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鶯河村:農旅結合走出特色致富路

2020-12-07 漢江網視

8月21日,記者來到宜城市流水鎮鶯河村,看到又一批精緻的小木屋建成並投入使用。「每天絡繹不絕的遊客到這裡親自然山水、觀田園風光、品農家美食,鶯河村鄉村遊復甦了!」鶯河村黨支部書記李永成說。

鶯河村位於宜城市東部、大洪山餘脈,清澈的鶯河水穿流而過,山水資源相得益彰,自然風光美不勝收。原來的鶯河村雖然依山傍水,風光迤邐,但交通閉塞、房屋破舊,村莊凌亂。

2015年,村集體花了5000元,回購了一套老房子,面積100多平方米。之後,投資十多萬元將其裝修成農耕文化體驗屋。緊接著,鶯河村實施村莊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先後榮獲「湖北省美麗鄉村示範村」「湖北省休閒農業示範點」等榮譽稱號,成為城裡人休閒的好去處。2019年,鄉村遊為全村人均增加收入2萬元多元。

美麗鄉村建設如何在深度和廣度上拓展延伸?今年年初,鶯河村決定從實際出發,找準定位,做好「無中生有」「有中生新」的鄉村旅遊文章。

今年以來,一批藝術家被請進駐鶯河村,精心製作長頸鹿、多拉A夢、松鼠等系列網紅3D牆繪,打造富有當地特色的西瓜、玉米、谷堆、糧倉等實物造型,構建立足鶯河河岸自然生態林的「柳浪聞鶯」藝術之林。

在這裡,種莊稼變成「種風景」,向日葵、菊花等連片種植,1000多畝貧瘠的黃土地成了花的海洋。

在這裡,靜謐的鄉村、典雅的民宿、私家訂製的手工藝品,還有水上樂園、田園採摘、跨河吊橋、農家美味,勾起遊客淡淡的鄉愁。

在這裡,老宅舊院的原始風貌,曲徑通幽的鄉間小路,咿呀轉動的流水風車、天馬行空的藝術長廊……讓遊客醉在夢鄉!

李永成說:「一到周末,有近千人來遊玩。節假日,河上的竹排、滾球項目,每天有近萬元收入。」

遊客多起來了,鶯河村有的農戶把老房子改建成農家樂,有的農戶將老房子改造後出租給外來客經營。今年,村裡新改造了14家農家樂、民宿、豆腐坊等,平均月盈利5000元以上。「臨溪別院」農家樂的主人江濤對記者說:「我們收穫的不僅是錢,也是滿滿的幸福感!」

村民姚從芳把自家老房子改成豆腐坊,用傳統石磨加工豆腐,供應周圍的農家樂。傳統石磨一邊表演「鄉愁」,一邊散發傳統豆腐味道。很多遊客從她這裡帶豆腐回家。

村幹部還幫助姚從芳做豆腐乾、臭豆腐。這樣一來,遊客方便攜帶,更願意多買,價格也翻了幾倍。靠傳統石磨,姚從芳輕鬆地供應兩個女兒上大學。在記者面前,她拿出兩個女兒的合影照,笑得合不攏嘴。

村子美了,村民富了,在外工作的10多名年輕人紛紛回到家鄉創業。畢業於河北農業大學的楊晶原來在武漢工作。回村後,他註冊了一家名為「鶯河土貨坊」網店,專門替父老鄉親賣土特產,村民打心眼裡喜歡這個小夥子。如今,楊晶被流水鎮黨委任命為村黨支部副書記。

