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三觀賣血記》,有些人僅僅為了生存,就拼盡了全力

2020-09-03 網抑鬱學長


小說既傷感,又殘忍,餘華不斷打磨尖利的筆鋒,竭盡所能地構建他的故事······《許三觀賣血記》首次出版後不久,中國媒體就廣泛曝光大量賣血者感染上了愛滋病和肝炎病毒。事實證明,許三觀和他的家人是幸運的。(美國《華盛頓郵報》2003年11月2日)

圖來源於網絡,侵刪

《許三觀賣血記》,它是一本講述歷史的著作嗎?我想不完全是;那它是講述親情的著作嗎?我想不完全是;那它是講述人道主義的著作嗎?我想也不完全是,那它肯定就只是講述一個底層人物生存的故事了,不完全是。讀完《許三觀賣血記》,你很難給它套上一個合適的主題,這是一個很長的故事,故事很平凡,人物很偉大;故事很悲慘,結局又令人滿意。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餘華和我們都只是傾聽者,因為故事的人物有自己的聲音。

於是,作者不再是一位敘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聽者,一位耐心、仔細、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聽者。他努力這樣去做,在敘述的時候,他試圖取消自己作者的身份,他覺得 自己應該是一位讀者。事實也是如此,當這本書完成之後,他發現自己知道的並不比別人多。

——《許三觀賣血記》中文自序

一、賣血記

1、第一次賣血


四叔說,「在這地方沒有賣過血的男人都娶不到女人。」

四叔說,「身子骨結實的人都去賣血,賣一次血可以掙35塊錢呢,在地裡幹半年活也就掙那麼多。這人身上的血就跟井裡的水一樣,你不去打水,這井裡的水也不會多,你天天去打水,它也還是那麼多·······」

阿方說,「賣血前要喝八碗水,水喝多了,人身上的血也會跟著多起來,水會㓎到血裡去。」

阿方說,「只要牙根還沒酸,這尿肚子(膀胱)就不會破掉。」

根龍說,「我們賣完血以後要上館子去吃一盤炒豬肝,喝二兩黃酒······」

阿方說,「豬肝是用來補血的,黃酒是活血的,黃酒要溫一溫。」


此時的許三觀還談不上為了生存去賣血,而是四叔的一句話,」在這地方沒有賣過血的男人都娶不到女人「,他想嘗試一下,想證明自己強壯,在同村人員阿方和根龍的陪同下,許三觀踏上了前往縣城的賣血之路,並且一賣不可收拾。

那個時代仿佛充滿了愚昧的氣息,能不能賣血成為一個男人身體好壞的鑑定標準;賣血前喝八碗水可以稀釋血液,水會㓎到血裡去;賣完血要上館子吃一盤炒豬肝,喝二兩黃酒,豬肝是用來補血的,黃酒是活血的。一切顯得順理成章,卻又對愚昧不堪的封建思想充滿了諷刺意味。

2、第二次賣血


許玉蘭說,「我要一件大紅的旗袍,準備結婚時穿,許三觀給她買了件大紅的旗袍,她要兩件棉襖,一件大紅一件大綠,準備冬天的時候穿,她說家裡要有一個鍾,要有一面鏡子,要有床,要有桌子,有凳子,要有洗臉盆,還要有馬桶。」


許三觀第一次賣血掙的錢娶了許玉蘭,許玉蘭的要求她通通答應了,要什麼就買什麼。他很愛許玉蘭,在許玉蘭生理期許三觀回承包所有的家務。如果不是後面發現一樂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我想回一直愛下去,儘管如此,他們還是攜手度過了每一次災禍。

一轉眼,許玉蘭為許三觀生了三個兒子,分別取名為一樂、二樂、三樂。

3、第三次賣血


許三觀對兩個小兒子說,「你們倆長大後要把何小勇的女兒強姦了。」


許三觀聽著街坊鄰居對一樂議論紛紛,都說一樂長得不像自己,一樂長得像何小勇。在質疑聲中,許三觀開始懷疑,並質問了妻子許玉蘭,許玉蘭承認了在結婚前何小勇跟自己上過床,許三觀覺得自己替何小勇養了九年兒子,當烏龜也當了九年,太憋屈了。恰巧這時一樂用石頭把方鐵匠的兒子砸出了血窟窿,需要一大筆醫療費用,許三觀不願意支付這筆費用,一來是沒有,二來一樂不是自己的親兒子,他是何小勇的兒子,他認為自己養了一樂九年已經仁至義盡,這筆費用應該何小勇來出,他讓許玉蘭去找何小勇。

