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裡美《卡門》:用自然主義手法,衝擊人性的道德淪喪

2020-09-05 古鑑友言

引言:

梅裡美是法國19世紀著名的小說家,但他不是以寫作為主業,他在政府部門裡擔任文物總督察一職,所以他一生的作品只有十幾部,但絲毫沒有影響他在世界文學上的顯赫地位。

特別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卡門》,它以獨特的審美視角,用自然主義手法描繪的「妖女」形象直抵人心,直到現在兩個多世紀來,不斷給人以心靈震撼、發人深思。



當時小說發表30多年後,法國作曲家喬治.比才創作了同名歌劇,上演當晚觀眾反應平淡,他因此痛苦不堪、抑鬱成疾,3個月後病死,年僅37歲。但在他死後4個月一次公演,一下子引起人們極大反響,也由此成了迄今為止全世界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劇,更使得這部小說紅遍世界各地。

梅裡美用奇特的構思,拓展出來的異於當時文明的荒蠻世界,巧妙地抨擊了當時社會的人性道德淪喪。時至今日讀來,也被美麗動人的「壞女人」卡門深深吸引,更引起我們對人性的思索。



一、創作的時代背景:資本主義文明束縛下的拜金主義、犬儒主義,世人淪為奴性十足的庸人

初讀《卡門》有人會感覺,作者只是描寫了一個壞到極致女人如何魅惑男人,甚至有人會唾罵於卡門死的罪有應得。但只要深入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我們便會讀懂其中的內涵。

作者當時生活的法國正值19世紀中期,法國七月革命的勝利,人們開始創造新的生活,社會的政治、經濟和道德觀念都發生著巨大變化,資本主義的價值理念和競爭意識深入人心,由此逐漸產生了兩個極端,拜金主義和犬儒主義成了社會的新風氣,人們為了追求更多財富成了金錢的奴隸。

資產階級在革命中所表現出來的英雄主義已經蕩然無存,社會上許多的道德禁忌和縝密的法規,已經把人的思想束縛的嚴嚴實實,人的個性和自由靈魂都已消失,許多人都成了自私自利的「偽君子「。

這種金錢至上捨棄靈魂的社會,引來有思想人士的深惡痛絕。同時代的作家巴爾扎克就不斷地用作品批判,引導著世人回歸人性的真善美。不同於他的直白,梅裡美身在政府部門工作,他只能委婉地表達,於是他巧妙地避開針對現實社會的政治批判。構建出了一個大膽的異外世界,一個不同於文明社會的自由世界。他用卡門追求絕對自由的這股精神,來敲擊當時麻木的人心,撕下那塊人性道德淪喪的遮羞布,因此卡門也深受法國人喜愛,被稱做玫瑰上的露珠,也全然不是一個蕩婦的形象存在著



二、女主人公生活的環境,一個異域世界,荒蠻、自由的世界

小說整個故事情節很簡單,以第一人稱敘述了「我」作為一名考古學者,認識卡門的過程,以及認識她的情夫唐何塞的過程,並通過唐何塞的口中知道了他和卡門相愛相殺的經過,正是這個愛情悲劇,卡門特立獨行的形象,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說一開始寫道了「我」進入的世界,這裡路上會有強盜相伴而行;夜幕下的河邊會有成群的女人沐浴,那朦朧的白色輪廓引起男人們無限遐想;走在大街上會有佔卜的巫婆,對陌生人糾纏、謀財害命。卡門就是生活在這樣的荒蠻土壤裡,一個美豔絕倫而又無法無天的吉普賽女孩,做出驚世駭俗的事情才得以被人能正常接受。



歷史上的吉普賽人,深受歐洲各國人所排斥。他們喜歡四處流浪,從事的職業也是五花八門。特別是他們民族所信仰的特殊宗教形式,人人都喜歡佔卜預測的行徑,被當時教會所敵視。他們自由散漫、居無定所的生活方式,也被當時政府部門認為是反社會的行為。他們四分五裂地分布在世界各地,只有面對共同的敵人時才能真正團結起來。



