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許三觀賣血記》

2020-11-10 愛智求真的武旭


許三觀是城裡絲廠的送繭工,村裡很早就有賣血的傳統,以致在這地方沒有賣過血的男人都娶不到女人。

第一次賣血是跟著十九歲的根龍和三十多歲的阿方,流程是這樣的:帶上西瓜、雞蛋等土特產,用來打點醫院的血頭,獻血路上喝四大碗水,到醫院獻完血才能撒尿,要憋到撒尿時要牙根一陣陣劇烈地發酸才可以,多喝水據說是為了稀釋血液。獻血後一定要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要溫一溫,據說這能夠快速補血。

許三觀第一次賣血掙了35元錢,他想娶媳婦,用八角三分錢請許玉蘭吃了頓大餐,並且死乞白咧地做了老丈人的工作(說以後孩子也姓許,為您家留香火),硬生生將已與許家有較強感情連接的何小勇趕出競爭行列。婚後,許玉蘭為許三觀生了三個兒子,分別叫一樂、二樂和三樂,但三樂卻是何小勇婚前強行與許玉蘭發生關係留下的種,這也造成了日後兩人家很大的糾葛以及許三觀對一樂的排斥。

三樂因為玩彈弓打到了小孩子的頭,小孩子狠狠打了三樂,兩人都來找哥哥報仇,一樂用一塊三角型的石頭打上了方鐵匠的兒子的頭,因為昂貴的醫療費用,方鐵匠向許三觀索要,而許三觀曾試圖將一樂的責任推到何小勇的身上,但無奈只能通過第二次獻血來填補這個窟窿,但是讓他非常不舒服的是賣血就是為了做烏龜。

因為一直對許玉蘭被何小勇霸王硬上弓一事耿耿於懷,他也想起了自己曾經談婚論嫁的工廠女同事林芬芳,已成有夫之婦的林芬芳此時已經是倆個孩子的媽媽,借著林芬芳摔斷了腿,綁著石膏躺在家裡,許三觀去到病榻前慰問,然後順勢與她發生了關係,算是對許玉蘭的報復,也算是彌補自己年輕時的遺憾。隨後,對比河東獅吼的許玉蘭和半推半就的林芬芳,他想補償一下林芬芳,從而第三次去賣血,用賣血的錢給林芬芳買了一大堆吃用的東西,但是這些東西卻成了林芬芳丈夫和許玉蘭捉姦的口實,家庭矛盾再次爆發,但這對兒夫妻也算是扯平了,許三觀從此對許玉蘭也再沒有了道德綁架的優勢。

隨後進入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大躍進,大煉鋼鐵都來了,社會主義食堂漸漸吃沒了,家裡的米缸也見底了,大饑荒來臨,家裡人後來都忘記了糖的味道,一家人都只能在晚上躺在被窩裡的時候,由許三觀口述各種珍饈美味的作法來滿足自己對於美食和飽足的幻想。在連續喝了五十七天的玉米粥之後,許三觀第四次去賣血,只為讓家裡人吃上一頓飽飯,但可悲的是,獻血的錢只夠吃一碗麵條和買一個紅薯,勝利飯店也不再有炒豬肝和黃酒了。

接下來是文化大革命,因為天天要開批鬥大會,但還缺一個妓女的指標,於是一封大字報把妓女的帽子莫須有地扣在了許玉蘭的身上,她白天被拉去批鬥,而且還被剃了陰陽頭,晚上組織還要求在家裡繼續批鬥改造,但當許玉蘭和許三觀深入骨髓地揭發對方問題的時候,他們突然發現這會「毒害」三個兒子的思想。

此後是一樂、二樂的青年上山下鄉。一次二樂所在的生產隊進城來了,因為隊長一直很飛揚跋扈,為了跟領導搞好關係,使他能夠關照二樂,許三觀再次去賣血,買上了好酒好菜請隊長吃飯,但也因為賣血後的身體虛弱和隊長屢屢一口悶的要求,差點把命搭進去。

更大的挑戰是,一樂因為長期在鄉下的生活使身體漸漸衰敗,肝炎一直沒有發現和重視,直到身體已經極度虛弱並且需要時時保暖,於是為了給一樂去上海治病,許三觀開始每隔幾天就賣一次血,以致一路賣到了上海,甚至有一次因為賣血自己暈厥,需要到醫院輸更大量的血,連醫生都說他不要命,是個神經病,後來完全拒絕他任何賣血的請求。

根龍和阿方因為賣血相繼死去,許三觀幸運的是沒有感染愛滋和其他傳染病,一樂的命也救回來了。終於靠著賣血熬過了那段艱苦的歲月,但年已六十的許三觀還想賣血,就是為了吃一頓曾經的炒豬肝和喝黃酒,但醫院裡年輕的血頭說他這麼大年紀,他的血是豬血,連油漆匠都不會要,這樣許三觀非常悲傷,因為他覺得自己的身體不行了,而早已告別極度缺乏和貧困日子的家人,也因為許三觀這麼簡單和幼稚的要求,而認為他非常丟臉。

