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我們講到,作為一個生活在社會低層的江湖好漢,劉唐竟然清楚知道生辰綱的消息。
但是,如果我們接著讀小說,就會發現在東溪村裡,又發生了另外一件事關生辰綱消息的詭異事情。
這個詭異事情,就是公孫勝所帶來的消息。
公孫勝是在劉唐到達東溪村後的第四天,才來到晁蓋莊上的。
但是,公孫勝顯然比劉唐更牛逼,他不但知道生辰綱的具體情況,而且還探明了生辰綱的押運路線。
小說第十六回,晁蓋與吳用、公孫勝等六人在莊上飲酒。
席間,吳用道:「此一套富貴,唾手而取。前日所說央劉兄去探聽路程從哪裡來,今日天晚,來早便請登程。」
公孫勝道:「這一事不須去了。貧道已打聽知他來的路數了,只是黃泥岡大路上來。」
這公孫勝未免也太神了。
因為,此時遠在北京大名府的生辰綱,不但還沒有起運,而且連那個押運人是誰,也還沒有確定。
生辰綱是在五月十五日起運的,而押運人楊志則是在起運前三天,才由梁中書與蔡夫人兩人商議確定的。
這就奇了怪了。
公孫勝竟然比楊志早了十多天,就已經準確知道了生辰綱的押運路線了。
難道公孫勝真的是個法力無邊的神人,能夠準確地預知未來?
事實顯然不是這樣的。
小說第五十三回,公孫勝曾對戴宗回憶過自己年輕時的往事:「貧道幼年飄蕩江湖,多與好漢們相聚。」
可以這樣說,此時的公孫勝只不過是個混跡江湖的道人,他還遠沒有師父羅真人的法力。
有的看官看到這裡可能就要問了,既然公孫勝不是什麼神人,那麼,他的消息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從劉唐、公孫勝先後獲得生辰綱確切消息的情況可知,在江湖上顯然是有人在不斷發布著有關生辰綱的最新消息。
那麼,這個消息的最終發布者,又是誰呢?
這個消息的最終發布者,就是梁中書。
我們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因為,梁中書有洩密的動機。
梁中書送給蔡太師的生辰綱,價值十萬貫。如果按現在的人民幣來折算,那麼,這生辰綱大概有3000萬元之巨。
這筆巨款,都是梁中書搜括來的民脂民膏。
如果每年都要讓梁中書拿出這麼大一筆錢財來孝敬老丈人,那麼,即使梁中書貴為北京大名府的留守司,上馬管軍,下馬管民,最有權勢,但恐怕也是有點力不從心的。
所以,在小說第十三回,梁中書才會講出這樣一段很值得玩味的話:「上年收買了許多玩器並金珠寶貝,使人送去,不到半路,盡被賊人劫了,枉費了這一遭財物,至今嚴捕賊人不獲。」
梁中書的意思很清楚,去年的生辰綱被賊人劫去了之後,就好像是在人間蒸發了一樣,直到現在仍然蹤影全無,破案無門。這在梁中書看來,簡直就是「枉費了這一遭財物」。
因此,梁中書完全有可能會在今年的生辰綱上動動腦筋,做做文章,從而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而要這樣做的最簡單也是最有效果的辦法,就是來個重蹈舊轍,讓生辰綱再被劫一次。
梁中書可以先在江湖上故意散布生辰綱的消息,以吸引沿路強人的眼球;然後,再來個半路被劫,這樣就可以瞞天過海,死無對證。
我們為什麼會作這樣的推測呢?
因為,梁中書制訂的生辰綱的押運計劃,暴露了他的心思。
小說第十六回,梁中書決定委派楊志來押運這個生辰綱。
楊志叉手向前稟道:「恩相差遣,不敢不依!只不知怎地打點?幾時起身?」
梁中書道:「著落大名府差十輛太平車子,帳前撥十個廂禁軍監押著車,每輛上各插一把黃旗,上寫著『獻賀太師生辰綱』。每輛車子再使個軍健跟著。三日內便要起身去。」
可是,楊志聽了梁中書的計劃之後,明確提出了反對意見。
楊志道:「非是小人推託,其實去不得,乞鈞旨別差英雄精細的人去。」
那麼,楊志為什麼會反對梁中書的押運計劃的呢?
我們就用楊志自己的話來作答。
楊志道:「恩相在上,小人也曾聽得上年已被賊人劫去了,至今未獲。今歲途中盜賊又多,此去東京,又無水路,都是旱路。經過的是紫金山、二龍山、桃花山、傘蓋山、黃泥岡、白沙塢、野雲渡、赤松林,這幾處都是強人出沒的去處。更兼單身客人亦不敢獨自經過,他知道是金銀寶物,如何不來搶劫?枉結果了性命,以此去不得。」
事情是明擺著的,從大名府到東京城,只能走旱路,這一路都兇險萬分。如果你要大張旗鼓地運送金銀珠寶,那麼,肯定會落得個人財兩空。
那麼,梁中書為什麼不汲取去年的教訓,還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
答案就是,梁中書對生辰綱的態度是,不是怕被劫,而是希望被搶劫。
所以,梁中書表面上採納了楊志化裝押運的想法,但第二天出發時,卻又臨時派了個老都管和兩個虞候與楊志同行。後來的事實證明,生辰綱之所以會被劫,問題就出在了這三個人身上。
所以,這樣看來,劉唐與公孫勝能在五月初就獲知生辰綱的確切消息,也就不作為怪了。
那麼,梁中書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圖片取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