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30日,一名23歲的山東男子,在少年宮附近一棵大樹下躲雨時被雷擊中身亡。
2007年6月22日,兩位素不相識的年輕男女,為了躲雨跑到了少年宮附近的一棵大樹下,雙雙被雷擊中。
2009年6月26日,西湖邊御碼頭翠光亭,被一聲響雷劈掉亭簷一角。
為了減小雷電災害影響,日前,根據市氣象局關於防雷重點單位調整的要求,西湖邊五處碼頭的建築物進行了防雷工程建設。
遊客、亭子、樹都被雷擊到過
西湖邊成雷擊重災區
翻看近幾年的新聞報導,西湖邊大樹被劈倒、遊人被擊傷甚至死亡的雷電災害事件,時有發生。
最近的一起就在今年夏天。2013年8月1日,西湖景區梅靈隧道南口大崗山白沙塢山頂,高溫天雷擊松樹,造成大火,過火面積150平方米。
西湖邊為何經常會發生雷電災害事件呢?
杭州市氣象局防災減災處處長何愛芳說,主要有以下3點原因:
一、湖面寬廣,在空曠的場所,亭子、大樹成了制高點,非常容易成為雷擊的目標,雷電喜歡擊打的對象正是高的、突出的物體。
二、湖是雷暴喜歡的地方。因為湖面開闊,水汽蒸發會在湖面上形成很多小水滴,有點像霧,水是會導電的,再加上這些小水滴自己還會上下運動產生電,很容易引發雷暴。
三、水陸交界處是土壤的電阻與水的電阻交匯處,容易形成一個電阻率變化較大的界面,閃電容易趨向這些地方。因此,河湖、遊泳池及其岸邊等都是危險之地。
因此,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加強西湖沿湖碼頭建築物防雷工程建設,對於保護遊客人身安全,保護歷史文物建築,都很有必要。
西湖邊的防雷工程
做得很「詩意」
這次實施防雷工程的有花港碼頭、中山碼頭和三潭東、西、北碼頭上的建築物,主要是遊客候船的遊廊。
西湖水域管理處主任助理陳琳說,西湖邊做防雷工程,和別的地方不一樣。裝在建築物上的防雷設施不能顯得突兀,要和西湖整體環境協調。
所以,屋頂的接閃器,顏色都調成了和屋頂一色的青灰色。引下線外面套著的是白色塑料管,看起來很礙眼,大家想了個辦法,在塑料管外面包了仿真藤,遠遠地看,就跟真的樹藤差不多。
「動工前,我們擔心防雷設施做出來的效果和環境不協調。」這樣的辦法一用,效果不錯,專家一看,都豎起了大拇指。
這個工程雖然不大,但是涉及的五處碼頭都是景區核心碼頭,為保證工程質量,且同時要儘可能降低對遊客和環境的影響,為此建設單位著實動了一番腦筋。陳琳說,施工時,為了不佔用地面,所有的施工材料、設備全部存放於駁船上。而且,遊船碼頭上人來人往,白天還沒法開工。所以,施工都是利用晨間和夜間,不影響正常遊覽和經營,把對景觀的影響降至最低。
去年杭州地閃75311次
近五年都佔到全省總數約1/5
浙江屬於高雷擊風險區域,雷電災害多發,而在過去5年,平均每年杭州的地閃次數,約佔到全省的1/5。
據杭州市氣象局統計,2012年,杭州地閃次數75311次,雷災事故272起,因雷擊致人死亡2人。
杭州山多、水多,冷空氣和副高交匯比較多,每年的4月至10月,是雷電的高發期,全年90%以上的雷暴都發生在這個時段裡。
何愛芳說,這段時間,冷空氣與副高兩個天氣系統頻繁交匯,杭州經常處於對流性天氣,冷暖氣流對流旺盛,往往伴有雷電,從而引發雷電災害。(記者 曾瑞陽 邊曉丹 通訊員 陳琳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