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將在10月1日實行,規定明確在線旅遊網站不得大數據殺熟。《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明確,在線旅遊經營者不得濫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基於旅遊者消費記錄、旅遊偏好設置等設置不公平的交易條件,侵犯旅遊者合法權益。
而在線旅遊網站的大數據殺熟,近年來多次引起熱議。2019年3月,有用戶反映在攜程購買飛機票時總價17548元提示無票,再次搜索價格升高為18987元,而海航官網只需要16890元。隨後攜程公開致歉,但否認&34;,表示該用戶遭遇系統BUG,承諾絕無&34;的情況。當月,攜程董事局主席梁建章也在媒體採訪中否認大數據殺熟的情況,稱不會因為搜索量調整價格。
此前的2018年,作家王小山也表示在飛豬平臺遭遇&34;,同一航班別的乘客2500元票價,他在飛豬平臺上購票價格為3211元。隨後,飛豬平臺公開回應稱: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利用大數據損害消費者利益。最終,幾次全社會關注的&34;問題都不了了之。
近年來,網際網路企業被指大數據&34;的消息幾乎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但是,無一例外,涉及企業都會否認。不過,根據北京市消協2019年調查,88.32%的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34;現象普遍或很普遍,網購平臺、在線旅遊和網約車被消費者認為此類問題最多。東南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副教授李濤解釋:「大數據就是把一個人在網絡上的所有行為獲取下來,進行一個人物畫像,甚至包括幾點出門、購物方式等。平臺利用大數據,就可以做一些推薦,包括給你定製一些產品、定製一些價格 ,把它認為你可能會買的、利潤相對高的,放在首頁給你做推薦。」
雖然無法確定具體身份,但大數據能夠做到比本人還了解本人的需求。大數據殺熟的形式具有隱蔽性,消費者一般很難發現,即使發現了也很難舉證維權。消費者拿其他手機對比同一個產品,往往有價格差,但是這個價格差會被企業以「新人優惠」、「訂單量變化」等理由搪塞過去。
面對平臺型網站,除了國家出臺政策法規,強勢部門加強監管,幾乎別無他法。不過,專家表示,消費者也可以用一些方法避免此類風險。大數據就是對用戶進行畫像,那麼讓畫像變得模糊就能夠迷惑大數據,比如把APP卸載重裝或者以一個新的帳號登錄,大數據以往沒有你的記錄,這樣就不存在殺熟的現象。另外在搜索的時候,可以多搜索幾樣東西,讓大數據搞不清楚你的購買目的。最重要的就是貨比三家,常用和不常用平臺都進行比價,才能從根本上避免大數據殺熟。
新人優惠券、銷售量變化,這些網站有無數的理由去解釋價格的不同。在這些大公司面前,個人消費者的劣勢明顯。這也更需要我們國家儘快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監管部門進一步創新監管方式方法,採取技術手段和設備,建立相應的大數據網上監管平臺,讓大數據真的服務於消費者,而不是成為不法商家傷害消費者的工具。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元國璋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