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除了諸葛亮等大神,真正擁有大智慧的人還有誰?

2020-10-17 熱愛歷史的貓


在三國歷史上,無論是演義或是正史記載,各路英雄豪傑的光輝形象總是躍然紙上,人物角色刻更是畫的入木三分,比如:周瑜,張飛,曹操,諸葛亮等等歷史傳奇人物。然而,三國歷史上,對於東吳魯肅的刻畫卻是微乎甚微,在《三國演義》中,且其角色所傳達給讀者的是忠厚中略顯保守愚昧,儒雅中凸顯木訥可欺,穩重中又有失雄偉魄力。然而,在《吳書》中記載:「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陳,手不釋卷。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可見,魯肅乃文武雙全是也!


在東漢末年時期,宦官專權,橫徵暴斂,社會百姓民不聊生,群雄紛爭不斷,天下大亂。在亂世中,魯肅看似中庸,實乃大智若愚,與爭強好勝的周瑜相比,其更加善於隱藏鋒芒;與諸葛亮相比,其智力雖略顯平淡,但是無論是戰略思維或是未雨綢繆方面,魯肅依然可以略勝一籌。



赤壁一戰後,魏蜀吳三方勢力出現傾斜,曹操遭受痛擊,勢力消減,劉備分得半杯羹,開始如日中天,孫權穩坐東吳寶座,不增不減,威名遠揚。而形成此三足鼎立的戰局,很大程度上有魯肅推波助瀾的功勞。赤壁之戰之前,諸葛亮屢破周瑜妙計,使周瑜心懷妒忌,為了使諸葛亮栽面兒,周瑜設計讓諸葛亮造箭、甚至借東風等等一系列哭笑不得的任務,其目的就是為了證明自己,且向世人宣布:「一山不容二虎」。魯肅深知周瑜心中的小九九,為了確保蜀吳之間的聯盟萬無一失,魯肅在其二人之間一直扮演者和稀泥的角色。可見,魯肅在大是大非面前,是一個顧全大局,心思縝密的人。


在「借荊州」一事上,魯肅審時度勢,在蜀吳之間不斷周旋,長期充當「和平談判者」這樣的一個角色,正是由於其為人忠厚,很多時候多以心平氣和且娓娓道來的大道理去討還荊州,蜀漢從上到下自始至終堅信東吳不會擅自出兵。所以很大程度上,魯肅的「和平談判」麻痺了蜀漢對於東吳「過江」奪荊州的靈敏警覺性,也為後來孫權夜襲荊州做了不少鋪墊,當然,這並非魯肅本意,也是其預料之外的事情。


綜上,無論是其輔佐孫權、聯劉抗曹或是周旋荊州種種的事情上面,均可以看出魯肅是一個智商與情商合二為一的軍事戰略家。其暗藏鋒芒,韜光養晦,在處理合作者與敵人之間的關係上,時刻懂得收放自如,從不賣弄聰明,足見其超凡的眼光和謀略。


在爭權奪勢的三國時代,太過顯露聰明,反而不是一件好事。比如:曹衝,自幼聰慧過人,因其過度展現鋒芒,惹人嫉妒,最後白白死於非人之手。 對於像諸葛亮這般睿智的形象,其神機妙算的智慧形象固然深入人心,但對於當今社會,在學習諸葛亮超群智慧的同時,不妨借鑑魯肅的「謙卑」智慧,兩者結合,或許另有一番境地。

