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三觀賣血記——一個靠賣血供養全家的男人

2020-10-31 逗ddh

初識餘華還是在電影《活著》中,看完久久感慨不已。有震撼,有唏噓,怎麼會有人如此不幸?又怎麼會有人接連遭受如此多的磋磨而又能苦苦活著熬下來。從富貴一家的種種遭遇中我們便知道活著已屬不易,無論如何:活著。

帶著電影給予我的震撼去看了餘華的《活著》一書,作者用一種寫實主義的文風近乎冷靜地將富貴一家的生死慢慢鋪展開來,在他的筆下死似乎是再正常不過的,文中的主要人物相繼死去,只留下一頭老牛與他相伴。仿佛人生也是如此,在漫長的歲月煎熬中間雜著幾許讓人無比眷戀的溫情。

由此,餘華留給我的印象便是冷酷,你不由得會想究竟這是怎樣一個人能以旁觀者的視角冷冷的看著這一切悲劇的發生。直到看完《許三觀賣血記》。

不同於《活著》的沉重,作者用一種詼諧幽默似的文筆寫作本文,用許三觀一家的苦樂酸甜映照出上世紀50年代及文化大革命中中國人的生活。許三觀是一家絲廠的送繭工,娶了鎮裡有名的「油條西施」許玉蘭,生了三個兒子,而後許三觀靠著一次次賣血使這個家庭度過了一次次的劫難,直到幾乎被生活抽乾了最後一滴血。

許三觀第一次賣血是出於好奇,為證明自己身子骨好,是個健康人便跟隨同村兩位村民去賣血,在這個過程裡他認識了李血頭,知道了賣血前要喝足五六碗水直到膀胱再無法忍受,為的是多出血,賣血後的一頓大餐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要溫一溫,並用賣血賺來的三十五塊娶了許玉蘭。

婚後他們的生活也算美滿,三個兒子陸續出生,要不是村民們的風言風語,這平靜便會持續下去。很多認識許三觀的人都從二樂三樂臉上認出了許三觀的鼻子和眼睛,可是在一樂的臉上他們卻看不到許三觀的絲毫影響。由此大家懷疑一樂是許玉蘭與別人所生,並牽出了許玉蘭早年與何小勇的一段私情,在許玉蘭承認一樂是他與何小勇所生後,許三觀對一樂的態度變了,多次自嘲自己是烏龜王八,白白替別人養了這麼多年的兒子,這個兒子還是自己口中一直引以為傲的兒子。

既已戴了這麼大一頂綠帽子,淪為街頭巷尾人家飯後的談資,這個兒子即便不攆走也不再疼愛了吧?然而許三觀是怎麼做的呢?在一樂一次次闖禍甚至是遭遇生命危機時他還是以他小人物博大的胸懷和浸透骨血的淳樸的善良靠著不要命似的賣血救回了兒子,保住了這個家。

前幾次的賣血因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讀來或許水到渠成,頗帶點詼諧感,而後五次為救兒子一樂(因嚴重肝炎住院)從林浦出發至上海的賣血之路卻顯得尤為驚心,殘忍。究竟是什麼支撐著他冒著休克致死的危險一路賣血救子的?是骨肉親情?並不是,他明知一樂不是他的親生兒子反而給他帶來了鄰裡的屈辱和嘲笑。那麼又是什麼驅使他做了這一切呢?

在我看來這正是出於他的本能,他只是遵從了自己的心。他不能也不舍的看見這麼一個活生生的人就這樣倒下,看著自己這麼多年來苦苦維繫的一個家就這樣破裂。在生活丟下的巨大災難面前他知道:活著,無論是誰都應固執的活下去。他做到了,他做出了他所能做到的最高級別的犧牲,換回了一個他想要的闔家團圓,平平安安。

作家餘華也做到了,他用深入淺出的手法,略帶諷刺意味的筆鋒和並不絢爛的文字為我們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了一個「小人物」的一生。在餘華的這兩部作品中我們都能看到上世紀那些艱難的歲月,也更深知在那些特殊的年月裡活著是多麼的不易!

