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憶中的蘆臺」之二十七:吃肉餅的故事

2020-10-03 民間畫家姜志彬

昨天說到飢餓的初中時代,這個時期我還做過一件更為可笑的事。

有一次學校食堂改善夥食,賣給學生每人一塊大肉餅,說是每塊半斤,每人只限一塊。和我在同一飯桌吃飯的同學蘇伯生,他個子矮小,我們兩個人在一起經常開玩笑。吃肉餅時我對他說:「你要是吃不了,就掰給我點。」他聽了我的話後,很不服氣的說了句:「把你那塊給我,我也吃的了。」這句話將了我一軍,我架不住他這麼一將,因為周圍有不少同學在場。我立刻對他說:「那好,我的這塊我不吃了,給你。你必須一點不剩的都吃了。吃完肉餅後,還必須再喝上一碗水。」我認為這下子還不把他嚇唬住,沒想到他吃完他那塊後,拿起我那塊就狼吞虎咽的吃起來。我和旁邊看熱鬧的同學一直在看著他吃,他吃肉餅的面部表情是那樣的自信和得意。在他第二塊肉餅快要吃完時,突然嗓子像被什麼東西卡住了似的,「啊」的一聲尖叫!這一突發的叫聲,嚇了我一身冷汗。心想:這下子壞了,蘇伯生被噎住了,弄不好還得出大事,是我讓他吃的,出了事還得賴我。我正在往更壞處想,蘇伯生眨了幾下眼,恢復了常態。那碗水我也不敢讓他喝了。

在這件事上我搭上了一塊肉餅,挨了半天餓,還受了場驚嚇,想起來真是得不償失。儘管我的表現是孩子氣十足,往嚴重說是胡鬧,但現在回憶起來還覺得挺好笑、挺有意思的。

初中畢業後,我與蘇伯生就沒再見過面,只是聽說他先去了部隊,轉業後還當上了縣某個局的局長。

吃肉餅的故事

我是姜志彬,1946年出生於蘆臺,1965年畢業於天津市寧河縣蘆臺一中,1970年畢業於太原重型機械學院鍛壓專業,並於當年分配到唐山齒輪廠工作,2006年正式退休,現在居住在唐山。

