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電影:基於文化認同和情感認同的影像記憶

2021-01-19 央廣網

電影《廬山戀》(1980)海報

電影《早春二月》(1963)海報

電影《小城之春》(1948)海報

電影《舞臺姐妹》(1964)海報

電影《柳如是》(2012)劇照

■楊海燕

江南文化是中國電影兩條文化脈絡之一

本文所謂「江南電影」,是指電影的取景地為江南,講述的是發生在江南的人和事,展現的是江南獨有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景觀。著名的電影學者倪震曾說:「中國電影中一直存在著兩條文化脈絡,一條是西北風情,另一條是江南文化。」較之雄渾蒼涼、大氣呵成的西北電影,「江南電影」更加溫婉、細膩,溫潤和諧、情景交融的詩化風格和天人合一電影母題恰恰就是江南電影的魅力所在。

綜觀百年中國電影史,從上個世紀20年代的《勞工之愛情》《西廂記》,到30年代的《春蠶》《野玫瑰》《漁光曲》《船家女》,40年代的《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東流》《家》《春》《秋》,50年代的《林家鋪子》《女籃五號》,60年代的《早春二月》《桃花扇》《舞臺姐妹》,70年代的《渡江偵察記》《春苗》,80年代的《廬山戀》《西子姑娘》,90年代的《菊豆》《畫魂》《紅粉》《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新世紀以後的《庭院裡的女人》《楠溪江》《歲歲清明》《柳如是》……江南電影宛若中國電影史上的一顆瑰麗的明珠,光彩奪目、熠熠生輝。

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也是華語電影的源頭和根脈。最早的江南電影也誕生於上海,即為1922年在上海拍攝的《勞工之愛情》,導演為張石川,編劇為鄭正秋,兩人都是中國「第一代」導演的旗手人物,曾共同在上海創辦了明星影業公司,《勞工之愛情》便是由該公司出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上海孕育和發展了江南電影,並使其大放光彩,對國內的電影創作產生了積極而廣泛的影響。

為什麼這麼說?

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從上海和江南特殊的地域關係談起。上海自古即為江南的一部分,近現代以來,上海逐漸成為獨領風騷的現代化大都市,成為遠離江南的一座文化「孤島」。當時身處上海的電影創作者,熱衷於將電影的取景地選擇在江南,一方面是因為文化的同脈同源,江南水鄉、亭臺樓閣、農舍田園,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另一方面,在摩登都市的各個影業公司和電影創作者眼裡,江南因為仍然保持著傳統文化特色和人文風貌,變成了一種「異域奇觀」,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

當時的上海活躍著一大批富有創作力的主流電影人,他們有的出生於江南,有的成長於江南,從小深受江南文化的影響,深諳江南之美,難捨江南氣韻,在創作中自覺地選擇江南題材,最典型的就是張石川、費穆、袁牧之、沈西苓、袁牧、卜萬蒼、吳永剛、孫瑜等。

此外,海派文化特質則是另外一個視角。海派文化雖然源自江南文化,但是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中西文化交融在一起,使得海派文化變得更加開放、獨立、包容。受此文化薰染的江南電影,較之其他電影,藝術生命力更加豐富,文化底蘊也更加深厚。

由此可見,上海成為「江南電影」創作的發源地並非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和時代的選擇。

江南電影帶有明顯的多元文化痕跡和印記

江南文化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極深,是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中原文化、民俗文化等於一體的多元文化的雜糅。因此,江南文化孕育的江南電影,也帶有明顯的多元文化痕跡和印記。

從影片的敘事空間和影像風格上來說,江南電影皈依了道家的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認為人與天地相通,所以一切事物的發展要順應自然規律,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如上文所言,在江南電影中,遠離紛爭的江南古鎮和魚水之鄉,小橋流水、亭臺樓閣、烏衣巷、烏篷船,細雨綿綿,煙霧空濛,溫潤、醇厚的謙謙君子生活於其間,寄情山水、遠離紛爭,只求心靈的自由與空靈,是天人合一的最和諧之狀態。

