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氣象業務及科研情況

2020-12-12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曾慶存院士為團長,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李黃為副團長的祖國大陸氣象界和環境界的代表團一行19人,於6月下旬赴臺參加了在那裡舉行的「兩岸大氣環境與氣象應用學術研討會」,並進行了參觀訪問。現將臺灣的氣象業務及科研情況作簡要介紹。

  一、業務工作情況

  (一)氣象觀測1.地面氣象觀測。臺灣省共有24個綜合氣象觀測站,13個氣象合作觀測站(與其它部門合作建立),觀測項目與祖國大陸基本相同。自1984年起在各氣象站建立「地面自動測報系統」,到1998年,除了能見度、雲和天氣現象以外,目前已全部實現自動化作業,每分鐘自動定量觀測各種氣象要素,每兩分鐘一次將觀測資料自動傳回臺北氣象預報中心。除了這些地面觀測站之外,1997年臺灣又在各主要流域及地區建成220個自動雨量站和100個自動氣象站,這對區域性暴雨的實時監測及水庫運營、水資源調節及洪水預報有極大幫助。

  2.農業氣象觀測系統。為了擴大農業氣象資料的收集,氣象部門與農業委員會合作,在農林廳所屬的各農業改良場、茶場及試驗所建了17個一級農氣站、11個二級農氣站,並在1991年將這些農氣站自動聯網,有關資料傳到氣象局,供分析編印農業氣象旬報及農業氣象預報使用。

  3.大氣物理和大氣化學觀測。臺灣正在進行多項大氣物理及大氣化學觀測,並於1997年開始進行紫外線指數預報,向公眾發布。

  4.高空氣象觀測。臺灣氣象部門有三個探空站,並備有一部機動式探空系統,視需要進行各地高空觀測任務。同時,它們與空軍、海軍的5個探空站組成臺灣地區的高空探測系統。

  5.氣象雷達觀測。臺灣目前正在積極籌建都卜勒雷達觀測網,到2001年將建成3座都卜勒雷達站,加上目前的五分山都卜勒雷達站,將有4座都卜勒雷達站。

  6.氣象衛星觀測。臺灣目前每天24小時不間斷接收處理日本的GMS衛星和每隔6小時接收美國NOAA極軌衛星所觀測的紅外線、水汽通道及可見光雲圖,並推算大氣層內不同高度的溫度、溼度、高空氣流及海面溫度資料。

  (二)氣象資訊作業氣象資訊中心負責各種氣象資料收集處理、存貯及分發、系統控制等,建有氣象資料自動處理系統、氣象通訊系統、數值天氣預報系統、即時天氣預報系統、大氣氣象資料存貯管理系統和區域網路與氣象服務系統等。

  1.氣象通訊系統。與美國、日本、泰國建有資料傳輸線路,一方面接收全球即時氣象觀測資料,以及美國、日本及歐洲數值預報中心的數值天氣圖與颱風警報等氣象資料,另一方面定時以無線及傳真廣播方式,向境內外播報各種天氣預報及颱風警報等氣象資料。

  2.數值預報系統。數值預報作業系統包括全球、區域、中尺度及颱風路徑預報四個系統。它可以提供一天到一周的天氣系統預報圖,作為發布逐日天氣預報的參考依據。

  3.即時預報系統。這是針對中小尺度天氣系統預報而與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共同開發的一種人機互動系統。

  (三)天氣預報服務臺灣氣象部門提供的天氣預報種類有12小時到36小時短期天氣預報、一個星期的中期天氣預報、一個月及一個季的長期天氣展望以及農漁業氣象預報、觀光地區天氣預報、城市天氣預報、舒適度預報、紫外線預報等。他們每天發布4次天氣預報,遇有災害性天氣及颱風時則適時發布天氣特報或颱風警報。在颱風警報發布期間,每日定時舉行記者說明會,利用多媒體展示並解說颱風最新動態。長期天氣預報是其主要業務之一,主要製作月、季長期天氣預報,月尺度預報每兩周滾動發布一次,主要內容有過去一月重要天氣概述,未來一月天氣展望,包括按旬分片氣溫預報、雨量預報,並附有臺灣各測站月氣象要素一覽表以及月雨量圖、日照時數等實測資料,還製作季尺度長期天氣展望。

