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民間故事 5——巧嘴鄉約

2020-08-26 如蟻人生234

您的關注和點讚就是如蟻人生創作更新的動力

民國年間的王家堡,出了個妙語連珠,語驚四座的辯才王鄉約(清代自然村的領導人),人們都叫他巧嘴鄉約。在那稅捐繁重,徭役頻多(應民夫)的年代,就單憑一張巧嘴王鄉約總能在關鍵時刻幫王家堡等村的老百姓,辦了不少實實在在的好事,就讓我們通過幾件事見識一下他的機敏與辯才吧。

民國初期,官府在榆次大辦學堂,當時,流傳民諺:要想辦學堂,張慶永康,小村不用問,缺那現大洋。當時王家堡知道蓋學校消息,也想蓋學堂,可是縣長就是不支持。王鄉約知道此事後,馬上進城,不慌不忙到縣衙公堂之上,氣定神閒地說起快板:「王家堡村不大,村小也要蓋學堂;俺村多戶在經商,不愁資金建學堂;縣太爺你不支持,我們就找王會長(王之銘,王家堡人,民國年間曾任榆次商會會長)」。之後,縣太爺一想就答應了蓋學堂的事。不久,王家堡集資蓋起學堂,當時在鄰近的小村中是罕見的,至今舊學堂遺址尚存。

有一年,上邊催印花稅(經商稅)催到黑馬營村(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改名紅馬營),黑馬營村鄉約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聽說王鄉約口才了得,便請他出山。巧嘴鄉約見了催稅官客客氣氣,奉上一杯好茶,把催稅官伺侯得十分受用,見時機成熟,便露出自己的鐵嘴鋼牙:「黑馬營村村小,兩頭兩個小廟廟,村東一家面鋪,村西一家醬鋪,當中兩家炮鋪,小氣鬼磨著一鍋豆腐,全村沒有個印花大的鋪鋪,讓人實在心上堵。要不打掃出個好住處,你住下等他們去籌措。」稅官見此情況,只好到別村去了。

還有一回,縣官大搞政績工程,大抓公差挖水渠以博取功名。而好多村離瀟河太遠,挖渠根本沒用。於是,西榮、六堡、王家堡、郝莊、南營、東賈、黑馬營、侯坊、鳴李、大趙村(使趙)一帶均不動工。縣長見工程受阻,大發雷霆,眾鄉約見勢不妙,都推舉巧嘴鄉約應對。王鄉約見了縣長口若懸河:「這一帶是高的高來低的低,實在沒法修水渠。侯坊、鳴李、大趙村,離天只有三二寸;西榮、六堡,離天尺五;東賈、南營兒,下水撈魚兒;王家堡、爛郝莊,不長莊稼漏鹽湯。高的挖渠引不來水,低的有水不用挖。老爺硬要逼著挖,百姓恓惶(方言:可憐的意思)頭上加恓惶!」話音剛落,一起去的眾鄉約也異口同聲說是這麼一回事。求縣長開恩,縣長只好作罷。

心存善意,口吐蓮花。巧嘴鄉約的故事至今還流傳在張慶鄉王家堡一帶,稱頌不絕。

(郭恆耀 整理)

