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篇給大家講了小蟲子蝜蝂(fuban)和《黔之驢》裡的小毛驢的寓言故事,今天給大家分享第三隻動物麋鹿。
說一個人買了一隻麋鹿回家,家裡養的狗都對這隻麋鹿垂涎三尺,主任保護著這隻麋鹿,並且讓麋鹿和狗在一起玩兒,這些狗都害怕主人,只是暗中舔舔舌頭,卻不敢傷害麋鹿。這隻麋鹿漸漸的和狗們玩兒的很熟悉,就忘記了自己是一隻麋鹿。有一天,麋鹿出去玩,看見一群野狗,以為跟家狗一樣都是朋友,就高高興興地跑過去跟它們玩兒,那些野狗一看這隻麋鹿居然主動跑過來,當然就不客氣了,一擁而上將其吃掉了,這隻麋鹿到死都不明白是怎麼回事。
與那頭毛驢相比,這隻麋鹿真是死的冤枉。毛驢不管隱藏不隱藏,以它那三板斧,撞上老虎,最終還是逃不脫被吃的命運,可是這隻麋鹿多麼冤枉啊,它本來也沒想在狗的跟前逞強逞能,它只不過是在主人的安排下,與狗和諧相處,親密無間,誰知道卻招來殺身之禍!
柳宗元的這個寓言故事,諷刺的無非是兩個對象:
一個是主人,明知道狗和麋鹿是死對頭,偏偏不顧事實,要將它們強行放在一起,讓它們交朋友,它們本非同類,其心必異,只不過礙於主人的威懾,被迫交朋友。主人的出發點可能是好的,想讓這隻麋鹿能夠安全的與狗們相處,保全麋鹿的性命,但是他能威懾自己家裡的狗,卻不能威懾天下所有的狗,所以他這種看似善良實則愚蠢的做法必然會使麋鹿招來殺身之禍。這說明好心有時未必能辦好事,而善良也未必能做成好人。如果沒有智慧、沒有眼光、不顧事實、不顧實際,好心就會辦壞事,善良的人也會成為殺人兇手。
第二個就是麋鹿。對於麋鹿而言,並不是錯在跟狗交朋友,而且錯在不明白在什麼條件下跟狗交朋友。一隻聰明的麋鹿只有在主人在場的情況下才能跟狗交朋友,或者只跟家狗玩耍,因為主人的監管是它跟狗交朋友的必要條件,失去了這個條件,它跟狗的關係就只能是敵人,跟敵人交朋友是要倒大黴的,是要丟掉性命的!這就是柳宗元要告訴我們的結論:天底下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在一定條件下,敵人也可能是朋友,朋友也可能是敵人。如果不顧及條件,盲目的交朋友或者盲目的打敵人,其結果往往可能是傷了朋友,害了自己,結果讓敵人得了便宜。
我想,這應該是柳宗元在多年的政治漩渦中摸索出來的感悟吧!
說完了這幾隻動物,最後再來看一個獵人的故事。這故事裡說鹿最怕的動物貙(chu),貙最怕的動物是虎,虎最怕的動物是羆(pi)也就是棕熊。有個獵人很聰明,能用竹笛模仿各種動物的叫聲。他為了捕獵鹿,模仿鹿的鳴叫聲,招來了鹿,將鹿殺死。沒想到貙聽到了鹿的叫聲,也趕來了,獵人慌了,就模仿虎的叫聲,果然嚇跑了貙,結果又招來了虎,獵人更慌了,就模仿羆的叫聲,結果嚇跑了老虎,但是招來了羆,這下子獵人沒什麼好模仿的了,最終成了羆的美餐。
在這個故事的結尾,柳宗元說:今夫不善內而恃外者,未有不為羆之食也。用現在的大白話來說,就是:現在這個世道上,那些沒有真本事,狐假虎威狗仗人勢的傢伙,最終都免不了被棕熊吃掉的下場!