當許玉蘭去找何小勇時,何小勇不但不認這個兒子,許玉蘭還跟何小勇的妻子打了起來,醜態百出。許三觀不願意出,何小勇不願意出,她許玉蘭總得認吧,方鐵匠只能找人去許三觀家拉出值錢的東西,除了床,整個房間都搬空了。沒有辦法,許三觀只有再一次去賣血,來贖回家裡的東西,儘管一樂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

父愛如巍峨高山挺拔,平時沉默不語,但當災禍來臨時,他會用胸脯擋住災難的洪流,用雙手去託住家的底盤,託起一個家庭希望的曙光。

4、第四次賣血


許三觀對阿方和根龍說,「我看你們要去賣血,不知道為什麼我身上的血也癢了起來。「


這一次許三觀賣血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自己廠裡的一個同事林芬芳,林芬芳因為意外摔斷了雙腿,如果許三觀沒有娶許玉蘭,那肯定就是林芬芳了。許三觀前往林玉芬家看望她,由於對自己妻子許玉蘭給自己戴綠帽子的不滿,許三觀在看望林芬芳之際將雙手撲向了林芬芳碩大的胸脯。一翻雲雨過後,許三觀在街上遇到了阿方和根龍,並用賣血的35塊錢給林芬芳買了肉骨頭和黃豆,買了些綠豆,買了些菊花清火。正因為這些補品,事情敗露,林芬芳的丈夫找上門來羞辱了許三觀。

可以看出,許三觀雖然是個社會底層小人物,卻極力維護自己想要的公平,這種扭曲的公平是許三觀內心的執著。自己的女人讓自己做了烏龜,他也要出軌一次,來挽回自己的尊嚴。

圖來源於網絡,侵刪

5、第五次賣血


許三觀對自己說,「我要去賣血了,我要讓家裡的人吃上一頓好的飯菜。」


此時正值人民公社、大躍進和大練鋼鐵時期,大食堂吃飯沒幾年就停了,街上多了很多要飯的人,這些人都骨瘦如柴,面黃肌瘦。許三觀一家因為許玉蘭藏了兩缸米,每日能以稀飯度日,但是這並不能吃飽,躺在床上肚子還會咕嚕咕嚕響。

在許三觀生日的這一天,他給三個孩子用「嘴」做了三道紅燒肉,給妻子許玉蘭做了清蒸魚,給自己做了一道「爆炒豬肝」,在許三觀的描述中,吞口水的聲音響成一片。許三觀於生日第二天去賣血,這次他給了李血頭五塊錢。

小人物強烈的生存欲望,在逆境中也要用身上流淌著「血」換取一頓飽飯,是一個父親,一個丈夫唯一的方式。

6、第六次賣血


許三觀對一樂說,「一樂,你等我會。」


幾年後的一天,一樂從鄉下回到城裡,他骨瘦如柴,臉色灰黃,手裡提著一個破舊的籃子,籃子裡放著幾顆青菜,這是他帶給父母的禮物。他已經半年沒有回家了。

這次一樂下鄉半年,並不是抽調回城,而是請假回的城,在家裡住了十天後,許三觀和許玉蘭催促一樂趕緊回去,爭取早日回到城裡就再也不用到鄉下去插隊了。看著兒子面黃肌肉的樣子,許三觀再一次去賣血,並把三十五塊錢都給了一樂,囑咐他給二樂送十塊過去。

7、第七次賣血


許玉蘭說,「二樂的隊長來了,咱們要請人家吃飯,請人家吃飯總得有酒有肉吧,還要有煙有酒,都月底了,家裡只剩兩塊錢,只好求你再去賣一次血了。」


為了二樂下鄉能早日回到城裡,許三觀夫婦不得不請二樂隊長吃飯,招待好了二樂才有機會回到城裡。這次許三觀賣血距離上一次不到一個月,賣完血之後還得陪二樂隊長喝酒,險些喪命。每次遇到困難,許三觀總能賣血平穩度過災禍,對他來說,賣血已經習以為常了。

