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號,作為古代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其首創於中國漢朝的漢武帝,所以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以「年號」紀年的國家,漢武帝創建的這個最早年號為:「建元」。長此以往,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發現這種紀年方式的嚴謹和便捷後,便開始效仿中國。不過在進入近代以來,隨著帝制的覆滅,中國以年號紀年的方式也隨之一併消散於歷史。然而直到現代,周邊還有一個國家仍然在使用著遙遠的年號來紀年,它就是日本。並在最近日本還發布了新年號:「令和」,那麼這個新年號和以前的年號都有著怎樣的不同呢?
「令和」是日本的第248個年號,此前的247個全部都出自於中國古籍。而令和則是出自於日本的典籍《萬葉集》,這也是和以前的年號之間最大的區別。據了解這個新年號在《萬葉集》裡的原話是:「於時初春令月,氣淑風和」。這個年號對於日本人的意義不可謂不大,據日本首相解釋,它代表著寒冷的冬天過去就是春天,希望每個人都像盛開的梅花一樣對未來充滿希望。
這裡的「寒冬」所指,相信大家都很明白,就是過去日本的經濟低迷期。「春天和希望」則是要重振經濟的決心。除了這些美好的表面寓意之外,不難看出這個日本的新年號是有意要擺脫中國文化的影響,對此日本國內出現了許多反對的聲音。
許多日本國學者認為這是「無視了自古以來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有些極端的還認為「年號引用『漢籍』是必然結果」。為什麼會有這種觀點呢?我們可以從日本以前的年號中尋找蛛絲馬跡。
昭和
昭和是日本歷史上使用最長的一個年號,一共使用了64年,這兩個字就出自於中國古籍《尚書·堯典》中「百姓昭明,協和萬邦」。然而最可笑也最諷刺的是,這個自1926年就開始使用的年號,它包含著和平的含義,可是日本卻很快走上了軍事擴張的道路。而且在位的裕仁天皇還對當時的軍國主義分子十分讚賞,這種表裡不一的怪異行為也為日後戰爭留下隱患。
平成
「平成」作為當代日本的上一個年號,關於它的出處在中國古籍中有兩處。一是《史記·五帝本紀》中的「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二是《尚書·虞書·大禹謨》中的「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功」。這個年號與昭和有著一樣的和平含義,不同的是它還具有一層「成功」的含義,很顯然這個年號的寓意日本也一樣沒有做到,又一次表裡不一,可謂只學了「表」,而放棄或掩蓋了「裡」。
明治
明治作為對日本影響最大的年號,出自於《易經》中「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這個年號相信是大家最為熟悉的年號,因為在明治時期,日本有著一系列非常重要的改革——明治維新。這也幫助日本由封建時代走向了資本主義社會,也即後來發展下去的日本軍國主義時期。靠著這次經濟和軍事的強大,日本躋身了世界強國行列,並且昭告天下,日本要加入歐洲。雖然可行,可是日本屬於亞洲的歷史卻難以更改,最後還是被國內民眾反對。不過值得肯定的是,「明治」這個年號對於日本的國事改革和歷史意義都非同一般。
從這三個年號不難看出,中國文化從始至終都對日本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次的「令和」改用日本典籍是它文化自主的一個重要表現,但是很顯然,日本雖然說這是首次從日本典籍取材,但還是忽略了中國文化對他們的影響之深。
因為早在日本這個「《萬葉集》」問世的六百年前,東漢張衡的《歸田賦》就有著「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鬱茂,百草滋榮」。可見這首日本《萬葉集》中的《梅花歌卅二首並序》也是化用了東漢張衡的《歸田賦》。
《萬葉集》在日本的地位就如同《詩經》在中國的地位,雖說是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但是成書要比詩經晚了有1000年。因此在日本版的《萬葉集》裡,經常可以見到中國各種古籍在裡邊的化用。這個名義上取自於日本典籍的「令和」,實則還是有著中國文化的影子。
由於日本文化起源於漢文化,它的年號大多都是漢唐之前的中國古書。這次「令和」年號的選取,我國很多網民都希望日本還能從中國古籍中選取素材作為日本文化,以此來宣揚漢唐文化。但是事實上日本一直都是獨立的國家,擁有著自己的文化,最應該傳承保護漢唐文化的,其實是我們自己!不知道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