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民間故事9——「灌腸」的幾種傳說

2020-09-11 如蟻人生234

您的關注和點讚就是如蟻人生創作更新的動力

郭恆耀 整理

榆次最有特色的三種風味小吃、被譽為榆次三件寶的是:元宵、灌腸、豆腐腦,而現在榆次人吃的三件寶之一灌腸(方言:guàn zāng),卻與「腸」無關,這就出現了「灌腸」的幾種說法。

一是以器具和原料命名的「罐渣」,這倒是與榆次方言相吻合。

最初,有人無意中將吃蕎麵糊糊剩下的「渣渣」(榆次人把用面和成湯狀的東西叫「渣渣」)盛在陶飯罐中蒸烤,熟後用醋蒜調味食之,另有一番風味,便命名為罐渣。後不斷改進,從用罐蒸改為用碗蒸, 後又改為用碟子蒸,並在和面等各道工序上不斷改進工藝,最後定型為今天的這種食品。

二是以製作器具和方法命名的「罐藏」, 但這與榆次方言不吻合。

西晉初年,匈奴人內遷,匈奴貴族劉淵打起了反晉的旗號,從離石派祖籍為榆社的大將石勒發兵進攻西晉都城洛陽,營地扎在柳林三郎堡。石勒軍駐紮柳林多日,糧草用盡,只好派兵四處購糧。在呂梁山上人們種植的一種小雜糧叫蕎麥,所以購回的糧食中蕎麥居多。由於糧食的緊缺,兵士們只能把蕎麥礳成麵粉熬粥喝。一次,榆社籍的士兵在外出執行任務,由於路途遙遠,回到營地已過吃飯時間,廚房留給他們的蕎麥麵粥已冷卻成塊狀,飢餓的榆社籍士兵們,把冷卻成塊的蕎麥麵切成條狀,隨便撒了些鹽與調味品,又澆了點醋,吃著味道還不錯。這個意外的發現,讓他們很欣喜。於是,這幾個榆社籍的士兵端一碗用鹽、醋、香油、蒜泥調好的蕎面粥塊,送給老鄉和石勒將軍吃。石勒吃後,覺得確實好吃,便讓廚房試做。次日廚房做好,官兵飽餐一頓,精神大振。百姓嘗後也覺味美可口,便模仿著去做,並將熬好的蕎麥麵粥放到碗裡進行冷卻,從此柳林縣有了吃蕎面碗飥(坨)的食俗,千年不衰,而聞名三晉。

蕎麥

蕎麥

蕎面

榆社籍的士兵們在無意中發明了這一小吃,在他們回到家鄉榆社後,用當地種植的蕎麥礳成麵粉,熬成粥放在罐子裡,藏放在比較陰涼的窯洞裡冷卻(罐子是當時的一種藏放食物的瓷具,又防鼠蟲)。當時榆社人吃了覺得蕎面做成這種食物很好吃,便學著士兵們的做法,放在罐子裡藏到窯洞裡。久而久之,人們就習慣叫「罐藏」,所以,榆社、武鄉、左權一代稱謂蕎面「罐藏」。

榆社與柳林對蕎面製做的這一食物,在剛發明時確實還沒有給取名。後來兩地製做這同一種食物過程中存放的器具卻不一樣,榆社人用「罐子」,柳林人用「碗」來存放冷卻,所以才有了罐藏、碗飥的兩種稱謂。榆次離榆社較近,受其影響也為「罐藏」。

三是由「官嘗」(方言:guān sāng)演變而來,這與榆次方言不吻合。

話說明朝永樂年間,丘陵山區的百姓多種周期短、抗旱性強的蕎麥。其中有連襟二人,一個叫劉能,一個叫張成。兩人都是勤快的莊稼人,一年四季兩手不閒,一心侍弄祖上留下的幾畝薄田。但一年下來,全家人還是缺吃少穿。這不,正月裡拜嶽丈嶽母之日,兩人又碰面了。連襟兩個叼著個旱菸袋,一邊抽菸、一邊唉聲嘆氣的。劉能腦瓜子來的快,說道:「前些日子,我們村幾個人把蕎麥麵倒騰到西口一帶販賣,可發財了,要不咱倆也去倒騰倒騰?說不定也能賺一筆呢!張成一聽來了精神,一拍大腿,「好啊,那咱就試試!」

