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時代是日本古代的最後一個歷史時代,它從794年桓武天皇將首都從長岡京(784年至794年)移到平安京(現在的京都)開始,到1192年源賴朝建立鎌倉幕府一攬大權為止。平安時代的稱呼來自其首都的名字。它之前是奈良時代,之後是鎌倉時代。
佛教在平安時代已相當流行,遍及全日本。當時有兩派盛極一時,為天台宗和真言宗。天台宗源於中國,以最澄為代表;而真言宗則由空海從中國傳入日本。平安後期,以《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為主的祝福個人來世的淨土宗風行日本,倡導人是空也、源信、良忍、源空等。
平安時代佛教極盛,日本固有的神道教不得不退避一隅,苟全於佛教之下。到平安後期,地方氏族勢力增大,日本開始注重國風文化,佛教開始受制於神道教。但神道教還不能擺脫佛教的影響。
平安時代以前,日本朝廷一直是用中國漢字來處理國事。由於本國文化的發展,日本在客觀上需要有一種代表日本語言的文字。於是日本人慢慢的把一些漢字的一部分省略,或簡化,或草體化,而創造出一種新的表音文字,為「假名」。
平安後期,日本開始出現以假名寫作的詩歌。但一些朝廷公文和學術著作,則仍採用漢字,夾雜著假名混合書寫。這種混合書寫法一直使用到19世紀。
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寫實小說,描寫平安時代人物「光源氏」,對於平安時代貴族的男女情事、服裝器物、日常生活等等有深刻的描述,代表日本古典文學的高峰。
平安前期,赴唐留學的空海(弘法大師)與最澄(傳道大師)從中國返國,帶回許多密教畫與白描的圖像,而日本國內也開始有了許多密教的繪畫與雕刻。「高雄曼荼羅」與「竜猛.竜智圖」是日本密教繪畫最早期的例子。密教造像的特點是多面多壁與憤怒像。
到9世紀後半,有使用朱色、群青與黃色等豐富色彩的「傳真言院曼荼羅」具唐末的特色。佛像雕刻方面盛行一木造與木心乾漆造,衣紋線較前代自然,並且較有體積感。重要的文物有:金剛界胎藏界曼荼羅、僧形八幡神、藥師如來像、如意輪觀音像...等。
平安後期時,財富與權力集中於貴族(藤原氏),因此美術發展成傾向迎合貴族的喜好。此時盛行唐繪與紀錄日本風俗的大和繪,繪畫以中國詩為動機的「山水屏風」可見情感豐富描繪細膩的春景。
此時人們開始相信末法之世、追求極樂淨土,祈願阿彌陀的救濟,於是貴族開始造寺造佛與華麗的經卷,開啟了淨土教美術,平等院則是藤原賴通將別莊改建成寺廟,為和樣建築,裡面的鳳凰堂安置了一尊阿彌陀如來像,是以佛師.定朝發明的多木造製成,平安後期開始了和樣(典型日本),白河院的院政政治促使和樣化的成熟、纖細化,最後此時期開始有了物語繪卷,最著名的是源氏物語繪卷,以「吹拔屋臺」與「引木鉤鼻」的手法繪製,還有以民間傳說的教訓為題材的信貴山緣起繪…等。
作品的部分,若是一木造的作品,較無平安前期的體積感、怒臉也相較前期和藹許多,溫和、細膩是此時期的特點,佛像相較前期也較無起伏並且具有強烈的左右對稱,工藝更加精細。重要的文物有:山水屏風、平等院鳳凰堂阿彌陀如來像、久能四經、平家納經、源氏物語繪卷、餓鬼草紙、地獄草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