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閱讀計劃中,加入了很多國學經典,比如《孫子兵法》、《道德經》等。
我始終覺得書不在多,經典的幾本書反覆閱讀,讀透讀懂,就能極大地擴展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決策有所助益,小到如何進行個人職業發展規劃,大到一個人應該有怎樣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這些老祖宗流傳千年的著作其實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比如《道德經》,看似是在講「道」為何物,好像顯得虛無縹緲,不知所言為何物,可你認真讀下去,認真思考,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就會在方方面面得到極大的啟發。
01
《道德經》第五章寫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是個自然的存在,對世間的萬物一視同仁,並沒有特別的偏愛或討厭某物,自然間的一切遵照自然的法則自在運行。
這短短一句話背後,反映了老子哲學體系中的核心觀念——無為。
然而「無為」這兩個字被很多人誤解,他們認為所謂的「無為」就是佛系,什麼都不要幹,因為幹了也沒有用,很多東西都是命中注定的。
因此有人認為老子的思想是消極避世的世界觀,這真是大大曲解了《道德經》的真正內涵。
在《道德經》中,老子提倡的「無為」是不妄為,即不要憑自己的想像胡亂作為。
實質上,老子鼓勵人要有所為,但所為要遵循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任何事物都在順任其自身的狀況和趨勢自由發展,不要用外在的強制力量去約束它,這樣的發展路徑阻力最小。
這讓我想起了《最小阻力之路》中的一段話:「無論人類或是自然界的事物,都是循著阻力最小之路運行。牛行走通常是隨著地形起伏,找些最容易的路徑。它的行走模式取決於地形結構。久而久之,行走愈趨方便,後來的牛群自然亦步亦趨。牛徑隱然成形。在一個結構中,能量往往順著阻力最小的路徑流過。」
如果你在生活中,常常覺得自己已經非常努力,但生活還是一團糟,做事情常常費力不討好,就要認真思考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是不是在按照最小阻力的方向在運行。
也許你的所有付出和努力只是用錯了地方,才導致最終的目的地並不是你想去的遠方。
那該如何確定事物自身的狀況和發展趨勢,去順勢而為呢?
02
假如把每個人比喻成土地的話,每個人的一生都在耕耘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最終能結出什麼果實,不僅取決於你播撒的什麼種子,你耕種的技術如何,你是否努力勤奮。
更重要的決定因素是你自身土壤的質地和特性是什麼樣的,以及一些不可控的外在因素,比如陽光、雨水以及溫度。
一塊鹽鹼地,土壤貧瘠,高鹽量、高鹼性,大部分植物都無法正常生長,你卻付出很多努力去種植櫻桃,結果自然不言而喻。
但是你換做種枸杞,枸杞具備高耐鹽鹼性,自然就能輕鬆收穫大量果實。
老子主張按照事物自身的狀況和發展趨勢去作為,就是教導我們每個人都能依照自己的秉賦和特性,去發展自我,而不是隨大流,別人做什麼,你就跟著做什麼,根本不考慮自己是否適合。
有一個讓家人煩惱的少年,他身材高大,精力旺盛,常常因為調皮搗蛋受到老師的訓斥,學習也不好。
家長很擔心,於是將他送去學習柔道,因為柔道這種運動,只要在規則內,動作再劇烈也沒有影響。
少年從此在山中如魚得水,這個少年就是山下泰裕先生,經過不斷地訓練,山下泰裕在1984年榮獲洛杉磯奧運會柔道項目的金牌,成為日本柔道界的領袖人物。
試想,如果山下泰裕的父母硬是逼著他在學校讀書,考名牌大學,找好工作,對於他來說,人生就會痛苦而絕望,而世界也會少一位傑出的運動員。
人生唯有挖掘自己身上與生俱來的「特質」,圍繞這個核心去發展自我,才有可能走出一道與眾不同且輕鬆自在的人生之路。
03
仔細想想,按照自身的稟賦去發展自我,之所以能夠事半功倍,是因為這個世上有些事,有的人做就是毫不費力,而有的人確實費死勁兒卻還是淺嘗輒止。
李叫獸坦言自己最不擅長人情世故,人際交往常常讓自己感到疲憊和無趣,但他很喜歡深度思考,專注閱讀和寫作。
他利用自己寫作的特長,在營銷和戰略領域打下一片天地,從眾多苦哈哈求職的同齡人中脫穎而出,公眾號一度被百度高價收購,自己也成為百度高管中最年輕的一位。
最關鍵的是,整個過程沒有任何苦情戲碼,自己全然享受其中。
對李叫獸而言,閱讀和寫作本身就已經能夠給予自己內在深層次的愉悅感,即使沒有後面的劇情,自己也會繼續寫下去。
而在旁人眼中,他們只會看到李叫獸是因為「勤奮」和「努力」,才有了後面的一切。
於是傻乎乎地仿效,每天日更,把自己累得半死,絲毫體會不到整個過程的快樂,內在卻不斷地有大量的內耗和懷疑,最後還沒有任何成績出來。
這叫知其一,而不知其所以為一。
人生不只有一條路,盲目追隨別人的腳步,只能離自己的內心越來越遠,自己越來越不快樂。
學會認知自己,了解自己,愛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天性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發展路徑。
【紀年的任意門】獨立書評人,推薦好書。書不在多,夠經典才行,這是一個能幫你拓展視野,提升個人價值,開拓人生更多可能性的原創號,歡迎關注,一起讀書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