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壽賢
叮咚的山泉渴望流向大江大海;出芽的幼苗渴望長成參天大樹;青澀的柿子渴望深秋的來臨;外出的遊子渴望見到家鄉的一草一木,那是最美的鄉愁。
中裡鄉位於貴港城區以北的蓮花山脈盆地中,距貴港城區22公裡,東與奇石鄉接壤,南與港城鎮、根竹鄉相連,西靠東龍鎮,北界武宣縣通挽鄉。全鄉現轄23個行政村,106個自然村,總人口9.5萬人,其中壯族約9.1萬,總面積約190平方公裡。馬來江的悠悠之水貫穿著中裡鄉的腹地,生生長流。這裡風光旖旎、鍾靈毓秀、物產豐饒、民風諄樸。現代的中國音樂學院教授、音樂教育家李志曙,中國作協會員、著名壯族詩人莎紅等名人,是中裡鄉走出去的。
千年古樹見證村莊歷史悠久。中裡鄉坦陽村六仲屯,有一棵雞毛千年古樹見證村莊歷史悠久。中裡鄉坦陽村六仲屯,有一棵雞毛松樹齡1200年,樹高17米,樹平均寬幅21米,樹徑146.4釐米。在2018年廣西第二次古樹名木普查中,入選廣西樹王,也堪稱「古雞毛松之王。」相傳從前有一隻鳳凰銜著雞毛松種子,飛到六仲屯的上空,看到山清水秀的風光,張嘴驚嘆之餘,種子落地生根發芽。這棵千年古樹就是這樣來的。六仲屯的先民來到這美麗的地方安家落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村旁的千年雞毛松見證著六仲屯村民的悠悠歲月。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在改革開放40年的時間裡,六仲屯人憑著勤勞、智慧、敢打敢拼、團結奮進的精神,紛紛發家致富,奔上小康水平。村裡現有1600多人口,有近乎90%以上的人口在貴港或其他城市有了新家,長期居住。村中有保留一百多幢唐式泥磚青瓦建築群,冬暖夏涼。這成了貴港市港北區保存最完整的老房子村落,散發著古色古香的人文氣息。
山川秀美、環境優雅。在一次貴港作家古村落採風活動中,我更近距離感受到六仲屯的美。當車子緩緩進入駛六仲屯村口,村民熱情的招待我們。採風活動儀式之後,我們跟著村裡的嚮導走村過巷欣賞美景。群山環抱的村落,清清的流水繞過村莊的前沿,水中群鴨戲水, 悠然開唱。茂林修竹,掩映房屋,玲瓏的小橋,意蘊悠遠。築起的小水渠,流水潺潺,多少女人的浣衣畫面,歡聲笑語,昨日重現。東家長,西家短,,悠悠歲月,付水東流,沉澱下的是悠長的往事。鵝卵石、青石板,延著小巷隨處可見;排排老房子,牆體斑駁、青磚黛瓦門窗古樸,布局錯落有致,仿佛國慶閱兵式的方陣,美不勝收。山邊灌木叢生,野藤蔓延,還有那千年古樹雞毛松的雄奇壯觀。在藍天下,在暖陽中,我多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歡喜,但是我沒有開口,我害怕驚動了如此恬靜唯美的村莊,弄皺了這一副美麗的水墨丹青畫。
民族文化獨特。壯鄉兒女有唱山歌,對歌的風俗,有時政歌、勞民族文化獨特。壯鄉兒女有唱山歌,對歌的風俗,有時政歌、勞動歌、情歌、哭嫁歌、祝壽歌等。壯鄉兒女逢年過節常常聚集唱山歌,六種屯人也不例外,他們還組建了業餘文藝隊,經常受邀請到村外登臺演出,深受群眾的歡喜。你瞧瞧,六仲屯的業餘文藝隊的女子打扮得花枝招展,男子英俊瀟灑,他們穿上最具壯族服飾標誌的服裝,一個個現代版的「劉三姐」、「阿牛哥」閃亮登場。羅蘭芳大姐開口唱道:「巾餐騰忐臺,心歡拉歡柳,各界朋友鬥,劉拍手歡迎。」(譯文:在桌子上吃飯,心歡喜極了,各位朋友來,我們拍手歡迎)。「劉六仲板崬,吞交通也歷,特別釐景色,雲組織鬥油。」(譯文:六仲是山裡,交通已經方便,景色特別美,有人組隊來旅遊)。「話古講古拉,山歌排幾首,大家金杯酒,齊齊鬥飲杯。」(話越講越多,山歌有幾首,大家斟滿酒,一起來乾杯)。這就是中裡鄉的龍山好妹仔,熱情奔放,如滔滔江水洶湧奔流,人靚歌甜,如畫中佳麗姍姍走來……餐桌上的壯鄉美食吸引著我們舌尖上的味蕾。紅番薯、小香芋、淨炒南瓜、白切土雞、清蒸青頭鴨、黃金豆腐釀,溫柔香水磨,山筍炒豬肉、排骨玉米湯、辣菜等等。食譜既豐富,又有壯族農家飯菜的特色;既美味,又不油膩煩人。這些美食的食材都來自本村的「土貨」,是無公害綠色食品。採風的師友們大塊朵頓,讚不絕口。
中裡鄉坦陽村六仲屯,這古樸的村莊,蘊藏著最美的鄉愁。它像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古典女子,輕輕摘下面紗出現在世人面前。它是六仲屯人心靈歸屬的避風港;它是貴港旅遊開發的一塊風水寶地;它是旅人心中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