襄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閔佳

相關焦點

  • 農旅結合推動鄉村振興,鄉村旅遊加快沙址村群眾致富步伐
    只有走專業合作社發展的道路,規範化運營,才能走出一條新路子來。」沙址村黨總支書記楊澤光介紹,為破解沙址村文旅產業融合發展難題,村黨總支多次專題研究,及時組建成立了雞足靈山農家樂專業合作社,並在合作社組建了黨支部,極大地提升了全村農家樂的餐飲水平,加快了全村群眾的致富步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農路+商旅」走出強村富民路
    通州區石港鎮睹史院村—— 「農路+商旅」走出強村富民路 來源:南通日報 發布時間:2020-10-02 字體:[ 大 中 小 ] 稻香漁灣
  • 桂林全州廟頭鎮以旅帶農 鋪就脫貧致富「黃金路」
    廣西脫貧攻堅百縣調研行桂林全州廟頭鎮以旅帶農 鋪就脫貧致富「黃金路」桂林市全州縣廟頭鎮以打造特色旅遊小鎮為抓手,依託「民俗文化、特色產業、扶貧車間」三大特色旅遊資源,以旅帶農、興旅富民,因地制宜把「綠水青山
  • 「農旅結合」:小村莊興辦農家樂,打造特色旅遊業
    常州武進嬉戲谷門前有條嬉戲路,嬉戲路1號是一家名叫樂山農莊的農家樂。樂山農莊的蘿蔔絲糰子遠近聞名。不過,大家或許不知道,樂山農莊是這裡的第一家農家樂,這個村子叫做回民村。翻開《武進縣誌》,回民遷居武進城西的歷史,可以追溯至700多年前。2011年起,城西回民村開始發展生態旅遊業。
  • 鉛山葛仙山鎮:以旅強農 通暢致富小康路
    中國江西網/上饒頭條客戶端訊 見習記者汪穎 記者劉勇報導:鉛山縣葛仙山鎮把美麗葛仙山建設與產業發展、農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緊密結合起來,以旅強農,將葛仙山旅遊打造成調整農業結構、改變農村落後面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鑰匙」。
  • 廣西馬山:「綠山」變「金山」 生態旅遊走出致富路
    馬山縣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積極探索「靠山吃山」模式,大力發展生態旅遊走出致富路。3月19日至21日,人民網報導小組走進馬山縣感受當地的華麗蛻變,平坦乾淨的水泥路,灰瓦白牆的小洋樓,綠樹環繞的景觀湖,排列整齊的果蔬基地……一幅山美、水美、人美、風情美的山村畫卷徐徐鋪開。
  • 結合區位優勢 打造徒步觀光體驗式農旅家園
    如今,在致富的路上,張碗村結合距離城區近的區位優勢,積極發展果蔬和養殖產業,探索打造體驗式農旅家園。  蹲點·記錄  返鄉青年支持家鄉建設  12月18日,記者到張碗村蹲點採訪,張碗村與金鳳寺僅一山之隔。
  • 【精準扶貧進行時】河市鎮三和村:探索農旅融合,打造觀光農業,走出...
    河市鎮三和村:探索農旅融合, 打造觀光農業,走出田園致富路 近些年來,三和村利用得天獨厚的外灘資源和近郊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種植養殖和外灘農旅結合第三產業,以「旅遊+觀光農業」作為我村「一村一品」發展目標。至目前為止,河市鎮三和村有正德公司、海泰博農公司2家企業,各類農業合作社3家,農旅合作社1家,回鄉創業作坊1家;種植湘蓮280畝,草莓種植48畝。
  • 讓農路變成致富路 讓農產品品牌更有影響力
    市人大代表張衛均從事水產品養殖流通至今超過17年,一直關注三農問題,他今年重點關注農村道路和農田魚塘高標路的通行能力問題,同時建議注重提升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加大脆肉鯇品牌建設和推廣力度。■建議擴寬農路,讓農路變致富路在西區悅生圍魚塘,一片水波粼粼,偶爾有車輛從魚塘邊的道路上經過,偶爾出現會車的時候,就必須有一輛車停到路口附近,等迎面的車輛通過後,才能通行。張衛均表示,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的荷包漲了,以小車代步的群眾越來越多。
  •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因地制宜謀發展,農旅融合是新路
    馬灌鎮黨委書記李浩稱,這兩年,不但倒灌湖變成了景區,這裡的莊稼地也變成了多彩田園,傳統的趕場也演變成節會活動,倒灌社區闖出了一條農旅融合新路,助推了集體經濟發展。忠縣馬灌鎮主要為淺丘帶平壩地貌,土壤類型有棕紫色泥土,四季分明,降雨充沛,日照充足。馬灌鎮是忠縣的產糧大鎮,素有「忠縣後鄉糧倉」之美譽,農副產品十分豐富。