好了,故事講到這兒,越來越有意思了。讓我們從頭到尾來看看這幾隻可愛又可憐的動物,看看它們開口能告訴我們點什麼樣的道理。
先來看那隻小蟲子蝜蝂。蝜蝂的一生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不作假,不做秀,象徵這個世界上勤奮刻苦的人。但是蝜蝂的致命缺點在於勤奮的過了頭,走向了貪婪,它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的能力,並認為這樣的能力還在不斷提高,這種對自身能力的錯誤判斷讓它丟了性命。
再來看那頭毛驢。毛驢很規矩,老老實實。沒招誰、沒惹誰,自己有多大本事就顯露多大本事。這本來也沒什麼錯,可惜的是它生不逢時,生活在一個居心叵測的環境當中,周圍到處都是像老虎一樣窺伺它的陰謀家,所以它一撂蹶子,露出了底牌。不幸就成了老虎嘴裡的一盤菜了。
至於那隻麋鹿,是個很善良的傢伙,它從頭至尾都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騙局當中,這是一個貌似溫情的騙局,但是再溫情,其本質也是騙局。所不同的是,比起其它的騙局,這個騙局更富有欺騙性,讓麋鹿的善良最終變成了愚蠢,當它渾然不覺的走進騙局時,迎接它的當然就是殘酷的現實了。
說到底,最愚蠢的還是那個獵人。比起蝜蝂,這個獵人不夠勤奮、不夠吃苦、不練槍法、不練內功,只練習模仿秀,沒有真本事;比起毛驢,這個獵人不夠誠實,沒有真本事也就算了,卻想法起的掩蓋敗絮其中的真相,玩騙子的手段,蒙完一個蒙下一個,最後把自己的生命蒙進去了;比起麋鹿。這個獵人不夠善良,狐假虎威,在這所有的故事當中,看起來他是最聰明的一個,其實是最愚蠢也最可惡的一個。
其實大家也看出來了,所有這些故事,都涉及一個問題,那就是是否能夠認清自己的本性,換言之,是不是能夠樂觀的準確地認識自己?一個人如果不能很好地認識自己,那還怎麼認識別人呢?連別人也看不清,又怎麼能看清周圍的環境與社會呢?就好比一面鏡子,如果本身是個凹凸鏡,又怎麼能如實地反映出世界的面貌呢?
那麼,柳宗元筆下的這一隻小蟲、一頭毛驢、一隻麋鹿、一隻貙、一隻虎、一隻棕熊,再加上一個獵人,是要告訴我們什麼呢?就是一個人不能迷失了他自己的本性,要時刻認清自己的本性、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內涵、自己的分量。小蟲子認不清自己的能力極限,毛驢認不清周圍險惡的環境,麋鹿分不清朋友和敵人之間的界限,而獵人自作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所有這些,都是因為認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掂量不清自己的分量,所以招致禍患。
這些寓言小故事篇幅雖然很短,結構卻很緊湊,具有極強的諷刺性、啟發性,動物形象也具有強烈的擬人效果。應當說,這些寓言小故事,在柳宗元創作的時候,也許都具有特定的內涵與目的,但是經過少年流傳之後,早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智慧小故事。人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這些故事,解讀這些故事,這些小故事、小動物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啟發智慧、抒發情感、針砭壞人壞事的作用。深受人們的喜愛。
誰又能想到,當年的柳宗元因痛苦的遭遇、艱難的生活、理想的失落以及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而創作的寓言小故事,現在卻成了我們生活中的好朋友,不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快樂,也給我們帶來智慧與靈感。柳宗元的寓言小故事,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徵。
猶太格言曾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我常想,上帝如果真的笑了。那麼就不大妥當了,比起全知全能的上帝來說,人類要面對的災難和苦難實在是太多了。憤怒出詩人,苦難出哲人。在面對和解決苦難的過程中,人類不得不思考!
讀完康老師的這本柳宗元,我感覺自己不停的在歷史與現實中來回穿越。除了這些故事和故事所折射的道理,還有一句讓我感悟很深的話:死者,人之終也。處常得終,尚何憂哉?死亡,是一個人的最終結果,我以平常的狀態等待最終的結果,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康震講》真的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