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林媽咪
你見過最笨的小孩有多笨?
曾經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在哈佛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的詹青雲,曾經準備了一個月,就通過了哈佛法學院考試,在很多人心目中是學霸,甚至是學神。
然而詹青雲說,小時候她是學渣,學渣到什麼程度呢?
小學時候,老師說2>1,3>2,……10>9的時候,別的小朋友一下子就能接受這個設定,但是詹青雲不明白,她以為「大」的意思是字體要寫的更大一些。
學校老師找到她的媽媽說「我教不了你家孩子」,還被老師叫「笨豬」。
這算是很笨的小孩了吧,真笨,都不懂大的數字>小的數字這麼簡單的事情。
但是詹青雲的媽媽跟詹青雲說:「你是特別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那一個,是觀音菩薩送來的金鳳凰,你一定可以超越很多人,成為最棒的你自己。」
詹青雲說這句話的時候,彈幕上很多人在說:「這就是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父母對孩子的認可和鼓勵,對孩子來說十分重要。並且,孩子年齡越小,父母的評價對孩子的影響就越大。
最近幾年,我們常常說「原生家庭」,父母們也越來越重視原生家庭對孩子未來的影響。
在孩子小時候,父母是唯一可以信賴的人,父母在孩子心目中也是極具權威的人,甚至在孩子心目中,父母是完美的人。
當孩子表現的沒有那麼好,比如說「學習不好」、「調皮搗蛋」、「不夠聰敏」、「不夠機靈」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評價,往往能影響到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和認同。
在《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中,兒童心理學家有這樣一段話:「如果父母不斷重複說一個孩子愚蠢,漸漸地,孩子就會相信。他會認為自己的確是愚蠢的。」
父母認同孩子,認為孩子「是觀音菩薩送來的金鳳凰」,孩子就可能像詹青雲一樣,對自己充滿了自信和認可。
父母不認同孩子,認為孩子「你就是太笨了」、「你就是不行」,那麼孩子真的會像父母評價的那樣,變得「愚蠢」,變得不敢認可自己,不敢去嘗試。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這是人在成長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階段。
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家庭會對孩子有不同的引導和教育,導致了孩子在未來面對相同情況時,不同的選擇和心理。
很多年輕人會遇到「缺乏自我認同感」的問題,比如說,不明白自己生活的意義,經常感到空虛、迷茫和焦慮,整個人處在混沌不清的狀態中。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這個階段,但是孩子是否能夠順利「找到自我」,順利獲得「自我認同」,卻和原生家庭對孩子的評價有著非常重要的關聯。
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愛利克·埃裡克森提出:「自我認同的形成,是人們做出很多重要人生選擇的基礎。」
孩子的自我認同對未來的生活和發展都是息息相關,並且會起到很大作用的。
很多父母再教育孩子的時候,喜歡用否定的方式來「激勵」孩子變得更好,比如說:孩子承諾下次考更高的分數,父母卻說』我不相信你能考的更好,就你?能及格就不錯了。』
父母以否定的方式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讓孩子缺乏自我滿足感,形成「自我厭惡」。
在一個優秀的心理學帳號KnowYourself中,提到「自我厭惡」會出現的6種表現:
·總把目標設得很低,降低自己的渴望,主動放棄追求更好的東西。
·習慣以負面的方式來激勵自己,通過厭惡當下的自己,來促使自己改變。
·很容易把他人的看法當做對自己的指責。
·很難原諒自己的失誤或失敗。
·總是活在對他人的羨慕或嫉妒中。
·來自他人的肯定會讓自己感到不適,認為善意是對自己「自我認知」的挑戰。
「自我厭惡」也是一種「隱形的自我攻擊」,通過不斷的否定自己,通過阻止自己去獲得更好的東西,這樣的人更傾向於留在一段不健康的關係裡,來獲得安全感。
父母的評價——認可或否定,對孩子的「自我認知」、「自我厭惡」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如果父母也在遭遇或者曾經遭遇過「被否定」、「缺乏自我認同」、「產生自我厭惡」等這樣的經歷,那麼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要重視起來,不要讓自己的一些「無心之失」,對孩子的未來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上面提到詹青雲,小時候的學習情況十分糟糕,但是現在卻是公認的學霸。
很多孩子並沒有父母想像的那麼不堪:說謊、不努力、懶、笨……
每個孩子都有每個孩子糟糕的一面,也有屬於他們獨有的「不凡」的一面。
他們在不斷發展,他們「開竅」的時間都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有的寶寶在3個月會翻身,而有的寶寶在7、8個月的時候才開始翻身;有的寶寶在1歲之前就會說話,有的寶寶到2歲多的時候仍舊「懶得開口」……
每一棵草都會開花,但開的時間不一樣,開的花也各不相同,父母要有耐心,等等孩子,欣賞孩子。
當然了,父母認同孩子,要通過語言或其他形式表達出來,才能讓孩子感受得到。
在孩子還未「開花」時,父母對孩子的正面教育和鼓勵,就是在給孩子「施肥」,這樣可以讓孩子在將來能夠有好的習慣、心態和健康的心理,來迎接「開花」時刻。
①鼓勵、讚揚孩子的進步過程
誇獎孩子,很多父母都會做,但是也有一個部分父母會做錯。比如誇獎孩子的時候,說「你真漂亮」、「你真聰明」等。
這種誇獎人天生存在的東西,會讓孩子自傲,但是卻無法獲得不斷進步的自我滿足。
父母在誇獎孩子的時候,可以誇過程「剛剛你寫作業的狀態很好,下次可以繼續」、「你做出的手工太棒了,一看你就是用了心的」、「這次考得很棒,你這段時間的努力沒有白費」……
這種鼓勵是有過程的,孩子能夠根據自己這次的狀態得到經驗,從而在下次做到更好。
在孩子不斷進步的過程中,孩子能得到「自我滿足」、「自我認同」,儘管這時候孩子可能並沒有十分大的進步,但父母要相信「厚積薄發」。
②批評要及時,不要嘮叨,不要上升價值
在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父母切忌「嘮叨」,不嘮叨是對孩子的善意。
父母對孩子的批評要及時,及時告訴孩子「你現在的行為是錯的、不對的」,並且要求孩子改正。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不要「牽扯舊帳」,也不要上升價值,從孩子的性格、氣質上否定孩子。
比如說,孩子丟三落四,父母要讓孩子意識到「丟三落四不好」,並且可以教給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法「你撞倒瓶子,是因為轉身太猛,下次路過這裡的時候,要多注意一些」。
不要跟孩子說「你看看你,我說了多少次了,不要亂丟東西,不要亂丟東西,你哪一次聽了!你就是一個邋遢、馬虎、不操心的孩子」。
③要求孩子做事,要正面說
「你就不能收拾一下?」「你就不能把地掃掃?」……
不光是父母對孩子,在家庭中,經常能聽到這樣的話。
在讓孩子做事的時候,父母可以用更加直接的方式來表達:「你房間的地太髒了,現在不忙,你可以掃一下」。
這樣的方式更能讓孩子接受。
父母跟孩子的關係是相互的,父母用正面的態度、認可的態度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通常會給予父母正面的反饋。
如果父母用打壓、否定的態度來傷害孩子,孩子也會被激起負面情緒,從而對父母產生對抗關係。
父母對孩子的評價,關係到未來孩子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父母在處理孩子的事情時可以做的更對,讓孩子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