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令官靴藏麥的故事

2020-10-10 濟寧名優產品



明洪武元年以前,山東南四湖之一的南陽湖還沒有真正形成,那時獨山湖已經是一片汪洋,南陽湖區的老百姓還是主要靠耕種為生,但因黃河時常決口,加之地勢低洼,造成十年九澇。百姓流離失所,背井離鄉,災區慘狀目不忍睹。可官府不但不賑濟災民,反而捐稅依然,難民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原任縣官不顧百姓死活,隱瞞災情,卻得到提拔重用。新上任的縣官叫呂源,時常下鄉察看,深知湖區受災老百姓疾苦,多次上書申報災情,請求減免賦稅。可貪贓枉法的官府是原任縣官提拔過的,如果呂源上書屬實,原任縣官就是欺君之罪。因此,對呂源百般刁難,扣上「謊報災情,抗稅反上」的罪名。呂源不畏強暴,不停地為民請願。最終引起皇上重視,派欽差大臣赴運河故道上的南陽鎮察看,不巧此時不是汛期,未收穫的麥子受災還不嚴重,如果認定他謊報災情,不僅自己活不成,還會連累百姓繼續遭殃。

他召集差役商量了一個對策,整好衣冠,把未成熟的麥穗裝進靴子裡,準備迎接欽差大臣。呂源把他們領到了臨近南陽的獨山湖,指著一望無際的水面說:請大人們看,這都是千頃良田,沒收的麥子全被水淹掉了。欽差們不信,要讓他下水撈上麥子才能定論。呂源料定他們會有這一手,撲通跳進水裡,不料水深沉入水底,他用力把提前準備的麥穗從官靴裡取出舉出水面。欽差們一看,湖底果然是被淹的麥田,莊稼受災確是實情,欽差當時就下令減免賦稅,遺憾的是這幫官員沒能看到呂源冒出水面。

呂源為報災保民,命喪湖裡。成千上萬的老百姓聞訊趕來,悼念呂公,並自發地在原魚臺縣南陽鎮建造了一座呂公祠,樹起萬民感恩碑,讓子孫後代不忘這位關心民生為民殉職的好縣官。祠堂在戰爭年代已被毀,現僅存「輿情愛戴——萬民感恩碑」的一塊殘碑。