三、卡門一個「魔鬼」的女兒,嫵媚動人、無法無天、放蕩不羈,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卡門就是這樣的環境,這樣的種族裡生長起來的女孩,她自己都說自己是「魔鬼」。她美得恰到好處,加上她輕浮的行為,把男人迷惑的任由她擺布;但她做起事情來,心狠的讓人膽顫心驚,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小說先用美來震撼人心,分三次描述了卡門的美。第一次是「我」在河邊與剛剛出浴的卡門相遇,她頭上插著花,一股人和花的芳香令男人沉醉迷離;第二次是兩人河邊聊天后,走向了咖啡店,借著燈光更看清楚了她美的恰到好處,「每一處缺點,正好被一處優點遮蓋;第三次是唐何塞第一次見到她時的情景,她穿著滿是漏洞的絲襪,帶著媚笑露出香肩,扭動著屁股像一頭小母馬。她用手指把一朵花彈向了唐何塞的眉心,這個挑逗徹底把唐何塞的心俘獲了。正是這樣一個天仙一般的美女,讓人頓生憐愛,讓人產生無限遐想。正是這樣的絕美,和她生活裡的極」惡「形成強烈反差。



她可以因為不高興女同事一句話,而抬起刀子在人臉上劃十字架;她和強盜一起,四處逃竄,為了錢出賣身體;她眼裡貞操比不上一頂帽子,她偷盜、詐騙、獨來獨往;為了獲得金幣,她願意做英國商人的情夫;為了走私貨物,她用身體賄賂軍官。

對於墨守成規的人,她充滿鄙視,她嘲笑自己的情人唐何塞是一隻」金絲雀「,」膽子比母雞還小「。世俗的法律條文,對於她來說都是虛設,她遊刃於道德規範的範圍之外,只按自己的想法做事,不受任何人支配。

卡門這種忠於自我的行為方式,在本質上是與社會道德標準相悖的,人們再也難以用公認的善惡尺度來評判她,更難用世俗的倫理來規範她。文學教授富華曾評論,」她是以自身的生命強力,對抗著文明社會中的人性蒼白和可憐,以邪惡墮落的方式打擊著社會制度的不合理性。卡門這種對文明世界的叛逆,正是因為她深感社會對她的束縛,在她心中,自由比什麼都重要,因此,一種絕對的自由和獨立,成為了她的個性特徵。」

四、自然主義寫實下的卡門,追求精神世界裡的絕對自由:愛你時如一團烈火,不愛時寧願用死交換自由

卡門的這種絕對自由人格特性,作者是用自然主義的手法,通過卡門的情夫唐何塞之口說出來的。整個過程只是記敘了唐何塞敘述,未曾添加作者對人物的評價,由此就把作者抽離出來,還原了人物本身面目,也把這種絕對自由的思想徹底放大。

唐何塞本來是個優秀的士兵,有能當上軍官的美好前程,這一切因為被安排到煙廠做警衛而徹底改變了。煙廠裡僱傭了大量的女工,卡門就是其中一位,她用一朵花調戲了唐何塞,並在一次和同事的打鬥中受到坐牢的處罰,但是她又一次蠱惑了唐何塞放掉她。後來她用身體報答他,並說愛上了他。

莎士比亞說:「忠誠的愛情充溢在我的心裡,我無法估計自己享有的財富。」

卡門對愛情不會終其一生,她的財富不只是金錢,更是無拘無束的自由,如果為了愛而保持忠誠,她寧願選擇死亡。所以她非常牴觸,唐何塞的控制。唐何塞愛上卡門後一直想著相守一生,他曾經是一個聽話的士兵,他骨子裡充滿了現實「文明世界」裡的秩序,他的道德標準就是按部就班的過活,過著夫唱婦隨的日子,才是幸福的生活。

對於卡門去享受這種文明制度下的生活,無疑是把自己關進了囚籠裡。所以,她從來不聽從唐何塞的勸告。為了偷盜,她依然遊刃於各種男人之間,甚至後來愛上了一個鬥牛士。當唐何塞要求她離開這個鬥牛士,和他一起隱居起來過正常人生活時,她選擇了拒絕,最後用死來守衛了自己自由精神的信仰。



五、結語:

