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老韓講故事:夜壺軼事

2020-09-07 香魂女

夜壺,現在城裡的年輕人多不知其所以然了,但在幾十年前卻是家家必備之物。夜壺,陶瓷燒就,口小、肚大、背駝。像只望月的蛤蟆,常置於床下,供人方便之用。俗話說:水火無情,夜半尿脹憋醒,急需釋放。拎起夜壺、直瀉其中,頓時全身通泰、眉梢舒展。

夜壺應該起源於北方。因北方天寒夜長,人們極不願意鑽出熱被窩下地去尿尿。而老男人到了一定歲數就會尿頻、尿急。尿意急迫時,刻不容緩,除了夜壺幾乎無計可施。在鄉間,最有資格在被窩裡尿尿的,通常都是一家之主。用來接尿的器皿多在夜裡使用,所以尿壺也就順理成章地被稱之為夜壺了。

那年在南寧一家古玩店看到一件清代女用夜壺,此壺白胎青瓷,上橢下方,捲雲紋纏枝蓮雙蝶青花。不僅設計美觀,還口闊似掌,可防止側漏。有意思的是在接尿的地方還畫有兩隻蝴蝶,我問老闆,這蝴蝶畫在這兒有什麼講究嗎?他說這還不明白?蝴蝶隱喻女陰呀。我這才恍然大悟,為什麼古人愛用蝴蝶做紋飾了。

女用夜壺的由來可以追溯到西周,直至清朝更有精美圖案的青花瓷女用夜壺。它曾是古代女人夜晚必不可少的生活器物,現已失傳。

據傳,一富家小姐睡懶覺,幾個閨蜜來訪,慌亂中女用夜壺來不及倒,隨手擱在博古架上。眾閨蜜玩得口渴,一人見博古架上夜壺甚美,以為酒器,遂拿下來倒在幾個碗中。眾人一飲而盡,只因其味怪異,心中皆暗自揣度,幾年陳釀方得如此氣味?

我印象裡最深的當是五舅那隻紅陶夜壺了。耐腐蝕、防滲漏,且敲擊時鏗鏘有聲。五舅即便去隊裡的倉庫守夜、照看場面,也離不開他那把夜壺。他右手提著夜壺,嘴裡哼著小調,不緊不慢,小心地借著夜色前行。那把夜壺每次都被兒媳挸得潔淨明亮,那紅陶所呈現的淡黃色,在月光下格外耀眼,讓我這個對什麼都好奇的孩子總想上前去撫摸一下。有時想幫他提提,但他總是推託,說那是他爺爺的爺爺傳承下來的,生怕我不小心會失手摔破。

讓我好生奇怪的是,每到早晨,五舅總要小心翼翼地將那盛滿尿液的夜壺往回提。我問他:為啥不把尿倒淨了再提回來呢?而他總是說,提回來可以澆菜呀。這人尿澆過的蔬菜香甜可口,味道不一般。用現在的觀念,那菜才是正宗的綠色、環保了。

看來,五舅走在蜿蜒的小道上,提著的那把夜壺,不只是防備晚上方便時受涼,更在乎的是那能給自留地裡的青菜催肥的尿液了。

五十年代的中國,處處政治掛帥。雖說夜壺只是一件區區小物,可壺上的圖案也各有千秋。那時,得勝堡貧協主任的夜壺上面歪歪斜斜地畫著一個小丑,身上寫著「杜魯門」三個字,旁邊是一隻張牙舞爪的螃蟹。因為韓戰,杜魯門成了「美帝國主義」的代表,他的形象隨即在那個狂熱的年代被醜化,革命宣傳的陣地就連夜壺也不肯放過。

據傳,當年貧協主任去供銷社買夜壺時,售貨員把供銷社所有的夜壺都讓他挑了,他還說不能用,售貨員說,好好的東西咋就不能用了?貧協主任說,這些夜壺口太小。售貨員紅著臉說了句:流氓!扭頭就走了。貧協主任自覺無趣,後來下大同買了這把「杜魯門」夜壺。

得勝堡有個老中醫善於養生。五十年代,他每年用夜壺燒豬肚、煮雞蛋吃。王先生是堡裡的文化人,念過私塾,識些文字。他翻過《本草綱目》,稱書中第十三章記載的人中白,具有清熱降火,止血化瘀之功效,常用於肺痿勞熱等症。堡裡有個娃娃患肺癆,夜間咳嗽、盜汗,不得安眠。其祖母林奶奶前去求教。提到人中白,林奶奶自然不懂,王先生就耐心解釋,人中白是書裡講的名稱,其實就是夜壺壁上尿液長期積澱形成的固體物,也就是俗稱的「夜壺砂」。一說夜壺砂,林奶奶立馬就明白了。