劉迎水 搜集 整理

相關焦點

  • 故事:縣令大人住店
    古時有個縣令帶著家眷趕路回老家祭祖,到了夜裡,見天色已晚,就帶著家眷投宿旅店,縣令大人見店內樓上的客房鎖著,就問店家:「 這是為何呀?」 店家對他說:「 這樓上鬧gui啊,已有多年不曾打開了。」縣令大人向來不信邪,就是:「 這有什麼好怕的?每年si在我縣衙的人不計其數,我也沒見過那個gui 敢來找過我!」
  • 農村老頭報官後,縣令十分厭惡的問他是誰,知道之後嚇的屁滾尿流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清光緒年間一個老農的故事,他因為自己鄰居家的地耕到了老農家那邊,兩人發生爭執,最後兩家都鬧到了衙門裡面去,而另外一家則是花錢打點了一番。來到縣衙,老農擊鼓鳴冤之後,而此時縣令則是正好為怎麼討好剛被點了翰林的曾國藩而絞盡腦汁。曾國藩的老家就在縣令所管轄在這個縣,而縣令這個時候正在想辦法,哪有時間顧得上老農,則差人把老農轟走。
  • 新聊齋:縣令為官清廉,卻遭誣陷身死,託夢好友終沉冤昭雪
    大概半個月時間,蔣生風塵僕僕到達滁州,聽聞此處換了新縣令,而舊縣令胡生的事早被百姓遺忘。於是,蔣生來到衙門操起大石錘,欲擊鼓鳴冤,無奈那石錘有三十多斤重,非一般人勉強能舉起,可是那伸冤鼓又有大半個人高,蔣生瘦子瘦弱,加上遠途趕路疲憊不堪,根本無力氣擊鼓。
  • 新聊齋:城隍與縣令
    最大的一家叫做醉春樓,是縣令王正的一遠房親戚開的。這其中賺取的金錢和利益,大多都是被王縣令拿了好處。每次有府城和上面來的巡視官員,王縣令便親自作陪,帶著他們來醉春樓吃喝玩樂,以拉攏上面的各種關係,為他的升官之路創造條件。
  • 故事:民間傳奇:華瘋子冒名頂替做縣令
    身上沒了錢,一不能住店二不能吃飯,最後實在是沒辦法了,正趕上有一艘要去湖北的官船招募縴夫,無奈之下去應募。華瘋子都混到了這一步,還想著自己要當官,和這些縴夫在一起時候,還經常給人說自己要去北京見皇上,讓皇上封自己一個大官。眾縴夫都覺得這傢伙瘋瘋癲癲,經常戲弄他,不過這官船上有一個老者,衣著氣度不凡,經常盯著華三祝看,還時不時關照,賞一些吃的用的。一天起了大風,長江之上風高浪大,沒法行船,官船就找了一處靠了江岸,等著天氣轉好再上路。
  • 故事 有借條也討不回錢?巧縣令斷案!
    雙方籤字,老張頭看了一遍,開心的點著頭……轉眼一年過去了,老張頭終於盼到了頭,拿著借據去找吳清良,可是吳清良竟然不承認有這麼回事,氣的老張頭直打哆嗦,叫上兒子拉著吳清良去官府告官。縣令怒喝道。「大人冤枉啊,這借條是有,可上面的人不是我啊,小人也叫吳青良,可小人那個青和借條上的清不是一個字,再說了,字跡也不是我的字跡!」吳青良委屈說道。「那你照這個借條寫上一份,讓本大人比較一下,是不是一個人!」縣令威嚴道。很快吳青良照著就寫好了,呈給了縣令。「嗯嗯,確實不是一個人寫的,吳青良沒有說謊,本官宣判,這銀子吳青良不用還!」
  • 故事:木匠在新轎裡做手腳,轎子裡掉落的東西,讓縣令露餡
    這一天,忽然來了一個衙役,說是縣令喚他去縣衙裡,做一頂官轎。縣令姓高,官轎破舊了,想換新的,得知松木匠手藝最好,便傳喚他去做。 松木匠背著工具,到了縣衙。一談到工錢,高縣令出的價比市場價低了三成,松木匠說太低,背著工具想走。師爺湊近他耳邊說:「縣太爺高看你一眼,才會讓你打造官轎,你這一走,別想混生活了。」松木匠一愣,覺得言之有理,馬上換了一副笑臉,答應下來。
  • 故事:皇明諸司公案之唐縣令判盜盤碗盞
    蔡鄉官見繆奪不承認,於是命京存質去縣衙報官:狀告為竊盜事:慣賊繆奪,偷盜為生。今月二十日,蔡應瑞家宴請賓客,繆奪潛入房中,偷走金盞六口、銀臺盤六件。次日早上準備溜出門的時候被京存質遇見。請求追回贓物,剪盜除害。上告。繆奪也不甘示弱,也去衙門投告:狀訴為仇誣事:刁棍京存質,酗酒好色,倚仗鄉官的勢力橫行鄉裡。騙·奸了柳渭的妻子云氏,被捉了以後拿銀子消災。
  • 明月說《聊齋》之《冤獄》:昏官造冤案,神明辯是非
    大家好,我是會講故事的明月。今天說個昏官製造冤惹怒神明顯靈的故事。於是龐縣令便派人到朱生家搜取血衣,但搜來搜去,卻怎麼也找不到。龐縣令大怒,再次拷打朱成,打得他幾次死去活來。朱成便說:「這是我母親不忍拿出物證來讓我去死,等我自己去取!」於是龐縣又命衙役押著朱成回到家中去找血衣。朱成回到家對母親說:「我遇到這個昏官認定我就是殺人兇犯,如今有血衣,我是死;沒有也是死。反正都是死,還不如快點死去,也免得多受折磨。」他母親聽了,哭著進了內室。
  • 民間故事:冒牌縣令
