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反通知責任案二審落幕 錯誤投訴下各方責任如何擔?

2021-03-01 娛樂法內參

(一)通知規則下平臺的轉送義務與採取必要措施義務

《民法典》第1195條第二款規定了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轉通知」及採取「必要措施」義務。與原《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2款規定的內容相比,這一規定有兩個增加和完善之處,即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權利人的通知後,應當實施兩個行為:一是對於通知負有「及時」轉送義務,相較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法釋[2014]11號」)第7條規定的網絡服務提供者被動提供,此處強調主動轉送。並且,此處對「及時」的規定選擇彈性制度,法律並未明確限定時間,而是給予自由裁量空間,這也與我國司法實踐的經驗相符合。在「九州風神公司案」[(2015)嘉民二(商)初字第399號]「郭東林訴淘寶公司案」[(2013)韶中法民三初字第41號]「淘寶公司訴知錢公司案」[(2011)一中民終字第2223號]等案件中,法院對於何為「及時」在個案中認定不一,往往根據網絡服務的性質、有效通知的形式和準確程度、網絡信息侵害權益的類型和程度等因素綜合判斷。將有效的投訴通知及時轉送給被投訴人能夠保證信息溝通順暢,提高權利人維權行為的質量與效率。二是對侵權信息採取「必要措施」阻斷侵權行為繼續,防止侵權行為造成的後果進一步擴大,但必要措施包括哪些手段,在此並沒有明示,平臺可依據「服務類型」,根據所侵害權利的性質、侵權的具體情形和技術條件等加以綜合確定。根據此前《侵權責任法》《電子商務法》的規定,「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連結」「終止交易和服務」等行為均屬於必要措施。平臺履行了上述兩項義務的,即駛入避風港,不承擔侵權責任。

根據《電子商務法》第32條和41條之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可制定平臺服務協議和交易規則,建立智慧財產權保護規則。因此,平臺除了可以根據避風港規則採取必要措施外,也可根據其與平臺內經營者籤訂的用戶協議採取措施。平臺服務協議與平臺自行設定的投訴規則中往往約定了平臺內經營者的權利與義務,若違反智慧財產權保護義務,平臺可依據自治規則前置處理投訴人與被投訴方之間的爭議,採取「下架商品」「查封帳戶」等措施,這實際上涵蓋了避風港原則中「刪除連結」「終止交易與服務」的必要措施。

本案中,二審法院認定淘寶公司制定有《淘寶網市場管理與違規處理規範》《淘寶網關於違規行為扣分及節點實施細則》兩個平臺自治規則,其對網店作出刪除商品、搜索屏蔽店鋪等處罰系基於自治規則中的「售假行為」處置條款,有其合同依據,且無違反法律規定或有違公序良俗等無效情形,即使事後查明該類措施是對於投訴者錯誤通知的回應,平臺針對可能存在的侵權行為採取必要措施也並非過當。

(二)反通知規則下平臺的轉送義務和告知義務

《民法典》第1196條第2款規定,平臺在接到反通知聲明後,負有兩項義務:一是轉送義務,即應當將該聲明轉送給發出通知的權利人;二是告知義務,即告知權利人可以通過投訴或者起訴保護自己權益,並應使通知權人知曉合理期限及後果。《電子商務法》第43條也就反通知流程做了類似規定。兩法對於被投訴方已提供有效聲明但電商平臺未履行轉送、告知及終止措施的法律後果均未予明確規定。那麼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在反通知到達投訴人後十五日內,未收到其已經投訴或者起訴通知的,是否必須要終止之前採取的必要措施?若平臺未終止必要措施,是否違反了法定義務,構成對被投訴人的侵權,應承擔侵權責任?