次日一早,林奶奶就去堡子灣買回一隻豬肚,反覆洗淨,往豬肚裡塞進幾塊冰糖、幾片老薑,然後用針線將豬肚的破口處縫合,塞入林爺爺的夜壺。按規矩,煮豬肚必須採用黃酒,不得摻水。一切就緒後,將夜壺拎到院子裡,用三塊磚頭架起來,下面點燃柴草加熱。林奶奶謹記著王先生的反覆交待,火不能旺,否則夜壺爆裂,會前功盡棄。林奶奶自然不敢大意,一直守著那把夜壺,小心翼翼地撥弄著下面的火焰。

大約過了一個時辰,約摸豬肚燒熟了,林奶奶卻沒法將豬肚從壺嘴裡弄出來。豬肚好進不好出,林奶奶不敢用力,生怕弄碎了林爺爺的寶貝。後來不得已,她找了把剪刀,伸進夜壺嘴裡鉸,然後再用筷子一片片夾出來,放在碗裡。

那些豬肚,後來都給娃娃吃了。不知是病重,還是藥量不足,最終那個娃娃還是沒保住。林奶奶生前多次嘆息說,那把夜壺怪她洗的太勤了。

文革時的一天,得勝堡大隊的隊長老黑早晨去趕集,發現一家酒店賣的散裝白酒挺便宜,可他沒帶酒壺。他正在苦惱用什麼裝酒,突然發現隔壁在賣夜壺。正好他家裡的夜壺破了,何不買個新夜壺來裝酒,反正是乾淨夜壺,回去再灌到酒壺裡,不都一樣嗎?

老黑買了新夜壺,打了半夜壺酒提回家,放在廚房水甕圪嶗裡,吃過早飯就下地幹活去了。黑嬸自打早就忙家務,一直沒顧上解手。正要出門,只見親家公滿面春風而來。

黑嬸急忙吩咐孩子去地裡叫他爹,自己則端茶送水,招呼親家公。忙乎了一會兒,她實在尿意緊迫,想在廚房解個小手。但解手有響動,有點不雅。黑嬸心生一計,大聲招呼外頭的親家公:「您兒等著,我來給你倒壺酒。」親家公回答說:「親家母,誰家一大早就喝酒?快別倒了,喝茶就行了,酒等晌午吃飯時再說哇。」

黑嬸聽了,趕忙從水甕後頭拿出老公新買的夜壺,一邊拘謹地尿著,一邊說:「那我只好把酒倒回去了。」親家公在外面只聽得「稀裡譁啦」一陣聲響,直以為是親家母在把「酒」灌回「壺」裡。黑嬸方便好,趕緊張羅著做飯。

卻說那天老黑從地回來,已近午時。飯菜上桌,黑嬸說老公:「你陪親家公先吃著,我去供銷社打點醋去。」說完,她就一陣風似地出門了。

老黑正陪親家吃飯,忽然想起早起打的酒來,於是從廚房提出夜壺,不好意思地向親家解釋:「我早起沒帶酒壺,把酒灌在了新買的夜壺裡。您兒放心,夜壺一次也沒用過。來,滿上,乾杯!」說完,他給親家和自己都倒滿了「酒」,並率先仰頭一飲而盡……

好酒好菜好心情,這位好酒的親家也端起碗就喝。喝了兩口,覺得酒裡有股尿騷味,就對老黑說:「看來用來裝啥的東西只能裝啥,用過沒用過都一樣!」

老黑也喝出了尿味,但他只好硬著頭皮說:「那可不,有一次我半夜起來方便,不小心把夜壺踢破了,情急之下,就用酒壺拿當夜壺用,也沒有去涮,第二天去倒尿,那酒壺裡的尿硬是一股酒香味。」

