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楊浦濱江時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這一理念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設發展依靠誰、為了誰的根本問題,深刻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的重大問題,為新時代人民城市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彰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原創性、時代性
理論的生命力在於創新。一種理論的產生,源泉只能是豐富生動的現實生活,動力只能是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的現實要求。「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這一重要理念的提出,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主觀臆想出來的,而是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理論探索成果,展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強大生機和活力。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這一重要理念貫穿著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運用,人民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是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這一理念還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宗旨意識,彰顯了我們黨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必須落實到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這一社會主要矛盾上,在實踐中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不斷豐富和發展這一重要理念的理論意蘊。
二、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基本方略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於城市治理,解決了城市治理由誰治理、為誰治理的根本問題。《中共上海市委關於深入貫徹落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譜寫新時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見》提出,努力打造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的城市、人人都能有序參與治理的城市、人人都能享有品質生活的城市、人人都能切實感受溫度的城市、人人都能擁有歸屬認同的城市。「五個人人」深刻揭示了城市治理理念、治理主體、治理過程、治理成果的人民性,描繪了城市治理的「人民性」底色,彰顯美好生活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氣度和溫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走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路子,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的良好環境,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為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這一重要論述揭示了新時代中國城市發展治理的大邏輯大趨勢。在城市發展和治理中,要不斷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人民深刻感悟「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
三、彰顯美好生活的上海樣本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十四五」時期,我們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海更有底氣和能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上海樣本」。
上海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肩負著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使命擔當。為此,上海要深刻把握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維護好、發展好、實踐好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的發展圖景。圍繞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目標定位,上海要進一步拓展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和開放樞紐門戶「四大功能」,推進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五大中心」建設,不斷譜寫新時代「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
四、彰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治理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稱讚楊浦濱江昔日的「工業鏽帶」變成了「生活秀帶」。「生活秀帶」是上海城市功能、能級與綜合品質的體現,反映的是理念轉變、能級提升、資源整合、機制建構等一系列治理邏輯的變化。楊浦濱江的「生活秀帶」是上海的城市品格、主流價值、歷史記憶、生活場景的有機融合,體現了在城市治理中如何形成社會共識、找到社會最大公約數的能力和方法,探索出了一條有效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路徑。
在城市治理中,要把握好人文、科學、法治、生態這四個向度。用好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這三大文化資源,牽住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兩個「牛鼻子」,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從美好生活和文明成長的視角回答城市治理問題,不斷賦予「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以新的理論內涵。
要在理論貫通實際中深化理論研究闡釋,緊密聯繫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緊密聯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實際,緊密聯繫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大變化,緊密聯繫「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各項任務,把人民城市建設實踐總結好,著力提出人民城市理論的一系列具有原創性的概念和範疇、理念和主張,體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
(作者為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