對於反通知規則的性質,內參叔在之前的文章《首例反通知規則糾紛,平臺責任如何破解?》中已經進行了闡明,平臺轉遞反通知後權利人未投訴或起訴的「應當及時終止所採取的措施」,這一規定並非為平臺設定法定義務,而係指引性、注意性規定。儘管《民法典》和《電子商務法》的相關條文均採用了「應當」的文字表述,但如果將其理解為法定義務,認為在被投訴人確有侵權的情形下,只要平臺轉送反通知後十五天內沒有收到權利人投訴和起訴的通知,就應當履行法定義務,恢復侵權產品連結,將使得權利人的損失進一步擴大,平臺對此也存在間接侵權。同時,在地方法院的司法實踐中,司法機關認為平臺對反通知進行審核是必要的。通過審核,平臺可以直接過濾錯誤通知、惡意通知以及其他不適格的通知/反通知,決定採取或者終止必要措施,提高處理侵權行為的效率,避免投訴機制的濫用及侵權損害結果的擴大。如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於2019年發布《涉電商平臺智慧財產權案件審理指南》,明確指出「電商平臺經營者應當對通知和反通知是否具備形式要件進行審查,並排除明顯不構成智慧財產權侵權的通知和明顯不能證明被通知人行為合法性的反通知。」若將平臺是否終止必要措施完全取決於15天等待期形式上的流程是否屆至,而非根據平臺基於初步證據的審查判斷,這種僵化規則的理解顯然有違實體正義,也與法律要求反通知提供初步證據、賦予平臺自治空間的立法初衷相違背。

那麼,若平臺審查後作出誤判,對於事後經司法認定為不侵權的被投訴方未終止必要措施造成損失,是否應對被投訴的商家承擔責任呢?就此,應回歸侵權責任法上的要件做具體分析,即以平臺是否存在過錯來判斷平臺責任。此處的平臺過錯,是指平臺收到反通知後是否進行了履行了審查義務、是否採取了與其核實能力相匹配的有效措施、在審查過程中是否盡到了一般理性經營者的必要注意義務等。反通知的審查判斷結果是否正確與平臺責任承擔與否之間並沒有直接關聯。

本案中,上海一中院認定淘寶公司在第二次申訴處理時存在一定主觀過錯。理由有三:第一,在網店第二次提交申訴材料時,淘寶公司未明確給予二次補正的時間,未給予網店相應合理的準備時間。第二,在雙方都有證據的情況下,作為糾紛解決服務提供者的淘寶公司理應預見到侵權或不侵權都有可能,但卻以不作為的方式繼續維持已採取的措施,存在過失。第三,網店提供具有關聯性的證據材料時,淘寶公司適用高度蓋然性的證據審查標準對其材料不予採信,而對供貨商侵權投訴所附證據的審核中,並無投訴商品與檢測報告相關聯的基本要求。淘寶公司對供貨商與網店採用標準不一的證據證明標準層次,有違公平,對網店依法維護權利設置了不合理的條件,存在過錯,應承擔侵權責任。

此外,由於網店在兩次投訴所涉經營中均有不當行為。不僅以低於合同允許的價格進行銷售,還違反《規避信息的認定和處罰實施細則》的規定,在被投訴的連結下售賣10個商品,違反平臺規則,且在淘寶公司給予第二次補正機會時未予以積極維權,對於損失的發生、擴大存在過錯。根據《民法典》第1173條對於被侵權人與有過失的規定,可適當減輕供貨商和淘寶公司的責任,故法院最終判決酌定損失20萬,投訴方、淘寶公司、網店各擔50%、30%和20%的責任。

