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憑藉對宇宙浩渺與對人類未來暢想,完成了想像力驚人的科幻長篇小說《三體》。2015年《三體》在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上獲得雨果獎。書中盪氣迴腸的故事和龐大的世界觀讓無數讀者為之著迷。
遊族影業因此也不斷發出新聞:「《三體》將拍六部曲」「單片投資達2億元」「要拍中國的《星球大戰》」「無上限追加特效投資」「《三體2》籌備工作啟動」……
但這些計劃最終都無疾而終。我想《三體》之所以難以影視化,不僅在於技術上的限制,更多在於想像力上的限制。
有人覺得《三體》是科幻狂想的盛宴,而有人覺得《三體》是對人性深刻的探討。在我看來,劉慈欣在這本書中對人物的刻畫是非常細緻入微的,他用自己對人生的思考賦予了葉文潔悲慘的命運和悲哀的人生。
《三體1》中貫穿全文的主線是:高級知識分子葉文潔,在特殊的年代飽受摧殘,經歷了人性最醜惡的一面,又在機緣巧合之下接觸到了外星文明。潛意識對人類的憎惡,讓她不惜代價地選擇幫助「三體」文明降臨地球,期待它們能懲罰罪惡的人類。
但是「三體」文明值得成為信仰麼?
審問者:那你為什麼對其抱有那樣的期望,認為它們能夠改造和完善人類社會呢?
葉文潔:如果他們能夠跨越星際來到我們的世界,說明他們的科學已經發展到相當的高度,一個科學如此昌明的社會,必然擁有更高的文明和道德水準。
審問者:你認為這個結論,本身科學嗎?
葉文潔:……
葉文潔,清華大學物理學教授的女兒,如若換個時代,她會成為象牙塔頂尖的一個孩子。但她生不逢時,生在特殊年代的她,親眼目睹激進青年為了自己的「榮譽」,用可笑的理由去批鬥她在學界德高望重的父親。
因為父親不肯承認莫須有罪名,急於劃清界限的母親舉報了她的父親。最後,她的父親慘死於批鬥臺上。再往後葉文潔遇到了很多不同的人,在她好不容易與人建立信任時,轉頭卻又遭到毀滅性的背叛,這些遭遇讓她對人類以及人性產生深深的失望與憎恨。
劉慈欣詳細描寫了葉文潔如此不堪的前半生,為她的瘋狂行徑埋下了伏筆。
為了「三體」文明能順利的降臨到太陽系,她不惜殺害自己的老公。多年以後,她的女兒楊冬也因所研究的基礎科學受到「三體」人封鎖,人類科技無法再有新的突破,加之無意間窺探到母親的秘密,抑鬱自殺而亡。
她一腔孤勇的恨意,終給她帶來不得善終的後半生。
楊母緩緩地坐到床沿上,雙眼失神地看著汪淼手中的樺皮本,她女兒就是在這裡,在安睡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汪淼在楊母身邊坐下,他從來沒有過如此強烈的願望,要與他人分擔痛苦。
讓人無法想像葉文潔的恨意到底有多深,她甘願犧牲自己的丈夫,毀滅女兒的希望,賠上自己,以如此殘酷決絕的方式,來懲罰全人類?
劉慈欣說:我們都是陰溝裡的蟲子,但總還是得仰望星空。
反觀葉文潔面對審問員「你覺得這個結論,本身科學嗎?」詰問時的沉默。我想,她為自己的反人類想了那麼多的理由,其實只是無法擺脫自己噬骨的恨意罷了。
以後的八年,是葉文潔一生中最平靜的一段時間。
……
平靜之後,一直被緊張和恐懼壓抑著的記憶開始甦醒。葉文潔發現,真正的傷痛才剛剛開始。噩夢般的記憶像一處處死灰復燃的火種,越燒越旺,灼燒著她的心靈。對於普通的女性,也許時間能夠漸漸癒合這些創傷。
但葉文潔是一位科學女性,她拒絕忘卻,而且是用理性的目光直視那些傷害了她的瘋狂和偏執。
所以葉文潔成立了地球「三體組織」,並通過「三體」遊戲,將「三體」文明降臨地球的思想傳播出去,並以此吸納全世界的「高科技」人才。
書中對參與了地球「三體組織」的其他成員希望人類被毀滅的原因並未詳述,但他們無非是見到過太多人性自私的陰暗面而失望透頂,在他們看來人類如此貪婪醜陋,滅亡是遲早的事情。
再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
「三體」文明值得成為信仰麼?
