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歷史上,無論是演義或是正史記載,各路英雄豪傑的光輝形象總是躍然紙上,人物角色刻更是畫的入木三分,比如:周瑜,張飛,曹操,諸葛亮等等歷史傳奇人物。然而,三國歷史上,對於東吳魯肅的刻畫卻是微乎甚微,在《三國演義》中,且其角色所傳達給讀者的是忠厚中略顯保守愚昧,儒雅中凸顯木訥可欺,穩重中又有失雄偉魄力。然而,在《吳書》中記載:「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陳,手不釋卷。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可見,魯肅乃文武雙全是也!
在東漢末年時期,宦官專權,橫徵暴斂,社會百姓民不聊生,群雄紛爭不斷,天下大亂。在亂世中,魯肅看似中庸,實乃大智若愚,與爭強好勝的周瑜相比,其更加善於隱藏鋒芒;與諸葛亮相比,其智力雖略顯平淡,但是無論是戰略思維或是未雨綢繆方面,魯肅依然可以略勝一籌。
赤壁一戰後,魏蜀吳三方勢力出現傾斜,曹操遭受痛擊,勢力消減,劉備分得半杯羹,開始如日中天,孫權穩坐東吳寶座,不增不減,威名遠揚。而形成此三足鼎立的戰局,很大程度上有魯肅推波助瀾的功勞。赤壁之戰之前,諸葛亮屢破周瑜妙計,使周瑜心懷妒忌,為了使諸葛亮栽面兒,周瑜設計讓諸葛亮造箭、甚至借東風等等一系列哭笑不得的任務,其目的就是為了證明自己,且向世人宣布:「一山不容二虎」。魯肅深知周瑜心中的小九九,為了確保蜀吳之間的聯盟萬無一失,魯肅在其二人之間一直扮演者和稀泥的角色。可見,魯肅在大是大非面前,是一個顧全大局,心思縝密的人。
在「借荊州」一事上,魯肅審時度勢,在蜀吳之間不斷周旋,長期充當「和平談判者」這樣的一個角色,正是由於其為人忠厚,很多時候多以心平氣和且娓娓道來的大道理去討還荊州,蜀漢從上到下自始至終堅信東吳不會擅自出兵。所以很大程度上,魯肅的「和平談判」麻痺了蜀漢對於東吳「過江」奪荊州的靈敏警覺性,也為後來孫權夜襲荊州做了不少鋪墊,當然,這並非魯肅本意,也是其預料之外的事情。
綜上,無論是其輔佐孫權、聯劉抗曹或是周旋荊州種種的事情上面,均可以看出魯肅是一個智商與情商合二為一的軍事戰略家。其暗藏鋒芒,韜光養晦,在處理合作者與敵人之間的關係上,時刻懂得收放自如,從不賣弄聰明,足見其超凡的眼光和謀略。
在爭權奪勢的三國時代,太過顯露聰明,反而不是一件好事。比如:曹衝,自幼聰慧過人,因其過度展現鋒芒,惹人嫉妒,最後白白死於非人之手。 對於像諸葛亮這般睿智的形象,其神機妙算的智慧形象固然深入人心,但對於當今社會,在學習諸葛亮超群智慧的同時,不妨借鑑魯肅的「謙卑」智慧,兩者結合,或許另有一番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