正是卡門用這種飽含著荒蠻和自由的生命氣息,伴隨著她狂野冷酷、放蕩不羈的個性,用墮落和罪惡的生活,抗爭著資本主義社會令人窒息的制度文明,彰顯著一種生命的莊嚴和無拘無束。



卡門這種原始的人性道德復歸,這種張狂個性生活的自由天地裡,也引發出當時人們對道德和制度的思考。面對文明的不斷提高,各種制度規範越來越細化,我們究竟該建立怎樣的道德秩序,才更理性又符合人性?梅裡美正是用這種自然主義的手法,塑造出了卡門這朵妖豔的「惡之花」,考驗著人們的靈魂。

(本文圖片來自於網絡,若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伊爾的美神》:美神復仇的背後,是作家對於生命力和人性的探尋
    實際上,這種對於外在形象的追求,正是「文明」的發展對人性的一種束縛。同樣有這種帶著原始風味性格的,除了故事中的美神,還有梅裡美筆下的另一個人物,吉普賽女郎「卡門」(卡爾曼)。卡門熱烈美豔,充滿了野性,在她的身上,看不到文明和道德對她的束縛。她做事做人,隨心而動,甚至經常模糊了善惡的界限。這樣的她,偏偏有一種致命的吸引力。被她吸引的人們,都能感受到她身上那種混沌卻強大的生命力。
  • 我只有七天喪假」,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缺失
    這場悲劇的出現,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缺失!包括現在還在流傳的「養兒防老」,好多老一輩的人還存在著「重男輕女」的思想,如果自己辛辛苦苦養育的兒子都是這樣的,那我們還要兒子有何用,還不如沒有呢,這樣自己也不用活得那麼辛苦。所以「解放思想」,「兒女一樣」的觀念勢在必行!
  • 《失明症漫記》:災難的背後,折射出關於人性與秩序的3重思考
    在這個荒誕又現實的故事裡,由一場瘟疫引發的社會秩序的崩塌及人性的淪喪,讀起來竟然讓人不寒而慄。本文將通過從人性到獸性再回歸理性的過程來探討: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脆弱的人性該如何守住最後的尊嚴,重建人生的秩序。
  • 《柳屯的》:人性的險惡,多半是縱容惹的禍
    人一旦成了欲望的奴隸,哪還顧及什麼禮儀廉恥、倫理道德,父子可以反目,親情可以淪喪,自由和尊嚴可以踐踏,暴露出赤裸裸的人性,這是人類的悲哀,更是社會的退步。老舍用幽默從容而又不失機智的筆觸,把國民性給深刻剖析了出來,鋒芒無情地直指國民劣根。甚至在今天, 這些都依然有著鮮明的意義。如何懲惡揚善,維護基本的道德良知,老舍卻用了一個極為荒唐的方式解決了「柳屯的」,讓人感到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
  • 《人造美人》:人性道德的偏離,帶來的是沉重的代價
    對人來說,機器人當然是不具備人性的,但是如果當人類本身不遵守道德規範,那麼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有人性的存在,當一個人失去人性,那麼也就與野獸無異了。一旦人偏離的人性,也就會偏離了生活,也就迷失了自我。
  • 《被塗汙的鳥》:開在人性荒漠的惡之花
    這隻鳥會被其他鳥視為異類,被鳥群衝擊撕扯直到死亡。影片裡有關於這個習俗的直接描寫。無論原著還是電影,都著力表現了在無序的環境下的人性之惡。這是一種非典型的、古典式的拍攝手法。正因為導演的這種拍攝方式,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影片的衝擊力,否則,整部電影會更加讓人難以忍受。《被塗汙的鳥》如果歸類為譁眾取寵或是沒有追求的電影,那是不符合導演的本意的。這部影片的觀賞非常困難,長達近3個小時的黑白影像、緩慢的鏡頭以及很少到吝嗇的對白,以及普通民眾的種種惡行。影片很虐心,但卻非常嚴肅。
  • 試析《辛德勒的名單》現實主義象徵手法人性善惡主題的挖掘