相關焦點

  • 三國時期誰用過空城計,不是諸葛亮,而是趙雲、孫堅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作者用力最多、傾注感情最深,也是作品中佔用篇幅最大的一個人物,因此,有人說諸葛亮才是《三國演義》的真正主角。實際上,作品中的諸葛亮是作為一個「智」的典型出現的。可以說,諸葛亮是「智」的化身,是中華民族「智慧」的人格化。
  • 三國時期世家分仕,是有意識的兩邊下注,還是無奈之舉?
    諸葛家族是一個大的家族,諸葛亮只能算是一個分支,那麼其加入蜀漢陣營之時,其他的諸葛家族之人在幹什麼呢?四世三公的袁紹,是當時最大的世家門閥如果說三國時期諸葛家族在機緣巧合之下分仕三國,那除卻他們之外還有那些世家大族分仕呢?他們也是機緣巧合嗎?
  • 諸葛亮欺他,劉備騙他,關羽瞧不起他,可他才是三國最有本事的人
    《三國演義》為許多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披上了充滿傳奇色彩的神秘外衣,這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諸葛亮了。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可謂是獨得作者恩寵,羅貫中費盡筆墨將其塑造成了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大神級別的人物。在作者的刻意美化之下,他成為了三國之中數一數二的厲害人物。
  • 《三國演義》中郭嘉、司馬懿、諸葛亮、陸遜誰是三國最強軍師
    三國時期能人謀士層出不窮,能在歷史上留上一筆的都是非凡之人,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各方勢力都有自己的智囊團,其中最為出彩的算是各方軍師了。曹魏方前有郭嘉,後有司馬懿,蜀漢方有諸葛亮,東吳有陸遜,那麼郭嘉、司馬懿、諸葛亮和陸遜誰才是三國最強軍師呢?
  • 三國演義中如果荊州不失,憑諸葛亮智慧,劉備統一三國可能性多大
    小時候看《三國演義》,在前面七十回合的時候看的很是帶勁,劉備以賣鞋的身份躋身三國英雄榜,並且三分天下有其一,這應該算是下層人逆襲的典範了。一、關於人口初讀三國時,感覺蜀國真是厲害,比如劉備給關羽報仇那次,號稱起兵七十萬,蜀國擺了個巨大的一字長蛇陣,其兵營綿延幾百裡不絕,這陣勢當真把孫權嚇得不輕。在劉備死後,蜀國又不斷北伐,僅諸葛亮就主持了五次,動輒十餘萬人馬,給人的印象似乎蜀國兵威正盛,魏、吳都不敢招惹的樣子。
  • 觀星大比拼:三國殺中諸葛亮的3位徒弟到底誰更出色
    在整部三國大戲中,諸葛亮的戲份絕對是裡面的第一主角,演義中的光環甚至蓋過了魏蜀吳三家的主子。這樣傳神的一位人物必然是要將自己所掌握的所有技藝一一傳授給後來人,而在諸葛亮的一生中也確實帶過三位徒弟,這三人也都繼承了諸葛丞相的遺風,但是結局卻不盡相同。
  • 三國志11手機版,在三國末期能堪當棟梁,舍他其誰
    ,烽火連天不休,三國時期是一個頻繁戰爭的年代,同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英雄不一定要上陣殺敵,威名遠揚,亦可以運籌帷幄,決勝千裡,說起三國時期最著名的軍事家,前期的曹操,周瑜,諸葛亮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其中的很多人別說武能上馬安天下了,就連一般的小將都不一定能打得過,而到了後期大家更是認為人才凋零,甚至沒人能擔得起當軍事家這一稱號,但是在三國末期依然有人可以擔任起國之棟梁,做到智定天下,他是誰呢
  • 三國的六大謀士,除了臥龍鳳雛,另外4個是誰?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描繪了魏蜀吳三國的形成與發展,最終以司馬家族統一為結尾。的在三國時期,湧現了很多將士良才。他們帶兵打仗、出謀劃策。或勝或敗,終究形成了三國鼎立。臥龍先生就是諸葛亮了,皇叔劉備三顧茅廬。而在草廬之內,諸葛孔明是為劉備分析了時局,因而未出草廬,就預見了三分天下。可見,諸葛亮確實大才。鳳雛先生龐統也是一個人才,劉備在他輔佐下,打了很多勝仗。然而,龐統卻死在了落鳳坡,時年36歲,可謂是英年早逝。
  • 諸葛亮在網絡世界屢屢被黑,這屆網友怎麼了?
    然而,在現在的網絡世界中,諸葛亮的形象卻一落千丈,受到諸多質疑,被拿過來跟姜維比,跟荀彧比,跟法正比,跟郭嘉比……諸葛亮的形象也就此跌落神壇,甚至成為被三國時期其他謀士碾壓的對象。《三國演義》過於神話諸葛亮,起到反效果對於諸葛孔明的初步了解,大多數人都是在《三國演義》中獲取的,然而,長大以後我們才發現,原來這不是真正的歷史。
  • 劉備若一統三國,四大謀士除了他,都會被除掉包括諸葛亮