年輕人做事果斷,說幹就幹。當年蕎麥成熟之際,連襟倆從親戚朋友手裡七借八湊才湊足了幾兩碎銀,收購蕎麥,磨成麵粉,裝進大甕裡,整整擺了一大院。眼看著情景,連襟倆心裡頭樂開了花,到小酒館裡要了幾個小菜,熱的兩壺二鍋頭,一邊嘮嗑,一邊抿著小酒。好像白花花的銀子已經到手,興奮之餘,兩人不知不覺都喝多了。回家後,四仰八叉往土炕上一躺,就迷糊了過去。

誰曾想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兩人做著發財夢的時候,老天爺卻下了一場透雨,把甕裡的蕎麥麵全淋成了稠糊糊。待到次日天明,兩個人覺也睡夠了,酒也醒了,到院子裡一看,頓時傻了眼,那可都是白花花的銀子啊,全泡湯了!兩個大男人那個懊悔啊,蹲在牆角,只顧「吧嗒吧嗒」抽著旱菸不吭氣。兩個媳婦一見這景象,更是呼天喊地號啕大哭起來。那場面就不用說有多壯觀了,只惹得四周鄰裡都趕來看熱鬧。這下子不要緊,把老丈母娘給驚動了。俗話說,薑還是老的辣!老太太還算沉穩。一進來就罵兩個閨女:「嚎什麼?嚎能解決問題?有事情就得想法兒嘛!」圍觀的人一看沒戲了,說笑著散了開去。

老太太站在大甕前,眼看姑爺閨女都盯著自己,心裡頭也著急:這可都是銀子呀!得趕快想個法兒!古話說得好:「車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一急,也能想出個辦法來。老太太心想,這稠糊糊用火蒸一蒸不就把雨水蒸跑了嗎?再把麵疙瘩拿到石碾子上一磨,也就磨成麵粉了。

聽老太太這麼一說,大伙兒來了精神。一家人燒火的燒火,舀面的舀面,把家裡的碗、碟子都搜羅出來,把蕎麥麵稠糊糊舀在碗裡、碟子裡,一碗一碟放進蒸籠裡蒸了起來。真是「有心栽樹樹不活,無心插柳柳成林」等出籠一看,水分是蒸跑了不少,稠糊糊的蕎麥麵變成了晶瑩剔透的蕎麥餅。老太太覺得好奇,拿到手裡一吃,感覺爽口不膩,再蘸上陳醋吃,還好吃著哩。老太太大喜,叫兩姑爺趕快收拾收拾拿出去賣。你別說,這拿出去一賣,還真賣了一個「滿堂紅」!

這玩意一開始還不叫灌腸,連襟兩個給它起名叫「蕎麥餅」。有一次,連襟兩個正在廟會上叫賣,正好有個路過的大官,吃了他倆的蕎麥餅,大大誇獎了一番。劉能腦子好使,借著這個名頭,就在賣蕎麥餅的獨輪車上插了一面小旗,又請城裡的秀才在小旗上寫了幾個大字——「俺的餅官嘗過」。就這樣,慢慢地,「官嘗、官嘗」地叫開了。時間一長,以訛傳訛,也就叫成了「灌腸」。

此後,兩個人不斷改進灌腸的做法,佐以陳醋、蒜泥、韭花、香油配製而成的調料,灌腸越發好吃,生意也越做越大,成了當地的富戶。只不過,再後來,劉能賣的灌腸純粹用水和面,所以叫「水灌腸」。張成為了和水灌腸區別開來,和面時在水裡又加了點兒豬血,所以他的灌腸就叫成了「囪灌腸」。

四是以製作人姿勢動作命名的「跪掌」(方言:kuò zǎng), 這與榆次方言不吻合。

罐渣使用蕎麥麵,要經過和面、掌軟、抓稀、打渣等十餘道工序精製而成。這些工序都需要人「跪」在地下、用手「掌」,腳踏實地、認真地完成,故名「跪掌」。因諧音,演變為「灌腸」。

五是與北京灌腸名稱由來相同,都是因將多種原料灌入腸內而得名,既符合情理,又與榆次方言相吻合,筆者認為是最可信的說法。

北京人吃的灌腸,用豬肥腸洗淨,以優質麵粉、紅曲水、丁香、豆蔻等10多種原料調料配製成糊,灌入腸內,煮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上鹽水蒜汁,口味香脆鹹辣。這種灌腸,榆次人現在叫「攘腸」。晉地大部曾廣泛存在著將蕎面和豬血等灌入豬大腸然後蒸熟、切制的「灌腸」。榆次以前的「灌腸」也不例外,是後來的碗飥(坨)工藝影響了舊的灌腸製法,人們開始棄用不易得的豬腸,也使用碗或碟子來做模具,但是食材依舊是蕎面加豬血等,名字依然叫灌腸。後來,逐漸將碗飥(坨)稱作「白灌腸」,將原來的灌腸稱作「紅灌腸」。到了現代,人們逐漸不再吃「紅灌腸」,白灌腸佔了主導,繼而不再強調其色澤,直接將用碟子製作的白灌腸稱作「灌腸」,而用碗製作的白灌腸仍叫「碗飥」。灌腸和碗飥很相似,但製作工具、用料、蒸製時間、吃法、口感均不同。