就電影的題材主題和人物性格而言,江南電影又擇取了儒家的天人合一。儒家認為人和天會發生感應,天賦予人吉兇禍福的存在,也賦予人仁義禮智的心性。從家國觀念和家庭倫理的角度來說,儒家強調長幼有序、尊卑有序,追崇「克己復禮」「發乎於情,止乎於禮」。受其影響,江南電影在影片的題材主題方面,突出展現宗法社會的綱常禮教與人性自由的矛盾、家國情懷與社會現實的矛盾、克己復禮與兒女情長之間的矛盾。從上個世紀30年代的《國風》《天倫》和《慈母曲》,到新世紀以後的《庭院裡的女人》《歲歲清明》……江南電影一直在探討江南小城的家庭倫理和民眾的精神生活,既有情與理的掙扎,也有理想和現實的困惑。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江南電影」也是追求儒家推崇的理想主義人格,即「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早春二月》中的蕭澗秋,《小城之春》中的戴禮言、章志忱,《畢昇》中的畢昇、《秋瑾》中的秋瑾、《畫魂》中的潘玉良、《歲歲清明》中的尹逸白……「江南電影」始終把人物形象的塑造與江南的文化融合在一起,追求至真至純的人格,幾乎每一部影片中都能找到儒家理想人格的代表。

為民族電影的國際化提供探索和實踐的可能

江南電影的文化根脈不僅體現在電影中天人合一的社會、自然圖景,呈現在人物對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理想人格的追尋,更體現在電影創作者對中和之美的中國傳統影戲觀和傳統民族審美情趣的繼承和發揚。

江南電影之所以成為中國電影學派的典型代表,是因為其擁有獨特的文化標識和美學符號,是中華民族審美情趣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人世俗情懷和凡塵詩意的寄託。從現代審美的角度來說,江南電影的精髓在於其展現的自然江南和人文江南的完美統一,既有山水自然的秀麗、寧靜,也有古鎮幽巷、亭臺樓閣的精巧、質樸,還有生活於其間的人的溫潤如玉、謙謙君子之風。

江南電影的文化價值,不僅體現於其鮮明的藝術特色,更體現於其飽含的江南地域(尤其是上海)特有的城市氣質和時代精神。上海作為江南電影的發祥地和近百年來的主要創作基地,其特有的城市精神、人文風貌和江南電影的創作融合在一起,引領了當代中國影視文化新風尚,同時,江南電影也為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蘊育發揮著不同尋常的作用。

作為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江南電影為上海民眾提供了鮮活的文化記憶,具有強烈的文化認同和情感認同作用。如前文所述,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很多民眾自己或父輩都來自江浙、皖贛等周邊地區。江南電影特有的空間風貌和詩化審美,亭、臺、樓、閣、院、林、橋、塔、寺、牆,一草一木都能夠引起帶著「鄉愁」的上海民眾的文化認同,而江南電影中的詩意、典雅、含蓄和細膩,尤其是濃烈的生活氣息,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人性、人的生存狀態的溫暖注目,也最能引起上海民眾的情感認同,是現代人家國情懷的理想皈依地。

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呈現出多元融合的發展局面。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就是說,只有保持了民族文化特性,才能使之具有世界意義。江南電影作為承載江南獨特的區域文化和傳統文明的電影流派,恰恰具有全球的文化適應性,能夠成為中國的「民族電影」,與其他各國的「民族電影」一起,推動世界電影的多元化格局。上海電影的國際化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但是,上海電影如何在電影文化表達上更趨國際化,尤其是在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多元呈現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探索,而江南電影便為上海電影的國際化提供了探索和實踐的可能。(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本文為上海市社科規劃課題「新世紀中國都市電影哲學意味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相關焦點