更多榆次懷舊文章和視頻,請識別下方「二維碼」或點擊「了解更多」關注本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榆次民間故事 7——晉陽之戰落幕榆次
    您的關注和點讚就是如蟻人生創作更新的動力榆次曾是春秋末期晉國六卿中實力最強的智氏貴族的最初封地,也是諸卿爭霸活動的交錯地區。戰場中心雖然在太原南郊區古城營(古稱,晉陽城),卻落幕於榆次,在榆次留下了許多重要遺蹟和不朽傳說。
  • 榆次民間故事6一一魏絳和戎
    您的關注和點讚就是如蟻人生創作更新的動力「魏絳和戎」是個盛傳不衰的故事。晉悼公即位四年,晉國北方以戎狄無終為首的戎人部族,居於包括今榆次在內的附近地方。因晉悼公德義治國,無終部落願意與晉國結為友好之國。於是,派使者帶著珍貴的虎豹皮獻給晉國以求好合。
  • 太原榆次古今談(下)——榆次與太原的分離歷史和未來展望
    而榆次自公元前247年建縣後,縣級地位從未發生過改變。榆次縣與太原府的府治(晉陽城或其繼承者太原城)距離不超40裡,再加上榆次的縣域面積有限,因而,榆次縣從秦代開始隸屬太原郡以來,在整個封建社會時期,都隸屬於太原之下。直至辛亥革命後,國民政府頻繁的政區制度改革,使榆次與太原經歷了一段混亂的關係。
  • 榆次民間故事9——「灌腸」的幾種傳說
    您的關注和點讚就是如蟻人生創作更新的動力郭恆耀 整理榆次最有特色的三種風味小吃、被譽為榆次三件寶的是:元宵、灌腸、豆腐腦,而現在榆次人吃的三件寶之一灌腸(方言:guàn zāng),卻與「腸」無關,這就出現了「灌腸」的幾種說法。
  • 榆次民間故事 3——大膽衝破黑暗的女人
    您的關注和點讚就是如蟻人生創作更新的動力郭德順 郭恆耀清道光五年,榆次某村發生的一個故事,感人至深。不久,此事被趙寡婦的大伯只(系榆次方言,丈夫的哥哥之意)看在眼裡。此人利慾薰心,心生歹意,想將趙寡婦賣了得一大筆錢財,不能讓弟媳白白跟了貧寒的雨生。於是,找媒人到處說親。沒幾日,在上村曹家說上一個年歲比惠娟大十幾歲的男人續妻補後,願出身價銀100兩,雙方談妥,擇吉迎門。其大伯只和媒人狼狽為奸,趙寡婦卻蒙在鼓裡,全然不知。
  • 榆次民間故事 8——百年前的鴿子院
    您的關注和點讚就是如蟻人生創作更新的動力本文作者 郭恆耀提起榆次城南郭村我家的鴿子院(方言:樢鴿院),村裡年長者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然而鴿子院那段神奇而感人至深的故事卻只有我家的人才能娓娓訴說。我想,假如鴿子院今天尚在的話必定是榆次的一大奇觀,必將使無數遊人為之驚嘆和感慨。因為那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範例,是仁愛與靈性交融的呈現。
  • 榆次民間故事 4——「殺坊兾」
    您的關注和點讚就是如蟻人生創作更新的動力冀作仁 講述 郭恆耀 整理清代,榆次城南某村有一戶冀姓,開設有屠宰牲畜的殺坊。更多榆次懷舊文章和視頻
  • 好嘴楊巴(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7年4期■馮驥才津門勝地,能人如林,此間出了兩位賣茶湯的高手,把這種稀鬆平常的街頭小吃,幹得遠近聞名。這二位,一位胖黑敦厚,名叫楊七;一位細白精明,人稱楊八。楊七楊八,好賽哥兒倆。其實卻無親無故,不過他倆的爹都姓楊罷了。
  • 《白鹿原》④:白嘉軒踐行鄉約,因不滿新政收稅發動雞毛傳帖起事
    朱先生於是將其草擬的《鄉約》交給嘉軒,其包括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等內容。朱先生讓徐先生幫扶白嘉軒在白鹿村實踐《鄉約》,教民以禮義,以正世風。當晚,白嘉軒找鹿子霖,並和徐先生一同制定了一套方案:晚上,白鹿兩姓凡十六歲以上的男人齊集學堂,由徐先生講解《鄉約》,每個男人都要把在學堂背記的《鄉約》條文教給妻兒;學生在學堂裡也要學記《鄉約》。
  • 故事:民間故事:臭嘴老漢惹禍端,不僅自己食惡果,還連累親人無家可歸
    哈嘍大家好,歡迎來聽小於講故事,本故事名為《豆腐坊裡的怪聲》,故事素材來源於網絡,由小於品詩說文整理編寫。本文為《民間故事》第152期,如果您喜歡,不妨給個關注!很高興又到了給大家講故事的時間了,今天咱們來講一篇發生在過去的民間小故事,希望通過此故事,各位看官都能有所收穫!
  • 民間故事:兒子大喜之日,家裡來了兩個穿喪服的人