我感覺餘華就像文學界的賈樟柯,非常善於把握在時代洪流下渺小的普通人,不同的是,賈樟柯通過電影的手法表現普通人的悵然若失,而餘華則通過文學用詼諧的手法來表現普通人深沉的苦難。無論生活多麼的艱難,始終對活著抱有希望,憧憬著美好的生活,想要通過雙手勞動甚至是賣血去改變生活,這就是當代中國老百姓的真實寫照。


相關焦點

  • 讀《許三觀賣血記》,我看到了父親的影子
    最近一直在讀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跟隨書中主人公的生命歷程,我仿佛看到了父親和我們家庭的發展史。所以 對於書中的敘述會產生一種熟悉感,雖然我父親是賣力養家,許三觀是賣血,但都是為了這個家而拼儘自己所有。
  • 《許三觀賣血記》
    上世紀90年代有一群人依靠賣血為生,許三觀就是這群人中的一個,他為了家庭,為了孩子,一次又一次走上賣血的路。「他的淚水在他臉上縱橫交錯的流,就像雨水打在玻璃床上,就像裂縫爬上快要破碎的碗,就像蓬勃生長出去的樹枝,就像渠水流進了田地,就像街道布滿了城鎮,淚水在他臉上織成了一張網。」
  • 《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賣血一生,卻得以善終的秘密
    朋友們知道我素來清貧,他們打趣:「沒有賣血、賣腎吧。」我哈哈大笑:「好歹我讀了些書,不會把心交給物慾操縱的。」而世間沉沒在物慾中的人們,比比皆是,於是我想起了這本《許三觀賣血記》。 有人說《許三觀賣血記
  • 讀《許三觀賣血記》:七次賣血只為家,我從未真正理解過爸媽
    序「有時候賣血的人一多,醫院裡要血的病人又少,這時候就看誰平日裡與李血頭交情深了,誰和他交情深,誰的血就能夠賣的出去....」摘自《許三觀賣血記》。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許三觀賣血記》這本書的作者是餘華所寫,這本書寫了一個叫許三觀的人,他去賣血的故事。
  • 許三觀賣血記——一個靠賣血供養全家的男人
    直到看完《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是一家絲廠的送繭工,娶了鎮裡有名的「油條西施」許玉蘭,生了三個兒子,而後許三觀靠著一次次賣血使這個家庭度過了一次次的劫難,直到幾乎被生活抽乾了最後一滴血。 許三觀第一次賣血是出於好奇,為證明自己身子骨好,是個健康人便跟隨同村兩位村民去賣血,在這個過程裡他認識了李血頭,知道了賣血前要喝足五六碗水直到膀胱再無法忍受,為的是多出血,賣血後的一頓大餐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要溫一溫,並用賣血賺來的三十五塊娶了許玉蘭。婚後他們的生活也算美滿,三個兒子陸續出生,要不是村民們的風言風語,這平靜便會持續下去。
  •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我們都是許三觀,卻沒有那樣的愛情
    《許三觀賣血記》是一本一看就停不下來的書,不用刻意堅持,一旦開始,就深陷其中,不知不覺就讀完了。看書的時候對一個情節印象特別深刻,那就是「溫一杯黃酒」,這是每次許三觀賣血後對自己的獎勵。喝酒本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是對於許三觀來說卻難得一回。許三觀是一個普通的市民,職業是一家絲廠的送繭工。
  • 《許三觀賣血記》:像許三觀這樣的底層人民,出路在哪?
    比如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這本書講述的主要內容是:「底層人民許三觀,為了讓自己的家庭,渡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不得不一次接著一次去賣血」的故事。這本問世後一直深受讀者的歡迎,且曾入選了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餘華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作家,曾被中國作家網評為「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斯」。
  • 讀《許三觀賣血記》感悟:一個人的品質其實被無數人悄悄擁有著
    在《許三觀賣血記》,餘華在德文版自序提到:一個人的品質其實被無數人悄悄擁有著。我感覺這句話可以作為這本書的一個重要思想。許三觀身上可以感受很多中國父母最優秀的品質。許三觀賣完血:總會去勝利飯店:「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給我溫一溫。」成為自己賣血的一種嘉獎儀式感。
  • 《許三觀賣血記》:生活越是荒誕,成長越是艱難
    在我還沒有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許三觀賣血記》這個名字就給我一種普遍意義上的悲劇之感,像餘華的《活著》,雖為活著但是都在死去,許三觀也一樣,到最後不過會是悽悽慘慘的死去,讀完才發現,不是只有死,才能稱之為悲戚,普通人拼勁全力活著的樣子才最為苦楚。