    李定洲又言道,這世間上的人,都追求功名官祿,同樣我的父母也希望我成為這樣的人,如今我被委任為寧遠縣令。李定洲勸他說道,你無需懼怕,並無人知曉,來時我已令我家族中人,不得至寧遠尋我,以示為官清廉。三年後上京述職,當現身前來助你,你只管放心大膽的去做。說罷又拿出五十兩紋銀要給姜清做路資,途中收一兩個僕人伺候。姜清十分心動,暗道,也不知何時能中秀才,更不說舉人了。罷了,留在家中,只是看人臉色,食不果腹,不如去了,倒還活得瀟灑。便答應了李定洲,兩人都十分高興,彼此分離開來。
  • 縣令欺孤女,鬼怪懲兇徒 [聊齋故事]
    彼時,常山縣令昏庸貪婪,因額上有一紅疤,人稱疤面縣令,其子也是猥瑣浪蕩,欺男霸女,無惡不作。張遠到縣衙告官,反遭這疤面縣令護子,當堂痛打大板,關入牢獄。屋漏偏逢連陰雨,沉浸在悲憤中的朱兒,又驚悉哥哥四柱雖升任千夫長,但在日前與敵作戰中,不幸中了埋伏,戰死疆場,屍骨無存。
  • 聊齋故事:縣令投宿
    安徽霍邱縣縣令周潔經過的地方找不到客店投宿,周縣令和家僕見遠處一小村落好像有煙火,這時候天已經完全黑透了,主僕兩人就趕往那有煙火的地方。好不容易來到村莊,但似乎找不到有人的跡象,周縣令很是失望,突然,他倆聽到有女孩子的哭泣聲,順著哭聲來到這家門前。家僕敲了好長時間的門,才有一個十八九的女子過來給他們開了門。女子長得端莊秀麗,但看上去臉色蒼白,一副少氣無力的樣子。
  • 白話聊齋故事:嗜吃香油的官二代
    這篇聊齋故事,雖然也是講了不肖子孫的故事,但是與以往的不同之處在於,不肖子孫不是來討債的,而是來報仇的。故事揭示了一個不可辨駁的道理,任何人都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天理昭昭,討回公道的手段,既讓人出乎意料,也在情理之中。
  • 故事:遭報應的縣令
    高大人一聽不禁毛骨悚然,回想起一年前,他在此地當縣令,曾有一位過往的客商前來報官,說他被人搶了錢財和貨物,地點正是這碼頭,他親自到這裡調查,發現了一件怪事,從這裡走水路可直接通往縣城,但商船走到這裡,卻總是要在這裡卸貨,再僱傭腳夫從陸路把貨物運往縣城,大人心想,這不是多此一舉嗎?這其中必有蹊蹺,便向當地人打聽,可個個都支支吾吾不回答實情。
  • 縣令不好惹(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9年7期■常言道他的侄兒張長衛因口角打死了人,今天一大早被同明縣令李無華抓進監獄了。同明縣隸屬廣寧府,在張廣陵的管轄範圍之內,所以張長衛的管家第一時間趕過來稟報,請他幫忙救出自家主人。
  • 民間故事:無德縣令投生為豬超度惡行
    和尚們問湛一為何這麼說,湛一說:「三十年以後,某村一個清正廉潔的大官,無辜地被朝廷處以極刑,而那個大官,就是這頭豬下輩子的轉世。這頭豬生前是個縣令,做了虧心事,知道難以逃脫懲罰,就託生為豬,祈求超度前世惡行。所以我決定用刀割的辦法,再加上念經咒超度這豬,想不到被你們這些平庸之輩壞了事。不過這也是命定的天數,無法挽回了。」
  • 一婦女報官殺人,縣令:可有證人?婦女:只有公狗!縣令:這好辦
    在我們的印象當中,王之渙是一名溫文儒雅的書生形象,除了是一名詩人,王之渙還有一項副業,他曾經是衙門的縣令。你知道作為詩人的王之渙破起案來是什麼樣嗎?接下來我們就要講這個故事。王之渙曾經擔任朝廷的小縣令,雖然官不大,但是王之渙盡心盡力處理好每一件事情。在他當縣令期間,百姓非常的愛戴他,他能將一樁樁奇葩的案例處理得非常得當。在沒有證人的條件下,他沉著冷靜,絕對不讓任何一人被冤枉。
  • 故事:皇明諸司公案之唐縣令判婦盜瓜
    瀋陽和見訛不了盛氏,便拉著她一起去見官,又擔心一個瓜恐怕治不了她的罪,又摘了二十個瓜想要誣賴盛氏。瓜贓在此,又當園捉獲,裡甲可以證明,一同扭送到官。乞法究治,追價賠贓。呈上狀紙同時,瀋陽和帶著二十多個瓜來到堂上。
  • 故事:民間故事:縣官無惡不作,搜刮民脂民膏,終觸怒神靈自食惡果
    哈嘍大家好,歡迎來聽小於講故事,本故事名為《土地鬥縣官》,故事素材來源於網絡,由小於品詩說文整理編寫。本文為《民間故事》第161期,如果您喜歡,不妨給個關注!清朝末年,有個縣令名叫李輝,這李輝雖說只是一個小小縣令,貪心卻是很大,總是想盡辦法往上爬而不顧百姓的死活,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 聊齋故事:十鬼抬棺,冥冥中自有天意,借「棺」還「官」
    聊齋故事:十鬼抬棺,冥冥中自有天意,借「棺」還「官」明朝天啟年間,有個秀才名叫皮寒霜。皮寒霜命運不濟,連考十年也未能中舉,沒有辦法,秀才改做商人,他利用商道邊的一間祖屋,稍加修葺,開了一間客棧。客棧生意相當不錯,可皮寒霜心裡還是輕商重讀,念念不忘仕途。當時魏忠賢大權在握,迫害忠義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