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在告誡家族子弟的家書中曾經寫下這樣三句話:人敗皆因懶,事敗皆因傲,家敗皆因奢。
餘華的名作《活著》,就透過描述男主角福貴,這個地主二代敗家子從前半生的不學無業,嗜賭成性,導致敗光家產,到後半生開始歷盡人世苦難與痛苦的人生經歷。
前半生種下的苦果 後半生要獨自生吞
雖然從客觀上來講,福貴的悲苦人生跟當時的時代大背景有關,但他後半生的困囧,更多地與他前半生不學無術,行屍走肉的荒唐行為脫不了干係,導致他之後遇到種種困境毫無應付和反擊能力,不僅無法掌握住自己的命運,更只能被動地任命運擺布。
福貴的後半生,是悲慘的,生活給了他狠狠的教訓,讓他從天堂跌落地底,從此陷入煉獄一般的人生苦旅,任憑他如何掙扎,也無力走出爛如泥潭的境地。他不僅物質極度貧困潦倒,精神上更是連連遭受重創,身邊的親人因病痛或因事故,接二連三地離開他,他的母親,兒子,女兒,妻子,女婿,甚至外孫,每一次都是錐心之痛,都是致命打擊。最後,只剩下他和老牛相依為命。
在面對各種生活的痛擊和殘酷面前,福貴的力量顯得如此的渺小和蒼白,他竭盡全力想去補救,想挽回,最後都只是深深地無力感。
這是因為,他的前半生給他帶來的各方面的能量,都是負數的。前半生的他,是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沒有思想的廢人,以至於後半生的他既無絲毫家底存留,又無一技之長,更無應變之術,這讓他在面對家庭貧困,親人病痛時束手無策,想幫,卻沒能力幫,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一樁樁變故的發生。
另外,他過往的驕橫跋扈,也讓他在落難時成為笑柄,得不到眾人的同情和支援。例如,他之前對老丈人的百般不敬和侮辱,讓他在落敗後失去唯一可能的依靠。老丈人在他落難後,把自己的女兒召喚回家了,可是這一切,又能怪誰呢?
這一切都是他前半生種下的果,只能後半生自己獨自慢慢生啃下去。
極至苦難與錐心之痛,喚醒沉睡的靈魂
福貴的後半生,也總算是幸運的,幸運在於他的靈魂覺醒。在經歷家族變故和父親去世之前,他的靈魂是空洞的,混沌的,粗野的,冰凍的,而在這之後,他的靈魂開始慢慢甦醒,他的內心開始變得柔軟,有溫度,他開始對生命有敬畏感,不再目中無人,目空一切。
在往後的人生中,他終於活得像個明白人,踏實,沉穩,堅強,謹慎,有擔當。任憑命運對他一波又一波的摧殘,他都堅持以打不死的小強精神承擔著,縱然他知道自己力量微弱如螻蟻,卻從不退縮。
他默默地承受者生活給予他的教訓,挨受著生活的罰鞭在他胸口,在他身上如雨點般一記一記的重揮。他明白,這是生活對他前半生肆意糟蹋生命的懲罰,如今的每一記揮鞭,都是他應承擔的,一記也少不了。
對生活有敬畏感,才能得到生活的尊重
縱觀那些驕橫跋扈、目空一切,狂傲不羈的迷途羔羊,他們最大的弱點,就是
對生活沒有敬畏感,不知天高地厚。他們對生活中的規則和儀式缺乏最基本的認知和尊重,以最原始的欲望驅動自己的行為。
於是,他們任意糟踐自己的生活,連同身邊人的生活;他們沒有生活目標,如行屍走肉般飄蕩於人世間;他們目空一切,對人世的苦難毫無預示和感知,只懂得亨受當下的極樂。
直至生活給予他們重懲時,他們才恍如當頭一棒:原來,在自己窮奢極欲,消耗人生的時候,生活早就準備好懲罰的鞭子,隨時朝自己揮來;原來,在生活的苦難和考驗面前,自己的力量竟然像是螻蟻般的微弱,渺小;原來,生活的懲罰可以給自己帶來這麼錐心的痛,無法喘息的痛。
可惜的是,並非所有人都如福貴一樣幸運,得到命運的垂憐,給了他重新認識生活的機會。有多少人再糟踐了生活之後,再無翻身的可能,又有多少人,因為對生活沒有敬畏感,導致誤了卿卿性命?