聽五舅說,民國年間有個比利時神父特別喜愛中國古陶器。一天,他來到大同城裡的一家古玩店,一眼就被店內角落擺放的一個陶罐吸引住了。那個烏黑瓦亮的陶罐口小肚大,胎質厚實,口沿和內壁上還有一層淺白色的「包漿」。老外拿起來一看,眼睛立刻瞪得老大。憑經驗,他感到自己遇到了一個古董。再用舌頭一舔,鹼性味道很大。於是他進一步斷定,這陶罐的燒制年代最晚也在戰國時期,而且還是用北方鹼性土燒制的。這樣的「古董」可謂千年不遇,老外欣喜若狂,趕緊問價。誰知店夥計說老闆不在,這罐子不賣。老外一聽急了,央求道:「我多多給錢,賣給我吧,我是真的喜歡這個東西。」客人如此,夥計無奈,只好把心一橫,說:「這罐子真不能賣。既然你這麼想要,那就把它送給你吧,我一分錢也不收!」老外大喜過望,很義氣地放下一塊「勞力士」,喜出望外地抱著罐子走了。店老闆回來後,聞知此事笑彎了腰,說:「一個夜壺換一塊勞力士表,值!」

五舅還說:早年間,得勝堡一老財起房。施工過程中與匠人發生糾紛,匠人氣急敗壞欲罷工。工頭好說歹說安撫住匠人們,才把房子蓋好後驗收交工。待到寒冬臘月,西北風呼呼地刮,雪花飛飛揚揚地灑。每至天黑,財主就聽到家裡四處都是嗚嗚的怪叫聲,令人毛骨悚然。請來大仙,大仙作法後說是得罪了某仙人,還得去找起房的工匠來破解。無奈之下,財主只好去請匠人。經再三央求,匠人終於來了,帶法器上房做法後,當晚就沒事了。

兒時聽了這個故事,覺得匠人很神秘,後來才知道是匠人作得怪。原來匠人在上房頂的時候,將幾把夜壺口朝外,偷偷地砌在了靠近房頂的牆裡。西北風一刮,就呼呼作響,酷似鬼哭狼嚎。匠人上房作法帶的法器實際上是泥巴,把夜壺眼堵住就行了。舅舅因此告誡我們「有錢日怪,不要和匠人作對。」

五舅的長子堡奎,兒時十分淘氣。一次因沒按時完成作業被老師叫到辦公室門口罰站。那天他無聊地用腳使勁碾著地上的小草,無意間看見在牆角有一個小罐,他知道那是王老師用的夜壺。他忽然想起了什麼,一點一點地挪到夜壺跟前,四顧無人,只有教室裡傳出朗朗的讀書聲。他從口袋裡摸索出鉛筆刀,然後蹲下身來,一手摁著夜壺,一手用小刀一點一點地在底部鑽。半天功夫,終於鑽出個小洞來。

次日晨,堡奎早早就來上學了。離老遠他就看見,王老師的被窩褥子床單,像萬國旗一樣地披掛在籃球架子上。他裝作若無其事的走過去看,只見上面尿跡斑斑,很像地圖。他樂啊,樂的屁顛屁顛的。

他又特意去看了看那個夜壺,還是在老地方端端正正地放著。王老師本來就高度近視,看來他根本沒發現夜壺底下的小洞,肯定以為自己老了把不住門了。

下課時,堡奎又興奮地領著十幾個孩子一起去圍觀。王老師見狀臉紅紅的,咳了一聲,慌不擇路地逃了。他感覺好極了,心裡舒坦多了,仿佛天空也藍了,連空氣都透著芬芳。

聽表哥講,很多年前大同城的西門口,有個扎靈屋的老翁,其小閨女美豔如花,老父為了能找到一個有才華的女婿,特出一上聯,聲稱如果誰能對上,便將小閨女許配給他。上聯為:「靈屋,篾扎紙糊,擋不得風,淋不得雨,給鬼住。」

很多文人墨客聞訊紛紛前往一顯身手,希望能夠抱得美人歸,但都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城東有一個賣夜壺的後生恰巧路過,看了上聯,脫口而出,堪稱古今絕對:「夜壺,泥捏火燒,裝不得酒,盛不得茶,有求用。」

