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做過一項調查:最反感父母的是什麼?
令人意外的是,所有答案裡面投票最多的居然是「父母嘮叨」!
不少網友吐槽
「很多話講一遍就足夠了,雖然知道父母是為了自己好,但父母說的次數多了,心裡不知不覺就煩了。」
「父母說多了,自己會產生逆反情緒。天天懷疑我早戀,後來我故意早戀,就是為了氣他們。」
無疑,在網友的吐槽裡,部分孩子叛逆的原因好像被「真相」了。
有一位焦慮的媽媽,碰上了逆反的孩子,昔日的母慈子孝全都變成了雞飛狗跳。
最嚴重的時候,母親也會在衝動下忍不住的動手。比母親還高出一頭的孩子,有的時候也會忍不住的以「實力」拒絕挨打,但是被揍的情況居多。
終於,在孩子與母親的又一次衝突之後,孩子自己趁父母不注意,偷偷地跑到了爺爺家,爺爺以為孩子的媽媽知道,就沒有告訴孩子媽媽。
這件事情的發生,著實嚇壞了這位母親,也讓這位母親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出現了問題。
毫無頭緒的母親,無奈之下選擇向老師尋求幫助,在與老師長達兩個小時的溝通之後,老師給了這位母親一個建議,面對孩子時,要學會適時的「閉嘴」,過多的批評,只會適得其反。
「超限效應」,讓父母對孩子說的話大打折扣
著名小說家馬克·吐溫講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很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在「超限效應」影響下的心理變化。
有一次,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
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這種由於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就是「超限效應」。
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往往會引起對方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這樣就會事與願違,就像馬克·吐溫一樣,不僅不捐錢,還從盤子裡偷走了2元錢。
父母對孩子的說教也是一樣的。過多的重複,不僅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搞不明白父母真正要說的重點,還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事與願違。
因為母親的長期說教辱罵,高三學生衝動下殺死親生母親
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動物況且,況於人乎。然而,前幾日在江蘇南京發生的一個悲劇,恰恰是因為母親的長期說教辱罵。
南京市的一名高三學生李某某與母親發生衝突致其死亡,李某某於次日早上6時40分向公安機關投案自首。
經過警方的初步調查,犯罪嫌疑人李某某是因為家庭管教等原因,與母親長期存在矛盾。在與母親最後一次的口角中衝突升級,致其母死亡。
據知情人透露,正在讀高三的李某某心裡承擔著比較大的壓力,而母親的陪讀,幾乎讓他每天都生活在母親的說教辱罵當中。在最後一次與母親的衝突中,長期不良情緒的積累,讓李某某沒再忍住,才出現了這樣的悲劇。
如果,母親能夠及時的關注到孩子的不良情緒,給他一點鼓勵,幫他緩解掉一點不良壓力,讓他感受到一點點的溫暖,又或者母親能夠察覺到孩子即將失控的情緒,及時的閉嘴。也許,就不會有這個新聞了。
父母過多的幹涉,會限制孩子的成長
義大利幼兒專家蒙臺梭利曾經講過一個例子,一個孩子拿著玩具火車玩,但是他沒有讓火車在火車軌道上跑,而是拿著火車在地板上滾來滾去,這時候,孩子的爸爸忍不住的衝出來制止孩子:「你怎麼能讓火車在地板上跑呢?火車應該在軌道上跑啊!」
孩子不願意,爸爸就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糾正孩子,直到孩子再也忍不住大哭起來。
可以想像,在這位父親的悉心教導,這個孩子會認為火車只能在軌道上跑,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就這樣在無形中被打了折扣。
少說、多聽、多做,適當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比嘮叨100句都管用
有一位媽媽曾經分享過她和孩子之間的小故事。
在今年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全國停工停學,於是這位媽媽和孩子一起制定了一份每日計劃表,只要孩子完成了計劃表裡面的任務,就可以在上面打上一個「√」。
媽媽希望通過這樣的行為,教給孩子如何做計劃的能力,養成自律的好習慣。當然,這份計劃表並不難,全部都是在孩子能力範圍內的事情。
只是,在執行的時候確實遇到了一點小的問題。
孩子每天晚上的計劃是背誦兩首古詩,可是由於其他事情的耽誤,當孩子終於可以開始背誦古詩的時候,已經有點晚了。
因為各種事情的耽擱,孩子已經連續三天沒有完成背古詩的任務了。
以往遇到這樣的情況,這位媽媽總是會忍不住的提醒孩子。有的時候說多了,自己憋了一肚子的火,還覺得孩子屢教不改。
但是,這一次,媽媽卻控制住了自己忍不住提醒孩子的衝動,選擇讓孩子自己承擔這次完不成計劃的後果。
然而,沒想到的是,孩子竟然開始以前的背古詩任務。當孩子把上午的任務完成以後,孩子就開始背誦古詩。
當媽媽問孩子的時候,孩子這樣回答:「我早就計劃好了,今天補兩首,明天再補兩首,之前欠的就都補上了。」
這讓媽媽忍不住的對孩子刮目相看的同時,也慶幸自己克制住了自己的督促提醒的欲望,不然孩子就沒有機會表現出這種自律的行為了。
不能控制自己,是父母教育的最大問題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從幾年前開始,就有專家開始呼籲家長要把孩子的事情還給孩子。
但是,最尷尬的事情卻是,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常常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中:如果父母不提醒,孩子就不會主動去做,如果父母提醒了,孩子卻會喪失相應的主動性,愈發的不會主動去做。
而父母要打破這個死循環,就要控制住自己,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做的不做。只有這樣,父母才能真正把孩子自己的事情還給孩子。
有父母會說:我也不想管孩子,但總不能真的不管他們,由著孩子自己吧。
強調一下,父母控制住自己≠放任孩子不管。
我們說父母要控制住自己,並不是說由著孩子自己想做就做,不想做就拉倒,而是給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父母不要「隨時隨地」「隨便」管,拒絕不經大腦的衝動管教,而要選擇適當的方式,在最恰當的時間,引導孩子向正確的方向前進。