    為了構建歷史的真實感和厚重感,史匹柏決定用黑白紀錄片的形式講述故事,黑白本身就象徵著猶太大屠殺事件。環球影業的董事長湯姆·波洛克要求史匹柏用彩色底片拍攝,以便在將來出售彩色拷貝,但遭到史匹柏的斷然拒絕,他不希望因為商業利益去用顏色「美化」法西斯反人類的暴行。
  • 看使女訴說一個因變革而失去道德的黑暗社會
    不服管教被懲罰的女人被處死的人們新政權通過宗教來洗腦人們,斷章取義的用宗教來捆綁能生育的女人們使女們也不再有自己的名字,冠以主人的姓,用主人賜的名,她們不可以再提自己的名字, 因為她們只是主人的財產,一個會行走的子宮。
  • 造成道德危機的根源,恰恰是人們不再相信道德
    觀今日之中國社會,比道德淪喪更令人痛心的是越來越多的人根本不相信道德為了徹底克制自己,並使人徹底變為道德工具,儒家對人性的欲望發動了猛烈抨擊。直至朱熹主張「存天理、滅人慾」,宋明理學把這個「道德論」做了極致的發展。但是,人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慾的高級動物,一句話,人是物質的。排除人的物質性而要純理性的人,這種人是不存在的。天理只不過是封建秩序的抽象化,從最高意義上肯定了封建秩序。
  • 《廊橋遺夢》:一場動人的婚外情,讓我們看到比道德更真實的人性
    我想,那大概是因為,它比冰冷的道德更符合人性吧。1,他挖掘出了中年人在婚姻和生活的重壓下的感情訴求。2,它從人性的角度,而不是道德的角度來探討婚外情。這個電影非常獨特的地方還在於,它站在人性的高度,而不是道德的角度來看待婚外情的。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認,婚內遇見愛,完全是可能發生的事情。
  •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婚姻與愛情,是場道德倫理與人性慾望的抉擇
    這部電影的改編,它側重表達無性婚姻帶來的弊端,在精神與欲望之間取捨,更崇尚於追求愛與性的關係,精神層面上的婚姻抵不過人性本身對欲望的需求,幸福的定義不但是建立在愛情上,更是建立於身心愉悅的契合度上。,這時麥勒斯的出現讓她如同少女初戀般著迷不已,身體埋藏已久的情感,頃刻間毫無保留地完全釋放,這種本應要受到道德指責的行為,卻因人性本能的欲望變得可以理解和接受。
  • 能將那眾多扭曲的人性矯正 世界大同即將實現連載四四
    居然能將那眾多扭曲的人性矯正這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因此,在貨幣時代,那些靠非法獲得的違法犯罪分子其扭曲的人性在價值時代(世界大同的第一階段)從此得以矯正,使得他們從壞人變成了正常人。不但國家和人民不會有損失,還節省了很多為防止違法犯罪和打擊違法犯罪所耗費的人力和財力,而且他們還為國家創造了財富,為社會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 古董局中局2:藥不然爺爺的古董故事之「子玉蛐蛐罐」揭人性貪婪
    當講到一件古董器物或者鑑古手法的時候,都會把鏡頭拉到曾經古董的經歷當中、拉到曾經鑑古手法的傳承當中。第一個故事,是收一個「子玉蛐蛐罐」,這個故事講得是「人性的一種貪婪」。青年時期的藥來到西安尋找值得收購的古董,經人引薦認識了子玉蛐蛐罐的收藏者宋先生,雖然藥來十分想收購這蛐蛐罐,但宋先生絲毫沒有轉手的意思。
  • 《懷抱鮮花的女人》:魔幻現實主義的背後,是人性和世俗的撕扯
    01 創作時期的轉型階段——魔幻現實主義的運用&34;在《懷抱鮮花的女人》中,莫言就運用了大量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構建了一個瑰麗奇異的世界。當王四意識到自己這個行為已經突破了道德邊界,他給了鮮花女人50塊,女人只是笑而不語,王四又加了五十塊,女人依舊如此,王四開始氣急敗壞,威脅要把她推到池塘裡淹死。鮮花女人一如既往在微笑,王四後悔了,他大聲抽泣,求她饒了他,鮮花女人還是無視了他,跟著他進了男廁所,還差點被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