們只能忍氣吐聲,苦苦哀求,希望男人看在孩子份上不要打破自己的美好生活。

亦如《我的前半生》裡的羅子君,面對陳俊生沒有影的出軌,她可以頤指氣使,她可以捕風追影藉機敲打陳俊生。

可是當陳俊生真的出軌了,她除了哭,連大聲質問都不敢了。她的生活太容易破碎了,一切都掌握在這個男人的一念之間。

她只能藉由過去,藉由孩子融化陳俊生的心,除此之外別無它法。陳俊生出軌她憤怒、生氣、傷心嗎?

羅子君當然難過,可是她連發火的勇氣都沒有。她的人生掌握在陳俊生手裡,她只能寬宏大量的原諒陳俊生,希望喚醒他對家庭的責任。

離開遠沒有想像的那麼容易,她已脫離社會太久,除了享受生活,除了花陳俊生賺來的錢,她都懷疑自己該怎麼生活下去,她沒有離開的底氣。破碎的婚姻,至少能保證她不被餓死。

這就是女人在婚姻裡的悲哀,一個全職主婦,面對丈夫的背叛,毫無辦法,沒有任何手段可以牽制男人,沒有任何技能可以養活自己。

女人堆裡的頌蓮也明白這個道理,她唯一可以仰仗的是為陳佐千生一個孩子。男孩女孩都好,但最好是男孩,這是一個女人的悲劇。

三、生子拴住男人心

這是頌蓮在面對失寵時唯一想到的辦法,她已毫無辦法。美貌沒有用,溫順沒有用,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奈何頌蓮的肚子不爭氣。

面對失寵的困局她毫無辦法,那人年代,男人就是女人的天,頌蓮不能讓自己的天塌了。

只是頌蓮不明白,孩子並不能拴住要變心的男人,大太奶奶生了兩個孩子,一個掌管家庭收入開支,一個孩子在上大學。

這些都無法讓陳佐千專心愛大太奶奶,相反又納了三個妾。除了頌蓮,另外兩個姨太太都有孩子,但依然無法拴住陳佐千。可見生孩子並沒有用,並不能拴住男人。

可是多少女人信奉這個,丈夫有二心了,一哭二鬧三上吊,都試過了,沒有用。最後她們聽長輩的話,意圖生個孩子留住男人。

孩子生了,但她們的生活卻沒有得到任何改善,相反更加艱苦。男人還是該怎樣就怎樣,一個孩子並不耽誤男人網戀,出軌。

相反女人就慘了,一個孩子徹底將自己絆住了,讓自己更離不開負心的男人。女人不忍心讓孩子年紀輕輕,沒了父親。女人一個人也擔不起自己和孩子的生活。那樣的生活女人怕,女人心裡沒底。