  • 一杯黃酒釀出億元致富路,土城村靠什麼鄉村振興?
    千年黃酒釀出億元致富路,土城村實現鄉村振興!今天地道農旅地道君帶你走進土城村,看她是如何做好酒文章,走出致富路的?一、土城村的成就湖北房縣土城村位於房縣北大門,該村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南觀神農架、北望武當山,以盛產黃酒而聞名。
  • ...精準開「方子」 鼓起「錢袋子」——新化縣走出產業發展特色路...
    精準開「方子」 鼓起「錢袋子」 ——新化縣走出產業發展特色路紀實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鄒娜妮 通訊員 胡利民 吳偉平 初冬,梅山大地生機勃發,農業基地、扶貧車間一派忙碌,物流車輛不停穿梭在山鄉村落,運出種類豐富的農特產。
  • 宣威市普立鄉泥豬河村:農旅結合謀發展 桃源勝景引客來
    鑑於泥豬河村豐富多彩的自然風光和旅遊資源,近年來宣威市、普立鄉把它作為一個旅遊目的地,採取招商引資開發、市鄉村合力和動員村民參與的方式全力進行景點的旅遊開發和打造,走出一條山水林田路村莊綜合治理的農旅結合發展路子
  • 廬江「茶旅」融合,為群眾拓寬致富路
    ,推動實施茶旅一體化發展,拓寬百姓致富路。湯池鎮長錢中軍介紹,近年來,該鎮一方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入茶產業,帶動農民增收;另一方面積極培育龍頭企業、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推動茶葉生產由以數量為主轉向數量質量並重,更加注重效益,注重市場導向,增強產業市場競爭力。
  • 以農興旅 以旅富農――農旅融合鋪展湖北現代農業畫卷
    新華社武漢6月4日電 題:以農興旅 以旅富農――農旅融合鋪展湖北現代農業畫卷  新華社記者劉紫凌 俞儉 袁志國  「清明,點瓜豆」「穀雨,進茶園」……湖北鍾祥市客店鎮明燈村的「農時路」,一溜形態各異石頭刻著二十四節氣,遊人一路仿佛讀著一首農事詩。
  • 以農興旅 以旅強農 長泰農旅融合綻放「並蒂花」
    近年來,長泰縣堅持「農旅結合、農旅共強」的農業與旅遊發展戰略,推進農業資源與旅遊要素結合,以農耕文化為魂,以美麗田園為韻,以生態農業為基,大力拓展農業休閒旅遊發展空間,走出了一條農旅融合的新路子。來到位於長泰縣巖溪鎮的玫瑰農莊,記者看到,遊客們正在興致勃勃地體驗鮮花壓花技術,一幅美麗的壓花作品在遊客手中慢慢呈現出來。
  • 茶香迎客:紫金茶旅融合,走出綠色致富路
    因地制宜做優做強茶產業紫金客茶谷項目是廣東第一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也是河源市三產融合示範基地,規劃面積約400公頃,通過聯動藍坑村鄉村資源,把園區打造成為茶葉種植、生產、觀光為核心,涵蓋園林化的鄉村景觀、生態化的茶園風光、特色化的客家文化、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和規模化的茶旅融合綜合體。
  • 天水市秦州區齊壽鎮的綠色產業致富路
    齊壽鎮的綠色產業致富路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白永萍冬季氣候寒冷,田地裡一片寂靜。但是在天水市秦州區齊壽鎮松李村蔬菜大棚種植基地,卻春意盎然,滿眼綠色。2017年,齊壽鎮在松李村規劃實施蔬菜大棚建設,為松李村及周邊群眾打造了一項增收致富的特色產業。一聽說這個消息,張潤梅可高興了。「那時候我就在心裡盤算,一定要去蔬菜大棚種植基地打工」,張潤梅笑著告訴記者。
  • 慶豐村:打造農旅項目走上脫貧致富「彩虹路」
    從曾經的經濟薄弱村,到如今名副其實的「網紅村」,慶豐村以「金色慶豐、藝術田野」為願景,傾力打造「蘇南第一方,慶豐稻花香」農旅項目,帶領村民走上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彩虹路」。慶豐村傾力打造「蘇南第一方,慶豐稻花香」農旅項目。
  • 精準開「方子」 鼓起「錢袋子」——新化縣走出產業發展特色路紀實
    鄒娜妮 攝初冬,梅山大地生機勃發,農業基地、扶貧車間一派忙碌,物流車輛不停穿梭在山鄉村落,運出種類豐富的農特產。產業興,百業旺。近年來,新化縣以實施省重點產業、縣支柱產業、鄉鎮特色產業和村級主導產業項目為重點,鼓勵和引導貧困農戶多途徑多形式發展產業,促進增收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