相關焦點

  • 國內首例!雲伺服器侵權案件:阿里雲勝訴,不承擔法律責任
    近日,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法院(下稱石景山法院)一審宣判的全國首例伺服器提供商被訴侵權案便是一起典型案件。在該案中,被告阿里雲計算有限公司(下稱阿里雲公司)因提供的伺服器被他人用來運營涉嫌侵權遊戲,在接到權利人投訴通知後始終未採取適當措施,被法院認定侵犯了北京樂動卓越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樂動卓越公司)的合法權益,需賠償樂動卓越公司經濟損失和合理費用約26萬元。
  • 全國首例電商平臺涉「反通知義務」案今二審開庭
    今天下午,上海一中院二審公開開庭審理了該起全國首例電商平臺涉「反通知義務」網絡侵權責任糾紛上訴案。▲庭審現場網店因供貨商投訴售假遭淘寶處罰2019年3月15日,某淘寶網店被供貨商投訴出售假冒商品。淘寶公司收到投訴後,通知網店,要求網店三個工作日內提供材料申訴。
  • 博覽天下 | 電子商務平臺智慧財產權惡意投訴的保險衡平機制
    保險衡平機制可通過責任保險的形式提高錯誤投訴成本,緩和必要措施的實施,有效瓦解惡意投訴的行為動機與期待效果,滿足惡意投訴問題的治理需求。在現有「通知—刪除」規則框架下,建立對通知內容的分流機制,引入必要措施保險和反必要措施保險,通過實時凍結被通知商品銷售款、優化保險服務等輔助措施增強程序銜接,從而抑制惡意投訴人的主觀動機,加速權利人維權進程,促進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正外部性。
  • 電子商務平臺智慧財產權侵權責任研究
    因此,電子商務平臺方目前面臨眾多複雜問題:對於較為複雜的智慧財產權侵權,是否必須接到權利人通知即刪除連結,對於權利人的通知是否有一定要求;對於難以判斷是否存在侵權的情形,如何確定平臺方已經「知道」侵權存在;平臺方對無法判斷侵權是否成立的情形該如何處理,對錯誤的處理應當承擔何種責任等。上述問題值得深入研究。
  • 產品因侵權被下架,錯誤使用DMCA(反通知)還會導致店鋪被封?
    對此,諸多賣家在論壇下紛紛回復,表明自己也有相同的遭遇。某賣家:我跟你的狀況相似,我的是版權侵權投訴,黑五當天listing被刪除,沒有任何郵件,不知道侵權了誰,侵權在哪裡,更可笑的是我自己還有版權。申訴也只是讓填一些基本信息,連溝通的地方都沒有提供,現在就只有等待與無奈了!
  • 如何撰寫「DMCA反通知」?
    這些賣家收到了電商平臺的通知,稱其在平臺上發布的內容被人投訴涉嫌版權侵權,要求賣家提供「DMCA反通知」。DMCA即《美國數字千年版權法》,要求線上服務提供商在網站內容方面接到版權所有者或其代理人涉嫌侵權的通知(即「DMCA通知」)後,迅速刪除不當內容,即可免除版權侵權責任。
  • 2021濱江論壇「電子商務平臺智慧財產權保護義務與責任研討會」 在上海舉行
    她通過三個電商平臺的典型侵權場景,表明實踐中平臺對侵權判斷存在較大難度,且「反通知-等待」制度的嚴格適用會導致惡意投訴增加,被投訴人利益受損,從而建議靈活運用反通知,如將反通知規則進行前置,針對不同的案例場景選擇適用反通知及反通知的等待期等。針對平臺自治與社會共治的困惑,她結合美團平臺主動防控服務流程,對共治體系如何有效落地展開了思考。
  • 二審改判!阿里雲免責!首例雲伺服器標誌性案件出爐
    根據一審判決,阿里雲在接到投訴後應當審查甚至刪除用戶數據,這將給用戶數據安全、商業秘密帶來極大的挑戰。本案中最大的爭議焦點,正是阿里雲提供的雲伺服器租賃服務的法律定性究竟為何?又應當承擔何種法律責任?二審的改判以雲計算行業特點出發,開創性地為未來雲計算行業發展確立了明確的法律規則,究竟該如何把握用戶數據安全與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利益平衡?且和筆者一同往下看吧。
  • 電子商務平臺「錯誤通知」的判斷規則
    電子商務平臺「錯誤通知」的判斷規則——廣州虎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與華納盛世音樂版權代理
  • 聊民法典153:網絡侵權投訴,怎麼滿足「初步證據」要求?
