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範小建(左)在白託村與村民們交流,回憶往事(唐召明2020年8月21日攝)
這是一個地處橫斷山脈、怒江上遊深山裡的小村莊。在這個名叫白託村的地方,我們強烈地感受到改革開放給這裡帶來的滄桑巨變,同時也感受到一位共和國部長與藏族人民所結下的深厚情誼。
今年盛夏,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會長範小建來到他40年前曾工作過的西藏自治區昌都市進行「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調研。他在昌都市先後考察了7個縣。之後,我隨他專程到洛隆縣新榮鄉白託村,這個幾十年來讓他魂牽夢繞的地方,進行駐村扶貧調研。
路通了,生活越過越幸福
從洛隆縣城出發到新榮鄉白託村,是一段瀝青油路轉向砂石路的盤山公路。它全長70多公裡,平坦寬敞。一路上,不時有村民騎著摩託車疾駛而過。
這是以前到白託村的羊腸小道(唐召明提供,1978年攝)
這是現在新修通到白託村的砂石公路(唐召明2020年8月20日攝)
然而,在範小建的記憶裡,40年前這裡的交通條件卻是「從洛隆縣到白託村,騎馬要騎兩整天,只有一條牛馬踩出的小路……」。
1976年,範小建從吉林大學畢業進藏工作。1978年,他又自願報名「下鄉」來到洛隆縣新榮鄉白託村(原為新榮區白託鄉)參加駐村工作隊,蹲點了一年時間。
這是白託村在山上舉行「逛林卡」活動,村民們騎摩託車而來(2020年8月21日攝)
這是白託村一位藏族婦女在村裡的「逛林卡」活動中,用手機拍照留念(唐召明2020年8月21日攝)
白託,藏語意為「山頂」,該村海拔高度為4300米。那裡山勢很陡,山頂與江面之間,海拔高差大約有1000多米。全村現有123戶,805人。過去山高路險是它陷入極度貧困的重要原因,現在交通條件的改善使它逐步繁榮了起來。
2017年,白託村通了公路。現在駕車從縣城到村裡一個多小時即可到達。公路旁邊還可見以前蜿蜒而上的羊腸小道。白託村自從通了公路,祖輩依靠步行和騎馬的交通方式發生徹底改變。現在白託村家家戶戶都有一兩輛摩託車,有的還有了私家汽車。
這是白託村現代化的便民服務大廳(唐召明2020年8月21日攝)
如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像白託村現在通了自來水、通了電、用上了手機,有了衛生室、看上了電視、用上了冰箱……
在範小建《怒江深處的回憶》一文中,1978年的白託村「要看當天的報紙,等三個月也難……鄉裡沒有衛生室,更沒有醫院……」。
42年後,範小建再次來到白託村。他在衛生室看到,兩間窗明几淨的房屋,一間為藥房、一間為治療室。藥房的柜子裡擺滿了各種西藥和藏藥。俄西卡和卓侖卡兩位村醫輪流值班,可以治療一般性的頭疼腦熱等疾病。
這是範小建回到白託村看望1978年下鄉蹲點時的村民(唐召明提供,2013年1月25日)
我在白託村看到,許多老人聽說當年的「小範」來了!手捧潔白的哈達爭相在路上迎候,把當年在駐村工作隊當過文書的範小建「截留」到自己家裡做客,講講新鮮事,看看新變化。
在建檔立卡貧困戶加累家中,一個偌大的院子前擺著幾件他近年來添置的背負式收割機、微耕機等農用機械。他從範小建手中接過代表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所捐贈的一臺牛糞撿拾車,擺在農機具旁的重要位置。「在政府幫扶下,我們一家4口人已脫貧,生活越過越幸福!」這位不善言辭的中年漢子動情地說。
這是範小建在白託村的村民家裡進行扶貧調研(唐召明2020年8月21日攝)
據了解,自從脫貧攻堅以來,白託村確定了6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其中包括2戶五保戶和24戶低保戶,目前都已實現脫貧。