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新聞,某市一個鎮上的一個少年,仗著父母家境殷實,從小就專橫跋扈,目無尊長,目無法紀,活脫脫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混世魔王。
他小時候經常逃學,找人打架,成年後更是天天在外面花天酒地,還經常枉顧途人安全,在馬路上瘋狂飆車,路人經常被一陣陣震耳欲聾的車身給嚇倒,更怕會不幸成為他的車下之魂。
他更是傲視法紀,視執法人員的工作如無物。有日,他又在路上飆車,被執法人員攔下警告,他竟打開車窗笑嘻嘻地朝著執法人員耳朵吹了一口氣,然後轟地一聲,加大油門,飆著車飛逃了。
結果怎麼樣呢?沒過半個月,他就因為喝酒飆車,撞到了路邊的石墩子上,手腳被撞斷不止,更嚴重的是,腦子受了重創,下半生變成了一個只會傻笑的呆子了。
一個人活在世上,渾渾噩噩終其一生,到頭來還不知生活為何物,那豈非空來一趟人世?
活著,是一場修行,真正走過的每一步才算數
歷史的車輪在單行線上滾動著,留下一行行關於驕奢敗命的警世足跡,可是,人類卻總是像個不長記性的小孩,周而復始地犯著類似的錯誤。
古往今來,凡具驕奢縱橫、懶惰成性、目空一切等劣性者,大多數最終皆落得悲涼下場,從帝皇官宦到尋常人家,莫不如是。
南北朝的末帝昏君高緯,作為一國之君完全無心朝政,每天酒池肉林,美女圍繞,過著極盡驕奢荒淫、醉生夢死的生活。
直至北周武帝宇文邕親統大軍兵臨城下,還嬉戲作樂,甚至攜帶寵妃在天橋眺望軍情,完全沒有一點危機意識,最終淪為階下囚,沒過多久就被殺了。
民國首富盛宣懷的兒子盛恩頤不僅生活極其奢華,揮霍無度,更嗜賭如命,他曾經一晚上將上海的100多套樓房全一輸光,到了晚年,落個一貧如洗,最終餓死自家門口。
縱觀現當代,又不知有多少因年少荒唐,放縱自我,而導致人生下半場落得悽悽慘慘戚戚下場的案例?打開新聞,那些好吃懶做又想飛橫發達的人,他們要麼靠啃老度日;要麼沉迷網貸、賭博導致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要麼靠偷搶等不正當的手段去謀取錢財卻最終落入法網……他們為什麼如此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不努力,可以憑空就獲得生活的一切饋贈?因為他們缺乏了對活著意義的認識:活著,是一場修行,需要一步一步地踏著前進,那樣才算數。
仗著自己年輕,虛度青春,到頭來一無所長,等到身體消退時,靈魂才開始甦醒,卻發現已經無力挽回殘局;仗著年輕氣盛,狂傲不羈,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而鋃鐺入獄,再見天日時已物是人非;仗著家族靠山,而失去目標鬥志,一昧尋歡作樂,一朝失去靠山時便失去生存的能力……
正所謂,自作孽,不可活。人生上半場挖了多少的坑,人生下半場就要用填補多少坑,一個不少。人生每走過的一步,都留下了深刻的足跡,歲月不會辜負一個人的付出,也不會放過每個人的混跡。有這麼一句話說的好:若你善待生活,生活也將善待於你,若你糟踐生活,生活將會加倍奉還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