  目前長期業務預報主要方法均為統計預報方法,對預報結果僅作存檔,尚未作檢驗。

  (四)其它業務1.地震測報業務。臺灣地區有73個即時地震測站,震後五分鐘可向外提供地震度消息,但不發布地震預報。

  2.海象測報業務。目前臺灣在海岸地帶海洋中設有13個潮位站和8個波浪站,每日發布波浪分析預報及沿岸潮汐預報。

  3.天文觀測及分析業務。主要是對太陽表面黑子活動觀測及其周期的研究分析,並且對行星、星雲、星團及特殊天象如日食、月食、慧星及流星雨等作不定期觀測。

  二、科研情況

  (一)紫外線指數監測與預測。臺灣紫外線監測與預測的工作起步較早,目前已有29個監測站、49個預報點,形成了較完整的紫外線預報系統,已經形成了較為密集的監測網和半自動化運作系統。

  (二)汙染源排放清單。這些清單統計到縣、鄉及主要公路。

  (三)汙染物觀測與模擬研究。臺灣設有72個空氣品質監測站,對臭氧、總懸浮顆粒物等進行監測,而且臭氧和總懸浮顆粒物也被列為臺灣地區主要指標汙染物。臺灣學者對這些觀測數據做了統計分析,但對於汙染物的來源、生成、輸送和轉化機制還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尤其是在模式模擬研究方面,還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空氣品質模式系統,只是照搬國外的模式進行了初步的模擬研究。

  (四)衛星遙感科技開發的進展。臺灣文化大學在衛星遙感方面取得較大的進展,尤其在地理信息系統開發及資源衛星遙感監測資料應用方面取得一定成績,表現在製作洪水水位與淹沒區域相關動態分布圖、城市交通最佳路徑選擇軟體系統、航空路線地理信息動態軟體系統等方面。

  (五)氣候模擬和氣候動力模式預報試驗工作。該項工作由氣象科技研究中心承擔。 (來源於2000年7月20日《中國氣象報》作者:梁景華)