這是範小建在白託村查看村民家裡所使用的自來水情況(唐召明2020年8月21日攝)
在一個豎有「飲用水源保護區」的鐵牌前,範小建爬上山坡去查看。這是一直讓他牽掛的事情。陪同的駐村工作隊隊長四朗陳列介紹說:「縣政府考慮到村裡原有的兩處取水點過於老舊,既不方便又存在安全隱患,在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扶貧整合資金中劃出146萬元,用於修建新的取水點及管道配套設施,現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範小建看了村裡的蓄水池,接著又查看了入戶的自來水,與同行的同志說起當年全村人在一個取水點背水的情形,感慨地說:「終於解決了!」。
有了電,生活大變樣
村民布瓊是範小建的老熟人。他在家裡一邊請女兒給當年的「小範」倒酥油茶,一邊不無感慨地說:「以前白託村信息閉塞,寄封信要走兩三個月時間。2016年,村裡接通藏東電網,大變樣了。現在人人有手機,可隨時了解外面的世界。」他指著家裡的彩電和電熱爐繼續說,「我們徹底告別了祖祖輩輩靠酥油燈照明的歷史。」
這是西藏自治區昌都市洛隆縣新榮鄉白託村仁增玉珍在使用電灶燒水做飯。該村曾經是一個大山裡的極度貧困村,現已全部實現脫貧,走上富裕路(唐召明2020年8月21日攝)
這是範小建在白託村查看村民的房屋情況(唐召明2020年8月21日攝)
在範小建眼裡,白託村所發生的變化與整個西藏一樣,那是「短短幾十年,跨越幾千年的巨大變化」。「以前老百姓的生活特別簡陋,特別窮苦……我們晚上給群眾開會只有用一盞馬燈照亮。但不是總有馬燈。通常,晚上開社員大會組織學習,只有讀報紙的人可以守著一盞昏暗的酥油燈。」
「想起40年前的白託,真有隔世之感。」範小建深有感觸地說道。
這是一位家長騎著摩託車在白託村雙語幼兒園門口等候接孩子(唐召明2010年8月21日攝)
走出布瓊家,我們來到白託村雙語幼兒園。這是一個現實版的「童話世界」:那鋪著柔軟的綠色化纖地毯,那多彩的塑料卡通滑梯及屋裡和屋外四周牆上貼滿的卡通畫,一條條五顏六色的拉花……向人們展示了大山裡孩子們的生活新變化。
次仁拉姆、其美措姆、布瓊次仁、丁增尼瑪、仁增旺姆等22名兒童中午可以在幼兒園午休、吃飯。
據介紹,2018年,白託村原有的教學點併入新榮鄉中心小學。在原址上,國家投資194萬元修建了白託村幼兒園。
這是白託村畫師嘎松澤仁一家三口人在家裡翻看用手機所拍攝的圖片(唐召明2020年8月21日攝)
這是白託村畫師嘎松澤仁夫人在家裡使用冰箱冷凍酥油(唐召明2020年8月21日攝)
白託村畫師嘎松澤仁的兒子就在這所幼兒園。最近他給兒子買了一輛很喜歡的兒童汽車。這輛兒童車是在村裡小商店買的,根本不用跑遠路。
這是範小建在白託村青年俄尼卡所開辦的小商店了解情況(唐召明2020年8月20日攝)
這個小商店是由顯得有些清瘦的高個子青年俄尼卡於2014年貸款5萬元所開辦的。他也因此成為村裡第一個開商店的人。
走進這個小商店,只見琳琅滿目的商品擺放得井井有條,多而不亂。一間大屋裡地上和貨架全是商品,滿滿當當。可以說,從零食到水果蔬菜,從日常生活用品到衣服鞋帽,從兒童玩具到電器商品,應有盡有。更令範小建想不到的是,小商店還可以用手機掃碼付款。
目前,白託村有4家商店。由於俄西卡善於經營,腦子活,常開著客貨兩用皮卡車去進貨,小商店越辦越紅火。
在範小建記憶裡,「40年前,每年秋天會有遠方來的『商人』,趕著犛牛到這裡用紅糖、鹽巴換些糧食、酥油之類的物品,搞以物易物的交易。」
據白託村支部書記卓倫卡介紹:「近年來,特別是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白託村各方面取得顯著成效。2019年,白託村與洛隆縣一道,實現了脫貧摘帽,當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534.25元。現在每年都有新變化,生活越來越好了。」
「範主任」,亞咕嘟!