    但是實際上的劉備並沒有那麼寬宏大量,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過河拆橋的人。如果真的能讓他一統三國,恐怕很多為他做出貢獻的人都會死在他的手下。比如說修建了自己的墓室,為了避免別人知道,就把給自己建造墓室的所有人都殺掉。而劉備也是和這種人類似,如果他一統三國了,曾經輔佐他的很多謀臣謀士都難逃他的魔掌,最終可能會有一個人倖免。
  • 三國帝王哪家強?答案出乎你想像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由於《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巨大影響力,三國時期絕對是中國人最熟悉的一個歷史階段了。這部小說不但多次被搬上電視熒幕,其中的一些經典故事也經常被改編成電影、戲劇等。很多故事耳熟能詳、婦孺皆知,比如桃園結義、三顧茅廬、火燒赤壁、過五關斬六將、空城計等等。
  • 三國:魏延的反骨由何而來?他被楊儀陷害而死,諸葛亮有責任嗎?
    不過,部曲雖然地位低,但也是劉備的嫡系,不是信任的人也當不得部曲,這也是後來劉備放心的把漢中交給魏延的原因,除了他確實有才幹,嫡系部曲的身份也是加分的,如果要劃分派系的話,魏延可以劃分到劉備陣營中的元老派中去。
  • 三國時期一文一武兩大神秘隱士,教出的徒弟各個了得
    其中一位就是水鏡先生司馬徽,他也是徐庶、龐統、諸葛亮的老師。能教出這等的學生他的實力自然不可低估。還有一位隱士,他的學生中有殺龐統、斬典韋,還有一生未嘗敗績的。晉末宋初史學家裴松之說司馬徽意思是:司馬徽是一個無私、善於識人的人,也就是伯樂的意思。其實,他對自己三個徒弟的命運瞭然於心。但是天命不可違,只能順其天意。我們下面來看看水鏡先生最得意的三位門徒。
  • 《三國》:四大被埋沒的頂級謀士,每一個都不輸諸葛亮
    《三國》:四大被埋沒的頂級謀士,每一個都不輸諸葛亮。1.陳宮在三國中是一個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角色,就像煙花一樣,轉瞬即逝,我們卻被那一瞬間的燦爛深深打動。同時他又特別像一個追求純真愛情,卻總是碰見渣男的人,曹操也特別像它的初戀。說到底,一身才華無處施展,下邳被破後決然求死,也是可惜。
  • 三國最低調的謀士!屢屢跳槽卻都受到重視,隱忍勝過司馬懿
    古代批評家毛宗崗在《讀三國演義》中指出,三國時代有三絕,即諸葛孔明的「智絕」、關雲長的「武絕」和曹孟德的「奸絕」。誠然,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的人物刻畫上花了不少時間,但為了烘託人物形象,有時也有點「誇張過度」。
  • 諸葛亮被「黑」了
    《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其中的諸葛亮,英姿颯爽,足智多謀,無論三國演義,還是正史,他的英雄形象早已經深入人心,任誰也無法改變。然而,近日就有一位「網紅老師」,將我們廣為熟知的「諸葛英雄」給盯上了,狠狠「黑」了他一番。這位「網紅老師」在視頻中說道:「諸葛亮身高不到一米七,黑黑的,很猥瑣。」「北伐實際上是諸葛亮想要奪兵權。」
  • 三國:諸葛亮足智多謀沒能一統三國,曹操統一北方與他兒時相關嗎
    諸葛亮那麼優秀為何沒有統一三國諸葛亮如此優秀,總以為諸葛亮和劉備會一統三國,可事實上劇情卻出現了反轉,一統三國並非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和劉備,而是,赤壁之戰 諸葛亮利用火攻就能打敗曹操,草船借箭 諸葛亮利用草船就能夠把曹操的幾十萬隻箭 給借來。
  • 諸葛孔明命懸一線,一生最大的危機,細讀三國白帝託孤
    劉備作為三國時期的一代梟雄,政治眼光之深遠,處世手段之穩重,在劉備棄徐州,棄荊州,除呂布,取西川等等,一系列動作中可見一般,在處理江山社稷這樣的大事之下,必有後手,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B計劃,如果諸葛亮當時的心思稍有異動
  • 新三國播出十年記:披著三國外衣的宮鬥劇
    然後不知道是不是為了表現曹操不拘小節,撒尿的戲份就安排了好幾場,給人感官極差,還有什麼當眾學狗叫,這是為了表現曹操豪邁大氣?最後就是做作了,什麼在大庭廣眾之下大吼「國賊董卓」,什麼向劉備解釋自己夢中殺人。
  • 三國分裂明明更加弱小,為什麼還能吊打周邊異族?
    紅光滿面的關羽,咋咋乎乎的張飛,還有唯唯諾諾、哭哭啼啼的劉備,這些兒時記憶的畫面一個個都能在腦子裡過一遍。但是看三國,你會發現一個特別的現象是其他時期沒有的,比如西晉五胡亂華,唐朝的安史之亂,蒙古鐵蹄踐踏中原等等,三國時期有一個重要的現象:並沒有異族入侵。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