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背後不缺資本,錢燒光了可以再融,但是商業世界最不缺的也是資本。滴滴數百億的虧損,投資人數百億的沉沒投資,以及最近滴滴令人眼花繚亂的操作,籌備上市的計劃,背後是著急的滴滴和失去耐心的投資人。
在疫情期間稍顯沉寂的滴滴,最近開始活躍起來。
9月29日,滴滴網約車表示,將於9月30日當日和快的新出租、花小豬聯手發放1億司機補貼,以鼓勵更多網約車和計程車司機出車接單。根據滴滴智慧交通大數據預測,9月30日、10月1日、10月7日將是呼叫最多的三天,啟程高峰將出現在9月30日,將成為年內「最難打車日」。
再之前,今年7月,市場有傳聞稱,知情投資人透露,滴滴出行正與投行洽談,計劃最快年內在香港首次公開發行(IPO),目標估值超過6000億港幣,約800億美元,有望成為近年來香港市場規模最大的IPO交易之一。
隨後,滴滴副總裁李敏於朋友圈否認了這一消息,「IPO不是滴滴當前最優先的事項,公司目前暫無相關計劃。」
曾經佔領了國內網約車90%份額的滴滴,在2018年兩次順風車的惡性安全事件後,良好的發展勢頭也被打斷。彼時曾有消息傳出滴滴即將在2018年下半年謀求上市。此後近兩年的時間裡,IPO計劃擱淺,滴滴亦被迫降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滴滴總裁柳青曾在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滴滴的核心業務(網約車)已經盈利,或者說有些薄利了。」但就是這樣謹慎的表達,也被諸多媒體質疑「7年虧了500億,滴滴怎麼就突然盈利了?」(引自「BT財經」)
當然,媒體的反應或許也過度了 ,一位接近滴滴的人士對財視傳媒表示,「滴滴減少補貼就會盈利」。
網約車是號稱萬億規模的天量市場,滴滴降速之時,也有不少新生力量想成為「下一個滴滴」。
幾年前,風頭正勁的滴滴和字節跳動、美團並稱為TMD三巨頭,現在看來,與其餘二者相比,滴滴已明顯掉隊了。
滴滴「食言」多元化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滴滴估值為3965億元左右,美團2987億元左右,字節跳動在2124億元左右。滴滴以絕對優勢領先於TM。
轉折出現在2018年,滴滴深陷公關危機,被迫面臨嚴峻監管,之後的滴滴在與TM的估值/市值比拼中逐漸敗下陣來。截至2020年,已上市的美團市值為1.4萬億港元左右,字節跳動估值為7080億元左右,而滴滴估值僅為5000億左右。
企業的成長和發展故事,也是尋找和延續生命線的故事。企業想要有五年十年甚至更久的發展,必須找到自己的生命線。
字節跳動以算法為核心構建了一系列內容產品矩陣,它的生命線是智能推薦算法。
美團依靠地推鐵軍,一家一家拿下商戶資源,團購、點評、外賣、酒旅等業務背後是難以複製的人力資源和商戶資源,其中外賣和到店有極高的進入壁壘,是美團的兩條生命線。
阿里從電商起家,電商是第一條生命線。以支付寶為開端的金融服務,孵化出的螞蟻金服,是阿里的第二條生命線。
但,滴滴的生命線在哪?
2017年12月,程維接受《財經》雜誌專訪時稱,「縱向搞不定只能橫向,這是中國特色。如果滴滴國際化失敗了,我們也勢必成為一家中國本土的競爭驅動的多元化公司,假設滴滴有那一天,我會認為這是一個戰略的失敗。」
然而,2020年,滴滴瘋狂地進行多元化擴張。
今年3月,在上海、重慶、深圳等一線城市上線跑腿業務,隨後又上線同城取件。這兩項業務都沒掀起太大水花,滴滴又上線社區團購「橙心優選」,幾乎同步進行的還有同城貨運。社區團購行業從業者蘇慕曾對「連線Insight」表示,「這個行業的護城河現在來看就兩個,一個線下門店,一個供應鏈,而滴滴這兩個基因都沒有。」而同城貨運有貨拉拉、快狗等更具優勢的選手。
美團的多元化是以外賣業務為核心,向酒店、旅遊、電影等領域擴張,在生活領域形成一條龍服務。相比之下,滴滴的多元化行業跨度過大,且業務之間的關聯性不夠緊密。在流量昂貴的今日,滴滴的新業務免不了要打「以補貼換市場」的價格戰,如此下去,虧損將繼續擴大。
另外,這樣廣撒網的行為,可能導致滴滴失去重心,本末倒置,最後有可能連基本的網約車業務都被人趁機分割。
滴滴的護城河在哪裡?