8月20日到22日,範小建不畏高原反應,帶領調研小組在村裡住了兩個晚上。這兩天,他和調研組的同志走門串戶,與村民交談,詳細了解村民的衣食住行和家庭成員狀況及生活變化等情況。
談到白託村這些年來的發展變化,村民們給我講起當年範小建的許多感人故事和與他的深厚友誼。白託村畫師嘎松澤仁伸出拇指誇讚說:「『範主任』,亞咕嘟(藏語:太好了)!」。
這是範小建進藏後與西藏自治區機修廠工人交流(唐召明提供,1976年10月攝)
今年已67歲,曾前後兩次在西藏任職的範小建,與西藏有著不解之緣。1976年,他大學畢業後進藏,在昌都計委工作。
1979年範小建調離西藏。1984年,範小建又第二次進藏,先後擔任西藏自治區黨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主任。1987年離開西藏,前後在西藏工作6年時間。2000年,範小建擔任農業部副部長,2007年擔任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等職。他是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黨代表,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2013年1月,擔任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的範小建率調研組在西藏調研期間,抽出時間回到闊別幾十年的新榮鄉白託村看望慰問幹部群眾。
——2018年,在得知白託村修通公路之後,範小建將他多年前起草的《怒江深處的回憶》一文整理發表,追憶過去的艱苦歲月,為白託村每一個進步與發展點讚。
——今年4月,在防範「新冠肺炎」的情況下,範小建又遠程了解白託村自改革開放以來的新變化,撰寫了《白託村遠程調研追記》,謳歌白託村的新變化。
這是範小建在村民家裡指導村民如何使用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所捐贈的牛糞撿拾車(唐召明2020年8月21日攝)
——今年8月,他率領調研組再次來到白託村,並代表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捐贈100臺牛糞撿拾車,請國務院扶貧辦幹部幫忙,手把手培訓了三名撿拾車安裝人員,並向村民詳細講解了撿拾車的部件構成、設計思想和組裝步驟。
範小建說,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之年。西藏的脫貧攻堅已勝利在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既要有高海拔移民搬遷那樣的大項目,也要有牛糞撿拾車這樣的繡花功夫。
正如原白託村供銷社老職工倫珠多吉送給範小建的錦旗所言,他「把青春拋灑在雪域高原,以深情眷顧於怒江深處」。
倫珠多吉還給大家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當年範小建在離開白託村時,給倫珠多吉送了一件衣服。當時倫珠多吉的工資是每月12元,按規定要上交6元,如果買一件衣服要花5元錢,最後他自己僅剩一元生活費。一件衣服雖小,卻凝聚著漢藏人民的深深情意。倫珠多吉對此心存感恩,念念不忘。
有一次,範小建到縣裡開會。由於上馬時動作過快,左手被鞘繩所絆,未能及時抽出,造成他的左手大拇指被左腿擠壓脫臼。當時範小建用右手攥住左手的拇指,忍住鑽心疼痛,死命一拽,雖然給復位了,但由於當時沒有治療條件,他的左手虎口至今都不能完全打開……
猶如回到自己的故鄉一樣,範小建對西藏,尤其是對白託村充滿了無限的感情。他說:「實際上,我是通過解剖『麻雀』來了解全局。做好全國的扶貧,手中一定要有典型。西藏是全國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昌都市的貧困程度更深,而白託村又是昌都市範圍內一個非常困難的貧困村,過去其環境之艱苦、條件之惡劣與『三巖』地區不相上下。白託村的情況有代表性。恰巧我有40多年前白託村駐村的親身體驗,再加上這些年一直保持著與白託村的聯繫,所以對於深度貧困地區扶貧工作的進展情況,心中比較有數。」
8月22日,範小建就要離開白託村了。村民們聽說後紛紛趕來送行,給他敬獻上一條條寄予深情的潔白哈達。當白託村黨支部書記卓倫卡將一面代表全體村民的「情比雪域萬裡山河,心系白託一枝一葉」的錦旗送到範小建手中時,範小建也將自己給村裡捐的數千元交給了卓倫卡。
2011年6月23日,時任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務院扶貧辦公室主任的範小建,還為白託村達曲危橋改造自掏腰包捐款兩萬元。有人說,他當時掌握著幾百億的扶貧資金,對已列為扶貧工作重點的新榮鄉,只要打個招呼,別說一座橋,就是10座橋也沒問題。他自己說,聽說這座橋還在用,就想到鄉親們出行的艱難。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推動這座到村裡唯一橋梁的改造進程。
範小建與白託村群眾42年來所結下的深情厚誼,在當地傳為佳話,彰顯了漢藏人民血濃與水的深情厚誼和共產黨員一切為人民謀利益的初心與追求。(中國西藏網 文/唐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