「三體」文明來地球的目的就是生存,是殺戮。「三體」文明為了適應惡劣的生存環境建立了強權的獨裁統治,在這樣的文明中,每個生命更像一個機器的零件,運轉直至衰竭,連仰望星空的權利都被剝奪,只有對技術的狂熱崇拜和對宇宙的無窮探索。
三體人的繁殖方式都是遵照效益最大化的模式:父體母體融合後分裂成幾個幼體,幼體直接繼承父體母體的記憶,死前交配繁殖,誕生後就去工作。如若死前沒有交配的異體,直接拖出去脫水燒柴火。
「三體」文明不追求美,也不懂得善,更不懂得愛。
所以地球「三體」組織成員,有什麼權利選擇讓一個冰冷的文明去覆滅整個人類呢?在這些人身上,只有赤裸裸的「雙重標準」和因仇恨而扭曲的世界觀。
這種世界觀毫無信仰可言。知識沒有帶給他們正能量,反而讓他們以此為武器,倒戈相向,他們所謂的「拯救」人類,其實是消極的毀滅。
同為生命體的人類根本得不到他們發自心底的尊重,他們憎恨的是人性的惡,卻沒有看到自己不堪的一面。
葉文潔在故事的最後,與社會學家羅輯進行了一番談話。內容都是後話了,但是最終她給人類抗爭的命運埋下了一顆種子。
魯迅曾寫過這樣一段話:「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隔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每個人的歡喜大抵相同,磨難卻不一樣,這深刻的揭示了「眾生皆苦,悲喜難通」的道理。在更高維度的文明面前,我們所展示的人性裡的一切:反抗、內訌、團結、悲觀、堅強,不是要避免世界的毀滅,只是為了證明,我們曾經存在過。
人性確實太脆弱,經不起反覆折騰,可弱小的身軀裡往往也寄宿著偉大的靈魂。
就如陶勇醫生受傷後發聲:我看過太多悲慘的命運,更能承受打擊。
「如果有一天能再見到他(傷醫者),我想讓他看看我背上腰椎手術留下的傷口,我想告訴他,當時我們給他做手術,包括給他省錢,對他真的是仁至義盡。我想讓他知道,其實這個社會沒有他想的那麼黑暗」
「即使出院了我的精力和體力也不可能再像原來那樣,一天能看那麼多病人了。但我不是一條腿走路,手術做不了還可以做科研、帶學生。即使沒有發生這次意外,我也打算把自己的臨床經驗和技術推廣到全國各地,讓更多地方的醫生都能處理一些疑難眼病。接下來正好有時間加速做這個事」
世人動曰:「塵世苦海」,殊不知世間「花迎鳥笑,塵世不塵,海亦不苦,彼自苦其心爾。」菜根譚裡這句話是對人生全景的大寫意,告訴人們一個道理:苦樂由心。
葉文潔肯定也有感受過人與人之前的溫情,但她沒有撫慰心中滔天的怨念,任憑自己被恨意吞噬,企圖讓全人類為此埋單,與書中為人類命運而奮鬥終生的人,形成鮮明的對比。她不懂得,在怨念中活著,終究是故步自封。
泰戈爾說: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其實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是:要把那些經歷的苦難當成歷練我們的機會,要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要熱愛這個世界,相信它依舊是美好的,依然值得我們來歌唱。
正如書中所說:活著本身就很美妙,如果連這道理都不懂,怎麼去探索更深的東西呢?
---THE END---
嗨!我是南腔北調、愛閱讀、樂分享 ~歡迎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