8、最後四次賣血


許三觀說,「我要去上海看一樂,途徑林浦、百裡、松林、黃店、七裡堡、長寧縣,我要在這六個地方上岸賣血,我要一路賣著血去上海。」


一樂回到鄉下,立馬就病了,二樂從鄉下把一樂背到城裡,也病了。醫生說,一樂得了很嚴重的肝炎,這醫院治不了,得去大醫院,送晚了會有生命危險。許三觀湊了六十三元給許玉蘭,讓他帶一樂去上海大醫院,剩餘的錢他再想辦法。一樂走後,二樂也病倒了,醫生說二樂只是重感冒,支氣管發炎,打幾天青黴素就會好起來。為了繼續籌集一樂治病的錢,許三觀在林浦賣了兩碗血(400毫升),百裡賣了兩碗血,松林賣了兩碗血,這次他病倒了,松林醫生給他輸了700毫升血,耗費了兩次賣血的錢,隨後在黃店和來喜來順兄弟又賣了兩碗血,在七裡堡沒有賣,長寧又賣了一次血。趕到上海之後,一樂已經快要痊癒了。

二、為自己賣一次血


許三觀說,「想吃一盤豬肝炒肉,二兩黃酒,想再去賣一次血。」

年輕血頭說,「你快走吧,我不會讓你賣血的,你都老成這個樣子了。你身上死血比活血還多,沒人會要你的血,只有油漆匠會要你的血。知道為什麼只有油漆匠要你的血嗎?家具做好之前要刷一遍血。」

許三觀說,「我老了,我的血沒人要了,只有油漆匠會要······以後家裡再遇到災禍,我怎麼辦啊?」


許三觀開始哭了,他敞開胸口的衣服走過去,讓風呼呼地吹到他的臉上,吹在她的胸口。·······他的淚水在他臉上縱橫交錯地流,就像雨水打在玻璃上,就像蓬勃生長出來的樹枝,就像渠水流進了田地,就像街道布滿了城鎮,淚水在他臉上織成了一張網。

許三觀共十一次賣血,第一次為了妻子許玉蘭,第二次是一樂打人後的醫藥費,第三次為了林芬芳,第四次為了家人吃一頓好的,第五次為了一樂,第六次為了二樂,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和第十一次為了一樂看病。想為自己想吃的豬肝炒肉加二兩黃酒,人家嫌棄他人太老了,死血比活血多,被掃地出門。

最後許玉蘭帶許三觀去吃了三盤豬肝炒肉,一瓶加二兩黃酒。

許三觀說,「我這輩子就是今天吃的最好」。

圖來源於網絡,侵刪

三、許三觀的一生

作者餘華用樸實無華的字眼,寫出了鮮活的小人物——許三觀,作為社會底層的人物,他堅韌不拔;作為父親,他質樸善良。細看他的一生,為了生存,他拼盡了全力。常說,父愛是一座山,高大威嚴;父愛如泉,在口乾舌燥的時候潤這個家;父愛是一縷陽光,融化寒冬的冰雪。許三觀也是如此,他用盡一生的血,滋養著這個家。

同時他又是一個內心陰暗的人,為了他心中的「公平」,他跟林芬芳上床;為了洩私憤,在何小勇車禍後幸災樂禍好幾天;知道一樂不是自己的親兒子,立馬區別對待。

正如這篇文章的主題一樣,許三觀這個人物也是鮮活多樣的。整篇文章充滿了詼諧的格調,對時代的批判以及文學賴以生存的人道主義情懷,許三觀既是一個悲劇人物,又有著對命運不妥協的高尚品質,顯示出他作為男人的開闊胸襟和樸素的人道情懷。