  • 影像的枷鎖,香港電影的本土意識和文化身份認同
    豐富的社會現實使得近年來的香港電影自身也呈現出了「回暖」的趨勢,出現了《踏血尋梅》《老笠》《選老頂》《Good Take》等一系列類型、風格不同且極具爭議的影片。我們應該看到,在這些電影的背後,一批1980年前後出生的香港年輕導演和編劇,開始登上了香港電影舞臺,他們與前輩相比顯然有著不一樣的知識儲備、情感結構和藝術的感受、表達方式。
  • 試論族群建構與文化認同
    在他們看來,「原生模式」下族群所呈現的具體歷史文化形貌,其內在動力來自於人類種族非理性情感之下的人類生物學共通性基礎,這些文化形貌是人自身基因追求生存的包容性表現;與格爾茨等人不同,社會生物論者堅持認為基於「原生情感」和「原生紐帶」的人類群體建構,只觸及到了人們群體認同的表面,群體情感並非無理性的群體聯結紐帶;所謂「原生情感」和「原生紐帶」根植於人類生物學基因層面的自私,暫時的群體情感層面的「非理性
  • 「江南影像 電影百年」
    作為第二屆中國蘇州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遊節系列活動,2020年8月20日,首屆「江南派」電影學術研討會在蘇舉行。研討會以「江南影像電影百年——新時代語境下的江南派電影」為主題,來自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和蘇州本地電影學術界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 文化認同與跨文化交際
    經濟全球化時代,人們的社交活動日益便捷與暢通,跨文化交際現象也日益增多。但由於交際雙方所處地域、民族、文化和歷史背景的不同,交際雙方在習俗、語言、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很容易導致交際出現障礙。因此,文化認同越來越得到跨文化交際研究者和交際雙方的重視。
  • 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在京舉行 密切同胞情感增進民族認同
    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在京舉行 密切同胞情感增進民族認同 2020年11月24日 15:04: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尹賽楠 攝)  「中華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是密切兩岸同胞感情、增進中華民族認同的精神紐帶。」張志軍在致辭中表示,兩岸同胞血脈相連,親望親好。共同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擴大深化兩岸文化領域交流合作,是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和兩岸關係發展的內在要求。
  • 我軍形象國際傳播中文化認同的困境
    文化研究中的「他者」概念主要來自愛德華·薩義德的理論,指一種文化通過塑造一個與自身對立並低於自身的文化影像,來確定以自身為中心的價值與權力秩序並認同自身。也就是說,作為「他者」的異國形象,既凸顯了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描述,顯示了本土文化對異域文化的形象「再現」,同時更體現出了「自我」的需要,是自我需要的延伸,以及形象建構者自身的歷史文化傳統。
  • 「飯圈」的認同邏輯:從個人到共同體
    內在的群體認同指成員的群體歸屬感,外在的群體認同是社會對成員的群體歸類。[13]這說明認同不僅包括自我認同,還包括他者認同。一切偶像崇拜都是一種他者認同,如某男明星的一位粉絲因將他定義為溫潤如玉又有男子漢氣概的人而認可他。[14]美國學者稱受眾對電影明星的崇拜為「愛慕式認同」,對電視名流的喜愛為「同情式認同」,對流行歌手的欣賞為「聯想式認同」。
  • 我的族群認同(二)
    這件事讓我更清晰地認識到了我和周圍人的不同。族群認同其實就是一個對自我和他者進行區分的概念。我想,如果我不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長大,我的族群意識和族群認同可能不會那麼早萌發出來。   第二件事發生在布拖。我每年寒假都到布拖跟我媽媽和姐妹一起過春節。我記得大概是讀初中時的一個寒假,布拖天氣很冷,下了大雪。不知寒冷的我們跑到附近的小學去玩雪,遇到一個彝族少年。
  • 故宮文創研發的啟示 以優質文化產品增強文化認同
    博物館通過深入挖掘豐富文化資源,研發出傳統文化元素突出、符合時代審美、貼近觀眾實際需求的文化創意產品,將文物背後的文化魅力、人文情懷和藝術神韻播種到社會公眾心中,滋養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提振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力量許多年輕人將參觀博物館作為一種新風尚,文化自信在一次次參觀遊覽中不斷堅定,文化認同通過一件件文物及其背後故事不斷增強。
  • 根在血脈中,更在精神文化和價值情感認同中
    奇怪的是,看見這群可親可愛的孩子,我並沒有像往常遇見國內同齡孩子一樣產生單純的喜悅之情,而是不由自主地打心底感到情感深處的五味雜陳,特別是,這種感覺立即把我引入了「笑問客從何處來其次,要說尋根之旅所尋是文化之根,目的是收穫文化的認同,這個難度就更大了,僅僅靠一次短暫的尋根之旅是根本無法解決問題的。