  • 《許三觀賣血記》:12次賣血映射出許三觀對於家庭的愛與擔當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繼《活著》之後的又一部力作,故事發生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小城市,講述了1949年後幾十年中國的生活。我們都知道,喝再多的水也流不到血管裡,許三觀他們自然是愚昧的,但那個時候的他們也是幸福的。通過賣血可以實現夢想,過上他們想要的生活,這也是他們僅有的掙「大錢」的方法。阿方賣血是為了給家裡蓋房子,根龍賣血是為了娶桂花,而許三觀,賣血後也想結婚了。
  • 讀《許三觀賣血記》,我發現長久的婚姻,都做到了這幾點
    《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在1995年寫的一部作品,該作品繼承了餘華一貫的現實主義風格,它圍繞著主人公多次靠賣血、來幫助家庭渡過難關的故事,表現出了普通人民生活的苦難。不過《許三觀賣血記》和餘華以前的作品,比如《活著》《兄弟》等也有所不同,它除了描述苦難,在苦難中,還夾雜著博大的溫情。
  • 《許三觀賣血記》他賣血11次,都是為了誰?深度解析
    導語餘華小說《許三觀賣血記》講述了主人公許三觀十多次賣血的經歷,不同時期賣血的目的不同,心境不同。他通過賣血渡過了人生的一個又一個難關,戰勝了命運中一次又一次的驚濤駭浪。當風浪之後,會給人深深的思考,讓人們能珍惜眼前,更好的活在當下。
  • 《許三觀賣血記》:讀懂了父愛,你就讀懂了人生
    事後,許三觀覺得應該補償一下林芬芳。於是他第三次走進了醫院。他用這一次賣血的錢,給林芬芳買了些補品。這下,許三觀覺得他和許玉蘭扯平了。兩人都出軌了。雖說許玉蘭是婚前,但誰讓他許三觀當了10年的烏龜呢。許三觀對自己說:「我要去賣血了,我要讓家裡的人吃上一頓好飯菜。」於是,許三觀第四次走進了醫院。
  • 餘華繼《活著》之後《許三觀賣血記》
    許三觀的媽在許三觀爸死後跟別人跑了,許三觀跟他的四叔最親。許三觀在20歲左右時就走上了賣血的路。第一次賣血是因為他想靠賣血攢錢娶媳婦,他年輕力壯想女人了。許三觀在知道了他做九年烏龜之後,心裡越來越不舒服了。他想起了當時他喜歡的另外一個姑娘林芬芳(我發現讀書多了讀一遍過去裡面的人名我全記住了,故事也不用再翻著書來寫了。可開始讀小說時,我幾乎一個人名都記不住更別替故事內容啦!)婚後林芬芳成了個大胖子,有一次出去洗衣服,一隻腳踩西瓜皮上摔斷了一條腿。
  • 《許三觀賣血記》的另類人生 靠賣血熬過了所有難關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和坎坷,《許三觀賣血記》的主人公許三觀是一個命運多舛的人,但他沒有被災難所擊倒,而是靠「犧牲自己」,通過賣血熬過了他人生中的一個又一個難關。十年前,他第一次用賣血掙來的錢,才換來今天的這個家,沒想到,轉眼之間就變成一個空殼。許三觀第二次賣血以後,把錢給了方鐵匠,方鐵匠把家具又給他們送了回去。
  • 《許三觀賣血記》:被綠之後選擇出軌的他,賣血養活了一個家
    《許三觀賣血記》是作家餘華於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餘華用17萬字敘述了主人公許三觀40年的動蕩生活,11次賣血養活了家中5口人。許三觀是誰?他遇到了什麼,竟不惜生命,11次賣血來求得存活?餘華所著長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
  • 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為了傷害自己老婆,他選擇背叛,走向林芬芳
    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為了「傷害」自己的老婆,他也選擇背叛,所以走向了林芬芳許三觀是餘華筆下虛構出來的一個人物,在現實世界並不存在,就是這個不存在的人物,因為餘華在小說《許三觀賣血記》裡面刻畫的太飽滿,很多人會不自覺地覺得這個人就存在於我們身邊,伸手就可以觸摸得到。很多人為什麼喜歡許三觀,答案很簡單,就是因為善良。善良到什麼程度呢?
  • 《許三觀賣血記》:人生雖苦,卻總有慰藉,已是幸運的《活著》
    我沒想到的是,有人竟以賣血作為證明。 這個人,就是許三觀,餘華《許三觀賣血記》裡面的許三觀。其實,準確地來說,不單單只是許三觀一個人,而是許三觀爺爺鄉村裡的所有人。他們都認為,只有常去賣血的人,身子骨才是結實的;而沒有賣過血的人,則說明身體不好,這種人連婆娘都娶不上。
  • 《許三觀賣血記》:賣命是為了活命
    許三觀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跟著一個國民黨的連長跑了,他獨自一人跑到鄉下找親人又迷路,若不是正好遇上四叔,估計那條小命兒就搭在荒郊野外了。鄉下貧窮、愚昧,許三觀在這樣的環境中被潛移默化。聽鄉民說,不賣血的都是身子不強壯的人,每個男人都應該去賣血以證明自己身強體壯。
  • 許三觀賣血記:成年人世界裡一場滑稽又真實的鬧劇
    今天給大家講一個普通工薪階層賣血的故事,這就是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書裡記錄了許三觀的六次賣血經歷,把整個故事看下來,才會發現許三觀賣血一次比一次困難,過程也一次比一次坎坷。許三觀是城裡絲廠的送繭工,但是他有一個在農村的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