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韓國出現了一個新的詞語「媽蟲」,用於貶低無法管教在公共場合大聲喧鬧幼童的年輕媽媽。
後來這一詞使用進一步擴大,也用來貶低沒有收入,專靠老公在家帶孩子的全職媽媽。
這一事件發生後,作家趙南柱深受觸動,她切身體會到社會對女性尤其是對母親的苛責,於是寫下了小說《82年生的金智英》。
自小說發行以來,三年間累計銷量突破100萬本,在韓國引發了現象級的購書熱潮。
但是超高的銷量並未給小說帶來100%的好口碑,反而因為書中描寫的韓國女性的困境,帶來了不少爭議。
同樣,同名電影從開始立項、拍攝再到上映,許多不明所以的男性以浪潮聲討的形式,甚至情願至青瓦臺,阻止此片拍攝。
電影由著名影星鄭裕美、孔劉聯袂主演,並於2019年10月在韓國本土上映。
影片上映當日即獲票房冠軍,並以男性打分1.76分,女性打9.46分的兩極分化的局面呈現,男女觀眾之間,這樣巨大的差異究竟又說明了什麼呢?
一、金智英的故事讓男性看了不適,女性看了壓抑
金智英從小就是個有夢想、善解人意而又敏感的女孩子。
她出生於一個嚴重重男輕女的家庭,父親是一名公務員,母親是家庭主婦,一家6口人住在72平的房子裡。
從小金智英就有很多困惑與不解。
家裡最好的東西總是優先給弟弟,父親去英國出差給弟弟帶的是鋼筆,給她和姐姐的只有筆記本。
弟弟單獨住一個房間,她和姐姐卻只能共用一間房、一床被子。
小學時被鄰座男孩欺負,她哭著向老師傾訴,老師卻笑著說,「男孩子都是這樣的,越是喜歡的女生就越會欺負她。」
上了中學需要提防地鐵、公交車上的鹹豬手,上補習班回來被男生騷擾跟蹤,不但沒有得到父親的安慰,相反卻是責備:
為什麼要去那麼遠的補習班?為什麼裙子那麼短?不要隨便對別人笑。
在學校也不能掉以輕心,也有男老師喜歡對女同學動手動腳,可她們往往選擇忍氣吞聲。
大學畢業進入一家公關公司,她發現,雖然女同事居多,高管卻幾乎全是男性。
下班還不得不去應酬,忍受客戶的黃色笑話和無休止的勸酒。
三十一歲結婚,不久就在長輩的催促下有了孩子。在眾人順理成章的期待下,她辭掉工作,成為一名全職母親。
金智英的這些坎坷經歷,在很多的人眼裡,早就習以為常,不覺得有什麼不妥。
而做了全職媽媽的金智英,更是徹底被困在牢籠裡。日復一日的忙碌,枯燥而又繁雜的生活日常,讓她的精神出現了異常。
讓她分裂成好幾個人,經常用別人的口吻說話。
最嚴重的一次爆發,是去婆婆家過中秋。
小姑子在婆家是長媳,操持完婆家的事,回到娘家過中秋,她累得躺在沙發上休息。跟她的媽媽金智英的婆婆說:
「以後鬆餅煎餅年糕,牛骨湯這些東西不要自己做,直接買就好,搞得大家都很累。」
金智英的婆婆不以為然,問金智英,「你會覺得辛苦嗎?」
金智英用她媽媽的口吻說,「我們家智英每次過完這種節日,都會全身酸痛。…
只有你們家人團聚很重要嗎?你們的女兒可以回娘家,那也應該讓我們的女兒回來才對吧?」
金智英的異常,以丈夫帶著她倉惶逃出婆婆家結束。
影片中展現金智英生病的情節還有很多,賺足了眼淚和同情的同時,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出現這種病態的原因。
她這些異常的背後,其實是她的不滿,她的不如意,甚至於她的失敗。
用媽媽的口吻說出自己的心裡話,也算是她對自己的釋放,只是以一種病態的方式呈現出來。
其中的原因是,她向現實妥協了,因為自己的妥協,她看不到自己的價值在哪裡了,自我在哪裡。
二、哪怕是孤軍奮戰,也要勇於抗爭
相較於金智英的壓抑,影片中金智英的媽媽吳美淑,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是個不同於金智英的女性。
從小雖然學習成績很好,卻只讀到小學,然後外出掙錢供哥哥們讀書。
在哥哥們都出人頭地以後,自己經過苦讀拿到高中文憑,然後嫁人生子,伺奉婆婆,照顧孩子,料理家務,撐起自己的家庭。
雖然這前半段經歷,讓她看起來和別的韓國女性沒有什麼不同。
直到有一天,丈夫加班到深夜回家,她還在家庭代工貼補家用,丈夫說「對不起,讓你這麼辛苦」。
吳美淑卻沒有接受這種居高臨下的安撫,而是說:
我們兩個人都辛苦。不用對我感到抱歉,也別再用一個人扛著這個家的口吻說話。沒人要你那麼辛苦,也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在抗。
說出這些話的她,已經有別於很多困守在家庭中的女性了,她並沒有覺得低丈夫一等。
之後,35歲的吳美淑找到自己的優勢,開始學理髮,因為有生意頭腦,交際能力強,家裡的收入也隨之增加;
讓家人搬進更大的房子,打理家庭財務,進行合理有效的理財分配;
丈夫因為亞洲金融風暴丈夫失業,家裡收入減少,她沒有迷失,面對丈夫錯誤的投資行為直接了當拒絕;
比起在公務員崗位兢兢業業,收入只夠勉強餬口的丈夫,她更像是撐起家庭的主心骨。
所以在金智英的父親受到同齡人對他家庭的羨慕之後,她有底氣對金智英的父親說:
粥品店是我說要開的,公寓也是我買的,孩子們是自己讀書長大的。
你的人生走到現在的確算已經成功,但這絕對不是你的功勞,所以以後要對我和孩子們更好,聽見沒有?