  • 臺灣人國族認同的困惑與恐懼
    在文化上,兩岸書不同文;在語言上,兩岸南腔北調;在政治上,海峽兩岸的領導人不斷強調自己在中華文化上的正統性,卻又從不停止高呼自身與對岸政權的差異。臺灣人民對大陸的情感與認同,硬是被劃分為二。  民進黨執政八年,為了強調臺灣本土價值,大刀闊斧地斬斷「中國」與「臺灣」的文化與歷史重迭,從此年輕世代眼中只有臺灣,「中國」甚至「中華」在這座島上逐漸消音,臺灣人民失去了對中國的情感歸屬,陷入無止盡的身份認同漩渦。
  • 馬丁·斯科塞斯:電影是關於美學、情感和精神的真相
    最近一個月,國內外電影界都在討論馬丁·斯科塞斯關於「漫威電影不算電影」的言論,他直言:「漫威電影更像是主題公園的產物。我曾試著去看漫威電影,但是看不下去,我覺得那不是電影。雖然漫威電影製作精良,演員很用心,但還是很像在主題公園看的影像。電影應該是演員努力去傳達內心真情實感的作品。」
  • 張梅:傳統文化符號與安倍政府對日本國家認同的建構
    長屋王寫下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兩句漢詩讓中日兩國人民感受到文化上的共通性和精神層面的互相接納,彰顯出挖掘共通的傳統接點對發展新時代中日關係具有重要作用。當今安倍晉三政府非常注重通過傳統文化符號的再利用來建構國家認同。表徵日本文化特質的傳統文化符號被抽取出來,賦予意義,並有意識地運用於對內國家認同的建構,深入剖析其建構國家認同的方式和建構「他者」的過程對構築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 《賽德克巴萊》中的文化認同危機
    兩岸少數民族電影在文本層面的諸多裂隙,恰恰令殖民記憶滲入現實情境。在電影《紅河谷》中,「放風箏」段落的鏡頭語言有趣地呈現了俯/仰關係,俯視與仰視之間卻又寓言般地回應了現代歷史,折射出第三世界少數民族被捲入帝國主義世界市場的全過程。漢人雪兒用瓊斯帶來的英文畫報剪成風箏,嘎嘎放飛風箏的同時,也使得面目冷酷的英國貴族畫像在天空中俯視西藏。
  • 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是什麼?是從「自我」出發對戲曲的認同
    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是指以演員為中心的,參與戲曲理論建構與藝術實踐的某一個人從自我出發對戲曲的身份認同。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強調的是某一個人以自我為核心的心理追求和身份體驗,是戲曲審美文化研究所關注的對象。戲曲的個體身份認同不是孤立的。
  • 語言文化 | 英語與近代不列顛國家的身份認同
    與這一過程相伴隨,自16世紀印刷時代到來後,英語的書寫、語法得到了豐富、規範,並經由其後數百年間政府政策的推動、經濟貿易和軍事殖民活動的開展、少數族群自我提升的訴求以及不同文化間的碰撞融合等方式,在形塑近代不列顛國家的身份認同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在不列顛諸島的蘇格蘭人、威爾斯人以及部分愛爾蘭人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早在近代之前,英語即已在蘇格蘭、威爾斯等地具有了廣泛影響。
  • 全球化進程中英語給文化認同帶來的影響
    在中華大地上,西方文化正連綿不絕地滲透到中國人的行為和意識,改變了中國人的社會習俗和文化結構。更有甚者戲稱說中國人是「香蕉人」:除了皮膚是黃色的,內在都已經是白色的了。還有人認為「世界上難以找到任何國家,像中國這樣把別國的語言當成自己的語言,把自己的語言當作別國的語言。」
  • 打響「江南文化」品牌,重鑄文化高地新輝煌
    發揮健在的革命前輩和一批蘇州市改革開放典型人物作用,用好中共蘇州獨立支部舊址、沙家浜革命紀念館、「碧溪之路」展館、蘇州「三大法寶」館等,打造一批精品課程、典型案例。此前,許昆林在常熟市調研時指出,要積極參與籌備蘇作館,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響「江南文化」品牌,把蘇州的文化底色變成文化亮色,重建文化高地的輝煌。
  • 泡菜戰爭:從韓國影劇作品看韓國的食物與認同
    韓國泡菜種類之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區域特色,每個家也有屬於自己獨特的味道,也因此,對於多數韓國人來說,泡菜不僅承載了屬於自己家族獨特味道的記憶,也同時是屬於全體韓國人民的認同象徵。食物是韓國人用來建立民族認同感的重要依據之一,傳統發酵食品如大醬、辣椒醬、泡菜等,往往被視為是韓國傳統文化的代表;而近來韓國政府更大力推廣「韓食世界化」,想過通過國家的力量,將以泡菜為代表的韓國食品推廣到世界各地。
  • 報告指:澳門居民國家認同感空前高漲,指數達95%以上
    其中,對國家觀念的認同度94.98%;對「一國兩制」的認同度94.23%;對憲法和基本法的認同度96.31%;對中央全面管治權和特區高度自治權的認同度95.41%;對國家認同現狀的意見建議與判斷中,認同度9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