相關焦點

  • 《許三觀賣血記》的另類人生 靠賣血熬過了所有難關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和坎坷,《許三觀賣血記》的主人公許三觀是一個命運多舛的人,但他沒有被災難所擊倒,而是靠「犧牲自己」,通過賣血熬過了他人生中的一個又一個難關。他更不會卑微的去祈求別人的施捨,因為靠別人是一種沒有尊嚴的生活。在遇到任何困難時,他從來都不會抱怨,因為他知道抱怨沒有用。許三觀被生活的暴風雨擊打的無處躲藏時,他沒有去做一個社會的毒瘤,或者一蹶不振,而是靠賣血來度過難關。
  • 《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賣血一生,卻得以善終的秘密
    朋友們知道我素來清貧,他們打趣:「沒有賣血、賣腎吧。」我哈哈大笑:「好歹我讀了些書,不會把心交給物慾操縱的。」而世間沉沒在物慾中的人們,比比皆是,於是我想起了這本《許三觀賣血記》。 2.賣血還債 後來有兩次賣血,說來很冤,一次是還兒子的債,一次是還情債,但都是許三觀作為一個男人的擔當。 許三觀的大兒子一樂被大家和自己認定不是自己的兒子,可偏偏一樂和人打架,對方重傷入院,需要賠付醫藥費。許三觀的認知裡,他不想繼續做烏龜了,可一樂一直做他的兒子,作為父親,孩子闖禍,他必須負責,於是去賣血還了對方醫藥費。
  • 《許三觀賣血記》
    上世紀90年代有一群人依靠賣血為生,許三觀就是這群人中的一個,他為了家庭,為了孩子,一次又一次走上賣血的路。「他的淚水在他臉上縱橫交錯的流,就像雨水打在玻璃床上,就像裂縫爬上快要破碎的碗,就像蓬勃生長出去的樹枝,就像渠水流進了田地,就像街道布滿了城鎮,淚水在他臉上織成了一張網。」
  • 《許三觀賣血記》:一個男人經歷的三件大事:被綠,出軌,賣血。
    》,講述了工人許三觀,依靠賣血度過生活中一個又一個難關,寫出了一個小人物畢生歷經的磨難和溫情。許三觀的故事,要從他第一次賣血說起,他是城裡的工人,並不需要像鄉下老家的夥伴一樣,要靠賣血維持家裡生計,他是為了證明自己身體好第一次賣血,得了一筆錢卻不知道怎麼花,於是他想到了結婚。許三觀理想的結婚對象有兩個,美麗溫柔的林芬芳,漂亮活潑的許玉蘭,他權衡再三選擇了去許玉蘭家提親。
  • 《許三觀賣血記》:被綠之後選擇出軌的他,賣血養活了一個家
    《許三觀賣血記》是作家餘華於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餘華用17萬字敘述了主人公許三觀40年的動蕩生活,11次賣血養活了家中5口人。,靠微薄的工資艱難為生。但在鄉下老家,人們認為賣血代表著健康,有的親戚夥伴也靠賣血養家。一次偶然,為了證明自己身體好,許三觀也去賣了血,但對賣血得來的35塊錢卻不知該怎麼花。於是,他想到了結婚。妻子是漂亮活潑的許玉蘭,兩人婚後也十分恩愛,生了三個兒子,分別取名:一樂、二樂和三樂。
  • 《許三觀賣血記》:賣命是為了活命
    許三觀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跟著一個國民黨的連長跑了,他獨自一人跑到鄉下找親人又迷路,若不是正好遇上四叔,估計那條小命兒就搭在荒郊野外了。鄉下貧窮、愚昧,許三觀在這樣的環境中被潛移默化。聽鄉民說,不賣血的都是身子不強壯的人,每個男人都應該去賣血以證明自己身強體壯。
  • 讀《許三觀賣血記》
    許三觀是城裡絲廠的送繭工,村裡很早就有賣血的傳統,以致在這地方沒有賣過血的男人都娶不到女人。在連續喝了五十七天的玉米粥之後,許三觀第四次去賣血,只為讓家裡人吃上一頓飽飯,但可悲的是,獻血的錢只夠吃一碗麵條和買一個紅薯,勝利飯店也不再有炒豬肝和黃酒了。
  • 讀《許三觀賣血記》,我看到了父親的影子
    最近一直在讀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跟隨書中主人公的生命歷程,我仿佛看到了父親和我們家庭的發展史。所以 對於書中的敘述會產生一種熟悉感,雖然我父親是賣力養家,許三觀是賣血,但都是為了這個家而拼儘自己所有。
  • 《許三觀賣血記》:12次賣血映射出許三觀對於家庭的愛與擔當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繼《活著》之後的又一部力作,故事發生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小城市,講述了1949年後幾十年中國的生活。連續賣完三次血之後,許三觀終於撐不住,倒在了地上。醫生給他輸了七百毫升血,把他搶救了過來。結果許三觀兩次賣血掙來的錢,一次就付了出去。他雖不甘心,但也無可奈何,只能繼續走下去。第四站黃店,第五站七裡堡,第六站長寧。許三觀又連續賣了三次血,終於到達上海,見到了一樂,一樂活了過來。至此,許三觀一生的賣血之旅結束了,靠著賣血,他頑強地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 《許三觀賣血記》:像許三觀這樣的底層人民,出路在哪?
    比如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這本書講述的主要內容是:「底層人民許三觀,為了讓自己的家庭,渡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不得不一次接著一次去賣血」的故事。這本問世後一直深受讀者的歡迎,且曾入選了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餘華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作家,曾被中國作家網評為「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斯」。
