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許三觀賣血記》,我看到了父親的影子

2020-08-22 兜兜媽媽的育兒心得

最近一直在讀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跟隨書中主人公的生命歷程,我仿佛看到了父親和我們家庭的發展史。所以 對於書中的敘述會產生一種熟悉感,雖然我父親是賣力養家,許三觀是賣血,但都是為了這個家而拼儘自己所有。

生命是無常,可是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得能吃苦,會生活。於是就有了書中許三觀賣血得錢娶媳婦的現狀;更有了父親在生產隊「小車不倒只管推」的精神。

書中主人公許三觀從小父母早逝,爺爺和叔叔成為他最親的人。青年時代的許三觀成為一名絲廠送繭工,凡事只能靠自己,靠著第一次賣血所得娶了媳婦成家。我父親的出生日期要比書中的許三觀晚一些,記得父親曾經給我講述他很小的時候,村裡大煉鋼的場景。由於爺爺身體不好,父親不到16歲就去生產隊幹活掙工分,到了19歲已經完全成為家裡的勞動主力。在一個寒冷的冬天,年輕的父親晚上去鄰村一個石子廠推水泥方。因為家裡吃飯人口多,父親不得不白天在生產隊掙工分,晚上幹其他活掙點錢過冬。雖是寒冬臘月,北方的寒風恨不得在人身上抽血道子,可是推小車的人身上都冒著熱氣,汗水都溼透了秋衣秋褲。父親乾脆把棉衣都脫了,只穿著線衣熱火朝天的幹活。靠著那個冬天晚上推水泥方所得,爺爺奶奶家那年春節終於吃上了水餃,並且爺爺計劃來年春天為父親蓋娶親的房子。

關於自己推小車的時光,我從小到大都記不清父親講述了多少遍。我出門求學工作後,每次回家父親都會將這些回憶一一講給我聽。每次都是喝著小酒,臉上因為激動發出紅光,仿佛自己重新回到了那個熱火朝天的年代。正如父親所說:無論在什麼時代處境下,我們都不能牢騷抱怨,好好過日子才是最實在的。

養娃有各種艱辛意外,可是父親們從來不說,默默地將自己偉大的愛無怨無悔地奉獻給孩子。

書中前半部分描述許三觀的大兒子一樂越長越不像許三觀,坊間都傳聞一樂不是親生的。許三觀當然是非常氣憤,也會對一樂和其他兒子做區別對待。可是日久見人心,父愛超越了血緣,這個家終於沒有了隔閡。小說後半部分向我們講述了許三觀為了給一樂籌錢治病一路賣血到上海的經歷。為了讓身上血多起來,許三觀在寒冷的海邊吃鹽才能喝下更多的水;由於賣血太頻繁,整個身體虛弱到全身害冷打顫,好似一陣微風都能吹走;因為嚴重貧血暈倒在路邊,被送到急救室又重新花錢輸血的絕望無奈。讀到這裡,我忽然明白,縱使許三觀普通再普通,可是他竭盡全力付出了全部,向我們展示了不普通的父愛。

同樣,我的父親用自己的勞動辛苦供養我們上完大學。當時在我們農村,沒有多少孩子能得到這樣的機會,可是父親卻做到了,可以想像有多麼不容易。記得剛進入大學,自己進入了迷茫期,不知道學習的意義。還記得父親坐在果園地上,若有所思的抽著旱菸,然後笑眯眯的對我說:其實我讓你上大學,從來沒想到以後你能掙多少錢,更沒想過讓你改變咱這個家的命運。我就是想你別和我們似的沒有文化,想著以後你能有自己過日子的資本,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我一下子明白了,知道應該怎麼做了。這就是我的父親,總是能將複雜的問題用自己的生活智慧向我們講明。

命運我們管不著,可是不認命我們卻可以做到。

通過小說中許三觀家庭命運發展,我們也了解了時代的各種大背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主人公一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產生了很多性命攸關的危機。可是許三觀一家憑藉著一股韌勁堅強的生活。這是千千萬萬普通百姓生活的縮影,所以每個人讀這本書,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影子。我想這也是此書如此受歡迎的原因之一,餘華不僅讓我們知道了當初賣血這個現象,更讓我們找到了在艱難困境下生活下去的勇氣。

父親出生日期和書中主人公差不多,歷經磨難走到現在,所以父親特別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即使到了重病後期,雖遭受痛苦折磨,可是父親還會告誡我們:不要輕易放棄,不論生活多難。我給你們先做一個榜樣。我不管生命多長,我只在乎每天。於是父親還是照樣在田地裡忙碌,直到小車徹底倒下了。可是我們都記住了父親的叮囑:不要害怕吃苦,不要害怕艱難,因為總有一天,自己會發現打拼階段是人生最美好的時期。

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有各種各樣的解讀,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以上是我的解讀。也感恩有這樣好的機會去梳理父親陪我們走過的日子。祝願所有人安康幸福。