    今天給大家講一個關於隱忍的小故事:兒子大喜之日,來了兩個穿孝服的人,父親對其百般優待。上一任保長沒幹幾個月便向張鄉約辭了官,原因是有時候勸著勸著架,自己一生氣就加入了他們的「戰爭」,非但沒有解決問題,還把自己弄得一身傷。可是,村裡沒有保長可不行啊,張鄉約琢磨了半天,突然一拍腦袋想到了一個再合適不過的人選。
  • 巧分遺產的老太守(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8年7期■汪志明朝永樂年間,有一個叫倪守謙的人,此人曾任順天府太守多年,家累千金,良田美宅,吃喝不愁。倪老太守的妻子陳氏早年亡故,為了唯一的寶貝兒子倪善繼免遭繼母的虐待,倪守謙一直未娶。
  • 民間故事:智少年巧治不孝媳
    小時候經常聽陳老漢講民間故事,對陳老漢十分的敬愛,經常給陳老漢送些吃的。對陳老漢的遭遇非常同情,但人小力微幫不上忙覺得很是無奈。一天早上,陳喜正準備上學見陳老漢家門前的一棵千年大楓樹上有兩個大喜鵲窩,頓時眼前一亮,邊跳邊跑地去上學。笫二天,天剛亮,陳家衝的人們被一陣接一陣響徹山谷的喜鵲聲吵醒。年老的都催後生快快起床,聽這喜鵲叫想必村中要出大事。
  • 潔癖(幽默故事)
    其實,最初喊老徐臭秀才的是鄉約。鄉約也確實有鄉約的樣子,穿一身四個兜的衣服,腦袋上嚴嚴實實地扣著一頂帽子。夏天是灰色的寬簷呢帽,冬天是灰色的貉皮棉帽,從來沒有見他摘下過。整天跟屁蟲似的拖在我後邊的鄉約的兒子狗蛋兒,有一次悄悄跟我說,其實他爸根本不喜歡戴帽子,戴帽子是因為他是個禿子,遮醜。
  • 故事:李老漢選兒媳婦,他巧用計謀,終於將巧兒媳娶回了家
    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第534期,如果您喜歡,不妨給個關注!文/小田話說在古時候,有一個姓李的老漢。李老漢是做藥材生意的,做了半輩子買賣這積蓄倒也不少。一日,李老漢將兩個兒媳婦叫到身前,說道:「大兒媳婦,我給你放3、5天假,你去娘家呆些天。記住,回來的時候你要給我帶個紅心點心回來。這個你能辦到嗎?」大兒媳婦一聽回娘家,心裡這個高興啊!想也沒想就答應了。
  • 為了祖傳的玉菩薩,兩兄弟翻臉鬧公堂,幸遇知縣巧解難題
    1、明朝萬曆年間,在山東民間廣泛流傳著「玉菩薩的故事」。 5、綦才讓人取來這尊菩薩,仔細查看後,臉上露出微笑,略一沉思後,寫下判詞15、綦知縣笑笑說,這事說來也巧,這尊菩薩就是我的家鄉出產的玉石雕刻。
  • 男子喜歡肥肉摸嘴,還穿著老婆的褲子,撲克的時候悲劇了
    看民間故事,了解民間傳統民俗文化。歡迎各位網友,民間文學、民間故事愛好者關注《牆根故事》。——本故事源於民間,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民間有個俗語,死要面子活受罪。而且這個人逢人就吹,見面就誇自家有錢,天天吃香的喝辣的,平日裡嘴上總是油奶油光的,一般不摸底細的人,還以為他不是吃的雞魚就是吃的肉蛋。有一天,他正在胡同頭和夥計們打牌克玩,有個孩子張口喘氣地跑到他跟前裡說:「爹,不好了,不好了,咱家那塊肉叫貓給叨去了。」那人問道:「是那塊三斤的,還是那塊五斤的?」孩子說:「不是,是你摸嘴的那塊肉脂子。」眾人一聽都愣了眼。
  • 榮國府的下一代「留餘慶」的巧哥兒是誰?
    而且書中第四十二回明點出劉姥姥為他起的名實為「巧哥兒」,巧姐實為男兒身,如何嫁與板兒?更不要提板兒其實影射的是清廷,清廷可曾娶過明朝皇室?「柚子」 是「緣通」處,指「緣起」,柚子實為暗示巧姐也就是「巧哥兒」是「柚」之「子」。那麼「柚」指的是誰?
  • 葵花講故事:《聊齋志異》之《折獄之二》費縣令巧斷奇案
    大家好,我是講故事的葵花。今天再給大家講個費縣令巧斷奇案的故事。葵花點評:上面這個故事改編自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一個短篇《折獄》,講述清官費縣令巧斷奇案的故事。在故事的結尾,蒲松齡先生照例發了感嘆:「世上斷案的官,很多都是囚禁了數十人而且把他們折磨得不成樣子。在公堂上皺著眉裝著一副憂心的樣子說:『我對民間的事太勞心了。
  • 民間故事:搬運術
    本文改編自《閱微草堂筆記》,故事經過藝術加工,不代表任何封建迷信觀點。主頁還有更多小故事哦,聽說點關注的人運氣不會太差!魔術戲法之類的把戲,大多都是以手速和手法而成功的,但是比魔術戲法還要厲害的,那就是民間流傳的「搬運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