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
又到了秀麗「秀」禮的時間啦!
今天,秀麗要為大家講
「公共場合禮儀——行車禮儀」
在這之前
請允許我簡單介紹下四會扶利村
1
「中國古法造紙第一村」——扶利村
四會是全國文明城市、中國玉器之鄉、中國柑桔之鄉,是珠三角連接大西南樞紐門戶城市和集美麗鄉村、休閒度假、宗教祈福、特色美食、旅遊購物、商務活動為一體的珠三角一小時旅遊目的地和粵港澳大灣區旅遊集散地。
四會的扶利村被譽為「中國古法造紙第一村」,扶利村所在片區古時稱「鄧村」,所傳承古法造紙術統稱「鄧村古法造紙術」,所產的紙叫「會紙」。鄧村古法造紙工藝流程沿襲了1900多年前蔡倫造紙術,與明代科學家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中記載的古法造紙工藝流程基本一致,均經過砍竹、撻竹、醃竹、碎竹、舂竹、打漿、抄紙、榨紙、曬紙、松紙等11道工序。
據清光緒《四會縣誌》載:「會紙,鄧村鋪紙廠最多,始創於嘉(慶)道(光)年間(1797年)。」扶利村的造紙歷史可追溯至南宋,可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造紙術的活化石,具有世界意義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鄧村古法造紙術現已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史料記載,南宋時大量中原人士南遷,其中張、陳、程、申等姓氏族人遷徙至四會鄧村白龍、官陂一帶定居,帶來以竹造紙的手工技術,並世代相傳。到清嘉慶、道光年間,鄧村造紙已很盛行,紙品銷往廣州、佛山等地,並遠銷香港、澳門、東南亞地區。至今,扶利村傳統的古法造紙工藝保留完好,屬國內罕見。村中的張熀元老人作為這門技術的非遺傳承人和古法造紙術為數不多的堅守者,現已年過80高齡仍經營自辦古法造紙工場。張熀元老人的非遺傳承造紙工場是扶利村一大特色景點,遊客們不但可以直接到造紙工場觀摩造紙過程,包括抄紙、松紙、曬紙等等,還有機會親身體下場抄紙,體驗造紙術的魅力。
扶利村完整保留了兩個不可移動文物——張氏大宅和張氏宗祠,並且將張氏大宅因地制宜升級改造,開拓了四個功能室——造紙展覽館、村史館、農耕館、微書屋,成為扶利村一大亮眼景點。村史館這裡記錄了扶利村的歷史、展示了當地鄉賢的風採;造紙館主要展示鄧村造紙術的歷史、造紙工序流程以及造紙產業的發展;農耕館向大家展示了以前村民們開展農耕活動的一些工具,也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微書屋,村民們可在農閒時從這裡借閱文化書籍,孩子們也可以到這裡看看課外書寫寫作業。
2
公共場合禮儀——行車禮儀
文明行車是一種修養,更是安全駕駛的基礎。行車禮儀從我做起,相互禮讓相互感謝,共建和諧安全美好社會。
《論語》中:「禮之用,和為貴。」禮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提供了一種合於道德原則的行為規範,使得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人能夠和諧相處。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禮,是教化每一個人成為身心和諧之人,進而營造和諧社會。
下面,為您分享
行車的基本禮儀與注意事項
一、上車前的您:
1.請檢查車輛號牌是否清晰。
2.請確認車輛周圍無兒童、老人和其他障礙物。
二、啟動車輛的您:
1.請系好安全帶。
2.請開啟轉向燈,緩緩起步。
三、停車時的您:
1.請開啟轉向燈並減速向停車點停靠。
2.停車八字口訣:入位、順向、頭齊、守時、避免妨礙他人。
3.緊急停車時請開啟雙閃燈提示他人注意。
四、轉彎時的您:
1.請提前開啟轉向燈。
2.請確認安全後減慢車速,駛入車道平緩轉彎。
五、變道時的您:
1.請提前開啟轉向燈提示後車,待後車減速避讓後才可駛入目標車道。
2. 如後車閃燈提示危險拒絕避讓時,請不要強行變道。
六、通過路口的您:
進路口前請減慢車速,請觀察確認安全後穩速通過。
七、禮讓行人的您:
1.遇到斑馬線時,請提前減速。
2.如遇有行人要通過,請禮讓行人先行。
3.雨天或遇路面積水時,請注意減速緩行,不要濺到路邊行人。
八、請您保持車距:
1.行車時請與前車保持安全距離。
2.遇到後車緊跟車後時,可間斷亮起剎車燈,同時開啟雙向燈提示後車注意。
「右行左行」小常識
汽車已成為現代社會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我國汽車靠右側行駛,基於安全考慮,在右側開門和上下車。
那您知道全世界有多少國家是靠右行駛,有多少國家是靠左行駛嗎?據有關數據統計,66%的國家靠右行駛,34%的國家靠左行駛。靠右行駛的國家主要有:中國、美國、俄羅斯、德國、法國、巴西、加拿大、德國等國家;靠左行駛的國家主要有:英國、日本、印度、巴基斯坦、澳大利亞、紐西蘭、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
中國在1945年以前汽車是靠左行駛的,從1946年1月1日開始,汽車一律靠右行駛,臺灣是靠右行駛的,而香港、澳門是靠左行駛的。1997年香港回歸後,內地車輛進入香港遵循香港的靠左行駛,香港車輛進入內地則遵循內地的靠右行駛。
3
古禮今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通行於社會各個層面,自古有「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之說。《孝經》說:「禮者,敬而已矣。」禮的核心思想是「敬」,對人、對己、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都要有恭敬之心,這是立身之根基。中華文明歷來就強調以禮待人,引領社會向上。禮是教人心生莊敬的美德,禮是使人行事得體的分寸,禮是不違背人情,禮不因循守舊。禮儀文明是中華文明核心內容,它的傳承也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的義務和使命,人人都應自覺作中華禮儀文明的實踐者和傳承者。
參考資料:
1.《中華傳統禮儀概要》彭林著
2.《家教與門風》彭林著
3.《儀禮》彭林譯註
4.《不知禮 無以立》於媛著
多彩肇慶編輯部
文:孫秀麗
圖片來源:市文廣旅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