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說:「不知張子,又烏知天?」這裡提到的「張子」,就是堪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等那些聞名天下的經學大師媲美的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張載。張載,字子厚,世稱橫渠先生,尊稱張子。鳳翔郿縣(今陝西省寶雞市眉縣橫渠鎮)人。張載一生博覽群書,最大的貢獻是創立了著名的儒學「關學」學派,其學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認為世界萬物的一切存在和一切現象都是「氣」,即「太虛」,主張「理在氣中」,又認為只有「德性之知」才能認識「天下之物」。
張載一生主張「實學」,強調經世致用,研究面廣泛,對天文歷算等自然科學和農學、軍事、政治等都有獨到的成果。明清之際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夫之高度推崇、稱讚張載,他說:「張子之學,上承孔孟之志,下救來茲之失,如皎日麗天,無幽不燭,聖人復起,未有能易焉者也」。張載關於儒學的最主要觀點,就是認為人生在世上,就要尊順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誠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努力達到聖賢境界。關於其講學的主旨,集中地體現在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概括的橫渠四句中:「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的這四句話,多次被中國領導人引用。2006年9月,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在出訪歐洲前夕接受外國記者採訪時,就曾引用這句話來表達自己的心跡。近年來,習總書記在知識分子、勞動模範、青年代表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等場合,多次提及「橫渠四句」。「橫渠四句」所蘊含的思想內容非常豐富:它闡明了知識分子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擔當,為讀書人指明了實現自身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具體說來,「橫渠四句」主要包含下面的意思:
「為天地立心」,「天地之心」最早見於周易《復》卦彖辭,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此處的「天地之心」是指天地間萬事萬物陰陽消長的規律性。天地本無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使生之為人能夠秉具博愛濟眾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聖人之心。實則,惻隱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點。也就是馬一浮先生總結的「學者之事,莫要於識仁求仁,好仁惡不仁,能如此,乃是為天地立心。」
「為民立命」,直接來源於孟子的「立命」的思想。《孟子.盡心上》有「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通過修身致教,最後如果能而達到這樣一種境界,即不管一個人的壽命是長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體全德,那麼這個生命個體就可以說已經安身立命了。張載所謂「為生民立命」,就是要讓天下百姓都有安身立命之處。「安身」,即生活有著落,「立命」,即靈魂有安頓,精神有依歸。
「為往聖繼絕學」,往聖,指歷史上的聖人,「絕學」即中斷了的儒學傳統。對儒學而言,孔子、孟子等固然是集大成者,但到了北宋時期,儒學已經衰落。為了實現「為往聖繼絕學」的崇高使命,張載對儒家典籍進行了系統闡釋,取得了重大的學術成就,並與當時的濂、洛、關、閩諸大家,則把儒學拓展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階段。為儒學在宋明的復興和重建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萬世開太平」,所表達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恆政治理想。「開」期待之謂。「為萬世開太平」,實現張載《西銘》描述的「民胞物與」,「全體歸仁」的社會理想,讓蔽惑無明的現代人重新回歸率性誠明的人類精神家園。
南宋文學家葉採在《橫渠文集:性理拾遺》中解道:「天地以生生為心,聖人參贊化育,使萬物各正其性命,此為天地立心也;建明義理,扶植綱常,此為生民立道也;繼絕學,謂纘述道統;開太平,謂有王者起,必取法利澤,垂於萬世。」
「橫渠四句」闡明了知識分子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擔當,為讀書人指明了實現自身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所以,直到今天,還在影響和激勵著人們,要不負使命,敢於擔當,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懈努力。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