灌腸來歷自有一段傳說。張飛在涿州城裡賣肉,生意越來越好,遭到很多同行肉鋪的忌恨。他們又打不過他,就想在暗中使壞。


一天,張飛宰了一口豬,把那豬大腸洗乾淨後,和肉一起放在鍋裡,煮一煮。此時正巧有人找他去商量買豬的事,他急忙離開,忘了關門。有兩個想害張飛的同行看見,趁機溜進他鋪子裡。他倆東張西望,看見案板上的碎肉,就把旁邊盆裡的麵粉,和碎肉拌在一起,灌在豬腸裡,然後把豬腸壓在鍋底,就跑了。他倆想:「這腸子煮熟後不知是什麼怪味道,讓張飛砸牌子。」

張飛是個粗心人,等肉和腸子煮熟後,才發現有幾節豬腸脹鼓鼓的,覺得奇怪。他用刀子切開,見裡面是碎肉麵粉,就嘗了幾口,味道不錯,比光吃腸子和光吃肉的味道都好。他這才仔細一瞧,案板上碎肉和盆裡的麵粉不見了。他明白了,一定是有人來搞了名堂。

不過,他認為,自己愛吃,別人也會喜歡。於是,乾脆正式往腸子裡灌碎肉和麵粉攪拌的餡,他還特地配上了點佐料。做好這種灌肉的腸子,他上街賣,圍觀的人很多。有的問,這是什麼玩意兒;有的問,嘗一嘗可不可以?張飛說:「管嘗,管嘗!」人們把「管嘗」聽成了「灌腸」,吃了都說好吃。

大家誇張飛人粗心細,灌腸做得真不錯。張飛正愁這東西沒有名字,一聽大夥叫灌腸,也符合其製作方法,很高興,也就大聲叫賣起來:「買灌腸,買灌腸!」從此,灌腸這食品就流傳開了。