相關焦點

  • 讀《許三觀賣血記》:七次賣血只為家,我從未真正理解過爸媽
    序「有時候賣血的人一多,醫院裡要血的病人又少,這時候就看誰平日裡與李血頭交情深了,誰和他交情深,誰的血就能夠賣的出去....」摘自《許三觀賣血記》。第四次賣血,是因為國家政策變化,家裡糧食都沒有吃的了,家裡已經連續喝了57天粥,許三觀想起妻子,孩子再次去了醫院賣血。第五次賣血,是因為兒子一樂要下鄉參加改造,在送別兒子的時候,父親許三觀掏出三十多塊錢給兒子,並且囑咐到這錢你要用到刀刃上,多買點禮物給生產大隊的隊長。
  • 《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賣血一生,卻得以善終的秘密
    去年很忙的一段時間,手機偏偏癱瘓了,自己太忙沒時間挑選,拜託弟弟幫我去買,他以自己的喜好拿來了最新款蘋果手機。朋友們知道我素來清貧,他們打趣:「沒有賣血、賣腎吧。」我哈哈大笑:「好歹我讀了些書,不會把心交給物慾操縱的。」而世間沉沒在物慾中的人們,比比皆是,於是我想起了這本《許三觀賣血記》。
  • 《許三觀賣血記》
    上世紀90年代有一群人依靠賣血為生,許三觀就是這群人中的一個,他為了家庭,為了孩子,一次又一次走上賣血的路。「他的淚水在他臉上縱橫交錯的流,就像雨水打在玻璃床上,就像裂縫爬上快要破碎的碗,就像蓬勃生長出去的樹枝,就像渠水流進了田地,就像街道布滿了城鎮,淚水在他臉上織成了一張網。」
  • 讀《許三觀賣血記》
    在連續喝了五十七天的玉米粥之後,許三觀第四次去賣血,只為讓家裡人吃上一頓飽飯,但可悲的是,獻血的錢只夠吃一碗麵條和買一個紅薯,勝利飯店也不再有炒豬肝和黃酒了。一次二樂所在的生產隊進城來了,因為隊長一直很飛揚跋扈,為了跟領導搞好關係,使他能夠關照二樂,許三觀再次去賣血,買上了好酒好菜請隊長吃飯,但也因為賣血後的身體虛弱和隊長屢屢一口悶的要求,差點把命搭進去。
  •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我們都是許三觀,卻沒有那樣的愛情
    《許三觀賣血記》是一本一看就停不下來的書,不用刻意堅持,一旦開始,就深陷其中,不知不覺就讀完了。看書的時候對一個情節印象特別深刻,那就是「溫一杯黃酒」,這是每次許三觀賣血後對自己的獎勵。喝酒本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是對於許三觀來說卻難得一回。許三觀是一個普通的市民,職業是一家絲廠的送繭工。
  • 讀《許三觀賣血記》感悟:一個人的品質其實被無數人悄悄擁有著
    在《許三觀賣血記》,餘華在德文版自序提到:一個人的品質其實被無數人悄悄擁有著。我感覺這句話可以作為這本書的一個重要思想。許三觀身上可以感受很多中國父母最優秀的品質。許三觀賣完血:總會去勝利飯店:「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給我溫一溫。」成為自己賣血的一種嘉獎儀式感。
  • 許三觀賣血記——一個靠賣血供養全家的男人
    由此,餘華留給我的印象便是冷酷,你不由得會想究竟這是怎樣一個人能以旁觀者的視角冷冷的看著這一切悲劇的發生。直到看完《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是一家絲廠的送繭工,娶了鎮裡有名的「油條西施」許玉蘭,生了三個兒子,而後許三觀靠著一次次賣血使這個家庭度過了一次次的劫難,直到幾乎被生活抽乾了最後一滴血。
  • 《許三觀賣血記》:像許三觀這樣的底層人民,出路在哪?
    我們可以通過,他的這本《許三觀賣血記》,來看看,像許三觀這樣的底層人民生活的苦難,以及像許三觀這樣的底層人民的出路!所以許三觀以及他朋友根龍和阿方,在這些時候,就只能去賣血換錢。我現在賣血就是準備蓋屋子,再賣兩次,蓋屋子的錢就夠了。根龍賣血是看上了我們村裡的桂花,這是許三觀朋友講的原話,當然許三觀的第一次賣血,也是花在娶媳婦上了。
  • 讀《許三觀賣血記》,我發現長久的婚姻,都做到了這幾點
    《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在1995年寫的一部作品,該作品繼承了餘華一貫的現實主義風格,它圍繞著主人公多次靠賣血、來幫助家庭渡過難關的故事,表現出了普通人民生活的苦難。不過《許三觀賣血記》和餘華以前的作品,比如《活著》《兄弟》等也有所不同,它除了描述苦難,在苦難中,還夾雜著博大的溫情。
  • 《許三觀賣血記》:12次賣血映射出許三觀對於家庭的愛與擔當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繼《活著》之後的又一部力作,故事發生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小城市,講述了1949年後幾十年中國的生活。許三觀答應一樂,只要一樂喊了,從此以後,他就是一樂的親爹。一樂聽了才勉強哭喊了幾聲。許三觀親自上屋頂把一樂背了下來,當著眾人的面發誓:「從今往後,誰敢再說一樂不是我的親生兒子,我就跟誰動刀子。」儘管一樂不是許三觀的親生兒子,儘管他嘴上總是嫌棄一樂,儘管他總說賣血的錢不能給一樂花。可是他一生賣血12次,有9次與一樂有關。