終其,這個賣夜壺的後生,成了老翁的乘龍快婿。有道是:有才而不在高深,而在實用……

相關焦點

  • 黑嬸和夜壺的故事
    他正在苦惱用什麼裝酒,突然發現隔壁在賣夜壺。正好他家裡的夜壺破了,何不買個新夜壺來裝酒,反正是乾淨夜壺,回去再灌到酒壺裡,不都一樣嗎? 老黑買了新夜壺,打了半夜壺酒提回家,放在廚房水甕後面,吃過早飯就下地幹活去了。黑嬸自打早就忙家務,一直沒顧上解手。正要出門,只見親家公滿面春風而來。 黑嬸急忙吩咐孩子去地裡叫他爹,自己則端茶送水,招呼親家公。
  • 故事:老韓講故事:醫療隊軼事
    這是堂姐親口跟我講的。我和堂姐分析猜測這個民俗:莫非是這裡偏僻落後,老鄉希望有外來人改善人種?這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現在可能不再這樣了吧?
  • 故事:學徒夥計與冰糖夜壺
    柱子似乎明白了,點了點頭,出門遠遠聽見有人喊:「冰糖葫蘆——」「冰糖夜壺!冰糖夜壺!」柱子一拍腦門,大喊起來。這一次,過路人都停下來,圍著雜貨鋪哈哈大笑。柱子以為大家要買,拎起一個夜壺,笑著說:「夜壺在此,價錢公道。」掌柜的從人群外擠進來,上去就給柱子一耳光,怒道:「你瞎吆喝什麼?」「我把客流引來了啊?」柱子委屈的說。
  • 故事:老韓講故事:麻哥麻姐軼事
    周麻子也講了他的不幸,姑娘對他表示很同情。快到站了,姑娘很誠懇地說道:「周同志,我有個請求,如果你方便的話,能不能去我們學校去一趟,見見我的學生們呢?」這句話不要緊,周麻子可是心花怒放了:別的姑娘見了就躲,人家還讓我去她們學校,真是破了一個天大的荒呀,莫非她對我有意?這麼漂亮的姑娘,周麻子巴不得和人家多聊會兒呢,這樣的請求能不答應嗎?
  • 故事:夜壺當茶壺 吃了大虧臉通紅
    機靈嫂一轉身提了一個夜壺過來,用那壺嘴就給王大懶續水,王大懶跳起來問:「夜壺不能拿來裝水!髒!」機靈嫂說:「不髒不髒,你不是說水最乾淨嗎?我用水洗了一遍了!」「不行不行!洗過也不能喝!髒!」機靈嫂笑著問:「那你說水最乾淨,水洗過你也嫌髒?」
  • 故事:老韓講故事:打長途
    紋革時打長途,電話接通,拿起電話要先講一句「為人民服務」,電話那邊立刻應答道:「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然後再說:「請找某某某」。如果你不講段語錄,對方就會認為你不革命,而把電話掛斷。叫聽電話時,喊人者用很大的聲音念領袖語錄或喊革命口號,如果沒人出來,他會用更大的聲音接著喊:「要鬥私批修!
  • 《中朝故事》之徐彥若軼事
    徐彥若軼事徐彥若的弟弟叫徐彥樞,大中末年,中元夜在坊間觀賞花燈。深夜時分,遇見一人上前向徐彥樞行禮攀談,便一同前行,此人對徐彥樞說:「您是貴人,日後您的兄長必定位列公卿。然而近十年內,令兄需要離開京師去往五千裡外之地,才能免於一劫。不然,必將有大難。」二人走到一個小巷口,此人對徐彥樞說:「在下便在這個小巷子裡居住,他日請過來做客。」說完二人便各自回家。
  • 故事:老韓講故事:典妻
    再給大家看一張民國時期雁北的典妻字據,說說這背後的故事:「立典約據字陳阿旺,茲緣鄙人家無恆產,度活維艱,況且一家數口,殊難供給。際此米珠薪桂,百物飛漲,無法救濟撫養兒女。今承何珍君介紹,情願將旺妻張氏典與楊林鎬生兒育女,三面言明典價,計京谷一千三百斤,隨時收足無存。張氏典之後,所有男女產生應歸林鎬撫養,長大成人,接續楊氏宗。
  • 故事:老韓講故事:土豪老耿
    人們本以為老耿吃了幾年洋麵包,這次回來有了吹牛的資本,酒桌上一定會海闊天空,講一些人們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事情,誰知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老耿竟然哭得淚流滿面。他說:真後悔那時沒好好學習,至今一句英語都不會說,上街說個迷路,家都尋不見。
  • 故事:老韓講故事:盤炕