    但是,二審法院認為:……甲公司通過員工上傳文章在其自己經營的網站上,系網絡服務內容提供商,不享有網絡技術服務提供者「通知-刪除」的間接侵權免責權。通知涉及專利權的,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可以要求智慧財產權權利人提交技術特徵或者設計特徵對比的說明、實用新型或者外觀設計專利權評價報告等材料。2020年,上海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在一份涉及網絡侵權責任糾紛的二審案件民事判決書中認為:……依據法律的規定,採取措施的前提系權利人發出有效的侵權通知,包括構成侵權的初步證據及權利人真實身份信息。
  • 侵權投訴的終極武器DMCA是什麼?賣家請自行收藏!
    近日,海象收到賣家發來的有關因錯誤使用DMCA反通知而被封號的郵件,郵件如下:但是對於何謂DMCA以及錯誤使用DMCA反通知程序呢?大部分賣家還是一頭霧水,也不禁地感嘆一句,亞馬遜的封號原因可謂是每月都有新的變化,差點都追不上他封號原因的節奏。
  • (附二審判決書全文)
    2021年1月12日,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二審維持一審80萬元判賠。從原告舉證來看,此類訴訟中核心要素有兩點:1、如何確定被告身份?由於惡意註冊域名者多半是個人,選擇的域名註冊機構往往是境外服務商,而此類域名註冊信息僅有姓名的英文字母、手機號和郵箱等信息,往往導致身份確定存在較大困難。
  • 網絡版權法下濫用「通知與移除」程序的規制 ——兼評美國「跳舞嬰兒」案
    隨後,環球音樂集團對該反通知表示了反對,認為該反通知沒有符合DMCA第512(g)(3)(C)條的要求(沒有作出「如有不實依照受偽證罪處罰」的聲明),還同時強調了涉案視頻構成版權侵權,但沒有提到合理使用的問題。Lenz之後接受了法律援助(probono),在6月27日再次發出反通知,YouTube據此在7月中旬恢復了涉案視頻。
  • 【金融法律小知識】催收通知,如何郵寄方可中斷訴訟時效並作為證據使用
    經省市場監管局法制機構審理後發現,去年6月申請人李某遞交投訴舉報信後,蘭州市市場監管局及時根據線索對該舉報行為進行了調查,並按照法律規定及時做出了答覆,在8月初就將答覆通過申通快遞方式郵寄給李某。該案中,蘭州市局處理舉報投訴及時有效,且多次對該被投訴舉報行為進行調查,卻為何被複議機關確認違法?
  • 全國首例"被遺忘權"案:用戶要求搜尋引擎刪除信息(附二審判決書)
    百度公司表示未收到任甲玉按照其公示投訴渠道的正式投訴,未對任甲玉的投訴進行刪除處理。 此外,網上侵權中「通知—處理」規則在本案中的適用及責任承擔問題均是建立在前述兩個層面的基礎問題之上的,應當視前述結論而推導之。以下具體論述之。 一、涉訴「相關搜索」顯示詞條是否受到百度公司人為幹預之事實判斷。
  • 香港金銀業貿易場會員於大陸境內展業的合法性及各方責任的法律分析
    接著在代理業務的人員安排下下載MT4交易軟體(通行的國際軟體,但軟體本身對使用者不進行審查,繳納租金即可使用。南方周末記者曾採訪MT4官方,其官網郵箱回覆:「我們是一家軟體開發公司,在經紀商提供相關文件後,與我們合作。其餘問題,我無法回答」。
  • 第10話 | 「通知刪除」規則在新型網絡服務中的適用
    ,如何確定新型網絡服務提供者責任免除所應採取的「必要措施」。 (二)「通知刪除」規則的正確定位  網際網路時代,公共表達的主要空間轉移到網際網路平臺,從技術角度看,任何在網絡環境中發生的侵權行為都離不開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硬體設施和軟體設施,但網際網路平臺卻無力承擔監視網絡、尋找侵權活動的責任。「通知刪除」規則的本質目的是建立依靠當事各方互動合作,以網絡服務提供者為中介解決爭議和遏制侵權的路徑。
  • 阿里雲如何撥開侵權「烏雲」?
    原標題:阿里雲如何撥開侵權「烏雲」?   全國首例伺服器提供商被訴侵權案一審宣判,伺服器提供商被判侵權!   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智慧財產權領域出現了大量涉及網絡的新型、疑難、複雜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