聲明:本篇文章屬於原創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許三觀賣血記》:為了生活而拼命,也是為了愛而捨命
    餘華的另一部長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創作於1995年,文中講了的是一個小人物許三觀,在當時的時代洪流中為了生存而選擇用賣血的方式來維持生活。而每一次賣血都有著生活的無奈,從表面來看他是那樣的狹隘自私,因為許玉蘭吃他的東西就要她嫁給他,那樣的愛面子,一樂闖禍別人來抄他家時候他卻袖手旁觀。
  •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我們都是許三觀,卻沒有那樣的愛情
    《許三觀賣血記》是一本一看就停不下來的書,不用刻意堅持,一旦開始,就深陷其中,不知不覺就讀完了。看書的時候對一個情節印象特別深刻,那就是「溫一杯黃酒」,這是每次許三觀賣血後對自己的獎勵。喝酒本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是對於許三觀來說卻難得一回。許三觀是一個普通的市民,職業是一家絲廠的送繭工。
  • 《許三觀賣血記》:人老了也不許迷茫無助,你獨特的經歷和價值
    今天看完了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被最後的結局感動到,許三觀最後一次去醫院獻血,想吃上一盤炒豬肝,喝上一口黃酒。可是沈血頭不收他的血,嫌他老了。賣了大半輩子血的許三觀陷入了茫然,自己真的沒有用了嗎?以前每次獻血,不是為了娶妻就是為了孩子,他從來沒有為了自己,但是他從沒有抱怨,反而樂在其中。
  • 《許三觀賣血記》:像許三觀這樣的底層人民,出路在哪?
    對很多,生活在殷實家庭的人來說,很難想像底層人民生活的畫面。好在,古往今來,都有很多關心現實的作家。在他們的筆下,便有一些,反映了底層人民生活的作品。比如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這本書講述的主要內容是:「底層人民許三觀,為了讓自己的家庭,渡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不得不一次接著一次去賣血」的故事。
  • 《許三觀賣血記》:生活越是荒誕,成長越是艱難
    在我還沒有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許三觀賣血記》這個名字就給我一種普遍意義上的悲劇之感,像餘華的《活著》,雖為活著但是都在死去,許三觀也一樣,到最後不過會是悽悽慘慘的死去,讀完才發現,不是只有死,才能稱之為悲戚,普通人拼勁全力活著的樣子才最為苦楚。
  • 《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賣血一生,卻得以善終的秘密
    朋友們知道我素來清貧,他們打趣:「沒有賣血、賣腎吧。」我哈哈大笑:「好歹我讀了些書,不會把心交給物慾操縱的。」而世間沉沒在物慾中的人們,比比皆是,於是我想起了這本《許三觀賣血記》。這第一次賣血,已經將許三觀正確的觀念顯露無疑,他不貪享受,不虛榮,額外的來的錢財也不能讓他迷失,他能冷靜的思考,做出正確的判斷,這是奠定了他人生美滿結局的重要基礎。 而生活中,有些年輕人貪圖享受,為了買奢侈品,威逼父母,甚至校園借貸,皆是被物慾奪了本心,讓欲望操控自己的人生,那樣的人生不敢想像。
  • 《許三觀賣血記》
    上世紀90年代有一群人依靠賣血為生,許三觀就是這群人中的一個,他為了家庭,為了孩子,一次又一次走上賣血的路。「他的淚水在他臉上縱橫交錯的流,就像雨水打在玻璃床上,就像裂縫爬上快要破碎的碗,就像蓬勃生長出去的樹枝,就像渠水流進了田地,就像街道布滿了城鎮,淚水在他臉上織成了一張網。」
  • 《許三觀賣血記》:「愚昧」的表面下是最可貴的幸運和溫情
    《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先生的早期作品,他以一種非常詼諧的方式講述了一個悲劇的故事,而且是樂觀現實主義的悲劇。但在這種悲劇的表面下展現出的則更多是小人物的平凡與溫情。許三觀是一個平凡甚至有點愚昧的人。這樣一個底層人民,為了家庭卻作出了如此犧牲,甚至為了一個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不顧生命危險的賣血救他。
  • 《許三觀賣血記》:賣命是為了活命
    許三觀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跟著一個國民黨的連長跑了,他獨自一人跑到鄉下找親人又迷路,若不是正好遇上四叔,估計那條小命兒就搭在荒郊野外了。鄉下貧窮、愚昧,許三觀在這樣的環境中被潛移默化。聽鄉民說,不賣血的都是身子不強壯的人,每個男人都應該去賣血以證明自己身強體壯。
  • 《許三觀賣血記》:絕路始終沒有盡頭,黑暗只能自己照明
    餘華大大的小說總是既溫情又冷酷,每每讀之都讓人不自覺就陷入悲傷與感動的情緒中無法自拔。這部《許三觀賣血記》是他於1995年創作的長篇小說,講述了許三觀靠著賣血渡過了人生一個又一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帶給他的驚濤駭浪,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精神崩潰的故事。
  • 許三觀賣血記:成年人世界裡一場滑稽又真實的鬧劇
