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7年5期
■馬寶山
狐嶺之戰是蒙古軍與金國之間的一場大決戰。不久,蒙古大軍在成吉思汗的指揮下,迅速攻佔懷來和居庸關,逼近中都城。
中都城裡的守將是完顏鋼。完顏將軍立於軍前,袒露著左臂,右臂高舉著金牌大喊:「與金共生死,與城共存亡。」城門大開,金軍山呼海嘯一般衝出城門,臉上塗著雞血的金兵,怒吼著:「寧願戰死,有進無退。」衝進蒙古軍陣廝殺。
毫無準備的蒙古大軍立時大亂,指揮蒙古軍的是者別,他組織迎敵:不要亂,上馬迎戰……
中都城外,一片混戰。一身盔甲沾滿鮮血的者別闖進成吉思汗的軍帳,說:「大汗,金軍像一群蠻牛,死戰不退,您下令增兵吧!」
成吉思汗若無其事地微笑:「你撤下來吧。」
「撤?!」者別的眼珠子似要呲裂出來:「那完顏鋼像瘋了一樣,帶著金兵在我大軍陣裡殺紅了眼啊……」
成吉思汗把者別按在膝下,還是微笑著說:「坐下來,咱們一起聽聽郭先生是怎麼說的。」
郭先生,就是郭寶玉,原是金國的大將,也是最早歸順蒙古的一位漢臣。
成吉思汗說:「郭先生,接著講吧。」
郭寶玉說:「就說眼前的中都城吧,蒙古大軍連續攻下檀州、撫州、懷來、居庸關的幾年時間,金國積聚了許多仇恨。金軍早已是同仇敵愾,加上百多年來不斷修築的城防,可說是銅牆鐵壁。英勇善戰的蒙古大軍即使攻下中都,也是殲敵一千,自損八百,這可是划不來的呀。善用兵者,該是以少勝多,以最少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戰果。」
成吉思汗問:「那麼怎樣用兵,奪取中都呢?」
「審時度勢。」郭寶玉伸出三個指頭:「兵家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其一,先要分析敵人的勢態。時下,中原勢強,不宜搶奪。而西南諸藩屬勇悍非常,大汗應先取西南,再聯宋滅金,中原便唾手可得。」
「妙!」成吉思汗撫掌稱讚:「請先生往下講。」
「其二,人是有兩面性的,即善與惡。軍隊也是這樣,既強悍也要仁愛。對強硬死拼的敵人,要迎頭痛擊;對順從依附者,要仁和善待。這就要大汗培養出一個既是兇猛善戰,又是一支仁義之師的勁旅來威懾強敵,收納民心,那就無敵於天下了。」
成吉思汗聽得高興:「那麼,先生的其三是什麼高見呢?」
郭寶玉有些羞澀的樣子,道:「大汗知道,我服侍金帝多年,我知道金國自熙宗之後,君庸臣昏,政出無狀,貪官汙吏,橫徵暴斂,民怨沸騰,民心求變,期盼改朝換代,此定數耳。若是在下推估得不錯,三年內金國必有內亂,那時大汗就不費吹灰之力便得中都啊。」
「哈哈……」成吉思汗大笑:「郭先生的三策,讓我一統華夏大有可望啊。郭先生你一人頂我十萬鐵騎,不!五十萬鐵騎啊!」
成吉思汗聽從郭寶玉的建言,審時度勢,與金國丞相完顏承暉談判議和,帶著金國贈與的一千名童男童女,五千匹戰馬,以及金銀布帛二百多車,退回草原,休養生息,等待時機。
果然被郭寶玉言中,金國接二連三地發生內訌。蒙古大軍剛剛退去,守備居庸關的胡沙虎發動政變,將金帝永濟關進大牢。胡沙虎一屁股坐到龍墩上:「天下不可一日無主,我自當受命於危難之中,暫任監國都元帥,總攬軍國大事。」
一向忠於永濟帝的完顏鋼目眥盡裂,斥責胡沙虎道:「大金亡國,就禍在爾等這樣陣前縮頭,背後作亂,禍國殃民之徒,你、你……」
一個死黨上前推了一把完顏鋼:「老匹夫,想與永濟一同去死嗎?我們胡沙虎元帥會成全你的。」
「呸!」完顏鋼唾了一口,說:「弒君陰纂,你們不得好死!」
完顏鋼死於亂箭之下,眾臣大亂。
胡沙虎大聲喝道:「哪個膽敢再反對本帥做監國,與完顏鋼一樣的下場,將老匹夫屍囊拖出去,在午門暴屍三天。」
胡沙虎無道,眾臣無能,中都城裡烏煙瘴氣。
城牆上終於貼出一張告示:金都南遷。剛剛被胡沙虎扶持出來的宣宗皇帝已撤出皇城南去了。
僅僅過了兩年,蒙古大軍二次南徵,迅速佔領景州、薊州、檀州、順州、通州,最後攻佔中都。蒙古軍拿下金國首都,又佔領了大小城邑八百多個。這無異於黃河以北大片國土拱手讓給蒙古大軍,金國滅亡的命運已經不可挽回了。
大汗讚嘆:「蒙古軍輕而易舉拿下中都城,真是功在郭先生一人啊!」
選自《天池》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