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部戲,而有的人是喜劇,有的人是悲劇,餘華作品《活著》中的福貴,就是悲劇的一生,雖然出生在富裕家庭,但因為嗜賭成性,最終家產被輸得精光,親手毀了上代人的成果,也毀了自己的下半生。
經歷了財富從有到無,對於福貴來說還不是最慘的,親人的不斷離去,才是他真正難以承受的痛,最終這個經歷了諸多坎坷的老人,將與那頭不知道什麼時候被病死的老牛,麻木的過完餘生。
挺好的一份家業被福貴給敗光了,可能是因為自己沒有太多的付出,也不會有太多的珍惜和悔恨,經常聽一句老話「能吃苦不一定能享福」,福貴就是這樣的人,富裕的生活沒能讓他安分,貧窮的生活他卻忍了下來。
其實經歷財富落差並不是都能承受的,以前聽到過有在股市中,投資失敗而跳樓的例子,其實並不是帳面上一貧如洗,而是經歷了一次財富過山車,因為運氣好,財富翻了幾十倍接近千萬,可後來又都賠進去了,帳面上只剩幾十萬,最終沒能承受這樣的巨大落差,不是因為窮,而是因為財富落差不能承受。
還有那個某科技公司跳樓的男員工,因為業績原因被公司辭退,當時他的條件也不錯,在大城市買了房,有妻子有小孩,也許房貸是他最大的壓力,也比一些一無所有的打工者,他的條件也好多了,起碼自己有學歷還有技術,再找一份工作並不是難事,但他也沒能承受這一切。
也許是那一代人更能承受壓力,福貴這一切都挺過來了,沒有抱怨也沒有輕生,感覺貧窮對於他來說活得更自在。
對於福貴來說,一生唯一幸運的是他的老婆,一直對他不離不棄,在他賭博的時候還去找過他,但富貴沒有跟他走,最後她只能挺著大肚子,走了十多裡的山路才回家。
現在年輕人看這段感情也許很難理解,離婚已經很常見了,而且離婚的理由也很多,比如性格不合、收入差距等,但這些在那個年代的人眼裡,都不是什麼分手的理由。
可以說富貴的妻子跟了他之後,沒有過上一天好這日子,她的一生比富貴還要不幸,而且還是在病痛的折磨下離去,但這一些她都默默的接受了。
不知道這算不算一種傳統女性的美,還有一種民間說法,「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個扁擔挑著走」,被這種文化灌輸的女性,可能承受的壓力會更大。
還有當年的包辦婚姻,不用說性格不合,就連共同語言肯定也沒有,但那個年代過來的很多家庭,感覺比現在的人要過的幸福,現在人雖然可選擇的多了,但離婚率不降反升,可以說明決定婚姻是否幸福的因素,並不是現在很多年輕人看重的那些,其中的原因確實值得深思。
那個年代生活的人,唯一的好處是貧富差距都不大,所以幸福感會好些,但畢竟還是處於底層生活,隱忍也許是別無選擇的一種最佳生活方式,所以福貴在經歷了貧富落差,目睹親人一個個的離去後,仍然堅強的活了下來,可在內心深處只有他自己知道有多痛。
母親生病後,富貴為了拿藥被國民黨抓去做了壯丁,後被俘虜放回家,本以為會過上太平的日子,卻沒想到會是被命運捉弄的開始。
富貴最對不起的因該是兩位老人,因為賭博輸光家產,父親被活活氣死,母親也是貧困中病死,本應該成為普通家庭,都毀在了富貴手裡,後來他遭受的切,成為命運對他的懲罰。
妻子離世後,家中唯一的希望兒子也遭遇不幸,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本是一次獻血,最後卻被抽乾在醫院裡,最悲哀的是命運遭到如此不公的待遇,沒有一個宣洩的地方。
比貧窮更難承受的是精神壓力,最後富貴唯一的一個親人苦根也離他去了,是貧窮殺害了他的短暫生命,從出生就嘗盡了苦,最後就連在普通的豆子,對於他來說也成為最美好的食物。
貧窮對於很多人都一樣,美國女作家寫的《我在底層的生活》,為了嘗試底層窮人的生活狀況,自己從服務員做起,雖然有工作,身體狀況也很好,但依然還是難以為繼基本生活,在深陷貧困的同時,精神上的壓力更大,每天忙碌的生活根本看不到一點希望。
想要堅持下來唯一的辦法,他們在艱苦的生活中隱忍的活著,或是說已經有些麻木,最後只能是為了活著而活著,也是他們唯一的希望。
也許很多人會糾結人生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相信看完這本書的人自然能夠明白些什麼,正如作者所說的「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而活著」,物質的需求和欲望的膨脹,拖垮了很多人,究竟為了什麼而活著,對於他們來說也許是很難回答的問題。
書中描寫的歷史,整個貫穿了中國從40年代,到80年代的那段歲月,用富貴親身經歷訴說著那段歷史變遷,最後只留下一位暮年老人和一頭老黃牛,在夕陽下的一段回憶。
福貴的一生就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也是那個時代的痛,每個經歷都會催人淚下,但他們還是堅強的活著,在現在看來甚至活得有些麻木,每個失去的親人都是一條鮮活的生命,但這些他又不得不承受。
雖然描寫的是一段過去的歷史,但它依然那麼真實,真實的有些不敢直視,他們是那個時代的犧牲品,也是那個時代的痛我們今天的生活要幸福的多,生活對於我們來說也要賦予更多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