相關焦點

  • 海峽氣象科學研究所成立 致力海峽氣象科研與服務
    今後福建「海峽氣象」科研方向將以海峽地區災害性天氣和福建特色農業氣象為主,突出省部共建,建立海峽氣象開放實驗室,發揮傳統科研優勢,突出對人影業務的支撐作用,調動各種資源,提高海峽氣象服務能力。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海洋強國」戰略目標,福建省大力推進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發展,對臺灣海峽氣象防災減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臺灣海峽防災減災及航運氣象服務保障紀實
    在此背景下,2012年,福建省氣象部門提出「海峽氣象」的發展理念——以『海峽氣象』為特色領域,以海峽兩岸的民生、生產和決策需求為牽引,以臺灣海峽的氣象科學問題為聚焦點,立足於臺灣海峽及其鄰近地區的氣象科研、氣象業務和氣象服務……    融入氣象夢的「海峽氣象」,不是一個虛無的幻影,而是把大氣科學的職業責任和關愛兩岸民眾的情愫融入具體的氣象發展規劃和服務中去。
  • 求新求變 推開科研業務「旋轉門」——上海市氣象局研究型業務發展...
    流程再造,預報業務與研發「合二為一」上海氣象部門大膽探索,積極拓展新的業務流程,將科研融入業務全鏈條,打通觀測到預報再到服務的全流程式研究型業務「任督二脈」。以覆蓋整個預報流程的「雙首席制」為抓手,首席研發員牽頭推進智能預報客觀方法的研發,並為智能網格預報崗位提供支撐;到了各類預報產品製作等環節,由首席預報員把關,有效避免客觀產品對部分極端天氣小概率事件預報不足等情況。
  • 「研究型業務,應該是一棵樹」——解碼福建氣象業務發展新業態
    市氣象局在建立激勵和培養機制的同時,集約人才組建團隊,建立業務值班和科研服務輪崗的流動機制,保證每個團隊一年至少有三個月時間專注於科研。  「會不會?」重點看方向。「基層人手、資源有限,找到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需求最迫切的領域作為突破口才是當務之急。」 平和縣氣象局局長羅淑英表示,平和特色農業蓬勃發展,縣氣象局決定以此為主攻方向。
  • 環渤海區域四省三市氣象部門共謀海洋氣象業務發展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宋鑫博 徐智鑫報導 近日,以「近海港口氣象服務、北極航道氣象服務」為主題的2018年環渤海海洋氣象業務工作會在河北省秦皇島市召開。  會議回顧了2017年環渤海海洋氣象業務工作會會議紀要落實情況,交流了港口氣象服務進展,就推動北極航道氣象服務展開研討。
  • 中國氣象局關於印發《環境氣象業務發展指導意見》的通知
    ;環境氣象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完善、不健全,科研與業務互動結合、相輔相成的局面尚未形成。各省根據實際情況,開展黴變、細菌性食物中毒風險預報。預報時效為48小時。5.區域中心根據周邊環境氣象事件的發生情況組織本區域的聯防氣象預警會商,提供技術支持,製作發布相應的聯防氣象預警信息,與相應的環保部門開展信息共享,應急聯動;相鄰省份應加強信息共享、預報會商和服務聯動,國家級對省級業務指導和技術支持。2.
  • 兩岸氣象合作交流的「先行者」
    作為大陸距離臺灣最近的省份,福建與臺灣的關係深厚而獨特。隔海相望的福建與臺灣「地緣相近、氣緣相通」,海峽兩岸天氣氣候狀況互為上下遊,颱風、暴雨等重大天氣系統經常波及兩岸。努力提高海峽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和服務能力,科學防禦氣象災害,護佑兩岸福祉安康,是兩岸氣象同仁共同的使命和責任。
  • 2020廣東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監測預警預報中心(深圳氣象創新研究院...
    預警中心主要業務範圍一是開展粵港澳大灣區颱風、暴雨等極端天氣預警預報關鍵技術、前沿技術研究;二是攻關粵港澳大灣區區域數值預報模式核心技術,並取得突破;三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科技創新中心和科研成果轉化基地;四是研製指導粵港澳大灣區颱風、暴雨等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的預警預報。
  • 氣象科技滿園春——全國各地氣象科技發展掠影之一
    越來越多的省級氣象部門爭取或參與到國家973項目、國家攻關項目、國家社會公益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重要的國家級科研項目,成為氣象部門承擔國家項目的重要力量。  ——設立面向全國的開放式科研開發基金,建立科研項目學術委員會論證制度,設立氣象科學技術創新獎等一系列有力舉措,顯示了奮進的姿態和蓬勃發展的活力,帶動了科技成果向業務轉化和推廣的能力的提高,有效推動了科研與業務的結合。
  • 中國氣象局關於印發公路交通氣象業務建設指導意見的通知
    現將《意見》印發你們,請結合各地實際情況認真貫徹執行。三、公路交通氣象業務發展分工布局公路交通氣象業務主要在國家、省、地(市)三級開展,其中國家級公路交通氣象業務主要由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承擔,省、地(市)級公路交通氣象業務主要由省、地(市)級氣象服務中心承擔,各級公路交通氣象業務分工如下:(一)國家級。