一個個錯誤的決定,讓女人把自己困在了無愛的婚姻裡。生活確實很苦,自己打拼很累,這樣的生活不知道何時是盡頭,不知道自己何時能成功。

人都貪圖享樂,但有些時候多吃些苦,沒有壞處。吃些苦,賺些錢,口袋裡有錢了生活的底氣也就有了。

管男人有沒有錢,人品好,愛了就嫁。因為自己兜裡有錢,心裡不膽怯。男人出軌也不怕,女人有底氣把他掃地出門,因為自己有賺錢的能力,不仰仗他什麼。

工作累工作難,看錢份上還能沒有動力嗎?女人不要放棄對生活的掌控權,兜裡有錢會讓你少受很多氣。

加油好好努力,現在受氣,為日後不受氣。

相關焦點

  • 《妻妾成群》:靠男人的女人,下場都很慘
    前幾天,有同事問我最近在看什麼書,我說:《妻妾成群》。問我的是位男同事,他的反應特別有意思:妻妾成群?這可是我的夢想啊,可惜生不逢時,沒機會了。部門一個小姐姐,聽完是另一個反應:是不是古代霸總文啊,男主像韋小寶那樣,身邊各種鶯鶯燕燕,各種爭寵?不得不說,《妻妾成群》這個小說名起得很成功,男人聽完瞬間有了憧憬,女人忍不住浮想聯翩。
  • 《妻妾成群》:頌蓮的悲劇是新思想與封建思想碰撞的產物
    女人到底算個什麼東西,就像狗、像貓、像金魚、像老鼠,什麼都像,就是不像人——蘇童《妻妾成群》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的獲得者蘇童,曾寫過一部作品叫《妻妾成群》。小說主要講述了在舊社會時期,有一個叫頌蓮的女大學生,在家境落魄後,被迫中斷學業,然後選擇嫁給了一個50歲的富家老爺做妾。
  • 《妻妾成群》:淺析女主頌蓮悲劇人生的三大原因及命運走向
    前言:《妻妾成群》是蘇童的中篇小說。這個小說講述了19歲的頌蓮,她讀過一年大學,受過新時代教育,但因父親生意失敗自殺後,生活遭到改變。繼母讓她在打工和嫁人中選擇,她選擇了嫁給年長自己30多歲的陳佐千為妾。她自小沒受過苦,她希望自己能過著一種無憂無愁的生活。
  • 《妻妾成群》‖女人為何為難女人——解讀封建社會的女人
    代表作包括《園藝》、《紅粉》、《妻妾成群》、《河岸》和《碧奴》。曾獲得曼氏亞洲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百花文學獎等榮譽。本書以一個男人娶了四個女人做太太,四個女人為其生存原則,在家庭內部開展互相爭寵、傾軋的故事。以主人公頌蓮的視角,帶領讀者走進陳家大院,解讀封建制度中女性的悲慘命運。
  • 《妻妾成群》:深宅內院,女人爭寵,揭開了人性隱藏的醜陋一面
    ---蘇童蘇童的短篇小說裡,《妻妾成群》是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蘇童通過對舊時代女性的描寫,勾畫出了一個又一個細膩又獨具特色的女性形象。一部《妻妾成群》寫就的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反映的是舊年代女人的真實現狀。
  • 《妻妾成群》:淺析三太太梅珊的命運悲劇
    前言: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講述了一個「受過新時代教育」的女學生頌蓮,因父親生意失敗自殺後,她選擇了嫁到高牆深院、秩序森嚴的封建家族陳府,成為長自己30多歲的男人陳佐千的第四房太太。本書的作者蘇童是當代著名作家,迄今已發表作品百餘萬字,代表作有《妻妾成群》、《紅粉》、《罌粟之家》等等,《妻妾成群》是他的成名作。
  • 《妻妾成群》:19歲女學生自願嫁給半百老頭,失去的只有青春?
    取得了如此多成就的一部影片,其最初來源是年僅26歲的蘇童寫下的一部中篇小說——《妻妾成群》。南方大宅院裡,一個男人和四個女人之間的故事,明爭暗鬥,此起彼伏,故事十分精彩絕倫。2018年,《妻妾成群》入選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
  • 豆瓣8.2分《妻妾成群》:大宅門裡的女性悲劇
    這部作品主要描述了一個「受到過新時代教育」的女學生頌蓮,因為父親去世家道中落而資源嫁到高牆深院秩序井然的封建家族陳府,最終又在「妻妾成群」的明爭暗鬥中走向精神崩潰的悲慘命運,再現了封建禮教吞噬人性的恐怖景象。
  • 蘇童《妻妾成群》:一夫多妻,花式宅鬥,男女最終的結局是被掏空
    蘇童的《妻妾成群》,從書名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知道,這是一部寫舊時女人的小說。1991年由張藝謀和鞏俐黃金搭檔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上映後,轟動了國內國際影壇。2018年,《妻妾成群》又入選了「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原著和電影的雙重成就,讓《妻妾成群》一直停留在大眾的視野,魅力不減當年。
  • 《妻妾成群》:女人最難走的路,是捷徑
    作家蘇童的名篇《妻妾成群》,講述了19歲的女學生頌蓮,因為父親生意失敗而自殺,導致她沒了經濟來源,在繼母給出工作和嫁人這兩條路中,她選了嫁人,並自願嫁到有錢人家做妾,她以四太太的身份進入陳府,僅一年時間,就從一個青春靚麗的大學生,被壓抑的陳府生活逼成瘋子的悲劇故事。