  • 血淚情濃,那個一生賣過十一次血的男人—《許三觀賣血記》
    文章的最後,許三觀對許玉蘭說:「這就叫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長得倒比眉毛長。」這是《許三觀賣血記》的結尾最後一句話。作者以這樣一句粗口收尾,話糙理不糙,壓抑很久的情緒終於得以放鬆,令人欣慰和感嘆。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叫許三觀的人,在每次家庭遇到困難的,需要用錢去解決的時候,他都去醫院賣血,用賣血的錢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關
  •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我們都是許三觀,卻沒有那樣的愛情
    《許三觀賣血記》是一本一看就停不下來的書,不用刻意堅持,一旦開始,就深陷其中,不知不覺就讀完了。看書的時候對一個情節印象特別深刻,那就是「溫一杯黃酒」,這是每次許三觀賣血後對自己的獎勵。喝酒本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是對於許三觀來說卻難得一回。許三觀是一個普通的市民,職業是一家絲廠的送繭工。
  • 《許三觀賣血記》他賣血11次,都是為了誰?深度解析
    導語餘華小說《許三觀賣血記》講述了主人公許三觀十多次賣血的經歷,不同時期賣血的目的不同,心境不同。他通過賣血渡過了人生的一個又一個難關,戰勝了命運中一次又一次的驚濤駭浪。當風浪之後,會給人深深的思考,讓人們能珍惜眼前,更好的活在當下。
  • 餘華經典小說《許三觀賣血記》改編電影,窮人無力生存,只能賣血
    這個男人正在賣血換錢,因為重病的兒子正等著這筆錢救命,抽一次不夠,他就抽好幾次,原本健碩的中年男人,一瞬間面無血色,老了十幾歲,以上情節來自韓國電影《許三觀》。那個年代大家的生活水平都不高,許多家庭都靠著賣血過好日子,因為賣血賺的錢比工地幹活還要多。許三觀想著自己這麼年輕,身體還很強壯,賣幾次血應該沒什麼大礙,於是跟著親戚進了城。醫院的規矩是每次只能買兩瓶血,幸好親戚帶了西瓜賄賂,這才讓醫生同意,他們可以多賣一瓶血。抽完血後,許三觀幾人來到餐館吃血腸補身體,親戚告訴他這是最快補血的方式了。
  • 許三觀賣血記:成年人世界裡一場滑稽又真實的鬧劇
    今天給大家講一個普通工薪階層賣血的故事,這就是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書裡記錄了許三觀的六次賣血經歷,把整個故事看下來,才會發現許三觀賣血一次比一次困難,過程也一次比一次坎坷。許三觀是城裡絲廠的送繭工,但是他有一個在農村的爺爺。
  • 《許三觀賣血記》:生活越是荒誕,成長越是艱難
    在我還沒有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許三觀賣血記》這個名字就給我一種普遍意義上的悲劇之感,像餘華的《活著》,雖為活著但是都在死去,許三觀也一樣,到最後不過會是悽悽慘慘的死去,讀完才發現,不是只有死,才能稱之為悲戚,普通人拼勁全力活著的樣子才最為苦楚。
  • 餘華繼《活著》之後《許三觀賣血記》
    許三觀的媽在許三觀爸死後跟別人跑了,許三觀跟他的四叔最親。許三觀在20歲左右時就走上了賣血的路。第一次賣血是因為他想靠賣血攢錢娶媳婦,他年輕力壯想女人了。許三觀有錢夠從平日裡相中的兩個美女中選了一個,他二話不說就請姑娘吃這吃那花他錢。吃喝後就要求姑娘嫁給他!雖然看似荒誕,卻很有道理。女人不要隨便佔男人的便宜就不會上當受騙!當然這是畫外音與小說無關。在許三觀的說服和要挾下,許玉蘭很快就嫁給了許三觀。許玉蘭在許三觀請她吃飯前已經有相好的人了,名叫何小勇。女人和男人的結合,就有了下一代。
  • 讀《許三觀賣血記》:七次賣血只為家,我從未真正理解過爸媽
    序「有時候賣血的人一多,醫院裡要血的病人又少,這時候就看誰平日裡與李血頭交情深了,誰和他交情深,誰的血就能夠賣的出去....」摘自《許三觀賣血記》。》這本書的作者是餘華所寫,這本書寫了一個叫許三觀的人,他去賣血的故事。
  • 再讀《許三觀賣血記》: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錢
    這是小說《許三觀賣血記》中的一個場景,沒有錢,沒辦法給孩子看病,主人公許三觀再一次走上了賣血的道路。《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講述的是主人公許三觀——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通過賣血度過了人生的一道道難關。
  • 餘華筆下的許三觀:一個男人經歷的三件大事,出軌、被綠、賣血
    "在《許三觀賣血記》一書中,許三觀共計賣血十一次,起初每次賣血之後,他都會去橋頭的勝利飯店吃上這樣標配的一餐。豬肝補血、黃酒活血,這是眾所周知的一個常識。許三觀為何賣血?那時的"油條西施"正在和一個白淨年輕的男人打得火熱,他叫何小勇,一個說話總喜歡握著自己手腕的男人。不過許三觀承諾,自己以後可以經常讓許玉蘭一個下午就用掉八角三分錢,並且兩個人的兒子姓"許",這樣許玉蘭家的香火也不算斷了,他們簡直就是天造地設的一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