  • 魯山:開展冬季氣象業務學習培訓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盛章磊報導 近日,為確保冬季觀測質量,迎接即將到來的雨雪、霜凍天氣,結合氣象臺站觀測任務要求和實際工作需要,河南魯山縣氣象局組織綜合觀測業務人員開展了冬季氣象業務學習。
  • 研究型業務如何促成新業態?看福建氣象人的探索!
    研究型業務應該是一棵樹用戶「以前拿到氣象預報,我們還要自己琢磨著減幾度,現在可方便了!」福建漳平生富生態農場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建富說。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核心區域永福鎮有成熟的臺灣高山茶產業和豐富的旅遊資源2020年以前,永福鎮所有臺商拿到的服務產品都只是依據漳平市城區的氣象信息而來。
  • 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守望南海氣象 把脈熱帶風雲
    華南沿海是我國受海洋氣象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探究熱帶地區風雨雷電的奧秘,解析熱帶海洋的氣候密碼,增強人類應對熱帶海洋地區氣象災害的能力,是屹立在南海之濱的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以下簡稱熱帶所)科研人員致力科研、攻堅克難的不變初心。
  • 兩岸尋求氣象合作再升級 共同應對災害天氣
    新華社廈門6月11日電(記者 邰曉安)11日,2016兩岸民生氣象論壇在福建廈門開幕。作為兩岸氣象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與橋梁,兩岸氣象業界表示,希望進一步加強氣象合作,提升防災減災科技水平,造福兩岸民生。
  • 東北區域氣象中心
    遼寧省氣象局是中國氣象局東北區域氣象中心所在地,承擔著東北地區氣象業務、科研和培訓的組織協調及技術支撐工作。主要職責是:1.管理協調組織召開區域氣象工作會議,研究確定區域業務科技發展等重大問題,推進公共氣象服務、氣象預報預測、綜合氣象觀測、信息與技術保障、科技創新和教育培訓等資源優化配置。
  • 河北省海洋氣象精細化預報業務培訓暨研討會順利舉行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段宇輝報導 近日,河北省「海洋氣象精細化預報業務培訓暨研討會」舉行,總結交流海洋業務建設成果與經驗,特別是渤海西部氣象災害與海洋災害的預報技術方法研究,推動河北省海洋氣象業務加快發展。
  • 杭州讓「紙面」專利邁出「高閣」——疏通氣象科技成果轉化中的...
    治痛點,解決「無心變」科研人員缺乏創新創業動力是多年來困擾杭州市氣象局的痛點。從近年情況看,科技人員完成項目更多的是為了職稱評定或完成考核任務,「無心轉化」「無心變」是常態。另一個方面,科技成果質量不高也削弱了轉化的價值。
  • 北京市氣象局氣象服務首席招聘公告
    參加天氣預報會商,籤發重要氣象服務產品;  (2)負責日常公眾和專業氣象服務的技術指導和服務把關,負責組織臺內每日預報服務會商,負責審定重要氣象服務材料初稿;  (3)負責及時開展重要天氣過程和重大活動氣象服務技術總結、服務總結和效益評估的指導工作,組織完成較高水平預報技術總結或研究報告,提出有關業務、服務優化的建議;  (4)負責組織撰寫重要新聞媒體稿件,
  • 黨建「紅心」引領業務「匠心」——濰坊氣象「黨建+業務」雙促進共...
    在山東省氣象局和濰坊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承擔全市氣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職能,負責全市氣象工作的組織管理,氣象服務基本覆蓋濰坊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與公共安全各個領域。  近年來,濰坊市氣象局不斷深化「不忘初心、風雨同行」黨建品牌,推動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取得顯著成績,榮獲「全國氣象部門文明臺站標兵」、「全省氣象部門廉政文化示範單位」、「全市基層黨組織黨務公開工作示範點」、濰坊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市直機關「先進黨組織」等榮譽稱號,人影辦黨支部,近日被評為——2019年度市直機關「特色支部」。
  • 2020年南京市氣象服務中心招聘高層次人才公告
    江蘇公務員考試網現將其公布如下:   南京市氣象服務中心(南京市氣象影視中心、南京市預警信息發布中心)2020年公開招聘高層次人才公告   為更好地選拔優秀適崗人才,充實人才隊伍,南京市氣象局所屬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南京市氣象服務中心(南京市氣象影視中心、南京市預警信息發布中心)面向社會公開招聘1名編制內高層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