    今天給大家講一個普通工薪階層賣血的故事,這就是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書裡記錄了許三觀的六次賣血經歷,把整個故事看下來,才會發現許三觀賣血一次比一次困難,過程也一次比一次坎坷。許三觀是城裡絲廠的送繭工,但是他有一個在農村的爺爺。
  • 讀《許三觀賣血記》,我看到了父親的影子
    最近一直在讀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跟隨書中主人公的生命歷程,我仿佛看到了父親和我們家庭的發展史。所以 對於書中的敘述會產生一種熟悉感,雖然我父親是賣力養家,許三觀是賣血,但都是為了這個家而拼儘自己所有。
  • 再讀《許三觀賣血記》: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錢
    這是小說《許三觀賣血記》中的一個場景,沒有錢,沒辦法給孩子看病,主人公許三觀再一次走上了賣血的道路。《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講述的是主人公許三觀——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通過賣血度過了人生的一道道難關。
  • 餘華經典小說《許三觀賣血記》改編電影,窮人無力生存,只能賣血
    這個男人正在賣血換錢,因為重病的兒子正等著這筆錢救命,抽一次不夠,他就抽好幾次,原本健碩的中年男人,一瞬間面無血色,老了十幾歲,以上情節來自韓國電影《許三觀》。那個年代大家的生活水平都不高,許多家庭都靠著賣血過好日子,因為賣血賺的錢比工地幹活還要多。許三觀想著自己這麼年輕,身體還很強壯,賣幾次血應該沒什麼大礙,於是跟著親戚進了城。醫院的規矩是每次只能買兩瓶血,幸好親戚帶了西瓜賄賂,這才讓醫生同意,他們可以多賣一瓶血。抽完血後,許三觀幾人來到餐館吃血腸補身體,親戚告訴他這是最快補血的方式了。
  • 《許三觀賣血記》:12次賣血映射出許三觀對於家庭的愛與擔當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繼《活著》之後的又一部力作,故事發生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小城市,講述了1949年後幾十年中國的生活。」絲廠工人許三觀自從知道了賣血可以掙很多錢,他就走上了這條「發家致富」的道路。令人震驚的是他一生一共賣血12次,有一次差點賠上了自己的性命。為了贖回家當,為了救治重病的兒子,為了一家人不被餓死,為了解決生活中出現的種種困難,許三觀幾乎抽乾最後一滴血。
  • 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為了傷害自己老婆,他選擇背叛,走向林芬芳
    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為了「傷害」自己的老婆,他也選擇背叛,所以走向了林芬芳許三觀是餘華筆下虛構出來的一個人物,在現實世界並不存在,就是這個不存在的人物,因為餘華在小說《許三觀賣血記》裡面刻畫的太飽滿,很多人會不自覺地覺得這個人就存在於我們身邊,伸手就可以觸摸得到。很多人為什麼喜歡許三觀,答案很簡單,就是因為善良。善良到什麼程度呢?
  • 讀《許三觀賣血記》
    三樂因為玩彈弓打到了小孩子的頭,小孩子狠狠打了三樂,兩人都來找哥哥報仇,一樂用一塊三角型的石頭打上了方鐵匠的兒子的頭,因為昂貴的醫療費用,方鐵匠向許三觀索要,而許三觀曾試圖將一樂的責任推到何小勇的身上,但無奈只能通過第二次獻血來填補這個窟窿,但是讓他非常不舒服的是賣血就是為了做烏龜。
  • 原著《許三觀賣血記》血是靈丹妙藥,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用血來解決
    賣血是為了娶親,是為了救治重病的兒子,是為了鄭重款待貴客,是為了不被餓死,是為了生存,但是最終還是為了愛和可笑的尊嚴——《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一生賣了很多次血,幸運的是他還活著。阿方和根龍第一次帶著許三觀去李血頭那裡賣血,許三觀覺得錢來得太容易了。
  • 《許三觀賣血記》:一個男人經歷的三件大事:被綠,出軌,賣血。
    餘華的長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的故事,要從他第一次賣血說起,他是城裡的工人,並不需要像鄉下老家的夥伴一樣,要靠賣血維持家裡生計,他是為了證明自己身體好第一次賣血,得了一筆錢卻不知道怎麼花,於是他想到了結婚。許三觀理想的結婚對象有兩個,美麗溫柔的林芬芳,漂亮活潑的許玉蘭,他權衡再三選擇了去許玉蘭家提親。
  • 《許三觀賣血記》的另類人生 靠賣血熬過了所有難關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和坎坷,《許三觀賣血記》的主人公許三觀是一個命運多舛的人,但他沒有被災難所擊倒,而是靠「犧牲自己」,通過賣血熬過了他人生中的一個又一個難關。為了續住能量,不讓孩子們挨餓,他就讓一樂、二樂、三樂一喝完粥,就躺在床上不要動,他和許玉蘭也要躺著,躺著就不費力氣,不費力氣就不會感到特別餓。在喝了57天的玉米粥以後,他又想到了賣血,原因是,全城人的臉上肉都少了,只有醫院血頭的臉上還和過去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