  • 《許三觀賣血記》:一個男人經歷的三件大事:被綠,出軌,賣血。
    餘華的長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剛開始許三觀還嘴硬,要跟許玉蘭分家,後來看到被搬得空蕩蕩的家,心裡難受起來。其中林浦、百裡、松林、黃店、七裡堡、長寧是縣城,他要在這六個地方上岸賣血,他要一路賣著血去上海。他沿途為賣血喝大量涼水,體虛畏寒到貼著豬崽暖身,在一樂生命垂危的時候,許三觀心中只剩下做父親的責任和愛,為了救自己的孩子置生死度外。
  • 《許三觀賣血記》他賣血11次,都是為了誰?深度解析
    導語餘華小說《許三觀賣血記》講述了主人公許三觀十多次賣血的經歷,不同時期賣血的目的不同,心境不同。他通過賣血渡過了人生的一個又一個難關,戰勝了命運中一次又一次的驚濤駭浪。當風浪之後,會給人深深的思考,讓人們能珍惜眼前,更好的活在當下。
  • 許三觀賣血記:成年人世界裡一場滑稽又真實的鬧劇
    今天給大家講一個普通工薪階層賣血的故事,這就是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書裡記錄了許三觀的六次賣血經歷,把整個故事看下來,才會發現許三觀賣血一次比一次困難,過程也一次比一次坎坷。許三觀是城裡絲廠的送繭工,但是他有一個在農村的爺爺。
  • 《許三觀賣血記》:讀懂了父愛,你就讀懂了人生
    [玫瑰]他叫許三觀,是絲廠的送繭工。父親早死後,母親也拋下了他,另嫁他人。從小與爺爺相依為命。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賣血這件事。於是,出於好奇,許三觀賣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血。他決定,這血錢,一定要用在重要的事情上。
  • 《許三觀賣血記》:被綠之後選擇出軌的他,賣血養活了一個家
    《許三觀賣血記》是作家餘華於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餘華用17萬字敘述了主人公許三觀40年的動蕩生活,11次賣血養活了家中5口人。餘華所著長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既是父親又是丈夫的他,雖不完美,但讓人淚目韓國電影《許三觀》 一樂、二樂、三樂劇照
  • 《許三觀賣血記》的另類人生 靠賣血熬過了所有難關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和坎坷,《許三觀賣血記》的主人公許三觀是一個命運多舛的人,但他沒有被災難所擊倒,而是靠「犧牲自己」,通過賣血熬過了他人生中的一個又一個難關。首先來看許三觀出生的家庭,他的父親是當地的一個木匠,他母親是城西的美人,後來許三觀父親去世了,他的母親就跟著別人跑了。這樣一來,許三觀就成了一個沒爹沒媽的孤兒了。他沒有更多的人可以依靠,許三觀只能靠自己。
  • 《許三觀賣血記》:賣命是為了活命
    許三觀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跟著一個國民黨的連長跑了,他獨自一人跑到鄉下找親人又迷路,若不是正好遇上四叔,估計那條小命兒就搭在荒郊野外了。鄉下貧窮、愚昧,許三觀在這樣的環境中被潛移默化。聽鄉民說,不賣血的都是身子不強壯的人,每個男人都應該去賣血以證明自己身強體壯。
  • 《許三觀賣血記》:生活越是荒誕,成長越是艱難
    在我還沒有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許三觀賣血記》這個名字就給我一種普遍意義上的悲劇之感,像餘華的《活著》,雖為活著但是都在死去,許三觀也一樣,到最後不過會是悽悽慘慘的死去,讀完才發現,不是只有死,才能稱之為悲戚,普通人拼勁全力活著的樣子才最為苦楚。
  • 《許三觀賣血記》:人生雖苦,卻總有慰藉,已是幸運的《活著》
    我沒想到的是,有人竟以賣血作為證明。 這個人,就是許三觀,餘華《許三觀賣血記》裡面的許三觀。其實,準確地來說,不單單只是許三觀一個人,而是許三觀爺爺鄉村裡的所有人。他們都認為,只有常去賣血的人,身子骨才是結實的;而沒有賣過血的人,則說明身體不好,這種人連婆娘都娶不上。
  • 餘華經典小說《許三觀賣血記》改編電影,窮人無力生存,只能賣血
    許三觀因為沒有錢,只能躲在後面偷看,這時許玉蘭注意到了他,沒有收錢,抓了一把爆米花送給了許三觀。許玉蘭的無意之舉,讓許三觀悸動了很久,很久。看到他輾轉反側,思念佳人的模樣,工友開始潑冷水,說許玉蘭已經有了男朋友,名叫何小勇,是有名的混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