相關焦點

  • 「我記憶中的蘆臺」之二十六:飢餓的初中
    一九五九年小學升初中,我很高興進入了遠近聞名的蘆臺一中。可是好景不長,到了初中二年級國家經濟形勢驟然變差,糧食實行定量,副食品、生活日用品奇缺,開始了忍飢挨餓的「瓜菜代」時期。自從進了中學,學校就要求學生全部住校。這時候我們男生的糧食定量雖是30斤,但由於副食品缺少,加上十五、六歲的孩子正處在長身體的階段,活動量大,飯量也大,所以仍覺得吃不飽。
  • 「我記憶中的蘆臺」之九:蘆臺一小趣事——臺詞忘了
    在蘆臺一小,有一次我們班排練的小節目被選送到縣文化館匯演,我不記得我們的節目叫什麼名字了,只記得是一群小學生要乘船過河。班裡不知怎麼搞的,還選中我參加了這個節目的排練,就只有一句臺詞。由於平時我也沒用心去練,主要還是性格內向,一說話就臉紅,提起上臺演出就害怕。
  • 「我記憶中的蘆臺」之二十八:投票選「小偷」
    我們蘆臺一中初二乙班的一間大宿舍裡,在我的主導下就辦過一檔這樣的事。那時由於糧食緊張,宿舍裡個人捨不得吃的好東西被人偷吃的事時有發生。記得我母親給我做的豬肉炸醬,特別好吃,我捨不得吃,放在宿舍裡,一罐頭瓶炸醬不知被誰偷走了。此後時間不長,宿舍裡又發生了食物被盜。
  • 「我記憶中的蘆臺」之十五:王木元莊挖蒲公根和艱苦回家之路
    王木元莊是個不大的村子,我和另外三名同學一起分派到了一位老鄉家騰出的一間房子裡。地裡的乾菜葉讓這裡的老鄉都撿光了,我們根本就沒有菜吃。每天的三頓飯都是貼高粱面餑餑,每人每頓只能吃一個,並且每頓都要從做飯的糧食中抓出一把,留作返校時路上的乾糧。由於接連幾天都吃高粱餑餑蘸鹽粒,幾乎人人都大便乾燥,解不下大便。
  • 「我記憶中的蘆臺」之十一:碼頭街小飯館烤火被燙
    在蘆臺一小我上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晚上與小夥伴們在街上玩耍時我的臉部被嚴重燙傷,這件事至今回憶起來還讓我後怕,真是太危險了。大約是在冬季的一個晚上,我與一群小夥伴約好去幾家臨街的房簷下掏麻雀窩,結果一無所獲,由於氣溫特別低,手都凍僵了。
  • 「我記憶中的蘆臺」之二十四:文革期間被關了十天
    我知道那是間關押「地、富、反、壞、右」五類分子的地方,我立刻向他們發問:「為什麼讓我到這屋子裡去?」負責人大喝一聲:「別廢話,讓你進你就得進去!」情急之下,我說了句硬話:「你叫我進去,我偏不進去。」負責人一聽還敢頂嘴,於是就打發人把我帶到縣「清理指揮部」,說是辦學習班,實際就是關押。到了晚上通知我家裡人送來了睡覺的被子,不讓回去了。
  • 媳婦將蟑螂放入肉餅,給自己的盲人婆婆吃
    一天杜小雷將出遠門,特意去菜市場買了豬肉給妻子,讓她給母親做肉餅吃。杜妻卻最是忤逆不孝,抓了幾隻蟑螂和著肉一起切碎,做成肉餅。母親拿起肉餅,聞到有股惡臭,不敢吃,偷偷藏起來,等兒子回來後給他看。杜小雷回來後,問母親:「肉餅好吃嗎?」母親搖搖頭,把肉餅拿出來遞給兒子。
  • 醒來發現自己在高中3:肉餅
    終於熬到了吃晚飯的時候,每一節課都體會到了從未感受到的兵荒馬亂。雖然之前常說著要是能再回去聽老師給我們上一節課就好了,但是當事情真實發生的時候,渾身都充滿了恐懼和拒絕,終於明白為什麼是再上一節了,一直這樣,這誰頂得住啊。放學的鈴聲響了,雖然高三的知識我記得不多了,但是吃飯這件事情我還是記得的。從抽屜裡拿出勺子和保鮮袋,拉上楊雪和美玉就往外跑。
  • 「我記憶中的蘆臺」之十三:困難時期,胡蘿蔔盛宴
    最近,《以家人之名》的熱度比較高,觀看這部電視劇的觀眾們也特別多在播出的劇情中,觀眾們也發現了一件很細節的事情,那就是尖尖和子秋的手錶。
  • 記憶中的故事之——牛奶的故事
    ,小時候的我白白胖胖,長大的我也絲毫不比常人矮,我想估計這就是當時爺爺天天讓我喝牛奶的功勞吧。 似乎記憶中,買牛奶一向就是爺爺的工作。當時沒有光明牛奶,沒有伊利牛奶,就連奶粉也是限量供應的,所以我們喝的都是剛擠出來的鮮奶。爺爺奶奶家附近有家奶牛場,只要給奶牛場訂了牛奶,奶牛場的阿姨就會每天往訂戶家裡送牛奶。可我們家的牛奶阿姨不用送,爺爺跟阿姨說他要自個兒去奶牛場拿。 每天早上爺爺要老早老早地就趕去奶牛場,因為不知哪聽來的,說每隻奶牛擠出的頭趟牛奶是最濃的。
  • 我的故事:記憶中的端午節
    又是一年的端午節,碰巧今年的這一天,也是我當時第一份工作入職的第一天,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來北京的第七年的第二天,中間離開北京一年,算下來也就是六年的時間。端午節,小的時候特別喜歡的一個節日,因為這是我可以吃到粽子的最早時間。