滴滴的崛起之路可以簡單概括為:起步——融資——燒錢貼補——再融資——燒錢搶奪市場——再融資——燒錢擠壓對手——統一江湖——停止補貼開始提價。
滴滴早期的成功不是因為模式多牛,而是源於創始團隊強大的執行力,當時出行江湖狼煙四起,能否脫穎而出取決於誰的團隊執行能力更強。
早期的滴滴打車,用平臺連接計程車司機和用戶,基於LBS和數據分析來對用戶與司機進行匹配。這個模式最終就是通過精準的數據分析和算法,解決了配對的問題。早期的模式被複製的成本低廉,所以整個市場競爭非常激烈,一支具備強大戰鬥力和執行力的團隊尤為關鍵,這也是滴滴早期能夠脫穎而出的關鍵。
滴滴一路血拼,從投資者手裡融到錢後立刻大幅補貼司機和用戶,攻陷一座城市,錢燒完了再融,再攻陷另一座城市。最轟動一時的補貼大戰,一年內滴滴燒了14億,快的燒了10億,把市面上的打車公司燒死了40多家。
滴滴當年靠補貼戰贏下了江山,代價是從此欠下了「輿論債」。高補貼時期被慣壞的司機—乘客兩端用戶,根本不可能體諒想盈利的滴滴。司機收入不斷降低,乘客打車費用又在提高,滴滴背上個「冷血暴利」的罵名怎麼也摘不掉,滴滴出行僅僅是減少了一下司機的補貼,就幾乎掀起了全網的討伐。
用來鋪設下沉市場的花小豬,依然離不開滴滴的老套路——補貼和砸錢。號稱百億補貼的花小豬主打廉價路線,用花小豬打車邀請好友註冊完成,即可得3元,直接到微信錢包;好友7天內完成首單並支付,可得5元現金紅包;好友完成第二單並支付,可再得10元。然而因為涉嫌違規,花小豬已經被多地叫停。
曾有業內人士指出,滴滴沒有很強的護城河,商業模式很容易複製,所以滴滴更多的優勢還是它的規模體量,然後去做加法。規模不等於護城河,護城河的基石只能是價值創造。低護城河也就意味著,在網約車這條路上,儘管做到了行業第一,但滴滴也從不缺對手。
2017年,美團高姿態入場,已經平靜的網約車市場再起風浪。2017年2月,美團在南京上線打車業務,直到2018年3月,美團從南京打到300公裡以外的上海,號稱日均30萬單。從美團這件事也可以看出,滴滴的護城河似乎不深。
企業是否有深護城河,有一個重要的評判標準,就是這個企業是否具備抵禦競爭對手價格戰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滴滴是沒有的,滴滴一度以為自己擁有無法逾越的護城河。程維在2017年斷言,中國網約車的戰爭已經結束,滴滴能夠做到贏家通吃。
然而2018年滴滴正忙著補齊安全短板,三路大軍挺進滴滴腹地,大有掀翻滴滴的底盤之勢。第一路是以高德、美團為首的「聚合出行平臺」,地圖和外賣更具應用場景,用戶在查地址、點外賣之際可以順手打車,此類平臺坐擁巨大流量,接入當地計程車公司,這種打法極具殺傷力。前不久,高德宣布與多家北京計程車公司達成合作,將近一半計程車司機吸引到平臺。接著又發動50多家區域性網約車平臺,在早高峰對司機實施免佣金計劃,明擺著是與滴滴在這些城市爭搶運力。
第二路大軍是一汽、寶馬、東風等重資產傳統車企。2019年3月22日,由一汽、長安、東風這3家國有自主品牌汽車企業,聯合騰訊、阿里、蘇寧等,共同成立出行平臺「T3出行」,依照官方披露的發展規劃,2019年-2021年,T3出行將聚焦網約車運營。
第三路大軍是各地的網約車平臺,以及以嘀嗒出行、哈囉出行為代表的移動出行平臺在順風車領域的圍追堵截。據嘀嗒六周年內部信披露,截至2020年8月31日,嘀嗒註冊用戶數達1.8億,順風車業務覆蓋全國359座城市。而據《2014-2020中國順風車行業發展藍皮書》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累計順風車註冊用戶為3億人,嘀嗒出行佔據了順風車市場60%的市場份額,而這在過去可是滴滴最重要的業務。
滴滴一統網約車市場的幾次重大事件,均是資本撮合雙方併購。滴滴與快的在補貼大戰中燒錢嚴重,如果不是資本撮合雙方合併,滴滴將繼續陷在這場混戰中,勝負難料。之後,優步(uber)中國在百度與優步全球的扶持下在國內長驅直入,直接攻下滴滴近三成的市場,滴滴依舊束手無策。最後依然是資本撮合,滴滴出行收購優步中國業務。再後來,易到又以低價進攻,滴滴如果以低價應戰,接下來就是更巨額的虧損,否則只能面對訂單下滑的後果。最後易到的資方樂視遇資金危機,易到受到波及,自此沒落。滴滴躲過一劫。
滴滴背後不缺資本,錢燒光了可以再融,但是商業世界最不缺的也是資本。滴滴數百億的虧損,投資人數百億的沉沒投資,以及最近滴滴令人眼花繚亂的操作,籌備上市的計劃,背後是著急的滴滴和失去耐心的投資人。
也許,滴滴正在布局的無人駕駛汽車,將成為滴滴的突破口之一。但看看百度的布局就明白,無人駕駛領域回報周期長、投入高、商業變現難,按照滴滴目前分散式的打法,是否能保證有足夠的火力在無人駕駛領域突圍,依然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