更多榆次懷舊文章和視頻,請識別下方「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榆次民間故事 7——晉陽之戰落幕榆次
    戰場中心雖然在太原南郊區古城營(古稱,晉陽城),卻落幕於榆次,在榆次留下了許多重要遺蹟和不朽傳說。智氏最初的封地傳說就在榆次郭家堡鄉王村(村名源於智伯)一帶,智氏卿位由晉陽首戰時的智文子傳至智宣子(舊《榆次縣誌》記載的知(智)徐吾,即榆次令長之始),又傳給智瑤(世稱智伯)。此人長得身材高大,美須超人,不僅善於騎射,武藝超群,而且勇毅強悍,機智多謀,但致命的弱點是驕橫跋扈、貪殘不仁。
  • 榆次民間故事 8——百年前的鴿子院
    您的關注和點讚就是如蟻人生創作更新的動力本文作者 郭恆耀提起榆次城南郭村我家的鴿子院(方言:樢鴿院),村裡年長者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然而鴿子院那段神奇而感人至深的故事卻只有我家的人才能娓娓訴說。傳說某年仲夏的一天,我祖父有種異樣的感覺,好象有什麼事要發生。他敏感地發覺院內有異味,便推開庭門察看,不由嚇得魂飛魄散,只見房的二梁上盤著一條大約碗口粗的大蛇。他將門輕輕關閉,在院子裡默默禱告一番。後來看時,大蛇已不見蹤影,鴿子竟無一損傷,庭上隱隱約約有火光不斷出現,疑是神靈護鴿發家。
  • 榆次民間故事 5——巧嘴鄉約
    在那稅捐繁重,徭役頻多(應民夫)的年代,就單憑一張巧嘴王鄉約總能在關鍵時刻幫王家堡等村的老百姓,辦了不少實實在在的好事,就讓我們通過幾件事見識一下他的機敏與辯才吧。民國初期,官府在榆次王鄉約知道此事後,馬上進城,不慌不忙到縣衙公堂之上,氣定神閒地說起快板:「王家堡村不大,村小也要蓋學堂;俺村多戶在經商,不愁資金建學堂;縣太爺你不支持,我們就找王會長(王之銘,王家堡人,民國年間曾任榆次商會會長)」。之後,縣太爺一想就答應了蓋學堂的事。不久,王家堡集資蓋起學堂,當時在鄰近的小村中是罕見的,至今舊學堂遺址尚存。
  • 榆次民間故事6一一魏絳和戎
    您的關注和點讚就是如蟻人生創作更新的動力「魏絳和戎」是個盛傳不衰的故事。晉悼公即位四年,晉國北方以戎狄無終為首的戎人部族,居於包括今榆次在內的附近地方。因晉悼公德義治國,無終部落願意與晉國結為友好之國。於是,派使者帶著珍貴的虎豹皮獻給晉國以求好合。
  • 榆次民間故事 3——大膽衝破黑暗的女人
    您的關注和點讚就是如蟻人生創作更新的動力郭德順 郭恆耀清道光五年,榆次某村發生的一個故事,感人至深。不久,此事被趙寡婦的大伯只(系榆次方言,丈夫的哥哥之意)看在眼裡。此人利慾薰心,心生歹意,想將趙寡婦賣了得一大筆錢財,不能讓弟媳白白跟了貧寒的雨生。於是,找媒人到處說親。沒幾日,在上村曹家說上一個年歲比惠娟大十幾歲的男人續妻補後,願出身價銀100兩,雙方談妥,擇吉迎門。其大伯只和媒人狼狽為奸,趙寡婦卻蒙在鼓裡,全然不知。
  • 山西神話傳說之山西清徐東湖傳說
    「蓮花王」的故事很快傳到了南蠻子的耳朵裡。於是,南蠻子便來到清源,住在店裡,每當夜深人靜時,他就到東湖邊,擺好供品上好香,雙膝下跪,兩手合掌,口中念念有詞,這樣日復一日,天天如此,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祈禱,兩枝蓮花相繼露出水面,逐漸向湖邊移動。紅蓮花即將靠岸,南蠻子猛一伸手,將蓮花從水中拿出,白蓮花見勢不妙,急忙回到湖中。白蓮花見了同伴便說,這裡不好了,趕快搬家。
  • 民間故事傳說——金牛山的傳說
    一直想寫一些民間傳說,因為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我的父親一輩小時候的樂趣就是坐在大街上曬太陽,聊天,然後聽老一輩的講光怪陸離的故事,而我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搬個小板凳坐在電視機錢看動畫片,而現在的小朋友們或抱著手機看各種動畫視頻,或拿著學習機聽一些小故事,或者對著圖畫書聽媽媽講書裡的故事,而一些民間的故事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被歷史遺忘,我個人一直很喜歡這些民間的傳說,我小時候為了聽我爸講故事可以任勞任怨給家裡幹農活的
  • 太原榆次古今談(下)——榆次與太原的分離歷史和未來展望
    而榆次自公元前247年建縣後,縣級地位從未發生過改變。榆次縣與太原府的府治(晉陽城或其繼承者太原城)距離不超40裡,再加上榆次的縣域面積有限,因而,榆次縣從秦代開始隸屬太原郡以來,在整個封建社會時期,都隸屬於太原之下。直至辛亥革命後,國民政府頻繁的政區制度改革,使榆次與太原經歷了一段混亂的關係。
  • 榆次民間故事 4——「殺坊兾」
    您的關注和點讚就是如蟻人生創作更新的動力冀作仁 講述 郭恆耀 整理清代,榆次城南某村有一戶冀姓,開設有屠宰牲畜的殺坊。更多榆次懷舊文章和視頻