  • 「侯門一入深如海」4個女人的悲歡離合|蘇童《妻妾成群》
    頌蓮說,這事多無聊,反正我都無所謂的。我就是不明白女人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女人到底算個什麼東西,就像狗、像貓、像金魚、像老鼠,什麼都像,就是不像人。蘇童的《妻妾成群》,言明封建家庭的黑暗,書寫舊時代女性的悲哀,家不是家,人似非人。
  • 《妻妾成群》與《大紅燈籠高高掛》的風格和藝術特徵
    這一點,在作品《妻妾成群》中頗為明顯。大太太的冷淡漠然,二太太的面慈心狠,三太太的潑辣狠勁,頌蓮的果敢倔強,都在作品《妻妾成群》中被描寫得淋漓盡致。即使在《米》中,原本卑微如螻蟻一般的五龍,雖然起初唯唯諾諾,但實際上胸有城府,也是有著自己獨特而鮮明的個性特點的。所以說,蘇童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韻味,無法被其他的形象所掩埋或者是覆蓋。
  • 妻妾成群:19歲四姨太一夜失寵,連張藝謀都不敢拍,其實大有深意
    頌蓮說:「我就是不明白女人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女人到底算個什麼東西,就像狗、像貓、像金魚、像老鼠,什麼都像,就是不像人。」他以超乎女人的細膩筆觸給我們刻畫了一個年僅19歲的大學生頌蓮悲悽的妾侍生涯。小說中,50歲的富商陳佐千娶了四個女人作為太太,其中剛娶不久的美嬌妾頌蓮,她學識不淺、樣貌清純,本來可以寵冠內宅。可她偏偏孤傲不遜,不甘寂寞且又渴望自由,最終只能在眾多妾侍的爭寵中瘋癲痴狂。
  • 《妻妾成群》:家丁殺害三姨太,少女大吼「殺人」,眾人冷眼旁觀
    這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蘇童的經典小說《妻妾成群》中的一個片段,描寫了頌蓮誘惑飛浦時的場景。頌蓮是故事的主角,飛浦則是老地主陳佐千的兒子。頌蓮一開始就想好了,嫁到窮人家雖然能做大的,但是得過苦日子,倒不如嫁給個有錢人家當個姨太太,不愁吃喝,日子能過得舒服些。
  • 四太太頌蓮:時代的產物還是命運的悲劇
    蘇童先生的中篇小說(妻妾成群)裡,刻畫了民國時代,一個典型的後宅大院的複雜生活。第一次見面,頌蓮隔著門扔出一句去西餐廳見面。陳佐千居然沒有惱,他想的是:畢竟是女學生,總有不同凡俗之處。她的選擇,表明了她內心依舊是有依附於男人生活的想法,可一腳踏進陳家大院,生活並不那麼容易。一來他們年齡相差太大,典型的老夫少妻。二來,頌蓮只是個妾室,心眼還沒那麼多,生活能好到哪裡去。
  • 《妻妾成群》:夜晚點燈去哪個夫人房間?封建社會婦女的悲哀
    《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原著小說是蘇童筆下的《妻妾成群》,這部小說描寫的十分細膩,從第三者的視角對女主角頌蓮進行了全方位的描寫《妻妾成群》講述的是四個女人同侍一夫的故事,她們明爭暗鬥、爭風吃醋,最後都沒有逃過命運的悲劇,這是封建社會女性的悲哀,也是人性的殘酷。整個故事都圍繞頌蓮展開, 從她進入陳家備受恩寵,到最後被冷落而瘋掉,無不體現出舊社會女性的地位低下,只能靠取悅男人而活,沒有自己獨立的思維,只能依附於男人。
  • 《妻妾成群》:藏於高牆深院的勾心鬥角,揭露赤裸裸的人性和欲望
    「痛苦中的四個女人,在痛苦中一齊拴在一個男人的脖子上,像四棵枯萎的紫藤在稀薄的空氣中互相絞殺,為了爭奪她們的泥土和空氣。」——蘇童都說,「三個女人一臺戲」。這句話倒不是對女人的性別歧視,而是時代背景下的衍生物。中國擁有上下數千年歷史,可女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男人的附庸品,被關在高牆深院之中。
  • 《妻妾成群》宅鬥劇的鼻祖 年輕貌美有文化的四姨太是如何瘋了的
    宮門深深,女人心機輪番上演,演出女人互相傾軋水火不容的慘烈。都是封建時代,女人附庸男人時代的悲哀。女人的生存空間太小,小到永遠只能在四面牆內瘋狂,小到為了能有一席之地,性格扭曲陰暗都只是小兒科,鬥到你死我亡才是常態。其實要說「鬥」,作家蘇童的《妻妾成群》才是女人勾心鬥角宅鬥劇的鼻祖。父親茶葉生意倒閉,割了靜脈自殺。繼母給她兩個選擇:嫁人或做工。頌蓮選擇了前者。
  • 豆瓣8.2《妻妾成群》:一切的痛苦與恐懼,皆源於看不清自己
    前言《妻妾成群》是蘇童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通過描寫一個「受過新時代教育」的女學生頌蓮,嫁入封建家族陳府,最終在「妻妾成群」的明爭暗鬥中走向精神崩潰的悲慘命運。表面看,這是一個一夫多妻的故事,痛苦中的四個女人,在痛苦中一齊拴在一個男人的脖子上,像四棵枯萎的紫藤在稀薄的空氣中互相絞殺,為了爭奪她們的泥土和空氣。
  • 蘇童之妻妾成群:頌蓮從清純大學生變成女瘋子的過程淺析
    蘇童的創作風格變化挺大的,由先鋒派轉變為傳統風格分水嶺的,可以說就是這部讓他一舉成名的《妻妾成群》。當然這背後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張藝謀把這部中篇小說改為「大紅燈籠高高掛」,搬上銀屏,並獲得威尼斯電影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