這是一個很有韌性的女人,她在韓國男權盛行的風氣下妥協,默許自己的兒子在家裡面的「特殊性」,但是又看準時機來為自己的女兒們爭取平等。
堅持要讓兩個女兒有屬於自己的房間,不想女兒一直跟奶奶同房間;
在自己有經濟能力之後,用私房錢給兩個女兒單獨購置房間用品,而不是只給兒子獨一份。
影片中最催淚的一段是金志英母親發現女兒得病後要來幫她。
金智英被附身成了外婆,向任勞任怨了一輩子的母親道歉,說出了一段讓媽媽潸然淚下的話。
媽媽看到女兒生病的樣子,回家後躺在床上難過著。
爸爸給智錫買了補藥。媽媽衝出來把藥摔在地上,「所以啊,為什麼只給兒子買,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我們智英,能不生病嗎?」
她並沒有那種男尊女卑,重男輕女,「女兒嫁出去了就是潑出去的水」的思想。
這是影片展示給我們的亮點。除了媽媽吳美淑,影片中的金智英的上司金組長,同樣是另一個「亮點」。
在韓國不多的職場女性當中,她是與眾不同的一個,也是承受更多壓力的一個。
她拼命工作,為了擺脫對女性職員的刻板印象,產後一個月就重返了職場......
這是一個追尋自己夢想的女性,儘管艱難,她的堅持不懈,她的抗爭讓她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也許一兩個螢火蟲的光芒是微小的,但是成群的螢火蟲,卻會照亮夜空。
三、影片中的金智英是幸運的,現實中的性別平等仍然任重道遠
影片的結局是金智英成為了一名自由作家,這一點和原著中無解的結尾,有著很大的出入。
也許是電影想讓觀眾能夠看到一個更加光明的未來,給更多的女性以希望。
看過電影之後,很多人說,電影中的金智英已經是很幸運的女性了。
她有那麼溫柔體貼,近乎完美的丈夫,或許這是導演希望韓國的男人都成為這樣的丈夫吧。
他不僅會幫智英做家務,幫他給孩子洗澡和換尿布,
還會關注自己妻子的心理變化,情緒狀態。
可是即便如此有擔當,很理解妻子的男人,而他依舊無力拯救自己的妻子。
金智英的媽媽也是一直在鼓勵女兒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兒,可她依舊沒能保護好女兒。
可見,想要讓「金智英們」真正的脫離困境,單單憑藉一兩個親人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整個社會環境上對女性更寬容。
而這正是影片想要帶給我們的反思。
整部影片沒有說教,也沒有謾罵與嘶吼。只是講述了一個平平淡淡,簡簡單單的故事。
在豆瓣上,這部電影的評分是8.6分。總體來說,這部電影還是值這個評分的。
無論是表演、攝影和臺詞都很樸實,讓人感受到的感情都是真真切切的。
畫面、剪輯上有幾處回憶也都處理的恰到好處。
鄭裕美表演上幾乎全程素顏,但還是依然超美,病與不病時的表演也很自然。
孔劉演繹了一個又帥又溫暖的丈夫形象,給影片增色不少。
此外,給我的感受是,影片裡所帶給觀眾的感動,並非往日韓劇裡的煽情,而是自然而然的情感共鳴。
每個家都有自己的家庭故事不同,但似乎又都是一樣。
雖然看片時讓人感到有些壓抑,但像這樣的社會命題,又怎會是輕鬆愉快的?
還好影片的結局,讓人看到了希望。也許經歷了這些坎坷,金智英才會真正的成長,就像原著中封面上寫的:
「一個女孩要經歷多少看不見的坎坷,才能跌跌撞撞的長大成人。」
更希望每一個看過此片的女性,都能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不會迷失方向,不會困惑茫然。
最後,「由衷期盼世上每一個女兒都可以,懷抱更遠大,更無限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