  • 不一樣的民間傳說故事
    民間故事話牛郎 早年,在離西湖不遠的地方,有一戶人家,這人命苦,自幼父母雙亡,長大後以放牛為生,人稱牛郎。老者說:我有辦法,我給你一粒葫蘆種,種上後你好好管理,七七四十九天後,葫蘆就長到了天上,到時你可踩著葫蘆葉上天去找你妻。
  • 民間傳說:那吒
    那吒,是流傳於中國各地的民間信仰的神仙。很多人印象中的神仙那吒的形象大多來自於小說《西遊記》,但見他:腳踏風火輪,形如頑童,可以演化出三頭六臂,手執六種兵器,能降妖除魔,具有一定的法力。這時的神仙那吒已經完全中國化了。事實上,早期關於那吒的傳說卻源於印度的佛教。
  • 民間傳說二三事
    就在村西邊的一片窪地裡,那窪地幾畝地大小,裡邊種滿了槐樹,柏樹,還有幾個不知深淺的黑洞。忽然之間跑出了了幾道模糊的黑影,速度很快不一會兒便跑出了窪地。又過了一會兒,洞裡竟然傳出了嗩吶.鑼鼓之聲,幾隻火狐竟然抬著花轎有模有樣的走了出來,幾隻火狐都穿大紅衣衫,腳穿紅鞋,有幾隻火狐還拿著鞭炮手舞足蹈。不一會兒聽見了鞭炮聲,它們吹吹打打往西面而去。西邊村子的北邊,有幾個土包,聽老人們講是早年間的土窯,它們到了之後簡單寒暄幾句就進了土包,土包裡已擺滿了酒宴,分賓主落座,接著推杯換盞,鼓樂齊鳴,吹吹打打,酒過三巡之後就有老狐扶著新狐出來。
  • 銅鼓嶺的民間傳說丨七月十四燒紙的傳說
    圖為:燒紙 七月十四燒紙的傳說 符策精 據傳,在古代,銅鼓嶺下方圓百裡人家,一到黃曆七月十四這一日,家家戶戶的人都在自家的廳堂上燒紙。 這時他之爺爺即向他那個向他問話的孫子,說著這麼一個傳說故事。 據傳說,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是我國民間漢族傳統的中元節,又叫鬼節。一到鬼節,家家戶戶的祖宗廳堂都燃燒大堆的紙,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民間傳著這樣的一個故事。
  • 「衛輝民間故事」「缺德蟲」的傳說
    「缺德蟲」的傳說□蝦米生活在衛輝農村的人一般都有這樣的經歷:每當夜幕降臨還有一種民間解釋是說這嗚鳴聲是野外風的氣流吹過狹窄的孔洞(樹洞或建築物孔隙)產生的哨音……。總之對嗚鳴聲產生的原因眾說紛紜。說起缺德蟲當地老鄉講了一個傳說故事。
  • 周口淮陽民間故事:陳州驢的傳說
    陳州驢的傳說淮陽地區附近的驢,周身黑亮,四蹄兒雪白,身材高大,脖高腿長,幹起活來可是莊戶人家的好幫手,因為淮陽古稱陳州,所以,這驢就叫陳州驢。有人說,陳州驢這個品種,得益於淮陽萬畝大湖優越的自然環境,水草豐茂,驢兒自然長得高大健壯,可淮陽民間的老百姓卻說,這是因為呀,陳州驢不是凡種,它是人變的哩!這裡面還有一個勸善懲惡的故事呢。
  • 「曲陽民間故事」王快水庫的傳說
    曲陽縣第一大水庫---王快水庫的傳說王快水庫由河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設計,始建於1958年6月,1960年9月完工。1969年續建後,使水庫防洪標準達到百年設計,千年校核。周圍有康熙釣魚臺、雙龍洞、老君堂、眼觀奶奶廟和赤峰等名勝古蹟,傳說悠悠、引人入勝。
  • 原來寒露還有這樣一段民間傳說
    有一個傳說,是關於寒露和蕎麥的故事。話說很久以前,人們糧食很短缺,基本都是靠天吃飯,所以常常會有饑荒發生。那時天上有一個仙女,名叫蕎麥。一次看到人間饑荒蔓延,遍地餓殍。便將天庭中糧倉的仙種偷了一點出來,撒下人間。
  • 沂蒙民間故事:蒙山狐仙報仇的傳說
    《庸盦筆記》(盦an)是清代人薛福成編撰的一部筆記題材的書,中間收錄了很多民間傳說故事,有一些故事就是以沂蒙山區作為背景。其中,蒙山狐仙報仇的傳說,是比較有名的一篇,本文就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故事的內容。蒙山,拔起於魯中大地,龜蒙頂是蒙山的最高峰,海拔1156米,為山東省第二高峰。這裡山水相依,空氣清新,草木繁盛,在古代是很多動物的棲息地。其中,就有不少狐狸。
  • 志怪故事:禿尾龍的來歷傳說,附幾個民間故事
    摘自《子不語》禿尾龍禿尾龍的傳說在山東和東北,特別是膠東、黑龍江流域擁有極強的民間基礎。有很多民間傳說,山東及東北三省流傳的禿尾龍故事最終圍繞著松花江、黑龍江流域為故事情節發展地。禿尾龍紋在主要出現在清初官窯瓷中。
  • 三國故事之關羽的民間傳說
    除了這些宏偉壯觀的關公像,其實在民間,也一直流傳著許多關羽關二爺的傳說,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聊一聊關二爺的傳說。(這個轉折是不是有點生硬了?)關羽文武雙全,忠勇無敵,一直廣受後世追捧,人們不僅建廟來祭祀他,民間還流傳著許多關公顯聖的傳說,甚至還被羅貫中寫進了《三國演義》裡面,最精彩的莫過於以下三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