  • 一個雙層雞腿堡的故事:別看不起任何一個窮孩子丨億香基漢堡
    不多時,已經熄了火的油爐又重新工作起來,一塊更大的肉餅在滾得冒泡的油裡歡快地跳動。 老闆想了下,又加了一塊小一點的肉餅。 這樣,油鍋裡就下了兩個肉餅。一大一小。 配漢堡的時候,大的肉餅蓋住了小的那塊,外表上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這個漢堡更高了一些。老闆還特意多加了一些青菜掩飾。
  • 今日油條,阿里骨頭,京東肉餅,百度超市
    讓人值得玩味的是,《水滸》作者竟然將天殺星安排遇到的一個小人,刻畫得深入人心,以至於數百年後,我們只要能提到「冒名頂替」者,就想起了水滸中的一個人物。 非常有意思的是天殺星最耀眼的夜晚是4月2日,而《水滸》卻安排了43回這一章節,假李逵遇到了真李逵。
  • 我記憶中的小時候1(真實故事連載)
    我不知道大部分孩子開始記事的時候是幾歲,我記憶深處是在3歲左右。哥哥比我大5歲,那會兒應該是上學了,在農村老家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我記得我們是住在一個大院裡,有好多戶人家,他們具體是幹什麼的哪裡人,我現在記不清了,只記得有一個玩的比較好的小夥伴。為什麼我會記憶這麼深刻呢,因為小時候總是生病,那會兒有一種藥黑黑的,特別苦,喝了就吐喝了就吐,我媽就一直餵我喝,直到喝下去為止。不知道為什麼後來就沒有因為吃藥記憶特別深刻的事情。
  • 記憶中,趕廟會
    鄰居一女孩子,比我大三歲,要跟我作伴去趕廟會。廟會的村子距離我村五裡路。那天,跟母親申請活動經費,在我的記憶深處,申請的過程非常艱難,如同我們國家曾經申辦奧運會,好不容易,母親批准給一毛錢。一毛錢可是真的很沉重,裝在口袋裡,萬一丟了呢?在身上所有的口袋都比劃了一遍以後,還是覺得,攥在手心裡最最保險。
  • 新聞故事//記憶中的那隻狼貓
    那麼在今天的汪播在線節目裡,您將可以收聽到由本臺記者汪播採寫的新聞故事。題目就叫:記憶中的那隻狼貓。@真實故事@小時候,家裡邊動物還養的真不少。在一次戰鬥中被大老鼠咬傷了鼻粱,鬱郁而死。輸的時候,多半是我。老姐雖說才大我三歲,可姐姐愛弟弟,那可是真心實意。老姐在被窩裡稀罕一會小狼貓,便主動把它送入我被窩。呵呵,老姐真夠意思。大姐和二姐是撈不著的。媽媽也特別喜歡小狼貓,總等我們上學或是我們熟睡了,才把小狼貓從我或者老姐被窩裡抱出來,摟進自己被窩享受一下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快樂之感。說起狼貓喝水,那才有意思呢。
  • 新聞故事:記憶中的那隻狼貓
    那麼在今天的新聞在線節目裡您將可以收聽到由本臺記者相約白雪採寫的新聞故事。題目就叫:記憶中的那隻狼貓。我呢就養兔子,全是一抹色兒的白兔.。後來還養了兩隻鵝和一隻鴨,貓,、自然也少不了。朋友還記得那隻黑貓吧,那是家裡養的第一隻貓,在一次戰鬥中被大老鼠咬傷了鼻粱,鬱郁而死。後來陸陸續續養過幾隻女貓,我知道了小貓11天睜眼,還知道要是屬虎的人見了母貓下崽兒,貓媽媽就會用嘴一個一個把小貓崽兒叼上房呢。有一回鄰居戰軍哥來家玩兒,他屬虎比我大一歲,我倆兒正玩著,他說看看小貓崽兒。
  • 二十七度溫暖
    那時候我專注於一些東西,憑著這些東西我可以上天堂領點柴火回來,可是上帝把它們通通帶走了。我們的關係就是從那天開始並且結束的。那天我和她躺在床上,還喝了酒,破天荒的她還讀了一首英文詩,流了淚,抹乾之後她就給我傻笑,潔對我說她睡不著,然後她問我現在最想幹什麼,我不清楚這是不是一種暗示,我就說咱們做點什麼吧。我跟她講了一個故事,我首先就對她說明了,我說的故事非常乏味,如果乏味了,那就睡吧。
  • 記憶中的桂花香
    大巴行駛在起起伏伏的鄉間小道上,兩側的桂花在空氣中飄蕩,我猛的吸了一口桂花香氣,閉上眼睛滿足般地在腦中回味了桂花糕、桂花藕、桂花鴨……(一)「一塊好的桂花糕一定是要金燦燦、黃澄澄的桂花才行,這樣碾碎過後的桂花香噴噴的,這個秘密我一直沒告訴你媽,她那個豬腦子,做出來的東西苦不拉幾的。」絕命師太提著高昂的嗓音說到。
  • 這一碗,我吃的不是餃子,是兒時的記憶
    冬至的這一天,天氣特別寒冷,下了班我就趕緊回家去接媳婦和兒子回老家,12月的傍晚,已經像是進入了深夜一般,路邊掉光了葉子的楊樹幹,孤零零參差不齊的指向著發暗的天空。這些顯然都沒有影響到兒子的心情,他興奮的在車內哼哼著兒歌,懷裡抱著他心愛的玩具,說要拿回去給爺爺玩。旁邊媳婦也在輕聲絮叨著今天的一些事,這一路並不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