    關於老家的炕還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愛和溫暖蘊藏其中。火炕凝聚著親人無盡的愛,講述著家鄉最美的故事。得勝堡是我的故鄉,我總想寫點東西給這個曾經養育過我的地方。自己雖有艾青對故土的深沉大愛,卻無沈從文清新雋永的筆端,只好細數碎念記憶的片段了。
  • 老韓說:一旦做錯,想吃後悔藥都沒地買
    由於老韓做滷肉生意,兜裡並不缺錢;加上房子年年升值,於是決定早房不要錢,並打算把房子分給子女,也讓子女們擁有更多家產。大家日子好過了,他這個一家至尊也就能得到更多的尊重,然後就等著晚年享福吧!越想越美,竟然好幾天沒睡好覺。
  • 故事:老韓講故事:相親
    聽介紹人講,我走後,一屋子的人展開了充分的討論,一致認為我冷熱不分,腦子肯定有毛病。就因為一個假領子,好好的一樁婚事泡湯。4、還有一個閨女,雖然沒有工作,但有城鎮戶口。頭一次見面,雙方印象還湊乎。我第二次登門時,母親讓我給人家帶了些禮物,那時點心很貴,母親就從家裡給拿了幾坨子自己壓的粉和三四十個油炸糕。
  • 老韓講故事:山西陋食
    黃花梁戰國稱黃華,北魏、北齊名黃瓜堆,隋唐以後稱黃花堆、黃花嶺,是個有故事的地方。過去的晉商過雁門關後再走上兩天的路程,就到了一個村莊叫做歧道地。爬上這個村子附近的黃花嶺,他們可以看到兩條路,一條通往殺虎口,一條通往張家口。這兩條路都可以到達蒙古草原。
  • 故事:老韓講故事:餓死鬼傳奇
    四以下故事,是聽表哥說的,真假無從考證。我加以改編,與大家分享。說的是雁北某村,村口有家小飯鋪,名為「上一當」,老闆是當地人,姓胡。故事真正詭異的地方,要從2008年的一個冬夜說起。那天臨近冬至,天氣寒冷,北風呼嘯。大約晚上九點時分,老胡看見再無顧客上門,收拾停當,準備關張。
  • 老韓講故事:吃肉
    聽父親講,1962年,內蒙古衛生廳舉辦的幹部培訓班結束,會餐時,炊事員做的紅燒肉每席一碗,每碗八塊,每人一塊;席間,有一碗少了一塊,未吃著的人找炊事員爭吵,後來領導知道了同意補一塊;而另一席碗裡多了一塊,多的這一塊誰吃呢?定不下,後經全席人同意拈鬮。就在大家聚精會神拈鬮時,多餘的那塊肉不知被誰偷吃了。
  • 故事:老韓講故事:痴人劉元二
    4、1972年夏天,電建公司土建工地在呼市西郊電廠大禮堂召開全工地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講用會。會前各班組此起彼伏地高唱革命歌曲,積極分子們剛陽之氣十足,歌兒唱得驚天動地,震得禮堂玻璃都呼啦啦地響。坐在主席臺上的劉元二看著臺下引吭高歌、汗流浹背的部下,心裡一熱,一把抓過麥克風:「來,來,來,我起頭,咱們全體一起唱!」
  • 故事:老韓講故事:派飯
  • 在一起(18)梅愛華親赴湖北攻克難關,老韓幫助梅愛華做口罩
    梅愛華是通過老韓妻子才找到他的,她希望老韓同意跟著她回寧波去做口罩,畢竟在她認識的人中,知道口罩生產方法的只有老韓一個。為了表現出自己的誠意,梅愛華還承諾公司上市後給老韓原始股,但老韓依然還會為了之前的事情耿耿於懷,明明梅愛華說的是把口罩捐出去,但最後全都買了。梅愛華承認這件事情是自己做的不對,但是她現在只想為國家為社會出分力,但老韓依然不鬆口。
  • 老韓講故事:灶鑊
    雖有「穢柴不可作食」一說,但那是對有修養的人講的,草民饑寒交迫可顧不了那麼多!乾燥的玉米稈好燒,但火力小,煙囪一抽風,便隨風而逝。燒火時,儘管不停地往灶裡添,火頭竄起熄回,灶膛內頓時火出柴盡。最好的柴禾是硬柴,包括玉米芯、葵花稈、枯萎的樹枝、殘留的樹根。然而只有逢年過節,冬日取暖才捨得燒硬柴。
  • 故事:老韓講故事:小綹老二
    聽老二講,他學徒期滿即將出師時,師傅為了考驗他一下,一天深夜,帶著他到了一戶富裕人家的院牆外讓他翻牆入院。他剛翻進去,師傅就在院牆外大喊:「有賊進去偷東西了!」他在院裡急了,慌忙尋找出口,情急之下就從院裡平日供狗出入的洞口往外鑽。無耐狗洞插滿帶刺的圪針,他順手將一個陶瓷尿盆扣到頭上鑽了出來,師傅見狀說:「你出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